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4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12卷-第21卷)   相应部经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因缘篇   第一 因缘相应   第一 佛陀品   [一]第一 法说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应答世尊曰:“大德!”世尊乃如是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缘起。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当宣说。”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三   世尊如是宣说:“诸比丘!缘起者何耶?诸比丘!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诸比丘!此谓生起。   四   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有行灭。由行灭,有识灭。由识灭,有名色灭。由名色灭,有六处灭。由六处灭,有触灭。由触灭,有受灭。由受灭,有爱灭。由爱灭,有取灭。由取灭,有有灭。由有灭,有生灭。由生灭,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等灭。如是全苦蕴之灭。”   五   世尊说此已,彼诸比丘而欢喜、随喜,世尊之所说。   [二]第二 分别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宣说曰:]“诸比丘!我为汝等分别说缘起,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等诸比丘答曰:“大德!唯然。”   三   世尊以此宣说曰:   “诸比丘!何为缘起?诸比丘!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何为老死?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以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老与死,诸比丘!以此谓之老死。   五   诸比丘!何为生?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出生、出产、降生、诞生、诸蕴之显现,诸处之获得,诸比丘!以此谓之生。   六   诸比丘!何为有?诸比丘!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诸比丘!以此谓之有。   七   诸比丘!何为取?诸比丘!此等有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诸比丘!以此谓之取。   八   诸比丘!何为爱?诸比丘!此等有六爱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诸比丘!以此谓之爱。   九   诸比丘!何为受?诸比丘!此等有六受身: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诸比丘!以此谓之受。   一〇   诸比丘!何为触?诸比丘!有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触。   一一   诸比丘!何为六处?[诸比丘!此等有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诸比丘!以此谓之六处。   一二   诸比丘!何为名色?[诸比丘!]受、想、思、触、作意、以此谓之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此谓之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谓之名色。   一三   诸比丘!何为识?诸比丘!此等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识。   一四   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一五   诸比丘!何为无明?诸比丘!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诸比丘!以此谓之无明。   一六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是全苦蕴之灭。”   [三]第三 道迹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以此宣说:]“诸比丘![我]为汝等,说邪道迹与正道迹。[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等诸比丘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世尊以此宣说:   三   “诸比丘!所谓邪道迹者何耶?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斯是全苦蕴之集。诸比丘!以此谓邪道迹。   四   诸比丘!所谓正道迹者何耶?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斯是全苦蕴之灭。诸比丘!以此谓正道迹。”   [四]第四 毗婆尸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以此宣说:]“诸比丘!毗婆尸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之前,尚未成正觉,为菩萨时,于正念而思念:‘此世间实陷于苦;生、老、衰、殁、再生,然又不知出离此苦,不知老死之[出离]。何时能知此苦之[出离],老死之出离耶?’   三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何故有老死?缘何有老死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生故有老死,缘生故有老死。’   四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何故有生?缘何有生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有故有生,缘有而有生。’   五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而有有?缘何而有有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取故而有有,缘取而有有。’   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取?缘何而有取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爱故而有取,缘爱而有取。’   七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爱?缘何而有爱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受故而有爱,缘受而有爱。’   八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受?缘何而有受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触故而有受,缘触而有受。’   九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触?缘何而有触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六处故有触,缘六处而有触。’   一〇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六处?缘何而有六处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名色故有六处,缘名色而有六处。’   一一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名色?缘何而有名色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识故有名色,缘识而有名色。’   一二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识?缘何而有识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行故有识,缘行而有识。’   一三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有何故有行?缘何而有行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无明故有行、缘无明而有行。’   一四   如是,缘无明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一五   诸比丘!‘是集、是集’,于是毗婆尸菩萨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二   一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老死?何灭而老死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生故无老死,生灭乃老死灭。’   一七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生?何灭乃生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有故无生、有灭乃生灭。’   一八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有?何灭乃有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取故无有,取灭乃有灭。’   一九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取?何灭乃取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爱故无取,爱灭乃取灭。’   二〇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爱?何灭乃爱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受故无爱,受灭乃爱灭。’   二一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受?何灭乃受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触故无受,触灭乃受灭。’   二二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触?何灭乃触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六处故无触,六处灭乃触灭。’   二三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六处?何灭乃六处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名色故无六处,名色灭乃六处灭。’   二四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名色?何灭乃名色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识故无名色,识灭乃名色灭。’   二五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识?何灭乃识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行故无识,行灭乃识灭。’   二六   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行?何灭乃行灭耶?’诸比丘!尔时毗婆尸菩萨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无明故无行,无明灭乃行灭。’   二七   如是,此无明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此全苦蕴灭。   二八   诸比丘!‘是灭也、是灭也’,于是毗婆尸菩萨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七佛之昭说,亦复如是。   [五]第五 尸弃   诸比丘!尸弃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六]第六 毗舍浮   诸比丘!毗舍浮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七]第七 拘留孙   诸比丘!拘留孙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八]第八 拘那舍   诸比丘!拘那舍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九]第九 迦叶   诸比丘!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   [一〇]第十 大释迦牟尼瞿昙   一   二   “诸比丘!我于正觉前,未成正觉,为菩萨时,正念以生是思念:‘此世间实陷于苦:生、老、衰、殁、再生,然又不知此苦之出离,不知老死之[出离]。何时能知此苦之出离、老死之出离耶?’   三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思念:‘何有故有老死?缘何而有老死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生故有老死,缘生而有老死。’   四~一三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念:‘何有故有生?有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缘何而有行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有无明故有行,缘无明乃有行。’   一四   如是,缘此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一五   诸比丘!‘是集、是集’,我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二   一六   诸比丘!尔时,我生是思念:‘无何故无老死,何灭乃老死灭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生故无老死,生灭乃老死灭。’   一七~二六   诸比丘!尔时,我作如是思念:‘无何故无生,无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何灭乃行灭耶?’诸比丘!尔时,我以正思惟与慧生知解:‘无无明故无行,无明灭乃行灭。’   二七   如是,此无明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此是全苦蕴灭。   二八   诸比丘!‘是灭也、是灭’,于是毗婆尸菩萨未闻前所未闻之法,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生。”   于此颂曰:        法说及分别     道迹毗婆尸        尸弃毗舍浮     拘留孙那含        迦叶大释迦     牟尼尊瞿昙   第二 食品   [一一]第一 食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   四食者何?或粗、或细之抟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   三   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此等四食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   四   诸比丘!此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爱乃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以受为生、以受为起。   五   诸比丘!此受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受乃以触为因、以触为集、以触为生、以触为起。   六   诸比丘!此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触乃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集、以六处为生、以六处为起。   七   诸比丘!此六处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六处乃以名色为因、以名色为集、以名色为生、以名色为起。   八   诸比丘!此名色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名色乃以识为因、以识为集、以识为生、以识为起。   九   诸比丘!此识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识乃以行为因、以行为集、以行为生、以行为起。   一〇   诸比丘!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行乃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集、以无明为生、以无明为起。   一一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一二   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此是全苦蕴灭。”   [一二]第二 破群那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尔时世尊曰:]   二   “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四食者何耶?若粗若细之抟食,二是触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识食。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众生存住,摄受为生。”   三   如是说时,尊者牟犁破群那,以此白世尊曰:“大德!谁食识食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不正。我[未言众生或人]‘食’。我若言‘食’者,则‘大德!谁食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何故有识食耶?’此为正问。然者其正答:‘识食为未来之再有、再生之缘,因有识故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四   “大德!谁者是触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触’,我若言‘触’者,则‘大德!谁触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未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触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   五   “大德!谁者感之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感’,我若言‘感’者,则:‘大德!谁者感之耶?’之问为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受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   六   “大德!谁者渴之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渴’,我若言‘渴’者,则:‘大德!谁者是渴之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爱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受有爱,缘爱有取。’”   七   “大德!谁者取着耶?”   世尊曰:“如是之问乃非正。我未言‘取着’,我若言‘取着’者,则:‘大德!谁者是取着耶?’之问乃正。然我不如是言,是故,对不如是言之我,唯应问:‘大德!缘何有取耶?’此乃正问。然其正答:‘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   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八   破群那!六触处之无余,离贪灭者乃触灭,触灭乃受灭,受灭乃爱灭,爱灭乃取灭,取灭乃有灭,有灭乃生灭,生灭乃老死、愁、悲、苦忧、恼之灭。   如是,此是全苦蕴之灭。”   [一三]第三 沙门婆罗门(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世尊曰:]“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老死灭之道迹、不知生……不知有、不知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行灭之道迹。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者,即于沙门而非正沙门,于婆罗门而非正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或对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非自知者,为非住入实证者。   三   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老死灭之道迹、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行灭之道迹。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在为自知者,为住入实证者。”   [一四]第四 沙门婆罗门(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任何沙门、婆罗门,彼等不知此等法、不知此等法之集、不知此等法之灭、不知趣此等法之道迹。[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非正沙门,于婆罗门非正婆罗门……。]   三   不知如何法?不知如何法之集?不知如何法之灭?不知如何法灭之道迹?   四   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老死灭之道迹、不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不知此等之诸法、不知此等诸法之集、不知此等诸法之灭、不知此等诸法灭之道迹。   五   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非正沙门、于婆罗门为非正婆罗门。彼尊者等,亦对沙门之义,或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不能自知、不能住入实证。   六   诸比丘!虽是何之沙门、婆罗门,知此等之法、知此等法之集、知此等法之灭、知此等法灭之道迹。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   七   知如何法?知如何法之集?知如何法之灭?知如何趣法灭之道迹?   八   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知此等之诸法、知此等诸法之集、知此等诸法之灭、知趣此等诸法灭之道迹。   九   诸比丘!唯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正沙门,于婆罗门为正婆罗门;彼尊者等亦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在自知,住入实证。”   [一五]第五 迦旃延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迦旃延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迦旃延,白世尊曰:“大德!所谓正见、正见,大德!正见者何耶?”   四   “迦旃延!此世间多依止于有与无之两[极端]。   五   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集者、则此世间为非无者。迦旃延!依正慧以如实观世间之灭者,则此世间为非有者。   六   迦旃延!此世间多为方便所囚、计、取着。圣弟子计使、取著于此心之依处,不囚于‘予是我’,无著、无住,苦生则见生,苦灭则见灭,不惑不疑,无缘他事,是彼智生。迦旃延!如是乃正见。   七   迦旃延!说‘一切为有’,此乃一极端。说‘一切为无’,此乃第二极端。迦旃延!如来离此等之两端,而依中道说法。   八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为全苦蕴之集。   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行灭乃识灭……如是则是全苦蕴之灭。”   [一六]第六 说法者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一比丘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所谓说法者、说法者。说法者是何耶?”   四   [世尊曰:]“若比丘,为厌离老死、为离贪、为灭而说法者,彼得谓是说法比丘。   五   若比丘,为厌离老死、为离贪、为灭而行,彼得谓是行法随顺法之比丘。   六   若比丘,有厌离老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者,彼得谓是达现法涅槃之比丘。   七   若比丘,为生[厌离、离贪、灭];若比丘,为有……,若比丘,为取……若比丘为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之厌离、为离贪、为灭而说法者,彼得谓是说法比丘。   八   若比丘为厌离无明、为离贪、为灭而行,彼得谓是行法随顺法之比丘。   九   若比丘,有厌离无明、离贪、灭、无取着,解脱者,得谓是现法涅槃之比丘。”   [一七]第七 阿支罗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一   二   一时,世尊清晨,着衣持钵,入王舍城行乞。   三   阿支罗迦叶,见世尊从远处来,见已而走近世尊,近而与世尊俱相致问及交谈、可记忆之语,而立于一面。   四   立于一面之阿支罗迦叶,白世尊言:“我等向尊者瞿昙以问琐事,若蒙尊者瞿昙允诺,请答所问。”   “迦叶!今乃非问之时,我等即将行入聚落。”   五   阿支罗迦叶,再白世尊言:“我等向尊者瞿昙以问琐事,若尊者瞿昙允诺、请答所问。”   “迦叶,今乃非问之时,我等将行入聚落。”   六   阿支罗迦叶三度如是曰……非问之时,我等将行入聚落。   如是说时,阿支罗迦叶向世尊如是言:“非多,我等唯欲向尊者瞿昙稍问而已。”   “迦叶!汝欲问者、即问之。”   二   七   “瞿昙!苦是自作耶?如何?”   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八   “瞿昙!苦是他作耶?如何?”   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九   “瞿昙!苦是自作而他作耶?”   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一〇   “瞿昙!苦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耶?如何?”   世尊曰:“迦叶!并不然!”   一一   “瞿昙!苦是无耶?如何?”   世尊曰:“迦叶!苦非无,迦叶!苦是有。”   一二   “然则,尊者瞿昙,不知苦,不见苦耶?”   “迦叶!我非不知苦,非不见苦;迦叶!我知苦;迦叶!我见苦。”   一三   “‘瞿昙!苦是自作耶?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不然。’‘瞿昙!苦是他作耶?’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并不然。’‘瞿昙!苦是自作而他作耶?如何?’之间,沙门答云:‘迦叶!并不然。’‘瞿昙!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耶?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并不然。’‘瞿昙!苦是无,如何?’之问,沙门答云:‘迦叶!苦非无、苦是有。’‘然则,尊者瞿昙乃不知苦、不见苦耶?’之问,沙门答云:‘迦叶!我非不知苦;迦叶!我非不见苦;迦叶!我知苦;迦叶!我见苦。’大德!世尊请以苦示我。大德!世尊请以苦说示于我。”   一四   “迦叶!如作者与受者是同一,汝先以苦是自作者,如是之所说者,是堕于常见者。   迦叶!如作者与受者是相异,于受重压者苦是他作者,如是之所说者,是堕于断见者。   一五   迦叶!如来说:离此等两极端之法。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则为全苦蕴之集。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乃行灭,由行灭乃识灭……如是则是全苦蕴之灭。”   三   一六   如是说时,阿支罗迦叶白世尊言:“大德!最殊胜;大德!最殊胜;大德!譬如能使倒者复起……如暗中持来灯火,有眼之士可以见物,世尊为说种种法。大德!我归依世尊!归依法与僧伽。大德!唯我欲于世尊之处出家,得具足戒。”   一七   “迦叶!曾为异学者,愿于此法与律出家,欲受具足戒者,得经四月之别住试练后,欲作比丘,方可出家,使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虽然,我亦知人之有差别。”   一八   “大德!若曾为异学者,若愿于此法与律出家,而欲受具足戒者,须四月别住,经四月别住之试练后,欲作比丘者,可使出家,使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则我愿别住四年,经四年别住之试练后,出家为比丘,使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一九   如是,阿支罗迦叶于世尊之处得出家,受具足戒。   四   二〇   尊者迦叶,受具足戒不久、独退居、不放逸、精勤、住于专注,不久以正良家之子,出家而为无家,对无上之究竟梵行,于现法自知,入住实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更不来此再生。   二一   如是,尊者迦叶,成为一阿罗汉。   [一八]第八 玷牟留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游方者玷牟留来诣世尊处。诣已,与世尊俱相致问及交谈可记忆之语,而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游方者玷牟留,白世尊言:“瞿昙!苦乐是自作耶?如何?”   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四   “瞿昙!苦乐是他作耶?如何?”   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五   “瞿昙!苦乐是自作而他作耶?如何?”   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六   “瞿昙!苦乐乃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耶?如何?”   世尊曰:“玷牟留!并不然。”   七   “瞿昙!苦乐是无耶?如何?”   八   “玷牟留!苦乐是非无;玷牟留!苦乐是有。”   “然则,尊者瞿昙不知、不见苦乐耶?”   九   “玷牟留!我非不知、不见苦乐;玷牟留!我知苦乐;玷牟留!我见苦乐。”   一〇   “‘瞿昙!苦乐是自作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并不然。’‘瞿昙!苦乐是自作、他作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并不然。’‘瞿昙!苦乐是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并不然。’‘瞿昙!苦乐是无耶?如何?’之问,沙门云:‘玷牟留!苦乐是非无;玷牟留!苦乐是有。’‘然则大德!瞿昙是不知苦乐、不见苦乐耶?’之问,沙门云:‘玷牟留!我非不知苦乐、不见苦乐。玷牟留!我知、见苦乐。’尊者瞿昙!请为我说示苦乐;尊者瞿昙!请为我说示苦乐。”   一一   “如‘受与感者是同一’,玷牟留!如汝先所云:‘苦乐是自作。’我不如是言。   一二   如‘受与感者是相异’,玷牟留!如受重压者:‘苦乐是他作。’我不如是言。   一三   玷牟留!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中道说法。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则为全苦蕴之集。由无明无余、离贪灭,乃行灭,由行灭乃识灭……如是此是全苦蕴灭。”   一四   如是言时,游方者玷牟留白世尊言:“瞿昙!是最殊胜……我归依世尊,归依法与比丘僧。大德!请摄受我,今日以后,终身归依为优婆塞。”   [一九]第九 愚与贤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世尊曰:“诸比丘!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之愚夫,生如是之身,依此身与外之名色,如是依此二者,有触、六触处。愚夫于此等之[六],若依其一,经验所触之苦乐。   三   诸比丘!有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之贤者,生如是之身,依此身与外之名色,依如是此二者,有触、六触处。贤者对此等之[六]、若依其一,经验所触之苦乐。   四   诸比丘!然而,贤者与愚者有如何之差别?其差别、差异如何耶?”   五   “大德!对我等,法乃以世尊为根,以世尊为导者,以世尊为所依。善哉!大德!请述此等语之意义,诸比丘闻世尊之语已,当受持奉行。”   六   “诸比丘!再当谛听,当善思念,我则为说。”   彼诸比丘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七   世尊曰:“诸比丘!唯愚夫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以生此身。在愚夫不断无明、不尽渴爱。所以者何?诸比丘!愚夫不行梵行,实乃不行苦之灭。然而,愚夫身坏命终后,还再生身;彼生身故,则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以我说由苦不能解脱。   八   诸比丘!唯贤者,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系以生此身。然而,有贤者断彼无明、尽其渴爱。所以者何?诸比丘!贤者行梵行,实乃行苦之灭。然而,贤者身坏[命终后],不再生身。彼不生身故,则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所以我说由苦而解脱也。   九   诸比丘!贤者与愚者有此之别、有此差异、有此差别。此即梵行住者。”   [二〇]第十 缘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缘起及缘生之法,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为说”。   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世尊曰:   三   “诸比丘!何为缘起耶?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如来出世,或如来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是相依性。如来证于此,知于此。证于此、知于此,而予以教示宣布,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且看!’   四   诸比丘!缘生而有老死。诸比丘!缘有而有生。诸比丘!缘取而有有。诸比丘!缘爱而有取。诸比丘!缘受而有爱。诸比丘!缘触而有受。诸比丘!缘六处而有触。诸比丘!缘名色而有六处。诸比丘!缘识而有名色。诸比丘!缘行而有识。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此事之决定、法定性、法已确立,即相依性。如来证知。此已证知而予以教示宣布,详说、开显、分别以明示,然而即谓:‘汝等,且看!’   五   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诸比丘!于此有如不虚妄性、不异如性、相依性者,诸比丘!此谓之缘起。   六   诸比丘!何为缘生之法耶?诸比丘!老死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七   诸比丘!生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八   诸比丘!有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贪之法、灭法。   九~一六   诸比丘!取为……诸比丘!爱为……诸比丘!受为……诸比丘!触是……诸比丘!六处是……诸比丘!名色是……诸比丘!识是……诸比丘!行是……。   一七   诸比丘!无明是无常、有为、缘生、灭尽之法、离贪之法、灭法。诸比丘!此等谓之缘生法。   一八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缘起及缘生之法,以正慧如实善见故,彼忆起宿世,即:‘我于过去世有耶?我于过去世无耶?何故于过去世有耶?于过去如何有耶?于过去世如何有耶?如何而有耶?’   一九   [彼圣弟子,]驰思未来:即:‘我于未来世有耶?于未来世无耶?何故于未来世有耶?如何于未来世有耶?我于未来世何有?如何而有之耶?’   二〇   [又圣弟子],于今之现世就已有惑。即:‘有我耶?无我耶?何故有我耶?如何有我耶?此众生来自何处耶?彼将赴何处耶?’不知其理。   二一   所以者何?诸比丘!圣弟子如实对此缘起及此等缘生之法,以正慧善见故。”   此颂曰:        食与破群那     沙门婆罗门        迦旃延法说     支罗玷牟留        对愚之贤者     第十则为缘   第三 十力品   [二一]第一 十力(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世尊宣曰:“诸比丘!如来具足十力,具足四无所畏,示知牛王之事,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济度众生。   [所谓]: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受之集如是如是,受之灭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想之集如是如是,想之灭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行之集如是如是,行之灭如是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   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   三   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如是此是全苦蕴之集。   四   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   [二二]第二 十力(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四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如来具足十力……如是此是全苦蕴之灭。   五   诸比丘!如是,由我善说于法,明确开显说示断纽。   六   诸比丘!如是,由我善说,明确开显说示断纽之法,使良家之子,依信而出家具足修行精进,又于身体皮肤与腱与骨,残余,血肉枯竭,依人之勇猛、人之精进、人之精勤,应达未达者,则不舍离精进。   七   诸比丘!所以者何?懈怠者住于苦,被恶不善法所覆,使大利衰微。诸比丘!精勤者住于乐,远离恶不善法,使大利满足。   八   诸比丘!依劣则无能达于第一者。诸比丘!依第一则能达第一。诸比丘!师现前即以此梵行为第一者。诸比丘!为使未达者能达,未得者能得,未实证者能实证,实当应精勤。   九   如是,此我等之出家不为空,有果,有果报。依此我等受用衣服、饮食、卧具、病药资具。此等虽为卑下之物,然于我等为大果、大利。   一〇   诸比丘!汝等即当如是学。诸比丘!唯依观于自利、行不放逸具足。诸比丘!唯依观于他利,行不放逸具足。诸比丘!唯依观于俱利、行不放逸具足。”   [二三]第三 缘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依知、见说漏之灭尽,非不知、不见而说。   三   诸比丘!如何知、如何见为漏之灭尽耶?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为漏之灭尽。   四   诸比丘!灭尽之时,我说于灭之智为有缘而非无缘。   五   诸比丘!何为灭智之缘耶?当谓‘是解脱。’诸比丘!我说解脱是有缘而非无缘。   六   诸比丘!何为解脱之缘耶?当谓‘是离贪。’诸比丘!我说离贪是有缘而非无缘。   七   诸比丘!何为离贪之缘耶?当谓‘是厌离。’诸比丘!我说厌离是有缘而非无缘。   八   诸比丘!何为厌离之缘耶?当谓‘是如实知见。’诸比丘!我说如实知见是有缘而非无缘。   九   诸比丘!何为如实知见之缘耶?当谓‘是三摩地。’诸比丘!我说三摩地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〇   诸比丘!何为三摩地之缘耶?当谓‘是乐。’诸比丘!我说乐是有缘而非无后。   一一   诸比丘!何为乐之缘耶?当谓‘是轻安。’诸比丘!我说轻安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二   诸比丘!何为轻安之缘耶?当谓‘是喜。’诸比丘!我说喜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三   诸比丘!何为喜之缘耶?当谓‘是悦。’诸比丘!我说悦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四   诸比丘!何为悦之缘耶?当谓‘是信。’诸比丘!我说信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五   诸比丘!何为信之缘耶?当谓‘是苦。’诸比丘!我说苦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六   诸比丘!何为苦之缘耶?当谓‘是生。’诸比丘!我说生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七   诸比丘!何为生之缘耶?当谓‘是有。’诸比丘!我说有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八   诸比丘!何为有之缘耶?当谓‘是取。’诸比丘!我说取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九   诸比丘!何为取之缘耶?当谓‘是爱。’诸比丘!我说爱是有缘而非无缘。   二〇~二五   诸比丘!何为爱之缘耶?当谓‘是受。’……当谓‘是触’……当谓‘是六处。’……当谓‘是名。’……当谓‘是识。’……当谓‘是行。’诸比丘!我说行是有缘而非无缘。   二六   诸比丘!何为行之缘耶?当谓:‘是无明。’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苦,缘苦而有信,缘信而有悦,缘悦而有喜,缘喜而有轻安,缘轻安而有乐,缘乐而有三摩地,缘三摩地而有如实知见,缘如实知见而有厌离,缘厌离而有离贪,缘离贪而有解脱,缘解脱于灭有智。   二七   诸比丘!譬如天降雨于山顶,落大粒时,其水转向低处、充满山侧之洞穴、罅、隙、壑,充满山侧之洞穴、罅、隙、壑,更充满小池,充满小池更充满大池,充满大池更充满小河,充满小河更充满大河,充满大河,继而充之于海,大海。   二八   诸比丘!同于此者,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苦,缘苦而有信,缘信而有悦,缘悦而有喜,缘喜而有轻安,缘轻安而有乐,缘乐而有三摩地,缘三摩地而有如实知见,缘如实知见而有厌离,缘厌离而有离贪,缘离贪而有解脱,缘解脱而有灭智。”   [二四]第四 异学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一   二   尔时,尊者舍利弗清晨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   三   时,尊者舍利弗生此思念:“至王舍城乞食,为时尚早,我宁往诣异学游方者之园。”   四   尔时,尊者舍利弗则行近异学游方者之园。近彼等异学游方者,与之相互致问,交谈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向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彼等异学游方者作如是言曰:   五   “友,舍利弗!有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友,舍利弗!又有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他作。’友,舍利弗!又有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亦他作。’友,舍利弗!又有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非自作、亦非他作、乃无因生也。’   六   友,舍利弗!于此沙门瞿昙是如何说?作如何语耶?若我等答沙门瞿昙之所说,应如何说示耶?我等不可依无实而对沙门瞿昙有所毁谤。我等将说示法随顺法,任何说随顺说之同学将不往于难诘处。”   七   “友!世尊云:‘苦乃由缘生。依何而成耶?依触而成。’唯世尊作如是之所说,对世尊,无以无实而予谤毁,我等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往于难诘处。   八   友!然而,业论者说示:‘苦是自作。’沙门、婆罗门亦云:‘缘触而有苦。’业论者说示:‘苦是他作。’沙门、婆罗门亦云:‘缘触而有苦。’又业论者说示:‘苦是自作、他作。’沙门、婆罗门亦云:‘缘触而有苦。’又业论者说示:‘苦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沙门、婆罗门亦云:‘缘触而有苦也。’   九   友!业论者说示:‘苦为自作。’沙门、婆罗门,实者‘不依触而得经验’,彼不知此理。又业论者说示:‘苦是他作。’沙门、婆罗门,实者‘不依触而得经验’,彼不知此。又业论者说示:‘苦是自作亦他作。’沙门、婆罗门,实者‘不依触而得经验’,彼不知此理。又业论者说示:‘苦非自作亦非他作,乃无因生。’沙门婆罗门,实者‘不依触而得经验’,彼不知此理。”   二   一〇   尊者阿难闻尊者舍利弗与彼等异学游方者之论议。   一一   尔时,尊者阿难至王舍城乞食,由乞食还,食后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悉将尊者舍利弗与彼等异学游方者之论议,以告世尊。   一二   “善哉!善哉!阿难!如舍利弗之正当说示,予说示。阿难!‘苦是缘生’,此乃我之所告。缘何如是耶?是依触。如是乃我所说者。无以无实谤我,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往于难诘处。   一三   然则阿难!业论者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亦云:‘缘触而有苦’……业论者沙门、婆罗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为无因生。’亦云:‘缘触而有苦’。   一四   然则阿难!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实者‘不依于触而无苦之经验’,彼不知于此处。……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非自作、非他作、乃无因生。’实者‘不依于触而不得经验’,彼实不知于此处。   一五   阿难!尔时,我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一六   阿难!尔时,我清晨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   一七   阿难!当时我生是思念:‘行至王舍城乞食,为时尚早,我何不先诣异学游方者之园。’   一八   阿难!尔时,我来异学游方者之园。至已,与彼等异学游方者俱相致问、交谈问候,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阿难!彼等异学游方者,对坐于一面之我作如是言曰:   一九   ‘友,瞿昙!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为自作。”友,瞿昙!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为他作。”友,瞿昙!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是自作、他作。”友,瞿昙!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非自作、亦非他作、乃无因生。”   二〇   于此尊者瞿昙作如何说?作如何语耶?若我等答尊者瞿昙之所说,应如何说示耶?不可或有无实、毁谤尊者瞿昙。我等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往于难诘处。’   二一   阿难!如是云耶?我对彼等异学游方者作如是言:‘友!我说:“苦是由缘生。缘何而成耶?是缘触。如是唯我之所说,无以无实谤我,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则不往于难诘处。”   二二   然则友!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为自作”亦云:“缘触而有苦”……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亦云:“缘触而有苦。”   二三   友!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为自作”,“不依于触、不得经验”,彼实不知于此处。……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不依于触,即不得经验”,彼实不知于此处。’   二四   ‘大德!是稀有!大德!是未曾有!实于一句之中不能道尽一切之义。大德!若对此义予详说,将更见甚深、深远者。’   二五   然者,阿难!于此,汝为显示之!”   三   二六   “大德!若向我如是问:‘友,阿难!老死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我对如是问,则如是说示:‘友!老死乃以生为因、以生为集、以生为生、以生为起也。’大德!我对如是为问,则作如是说。   二七   大德!若对我作如是问:‘友!阿难!生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大德!我对如是问,则如是说示:‘友!生乃以有为因、以有为集、以有为生、以有为起也。’大德!我对如是问则为如是说。   二八   大德!若对我作如是问:‘友!阿难!有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大德!我对如是问,则如是说示:‘友!有乃以取为因、以取为集、以取为生、以取为起。’大德!我对如是问,则作如是说。   二九~三一   大德!若对我作如是问:‘友!取之因是如何?……友!爱之因是如何?……友!受之因是如何?……’大德!若对我如是问:‘友!阿难!触之因是如何?集是如何?生是如何?起是如何?’大德!我对如是问,则作如是说示:‘友!触以六处为因、以六处为集、以六处为生、以六处为起。’‘友!由六触处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触灭,触灭乃受灭,受灭乃爱灭,爱灭乃取灭,取灭乃有灭,有灭乃生灭,生灭乃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全苦蕴之灭。’大德!我对如是问,则作如是说。”   [二五]第五 浮弥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一   二   尔时,尊者浮弥于日暮自宴坐起,来诣尊者舍利弗之处。诣已,与尊者舍利弗俱相致问,交谈问候及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浮弥,向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   三   “友!舍利弗!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乐是自作。’友!舍利弗!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乐是他作。’友!舍利弗!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乐是自作而他作。’友!舍利弗!又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有说示:‘苦乐是非自作,非他作,乃无因生。’   四   友!舍利弗!于此世尊作如何说?作如何语耶?若我等应答世尊之所说,则应如何说示耶?不应以无实诽谤世尊。我等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往于难诘处。”   五   “友!世尊说:‘苦乐是缘生。’依何而生耶?依触乃有苦乐,如是世尊之所说,因无以无实,不可谤世尊,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则不住于难诘处。   六   然则,友!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自作。’亦云:‘缘触乃有苦乐。’……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为非自作、非他作、为无因生。’亦云:‘缘触乃有苦乐。’   七   友!彼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为自作’,‘不依触无有经验’,彼实不知此处……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不依触无经验’,彼实不知此处。”   二   八   时,尊者阿难,闻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浮弥之此论议。   九   尔时,尊者阿难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方之阿难,将尊者舍利弗与尊者浮弥之论议,悉奉白世尊。   一〇   “善哉,善哉!阿难!说示如舍利弗者是正说示。阿难!是即:‘苦乐是缘生。’是我所说。‘缘何如是?是缘触也。’如是乃我所说者,无有无实谤我,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不往于难诘处。   一一   然则阿难!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自作。’亦云:‘缘触有苦乐。’……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亦云:‘缘触而有苦乐。’   一二   若然,阿难!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自作’,‘不依触、无苦乐经验’,彼实不知此处。……彼等业论者之沙门婆罗门说示:‘苦乐是非自作、亦非他作、是无因生’,‘不依触、无苦乐经验’,彼实不知此处。   一三   阿难!于身以身思为因,生内之苦乐。阿难!于语以语思为因,生内之苦乐。阿难!于意以意思为因,生内之苦乐。   一四   阿难!缘无明,以自身行,缘此生内之苦乐。阿难!缘无明,以为他身行,缘此生内之苦乐。阿难!正心为身行,缘此生内之苦乐。阿难!非正心为身行,缘此生内之苦乐。   一五   阿难!为自语行,缘此而生内之苦乐。阿难!为他语行,缘此而生内之苦乐。   一六   阿难!正心……阿难、非正心为语行,缘此而生内之苦乐。   一七   阿难!为自意行,缘此而生内苦乐。阿难!为他意行,缘此而生内之苦乐。   一八   阿难!正心……阿难!非正心,为意行,缘此而生苦乐。   一九   阿难!于此等诸法,不生无明。阿难!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无有其身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有其语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有其意缘此而生内之苦乐。缘此而生内之苦乐,无其田(无生起之余地)、无其事、无其理、无其论事。”   [二六]第六 优波摩那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优波摩那来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优波摩那,向世尊作是言曰:   三   “大德!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大德!又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他作。大德!又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亦他作。大德!又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   四   大德!于此,世尊是作如何说?如何语耶?若我等答世尊之所说,应如何说示耶?不可无实谤世尊。我等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将不往于难诘处。”   五   “优波摩那!我说:‘苦是缘生。’‘依何而成耶?依触而有苦。’如是是我所说,无有因无实谤我,说示法随顺法,任何人之同学说随顺说者,则不往于难诘处。   六   然则优波摩那!彼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亦云:‘缘触有苦。’……彼等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是无因生。’亦云:‘缘触而有苦。’   七   然则优波摩那!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自作’,‘不依触、无得经验’,彼实不知此处。……沙门婆罗门说示:‘苦是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不依触无得经验’,彼实不知此处。”   [二七]第七 缘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为全苦蕴之集。   三   诸比丘!何为老死耶?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之老与此之死,诸比丘!此谓之老死。   四   由生之集,而有老死之生起。由生灭,而有老死灭,唯此八支圣道,是趣老死灭之道迹。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五   诸比丘!生者何耶?……   六   诸比丘!有者何耶?……   七   诸比丘!取者何耶?……   八   诸比丘!爱者何耶?……   九   诸比丘!受者何耶?……   一〇   诸比丘!触者何耶?……   一一   诸比丘!六处者何耶?……   一二   诸比丘!名色者何耶?……   一三   诸比丘!识者何耶?……   一四   诸比丘!行者何耶?诸比丘!有此等三行:[即]身行、语行、心行。诸比丘!此等谓之行。   由无明之集,而有行之生起;由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行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   一五   诸比丘!圣弟子知如是之缘,知如是之缘起,知如是之缘灭,知趣如是缘灭之道迹。诸比丘!此等圣弟子谓达见,亦云达见,谓达此正法,谓见此正法,谓具足学智,谓具足学明,谓入于法流,谓圣明达慧,亦谓建立不死之扉。”   [二八]第八 比丘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   三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   四   知生,……   五   知有,……   六   知取,……   七   知爱,……   八   知受,……   九   知触,……   一〇   知六处,……   一一   知名色,……   一二   知识,……   一三   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   一四   诸比丘!老死者何耶?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之老与此之死,诸比丘!此谓之老死。   一五   由生之集,而有老死之生起,由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老死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   一六~二四   诸比丘!生者何耶?……诸比丘!有者何耶?……诸比丘!取者何耶?……诸比丘!爱者何耶?受、触、六处、名色、识者何耶?……   二五   诸比丘!行者何耶?诸比丘!有此等之三行。即:身行、语行、心行是。诸比丘!此等谓之行。   由无明之集,而有行之生起,由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行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是。   二六   诸比丘!有比丘,知如是之老死、知如是老死之集、知如是老死之灭、知如是趣老死灭之道迹。   二七~三六   知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如是趣行灭之道迹。   三七   诸比丘!对此,比丘谓之达见,亦云达见、达此正法、见此正法、具足学明、入于法流、圣明达慧,建立不死之扉。”   [二九]第九 沙门婆罗门(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一   二~一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趣老死灭之道迹。……不知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趣行灭之道迹。   一三   诸比丘!不知此等之彼等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非正沙门、于婆罗门非正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或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知,非入实证而住者。   二   一四~二四   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   二五   诸比丘!知此等之彼等沙门或婆罗门,于沙门是正沙门,于婆罗门是正婆罗门。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法得自知入实证而住者。”   [三〇]第十 沙门婆罗门(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三   尔时,[世尊宣曰:]“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不知老死、不知老死之集、不知老死之灭、不知趣老死灭之道迹,彼等实不知住于超脱老死之处。   四~一二   不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   一三   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趣行灭之道迹,彼等实不知住于超越老死之处。   一四   诸比丘!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者,则知住于超越老死之处。   一五~二三   知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   二四   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处。”   此颂曰:        二之十力缘     异学与浮弥        及优波摩那     缘与比丘二        沙门婆罗门   第四 伽拉罗刹利品   [三一]第一 生者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一   二   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曰:此乃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言:        对法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舍利弗!以此略说之事,应依广说解明其义。   如是说时,尊者舍利弗默然。   三   世尊再向尊者舍利弗说……尊者舍利弗,再默然。   四   世尊三度向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言:        对法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友!舍利弗!以此所略说之事,应依广说,解明其义。”尊者舍利弗三度默然。   二   五   “舍利弗!视此为不生者耶?舍利弗!视此为生者耶?”   六   “大德!以正慧如实见之‘此乃生者’,以正慧如实见之‘此乃生者’,生者以行厌离、离贪、灭。”“以正慧如实见之,彼乃食生耶?以正慧见之。”“彼乃食生。则行食生之厌离、离贪、灭。”“因彼食灭,生者乃灭法,如实依正慧见之耶?因彼之食灭,生者乃灭法,如实依正慧见,则行灭法之厌离、离贪、灭。大德!是如是学。”   七   “大德!究法者为何耶?大德!此生者以如实正慧见。此乃生者依如实正慧见生者有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依如实智慧见,彼食乃生。依如实智慧见之,彼食乃生者,则有食生之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彼依如实正慧见之食之灭,生者是灭法,依如实正慧见彼食之灭,生者乃灭法者。则有灭法之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大德!如是为法之追究者。   八   大德!如是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曰:        对法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大德!我以此所略说,依如是广说,以知是义。”   三   九   “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依如实正慧见之此为生者、依如实正慧见,此为生者,生者则行厌离、离贪、灭。   依如实正慧见,彼食生。依如实正慧见,彼食生者,则行食生厌离、离贪、灭。   依如实正慧见,由食之灭,生者是灭法。依如实正慧见,依彼食灭、生者乃灭法者。则行灭法厌离、离贪、灭。舍利弗!是如是学。   一〇   舍利弗!究法者何耶?舍利弗!依如实智慧见之,此乃生者。依如实正慧见,此乃生者,生者则有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   依如实正慧见之,彼为食生。依如实正慧见之,彼为食生者,则有食生之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   如实依正慧见之,依彼食之灭,生者乃灭法。依如实正慧见之,依彼之食灭,生者乃灭法者,则有灭法之厌离、离贪、灭、无取着、解脱。   舍利弗!如是乃究法者。   一一   舍利弗!如是为波罗延那(经)阿逸多之所问中言:        法之追究者        有学及凡夫        问此等威仪        请友以说示   舍利弗!以此略说,依如是广说,是义即可明。”   [三二]第二 伽拉罗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一   二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走近尊者舍利弗。近已,与尊者舍利弗俱相致问、交谈问候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   “友!舍利弗!牟犁破群那比丘已舍戒还俗矣。”   “我想,彼尊者乃于此法与律中,是不得安慰。”   四   “然,尊者舍利弗于此法与律中得安慰否?”   “友!我于此法与律中,是无惑。”   五   “友!于当来之事,又云何耶?”   “友、我于当来之事,是无疑者。”   六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则从座起,来诣世尊座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七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大德!尊者舍利弗自说:‘得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   八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曰:“来,比丘!汝以我语告舍利弗:‘友!舍利弗!师唤汝。’”   九   “大德!唯然!”彼比丘奉答世尊,诣尊者舍利弗之处。诣已,向舍利弗曰:“友!舍利弗!师唤汝。”   一〇   “友!唯然!”尊者舍利弗答彼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二   一一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曰:“舍利弗!汝自说:‘得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此事真实耶?”   “大德!勿以此等之句,以此等之文谓非义。”   一二   “舍利弗!良家之子应依如何法门以记智耶?时而可如是记说耶?”   一三   “大德!我亦不如是说。大德!此等之句,不依此等之文说义。”   一四   “舍利弗!若对汝作如是问:‘友!舍利弗!云何知,云何见,而称说:“我,自得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再有生耶?”’舍利弗!汝如是被问,如何作答耶?”   一五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见、自得智、称说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有生。’大德!如是问我,应如是答:   一六   ‘友!生乃有因,依其因灭,于其因尽,则知生已尽。于因之尽,知生已尽,而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更不有生。’   大德!如是之问,我则如是作答。”   一七   “舍利弗!若再以如是问汝:‘友!舍利弗!生又由何因、何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一八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生又以何为因……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应如是作答:‘友!生为有因、为有集、依有而生、以有为本。’大德!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一九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有又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〇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有又以何为因……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友!有以取为因、以取为集、依取而生、以取为本。’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一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取以何为因……?’   二二~二三   舍利弗!若如是问汝:‘友!爱又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四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又爱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依何而生,以何为本耶?’大德!如是问,我如作是答:‘友!爱以受为因、以受为集、依受而生、以受为本也。’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五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如何知、如何见时,汝无乐著于受耶?’舍利弗!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二六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如何知,如何见时,汝无乐著于受耶?’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七   ‘友!此等有三受。三受者何耶?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是。友!此等之三受是无常。知是无常苦时,而不乐著于受。’   大德!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二八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此法门亦略得作答,即:‘如何所受皆是苦。’   二九   舍利弗!若又如是问汝:‘友!舍利弗!如何自称得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有生耶?’舍利弗!对如是问,汝如何作答耶?”   三〇   “大德!若如是问我:‘友!舍利弗!如何自称得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来此生耶?’大德!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三一   ‘友!我于内解脱,依一切取灭,住于正念。住正念故,诸漏不随增,我不认我。’   大德!对如是问,我如是作答。”   三二   “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此为略说此义之法门。依沙门所云之诸漏,于彼等诸漏,我无惑,我已尽无疑。”   三三   世尊说已,即从座起,入室。   三   三四   尊者舍利弗,于世尊离去未久、向诸比丘曰:   三五   “友!我先前尚未经验时,世尊起初问我,时我是愚昧。友!世尊初问于我予随喜耶?友!我作是念:   三六   ‘世尊!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七   世尊!若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八   世尊若一日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三九   世尊若二日二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二日二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〇   世尊若三日三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三日三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一   世尊若四日四夜,以此义问我,我亦四日四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二   世尊若五日五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五日五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三   世尊若六日六夜,以此义问我,我亦六日六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四   世尊若七日七夜,以此义问我,我亦七日七夜,以此义奉答世尊。’”   四   四五   尔时,伽拉罗刹利比丘,即从座起,走近世尊。近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四六   坐于一面之伽拉罗刹利比丘,向世尊作如是言:   “大德!尊者舍利弗,作如是之狮子吼:‘友!我先尚未经验时,世尊初问于我,时我愚昧。友!世尊初问于我,予随喜耶?友!我作如是念:世尊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世尊若一夜……一日一夜……世尊若二日二夜……三、四、五、六、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我,我亦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奉答世尊。’”   四七   “比丘!是故,舍利弗是善达法界。彼善达法界故,我若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以异文、异方便之义答我。我又一夜,以异文、异方便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夜,亦此义答我。我若一日一夜,将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一日一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二日二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二日二夜,以此义答我。若我三日三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三日三夜,以此义答我。我若四日四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四日四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五日五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五日五夜,以此义答我。我若六日六夜,以此义问舍利弗,舍利弗亦六日六夜,以此义答我。我若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问舍利弗,舍利亦七日七夜,以异文、异方便之义答我。”   [三三]第三 智事(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说四十四智事,汝等谛听,善思念,我当宣说。”   “大德!唯然。”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   三   世尊曰:“诸比丘!四十四智事为何耶?   四   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灭智、趣老死灭之道迹智。   五   生智、生集智、生灭智、趣生灭之道迹智。   六   有智、有集智、有灭智、趣有灭之道迹智。   七   取智、取集智、取灭智、趣取灭之道迹智。   八   爱智、爱集智、爱灭智、趣爱灭之道迹智。   九   受智、受集智、受灭智、趣受灭之道迹智。   一〇   触智、[触集智]……   一一   六处智……   一二   名色智……   一三   识智……   一四   行智、行集智、行灭智、趣行灭之道迹智。   诸比丘!此等是谓四十四智事。   一五   诸比丘!老死者何耶?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死。如是,此之老与此之死,诸比丘!此谓之老死。   一六   生集之故,有老死集,生灭之故,有老死灭。此八支圣道乃趣老死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   一七   诸比丘!圣弟子知如是之老死、知如是老死之集、知如是老死之灭、知如是趣老死灭之道迹。   一八   此乃彼之法智。彼由此等见、知,达于不时、依没入法,导向过去、未来之道。   一九   于过去,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耶?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知如是、如是耶?   二〇   于未来、虽如何沙门或婆罗门,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耶?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知如是、如是耶?此为彼之类智。   二一   诸比丘!圣弟子、有此等清净、纯净二智,即:法智与类智是。诸比丘!对此,圣弟子亦得谓之:达于见,达于见,亦达于正法,亦见此正法,亦具足学智、亦具足学明、亦入于法流、亦圣明达慧,建立不死之扉。   二二   诸比丘!生为何耶?各种众生之……   二三   诸比丘!有者何耶?……   二四   诸比丘!取者何耶?……   二五   诸比丘!爱者何耶?……   二六   诸比丘!受者何耶?……   二七   诸比丘!触者何耶?……   二八   诸比丘!六处者何耶?……   二九   诸比丘!名色者何耶?……   三〇   诸比丘!识者何耶?……   三一   诸比丘!行者何耶?诸比丘!此等有三行,即:身行、语行、心行是。诸比丘!此等谓诸行。   三二   无明集故有行集,无明集灭故行灭。唯此八支圣道,乃趣行灭之道迹,即:正见……正定是。   三三   诸比丘!圣弟子知如是行、知如是行集、知如是行灭、知如是趣行灭之道迹,此乃彼之法智。彼由此等之所见、所知、达于不时、依没入于法,导于过去、未来之道。   三四   于过去虽是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知行、知行集、知行灭、知趣行灭之道迹。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如是、如是知。   三五   于未来虽是如何之沙门或婆罗门,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一切彼等,如我今者之如是、如是知耶?此乃彼之类智。   三六   诸比丘!圣弟子有此等之清净、纯净二智,即:法智与类智是。诸比丘!对此,圣弟子谓之:亦达于见、亦达于见、于达正法、亦见正法、亦学智具足、亦学明具足、亦入于法流、亦圣明达慧、建立不死之扉。”   [三四]第四 智事(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七十七智事,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当宣说……   诸比丘!七十七智事者何耶?   三   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过去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未来缘生而有老死之智,无生无老死之智;有法住智处,亦有尽法、败坏法、离贪法、灭法之智。   四   缘有而有生之智,……   五   缘取而有有之智,……   六   缘爱而有取之智,……   七   缘受而有爱之智,……   八   缘触而有受之智,……   九   缘六处而有触之智,……   一〇   缘名色而有六处之智,……   一一   缘识而有名色之智,……   一二   缘行而有识之智,……   一三   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于过去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于未来缘无明而有行之智,无无明则无行之智,于法住智亦有尽法、败坏法、离贪法、灭法之智。   一四   诸比丘!此等谓之七十七智事。”   [三五]第五 无明缘(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三   “大德!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属于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老死者何耶?又此老死属于何人耶?’此谓‘老死与老死之所属者相异’谓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也。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说法,缘生而有老死。”   四   “大德!生者何耶?此生属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生者何耶?又此生属何人耶?’此谓‘生与此生之所属为异。’比丘!谓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说法,缘有而有生。”   五   “大德!有者何耶?此有属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有者何耶?此有属何人耶?’此谓‘有与属此有之者为异。’比丘!谓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比丘!有‘命与身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   六   缘取而有有,……   七   缘爱而有取,……   八   缘受而有爱,……   九   缘触而有受,……   一〇   缘六处而有触,……   一一   缘名色而有六处,……   一二   缘识而有名色,……   一三   缘行而有识,……   一四   “大德!行者何耶?又此等属何人耶?”   世尊曰:“如是之所问,乃不相应。比丘!‘行者何耶?又此等诸行属何人耶?’此谓‘行与属此等行者为异’。比丘!如作是言,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也。比丘!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有‘命与身异’之见,此非梵行住。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缘无明而有行。   比丘!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作以舍离。   一五   如老死者何耶?此老死属何人耶?如命与身为同。如命与身为异。一切无取着,为舍离。此等则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一六   生者何耶?此生属何人耶?如命与身为同。如命与身为异。一切无取着、舍离。此等则悉皆断根,如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一七   有者何耶?……   一八   取者何耶?……   一九   爱者何耶?……   二〇   受者何耶?……   二一   触者何耶?……   二二   六处者何耶?……   二三   名色者何耶?……   二四   识者何耶?……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诸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二五   行者何耶?此等之行属何人耶?行与属此之行者,为异。如命与身为同也。如命与身为异也。一切无取着、舍离。此等乃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当来即不再生。”……   [三六]第六 无明缘(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全苦蕴之集。   三   诸比丘!‘老死者何耶?又此老死属何人耶?’作是言者诸比丘!‘老死与属此老死之行者相异。’若作如是言,则此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   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   诸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缘生而有老死。……   四   生者何耶?……   五   有者何耶?……   六   取者何耶?……   七   爱者何耶?……   八   受者何耶?……   九   触者何耶?……   一〇   六处者何耶?……   一一   名色者何耶?……   一二   识者何耶?……   一三   诸比丘!‘行者何耶?行又属何人耶?’作如是言者,诸比丘!若作如是言:‘行与属此行之者为异。’则两者虽为一义,而文则相异。   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同’之见,此非梵行住。诸比丘!如有‘命与身为异’之见,此非梵行住。   诸比丘!离此等之两边,如来缘中而说法,缘无明而有行。……   一四   诸比丘!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杂乱、异说、歪曲、动转、悉皆舍离。   一五   生者何耶?……   一六   有者何耶?……   一七   取者何耶?……   一八   爱者何耶?……   一九   受者何耶?……   二〇   触者何耶?……   二一   六处者何耶?……   二二   名色者何耶?……   二三   识者何耶?……   二四   如‘行者何耶?又此等行属何人耶?’如‘行与属此等之行属者为异’。如‘命与身为同’……一切无取着、舍离。此等乃悉皆断根,如被截髓之多罗树,成为非有,即不再生。”   [三七]第七 非汝之物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此身非汝等之物,亦非属他人之物。”   三   “诸比丘!应知此乃依先业所造者,依先业所思考者,依先业所感受者。   四   诸比丘!然则圣弟子闻缘起,则善思念。   五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因行灭有识灭,如是乃全苦蕴之灭。”   [三八]第八 思(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而有识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而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三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然有思虑时,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之住增长时,于未来有再生,于未来至有再生时,生未来之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则无此识定之所缘,无所缘故无识之住,无识住且不增长时,于未来则无再生;于未来无再生,则灭未来之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三九]第九 思(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思量,企画,考虑之任何事,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之住增长时,则有名色之显现。   三   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而有受,……爱,……取,……有,……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而有思虑,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其识住增长时,有名色之显现。   五   缘名色有六处……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六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者,则此识定无所缘,无所缘故无识之住,无识住且不增长时,无名色之显现,因名色灭,有六处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四〇]第十 思(之三)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思量,企画,思虑之任何事,此乃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三   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着,有系着故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于未来有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而有思虑时,此为识定之所缘。有所缘故有识之住。   五   诸比丘!其识之住增长时有系着,有系着时有往来,有往来故有生死,有生死故有未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   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六   诸比丘!若无思量、无企画、无思虑,则此识定无所缘,无所缘则无住。   七   无识之住,且不增长时,则无系着,无系着故无往来,无往来故无生死,无生死故,未来之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灭。   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此颂曰:        生者迦拉罗     二智无明缘        非汝所有物     以及三种思   第五 家主品   [四一]第一 五畏罪(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一   二   尔时,给孤独家主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世尊言于坐在一面之给孤独家主曰:   三   “家主!圣弟子于五畏罪令静止,具足四预流支,依慧善见、善知圣法时,彼若欲者,则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我于地狱灭,趣畜生灭,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为不堕恶趣者。决定入达菩提之终极。’   四   令静止于五畏罪者,何耶?   五   家主!杀生者,缘杀生于现法生畏罪。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杀生,使彼畏罪静止。   六   家主!不与取者,缘不与取,亦于现法生畏罪,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不与取,能使彼畏罪静止。   七   家主!邪欲行者,缘于邪欲行,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邪欲行,能使彼畏罪静止。   八   家主!妄语者,缘于妄语,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之断绝妄语,能使彼畏罪静止。   九   家主!饮酒者,缘于饮酒,亦于现法生畏罪,亦于未来生畏罪。亦经验于心所苦、忧。依如是因断绝饮酒,能使彼畏罪静止。   此等是五畏罪之静止。   二   一〇   四预流支具足者,何耶?   一一   家主!于是圣弟子,对佛抱不坏之信——‘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者,是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一二   对法抱不坏之信——‘法乃由世尊善说者,即:[其法]乃有现果报,有不时报,所谓来见者,为导引之所在者,此乃由各各识者所不可不知之[法]。’   一三   对僧伽抱不坏之信——‘世尊之弟子僧伽,乃善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以智行者。世尊之弟子僧伽,乃正行者,亦即四双八辈者是。此之世尊弟子僧伽,应予以供养、尊重、布施、合掌,此乃世间之无上福田。’   一四   是圣者所称赞之戒具足,其戒为不坏、不毁、不截、无秽,导于自由、识者所喜、无污,是转向定者。   此等是具足四预流支。   一五   依慧善见、善知圣法者,何耶?   一六   家主!于是圣弟子,善思惟缘起。即:彼有故此有,彼无时故此无,彼生故此生,彼灭故此灭。   一七   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因无明无余,离贪、灭,乃行灭,因行灭,乃识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以此慧而善见、善知正法。   一八   家主!圣弟子静止于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预流支。以慧而善见、善知此等之圣法时,若彼欲,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于我地狱灭、畜生趣灭、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不堕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四二]第二 五畏罪(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众多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世尊曰:   ※三   “诸比丘!圣弟子于五畏罪令静止,具足四预流支,以慧善见、善知圣法时,若彼欲者,则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于地狱灭……不堕于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三   静止于五畏罪者,何耶?   诸比丘!杀生者,……   诸比丘!不与取者,……   诸比丘!邪欲行者,……   诸比丘!妄语者,……   诸比丘!饮酒者,……   此等之五畏罪令静止。   四   四预流支具足者,何耶?   诸比丘!于是圣弟子,对佛……对法……对僧伽……具足圣者所称赞之戒。   具足此等四预流支是。   五   以此慧善见、善知圣法者,何耶?   诸比丘!于是圣弟子,善思惟缘起。……   以此慧善见、善知圣法是。   六   诸比丘!圣弟子令静止于此等之五畏罪,具足此等之四预流支,以慧善见、善知圣法时,若彼欲者,依彼自身,明彼自身,即:‘于地狱灭、趣于畜生灭、于饿鬼灭、苦处、恶趣、无乐处灭。我入于预流、不堕恶趣,决定达于菩提之终极。’”   [四三]第三 苦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苦之集与苦之灭。汝等谛听……   一   三   “诸比丘!苦之集者,何耶?   四   依眼与色而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诸比丘!此乃苦之集。   五   依耳与声……   六   依鼻与香……   七   依舌与味……   八   依身与触……   九   依于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诸比丘!此乃苦之集。   二   一〇   诸比丘!苦之灭者,何耶?   一一   依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此乃苦之灭。   一二   依耳与声生耳识。   一三   依鼻与香生鼻识。   一四   依舌与味……   一五   依身与触……   一六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其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依有灭而有生灭,依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一七   诸比丘!此乃苦之灭。”   [四四]第四 世间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其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世间之集与灭,汝等谛听……   一   三   诸比丘!世间之集者,何耶?   四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此乃世间之集。   五   依耳与声……   六   依鼻与香……   七   依舌与味……   八   依身与触……   九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生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此乃世间之集。   二   一〇   诸比丘!世间之灭者,何耶?   一一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此为世间之灭。   一二   依耳与声……   一三   依鼻与香……   一四   依舌与味……   一五   依身与触……   一六   依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一七   诸比丘!此乃世间全苦蕴之灭。”   [四五]第五 那提迦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那提迦村之砖瓦家。   一   二   尔时,世尊,独自宴坐,而宣说此法门曰:   三   “依于眼与色生眼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四   依耳与声……   五   依鼻与香……   六   依舌与味……   七   依身与触……   八   依于意与法而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九   依眼与色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一〇   依耳与声……   一一   依鼻与香……   一二   依舌与味……   一三   依身与触……   一四   依于意与法生意识,三之和合乃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依彼爱之无余,离贪、灭而有取灭,依取灭而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二   一五   尔时,一比丘,因漏闻世尊之语而起立。   一六   世尊见此比丘,因漏闻而起立。   一七   见而谓于此比丘曰:“比丘!汝欲闻此法门耶?”   “唯然,大德!”   一八   “比丘!汝应受持此法门。比丘!汝应善知此法门。比丘!具足此法门之义,是乃梵行之初。”   [四六]第六 异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一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问候,交谈致意于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三   “瞿昙!如何是彼作而彼经验耶?”   “婆罗门!彼作而彼经验者,此乃一极端。”   四   “瞿昙!又如何他作而他经验耶?”   “婆罗门!他作而他经验者,此乃第二之极端。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于中而说法。   五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之灭,依行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六   如是说已。彼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瞿昙!稀有哉!……尊瞿昙!请受我从今日以后,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四七]第七 声闻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声闻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俱相致问候……   坐于一面之声闻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三   “瞿昙!‘一切为有’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有’者,此乃一极端。”   四   “瞿昙!‘一切为无’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无’者,此乃第二极端。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于中而说法。   五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之灭,依行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六   如是说已,彼声闻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瞿昙!稀有哉!……愿终生归依。”   [四八]第八 顺世派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顺世派之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坐于一面之顺世派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   三   “瞿昙!‘一切为有’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有’者,此乃第一世间之领域。”   四   “瞿昙!又‘一切为无’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无’者,此乃第二世间之领域。”   五   “瞿昙!‘一切为一’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一’者,此乃第三世间之领域。”   六   “瞿昙!又‘一切为异’是如何耶?”   “婆罗门!‘一切为异’者,此乃第四世间之领域。”   “婆罗门!离此等之两极端,如来依中而说法。   七   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依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依行灭而有识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八   如是说已。顺世派之婆罗门,如是白世尊曰:“尊者瞿昙!稀有哉!……从今愿终生归依……”   [四九]第九 圣弟子(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生何时何生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处耶?有何故有触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爱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有何故有老死耶?’   三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有无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识,有识故有名色……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之生起。   四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无何故无何耶?因何灭故何灭耶?[无何故无行耶?无何故无识耶?]无何故无名色耶?无何故无六处耶?无何故无触耶?无何故无受耶?无何故无爱耶?无何故无取耶?无何故无有耶?无何故无生耶?无何故无老死耶?’……   五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   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无无明故无行,无行故无识,无识故无名色,无名色故无六处,……无触……无受……无爱……无取……无有……无生……无生故无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灭。   六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如实知世间之集与灭。诸比丘!如是可谓圣弟子具足见……皆立于不死之扉。”   [五〇]第十 圣弟子(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有何故有何耶?由何之生起,何生耶?有何故有行耶?有何故有识耶?有何故有名色耶?有何故有六处耶?有何故有触耶?有何故有受耶?有何故有爱耶?有何故有取耶?有何故有有耶?有何故有生耶?有何故有老死耶?……   三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有无明故有行,有行故有识,有识故有名色,有名色故有六处,有六处故有触,有触故有受,有受故有爱,有爱故有取,有取故有有,有有故有生,有生故有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生起。   四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不作如是之念:‘如何无何故无何耶?因何灭而何灭耶?无何故无行耶?无何故无识耶?……无何故无老死耶?’   五   诸比丘!时多闻之圣弟子,无他缘而于此有智。‘彼无故此无,此灭故彼灭,无无明故无行,无行故无识,无识故无名色,无名色故无六处……无生故无老死。’彼如是知此世间灭。   六   诸比丘!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此世间之集与灭。诸比丘!对此,圣弟子可谓达见、见此正法、具足学智、具足学明、入于法流、圣明达慧、皆立于不死之扉。”   此颂曰:        谓此五畏罪        苦世那提迦        以及异声闻        所谓圣弟子        依此为品名   第六 树品   [五一]第一 思量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世尊言彼等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三   世尊曰:“诸比丘!比丘凡为真正灭苦,应以如何之思量而思量之耶?”   “大德!于我等,法以世尊为本,以世尊为导者,以世尊为所依。大德!善哉!实欲世尊明所宣说之义,诸比丘愿奉闻受持世尊之教。”   四   “诸比丘!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当宣说。”   彼诸比丘向世尊奉答曰:“大德!唯然!”   世尊曰:   五   “诸比丘!如是比丘思量而思量:‘此种种多样之苦、老死,生于世间。此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有何故有老死耶?无何故无老死耶?’   六   彼更思惟而如是知:‘此种种多样之苦、老死,生于世间。此苦乃以生为因,以生为集,以生为生,以生为起。有生故有老死,无生故无老死。’   七   彼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于老死灭之道迹,如是契法行者。   八   诸比丘!于此,比丘所作悉是正苦之灭,即是老死之灭。   九   更思量而思量:‘又,此有以何为因?此取以何为因?此爱以何为因?受、触、六处,又以何为因?此名色……此识……此行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有何故有行?无生故无行耶?’   一〇   彼更思量而如是知:‘行以无明为因,以无明为集,以无明为生,以无明为起。有无明故有行,无无明故无行也。’   一一   彼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如是为契法行者。诸比丘!于此,比丘所作:悉是正苦之灭,即是行之灭。   一二   诸比丘!陷于无明之人,若自为福行者,则其识趣于福;若自为非福行者,则其识趣于非福;若自为不动行者,则其识趣于不动。   一三   诸比丘!比丘舍无明而生明,彼离无明生明故,彼无自为福行,无自为非福行,无自为不动行。   一四   依不为、不思惟,无取着世间之任何物。无取着故无畏怖,无畏怖故自证般涅槃,得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无应再生。’   一五   若感受乐受,知其为无常,知不可取着,知非可喜乐。若感受苦受,知其为无常,知不可取着,知非可喜乐。若感受不苦、不乐受,知其为无常,知不可取着,知非可喜乐。   一六   若彼感受乐受,则离脱而感受其受。若彼感受苦受,则离脱而感受其受。若彼感受不苦、不乐受,则离脱而感受其受。   一七   彼感受身分齐之受,知‘我感受身分齐之受’,彼感受命分齐之受,知‘我感受命分齐之受’,身坏时,知‘此命已尽,一切感受已,无喜乐,成为冰冷,只遗残骸’。   一八   诸比丘!譬如有人,由陶窑取出新熟之瓦器,置于平地处、降其热,瓦片残于其处。诸比丘!同此,比丘感受身分齐之受,知‘我感受身分齐之受’、‘感受命分齐之受’、‘我感受命分齐之受’。身坏时、知‘由此处命尽、感受一切已、无喜乐、成为冰冷、仅遗残骸’。   一九   诸比丘!对之作如何思惟耶?漏尽比丘亦为福行耶?或为非福行,或为不动行耶?”   “大德!无此事。”   二〇   “又,凡无行时,由行之灭、亦施设识耶?”   “大德!无此事。”   二一   “又,凡无识时,由识之灭、亦施设名色耶?”   “大德!无此事。”   二二   “又,凡无名色时,由名色之灭、亦施设六处耶?”   “大德!无此事。”   二三   “又,凡无六处时,由六处之灭、亦施设触耶?”   “大德!无此事。”   二四   “又,凡无触时,由触之灭、亦施设受耶?”   “大德!无此事。”   二五   “又,凡无受时,亦施设爱耶?”   “大德!无此事。”   二六   “又,凡无爱时,由爱之灭、亦施设取耶?”   “大德!无此事。”   二七   “又,凡无取时,由取之灭、亦施设有耶?”   “大德!无此事。”   二八   “又,凡无有时,由有之灭、亦施设生耶?”   “大德!无此事。”   二九   “又,凡无生时,由生之灭、亦施设老死耶?”   “大德!无此事。”   三〇   “善哉!善哉!诸比丘!如是,诸比丘!此为非异者。诸比丘!信我,信赖我,可离惑、离疑,此为苦之终。”   [五二]第二 取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于所取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三   诸比丘!譬如大火聚,将然烧十载薪、或二十载薪、三十载薪、四十载薪,其时,有人适时投以干草,投以干牛粪,投以干薪。诸比丘!依如是,则彼大火聚将长时久燃。   四   诸比丘!同此,于所取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五   诸比丘!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则有取灭,由取灭,则有有灭。由有灭,则有生灭,由生灭,则有老死、愁、悲、苦、忧、恼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六   诸比丘!譬如大火聚,将燃烧十载薪、或二十、三十、或四十载之薪。其时,有人适时不投以干草,不投以干牛粪,不投以干薪。诸比丘!依如是,则彼大火火聚前薪烧尽,因未加他者,而应熄灭。   七   诸比丘!同此,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则有取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五三]第三 结(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三   诸比丘!譬如油灯,乃依油与炷而得燃。彼时,有人适时注油,注意其炷,诸比丘!因如是、油灯则得长久燃烧。   四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   如是,乃此全苦蕴之集。   五   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而有取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六   诸比丘!譬如油灯,乃依油与炷而得燃,其时,有人不适时注油,不注意其炷,诸比丘!因如是,彼油灯之余燃料烧尽,因未另加他者而消灭。   七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则有取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五四]第四 结(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油与炷,彼油灯依之得燃烧,其时,有人适时注以油,注意其炷,诸比丘!因如是,油灯得燃烧长久。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三   诸比丘!譬如油与炷,油灯依之得燃烧。其时,有人未适时注油,未注意其炷,诸比丘!如是,彼油灯之余燃料烧尽,因未另加他者而熄灭。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有取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也。”   [五五]第五 大树(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于所取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三   诸比丘!譬如有大树,其根向下伸展,使一切之地味、水味上升。诸比丘!如是,彼大树因此得长时久住。诸比丘!同此,于所取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爱灭。由爱灭乃有取灭,由取灭,则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五   诸比丘!譬如大树,彼时有人取来锹与笼。彼截其树根,由截根而更于周围掘挖穴,于周围挖穴,乃将小根、须根、亦予根除。彼截其树为圆木更截圆木作木片,木片作成粗朵,粗朵置于日与风下干燥,干燥后以火烧之,火烧成灰,成灰被大风筛吹,或流入河之奔流。诸比丘!如是,彼大树被截根者,如多罗树之截株,不能再生,成为未来不生者。   六   诸比丘!同此,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乃有取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五六]第六 大树(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有大树,其根向下伸展,使一切之地味、水味上升。诸比丘!如是,彼大树因此得长时久住。   三   诸比丘!同此,于所取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四   诸比丘!譬如有大树,彼时有人取来锹与笼,彼截其树根。由截根更于周围挖穴,将小根、须根、亦予根除,……流于河之奔流。诸比丘!如是,彼大树被截根者,如多罗树之截株,不能再生,成为未来不生者。   五   诸比丘!同此,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乃有取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五七]第七 幼树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三   诸比丘!譬如有幼树,有人适时松缓其根,适时与粪,适时与水。诸比丘!如是彼幼树因此得增长、茂盛、增展。   四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则爱增上。缘爱而有取……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五   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则有取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六   诸比丘!譬如有幼树,彼时有人取来锹与笼,彼截其树根,由截根更于周围挖穴、将小根、须根、亦予根除。彼截其树成圆木,圆木作成木片,木片作成粗朵,粗朵置于日与风下干燥,以火燃烧,以火烧之成灰,灰被风筛吹,或流于河之奔流。诸比丘!如是,彼幼树被截根者如多罗树之截株,不能再生,成为未来不生者。   七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则爱灭。由爱灭乃有取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五八]第八 名色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有名色之显现。缘名色有六处……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三   诸比丘!譬如有大树,其根向下伸展,使一切之地味、水味上升。诸比丘!如是,彼大树因此得长时久住。   四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有名色之显现……   五   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无名色之显现。由名色灭而有六处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六   诸比丘!譬如有大树,彼时有人取来锹与笼……成未来不生者。   七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无名色之显现。由名色灭,乃有六处灭……如是,乃此全苦蕴之灭。”   [五九]第九 识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有识之显现。缘识而有名色,……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三   诸比丘!譬如有大树,其根向下……   四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味观者,有识之显现。缘识而有名色……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五   诸比丘!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无识之显现。由识灭而有名色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六   诸比丘!譬如大树,彼时有人取来锹与笼……未来不生者。   七   诸比丘!同此,于所结之法,住患观者,无识之显现,由识灭而有名色灭……   八   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六〇]第十 因   一   [尔时,世尊]住拘楼国之都色剑磨瑟昙。   二   尔时,尊者阿难,诣世尊座前,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阿难,白世尊言:“大德!是稀有,大德!是未曾有。大德!此缘起所见甚深而且深远,然我观见,如明明白白者。”   四   “阿难!勿作是言。阿难!勿作是言。阿难!此缘起所见甚深而且深远。阿难!因未证此法,由于不知,如是,此如縺索之众生,被肿物所覆之众生,如文若草、灯心草之有情,不脱苦处、恶趣、无乐处之轮回。   五   阿难!于所取之法、住于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六   阿难!譬如大树,其根向下伸展,使一切之地味、水味上升。阿难!如是,彼大树因此得长时久住。   七   阿难!同此,于所取之法,住味观者,增长于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八   阿难!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爱灭。由爱灭而有取灭,由取灭而有有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九   阿难!譬如有大树,彼时有人取来锹与笼,彼截其树根,更于截根之周围挖穴,挖穴将小根、须根、亦予根除。彼将其树截成圆木,圆木作成木片、木片再作成粗朵,粗朵以风日使干燥,风日干燥后,以火燃烧,以火烧成灰,在彼大风筛吹,或流入河之奔流。阿难!如是,彼大树为被截根者。如多罗树之被截株者,无再生,成为未来不生者。   一〇   阿难!同此,于所取之法,住患观者,是爱灭。由爱灭而有取灭,由取灭而有有灭,由有灭而有生灭,由生灭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之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此颂曰:        思量取二结     所谓二大树        幼树于第七     名色以及识        因及此等十   第七 大品   [六一]第一 无闻(之一)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于此四大所造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三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身,可见为增、灭、取、舍者。   然则无闻之凡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四   诸比丘!称此是心、是意或是识者,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五   所以者何?诸比丘!无闻之凡夫,长夜著于有我所,取著于‘此是我所,此是我,此乃我之自我。’   然则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六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以此四大所造之身为‘我’,较以心为我,是尚可。   七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可现住于一年、住于二年、住于三年、住于四年、住于五年、住于十年、住于二十年、住于三十年、住于四十年、住于五十年、住于百年、或住于更长年。诸比丘!然称此为心、意、识者,则日夜转变异生、异灭。   八   诸比丘!譬如弥猴徘徊森林中纵放一枝,又另捉一枝。诸比丘!同此,称此是心、意、识者,亦日夜转变,异生、异灭。   九   诸比丘!是以多闻之圣弟子,对缘起当善思惟: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一〇   由无明之无余,离贪、灭而有行灭,由行灭而有识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一一   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于色生厌意,于受亦生厌意,于想亦生厌意,于行亦生厌意,于识亦生厌意。生厌意故厌离,离贪故解脱。于解脱得生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六二]第二 无闻(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于此四大所造之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三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可见为增、灭、取、舍。然则无闻之凡夫生厌意、厌离而欲解脱。   四   诸比丘!称此是心、意、识者、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五   所以者何?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于长夜著于‘此是我所’,取著于‘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自我。’然则无闻之凡夫,不能生厌意,不能厌离,不能解脱。   六   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以此四大所造之身为我,较以心为我尚可。   七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四大所造之身,现住于一年、住于二年、住于三年……四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住于百年、或住于更长年。诸比丘!然称此是心、意、识者,则日夜转变异生、异灭。   八   诸比丘!是以多闻之圣弟子,对缘起当善思惟: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   九   诸比丘!缘乐所受之触生乐受,由其乐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乐所受之触所生之乐受灭,而止息。   一〇   诸比丘!缘苦所受之触生苦受,由其苦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苦所受之触所生之苦受灭,而止息。   一一   诸比丘!缘不苦不乐所受之触,生不苦不乐受。由其不苦不乐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不苦不乐所受之触所生不苦不乐灭,而止息。   一二   诸比丘!譬如二木相磨,和合生烟、生火。其二木离散者,则由其所生之烟灭,而止息。   一三   诸比丘!同此,缘乐受之触生乐受,由其乐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乐所受之触所生乐受灭,而止息。   一四   缘苦所受之触……   一五   缘不苦不乐所受之触,生不苦不乐受。由其不苦不乐所受之触灭,由其所生之感,缘不苦不乐所受之触所生不苦不乐受灭,而止息。   一六   诸比丘!如是多闻之圣弟子,于触生厌意,于受生厌意,于想、于识生厌意。生厌意故厌离,离贪故解脱,于解脱生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六三]第三 子肉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有此等之四食。   三   四食者何耶?粗或细之抟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是。   诸比丘!此等之四食为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   四   诸比丘!应知如何是抟食耶?   五   诸比丘!譬如有夫妇二人,持少量之粮食,行于旷野之道。彼等夫妇爱念者唯有一子。   六   诸比丘!彼时夫妇二人来旷野时,少量之粮食乏尽、旷野尚余未竟之旅。   七   诸比丘!尔时,彼夫妇二人作如是思念:‘我等少量之粮食尽,而此旷野之旅尚余未竟,我等宁杀此爱念之子,作成干肉片与多汁肉片,食子之肉,以完成此旷野之残旅。勿令三人皆死。’   八   诸比丘!彼时彼夫妇二人,杀其爱念之子,作成干肉片与多汁肉片,食子之肉完成此旷野之残旅,彼等食子之肉,捶胸曰:‘吾子于何处耶?吾一子于何处耶?’   九   诸比丘!汝等对其如何思惟耶?彼等为嬉戏而食欤?或为爱乐而食欤?或为嗜美而食欤?或为肥满而食欤?”   “大德,皆非然。”   一〇   “诸比丘!彼等为行旷野而欲食子肉耶?”   “大德!唯然。”   一一   “诸比丘!同此,我谓抟食不可不知。诸比丘!知抟食时,于五妙欲知贪。于五妙欲知贪时,成其结,为结所缚之圣弟子,再还来此界。   一二   诸比丘!如何可知触食耶?   一三   诸比丘!譬如一无皮之牛,欲依住于道路之端,依道路之端之彼等生物,啖其牛。欲依住于树下,依树下之彼等生物啖其牛。欲依住于水中,依水中之生物,啖其牛。依住于虚空,依虚空之生物,啖其牛。诸比丘!彼无皮之牛,依住之处,则为依止其处之生物所啖。诸比丘!同此,我谓触食不可不知。   一四   诸比丘!知触食时,知三受,知三受时,我谓圣弟子更不可为。   一五   诸比丘!如何应知意思食耶?   一六   诸比丘!譬如一炭火坑,深超人身,炭火充满,无烟而炽燃。尔时一人,欲生不希死,欲乐厌苦。时有二力士各以手将彼捉住,将投入炭火坑中。诸比丘!尔时,彼人之心远矣,将思愿远矣,大望应远。   一七   所以者何?诸比丘!彼人作是念:‘我堕此炭火坑中,因其入死,至死为苦。’诸比丘!同此,我谓意思食不可不知。   一八   诸比丘!知意思食时,知三爱;知三爱时,我谓圣弟子更不为。   一九   诸比丘!如何应知识食耶?   二〇   诸比丘!捕犯罪之盗贼,送至王前示曰:‘大王!犯罪之盗贼带到。’王宜科彼以所欲之刑罚。王如是谓于彼等曰:‘且去!汝等将此人以百矛相击。’清晨则再加其百矛。   二一   时至日中,王如是云:‘喂!彼人如何耶?’‘大王!彼尚生存。’王如是言彼等云曰:‘且去!于日中对彼再以百矛相击。’于是日中以百矛击彼。   二二   届时,王于暮时如是云:‘喂!彼人如何耶?’‘大王!彼尚生存。’王如是言彼曰:‘且去!汝等将彼人于暮时再以百矛相击。’于是暮时对彼以百矛相击。   二三   诸比丘!对其作如何思惟耶?彼人,因一日被三百矛击打,已经验苦、忧耶?”   “大德!以一矛相击,即已经验苦、忧矣,何云经三百矛击打耶?”   二四   “诸比丘!同此,我谓不可不知识食。   二五   诸比丘!知识食时,知名色,知名色时,我谓圣弟子更不可为。”   [六四]第四 有贪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有四食。   三   四食者何耶?粗或细之抟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是。诸比丘!此等之四食,为有情或众生之住,求再生,为资益。   四   诸比丘!若于抟食,有贪、有喜、有爱、则对其有识之住、有增长。由识之住及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而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由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五   诸比丘!若于触食,……   六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七   诸比丘!若于识食,有贪、有喜、有爱,于其有识之住、有增长。有识住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之后有再生。有未来之后有再生,有未来之生老死,我谓有未来之生老死,而有愁、有苦、有恼。   八   诸比丘!譬如染工或画师、以染料或漆、或郁金、或青、或以茜,善磨于板上,或壁面、或衣服之小片,作妇女之形像男子之形像。   九   诸比丘!同此,若于抟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一〇   诸比丘!若于触食,……   一一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一二   诸比丘!若于识食,有贪、有喜、有爱者,则有识之住与增长。由有识之住与增长,而有名色之显现。由有名色之显现,而有诸行之增上。由有诸行之增上,而有未来后有之再生。由有未来后有之再生,则而有未来之生、老死。由有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有愁、有苦、有恼。   一三   诸比丘!若于抟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与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一四   诸比丘!若于触食,……   一五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一六   诸比丘!若于识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其识之住无增长。因无识之住与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因无未来后有之再生,则无未来之生、老死。因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一七   诸比丘!譬如宫殿或楼阁,北、南、西边有窗。太阳上升时,光由高入,照何处耶?”   “大德!照西壁。”   一八   “诸比丘!若无西壁,照何处耶?”   “大德!照大地。”   一九   “诸比丘!若无大地,照何处耶?”   “大德!照水。”   二〇   “诸比丘!若无水,照何处耶?”   “大德!则不照任何处。”   二一   “诸比丘!同此,诸比丘!若于抟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   二二   诸比丘!若于触食,……   二三   诸比丘!若于意思食,……   二四   诸比丘!若于识食,无贪、无喜、无爱者,则无识住、无增长。因无识住、无增长,则无名色之显现。因无名色之显现,则无诸行之增上。因无诸行之增上,则无未来之生、老死。无未来之生老死,诸比丘!我谓无愁、无苦、无恼。”   [六五]第五 城邑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昔我尚未得正觉,为菩萨时,曾作此念:‘此世间实陷于苦恼,生而奔向衰、老、死而又将再生。然却不知此老死苦之出离。实则如何得知此老死苦之出离耶?’   三   诸比丘!然则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老死耶?缘何有老死耶?’   四   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生:‘有生故有老死,缘生而有老死。’   五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生?……有有……有取……有爱……有受……有触……有六处?……有名色耶?缘何而有名色耶?’   六   诸比丘!依正思惟,于我而生慧悟得:‘有识故有名色,缘识而有名色。’   七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识?缘何有识耶?’   八   诸比丘!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有名色故有识,缘名色而有识。’   九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此识由此以还,无超进名色,于此限度,生而亦老,衰而至死将再生。即缘此名色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   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   一〇   诸比丘!‘是集、是集’。我于尚未闻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一一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老死,因何之灭而有老死之灭耶?’   一二   诸比丘!尔时,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生故无老死,因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   一三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生……无有……无取……无爱……无受……无触……无六处……无名色,因何之灭而有名色之灭耶?’   一四   诸比丘!尔时,于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识故无名色,因识之灭、而有名色之灭。’   一五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无何故无识,因何之灭,而有识之灭耶?’   一六   诸比丘!尔时,于我生正思惟,依慧悟得:‘无名色故无识,因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   一七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我依此道乃达菩提。即:由名色之灭,而有识灭。由识之灭,而有名色灭。由名色之灭,而有六处灭。由六处之灭,而有触灭。……’   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一八   诸比丘!‘是灭、是灭’,我于尚未闻之法,即生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   一九   诸比丘!譬如有人、徘徊阿兰若林,发现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径,彼则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发见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其园林亦具足。具足美丽有堤之莲池。   二〇   诸比丘!尔时,彼人向王或王之大臣报曰:‘尊者,当知我徘徊阿兰若林,发见古人通行之古道、古径,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发见古人止住之古城、古都,园林亦具足,具足美丽有堤之莲池。尊者!宜于其城予修筑。’   二一   诸比丘!尔时,王或王之大臣,修筑其城邑,其城邑后来繁荣,众人炽盛,增上发展。   诸比丘!同此,我发见过去正觉者通行之古道、古径。   二二   诸比丘!过去诸佛所通行之古道,古径者何耶?即此八支圣道。即:正见……正定。诸比丘!此乃过去正等觉者通行之古道、古径。追随其道,随其道而行,则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灭老死之道迹。   二三~三一   追随其道,随其道以行,知生……知有……知取……知爱……知受……知触……知六处……知名色……知识……   三二   追随其道,随其道以行,知行,知行之集、知行之灭、知趣行灭之道迹。   三三   知此,我以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比丘!如是梵行繁荣、增广,示知众多人等,予增大,依人天而善说示。”   [六六]第六 触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拘楼园之都邑剑磨瑟昙。   二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诸比丘!”   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三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取内触耶?”   四   如是说已。一比丘以此白世尊言:“大德!我取内触。”   五   “汝比丘!如何取内触耶?”   六   尔时彼比丘自记说之,然彼比丘,不能满足世尊之心。   七   如是说已,尊者阿难白世尊言:“世尊!今正其时。善逝!今正其时。愿世尊!以说内触。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应受持奉行。”   八   “若然,阿难!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说内触。”   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唯然,大德!”   九   世尊曰:“诸比丘!于此有比丘,执取内触:‘世间之种种诸苦生、老死,此苦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有何故有老死,无何故无老死。’彼对取内触,如是知:‘此世间生老死种种之苦、此苦乃以亿波提为因、以亿波提为集、以亿波提为生、以亿波提为起。有亿波提故有老死,无亿波提时无老死。彼知老死,知老死之集,知老死之灭,知趣老死灭之道迹。如是为契法行者。’   诸比丘!如是比丘,谓是真正行苦之灭,老死之灭者。   一〇   更执取取内触:‘又,此亿波提乃以何为因、以何为集、以何为生、以何为起耶?有何故有亿波提,无何时无亿波提耶?’彼知如是执取:‘亿波提乃以爱为因,以爱为集,以爱为生,以爱为起。有爱故有亿波提,无爱故无亿波提。’彼知亿波提,知亿波提之集,知亿波提之灭,知趣亿波提灭之道迹。如是为契法行者。   诸比丘!如是比丘谓是真正行苦之灭,亿波提之灭者。   一一   更执取取内触:‘又,此爱于何处而生?于何处而住之耶?’彼知如是执取:‘于此世间,为如何爱,快思之色,于此生爱而生,于此住爱而住。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者何耶?眼为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于此生爱而生,于此住爱而住。’   一二   耳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一三   鼻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一四   舌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一五   身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一六   意乃于世间可爱、快思之色。于此生爱而生,于此住爱而住。   一七   诸比丘!任何过去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常,视为乐,视为我,视为无病,视为安稳者,爱增长矣。   一八   爱增长者,则亿波提增长。亿波提增长者,则苦增长。我谓:‘使苦增长者,则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无由解脱。’   一九   诸比丘!任何未来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常,视为乐,视为我,视为无病,视为安稳。彼等乃增长爱者。   二〇   爱增长者,则亿波提增长,亿波提增长者,则苦增长。我谓:‘彼等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得解脱,则苦不得解脱。’   二一   诸比丘!现在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可喜之物,视为常、视为乐、视为我、视为无病、视为安隐者,则增长爱。   二二   增长爱者,则增长亿波提,增长亿波提者,则增长苦。增长其苦,我谓:‘增长苦者,则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得解脱,则苦不解脱。’   二三   诸比丘!譬如有饮水器皿,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而以毒混入。尔时有人为炎热所烧,为炎热所苦,疲劳困惫,为渴而来。对其人如是言曰:‘可爱者!此饮水器皿,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毒亦具足、汝若欲饮自可饮、饮之虽爱好具色、香、味,但为此而至死,或受至死之苦。’彼不顾且不思虑,饮彼饮水器皿之水而不舍,彼为此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二四   诸比丘!同此,任何过去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   二五   ……于未来……   二六   ……现在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常,视为乐,视为我,视为无病,视为安稳者,其爱增长。   二七   我谓:‘爱增长者则苦增长,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不得解脱,则不得解脱于苦。’   二八   诸比丘!任何过去之沙门、婆罗门,对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乃使爱舍离者。   爱舍离者,亿波提舍离。亿波提舍离者,则苦舍离。我谓:‘苦舍离者,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得解脱,则解脱于苦。’   二九   诸比丘!任何未来之沙门、婆罗门,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则将舍离于爱。   三〇   爱舍离者……我谓:‘解脱于苦。’   三一   诸比丘!任何现在之沙门、婆罗门,对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则舍离于爱。   三二   爱舍离者,则亿波提舍离。亿波提舍离者,则苦舍离。我谓:‘苦舍离者,则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得解脱,则解脱于苦。’   三三   诸比丘!譬如有饮水器,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亦以毒混入。尔时有人,为炎热所烧,为炎热所苦,疲劳困惫,为渴而来。对此时有人曰:‘可爱者!此饮水器皿,色具足,香具足,味具足,但混有其毒,若汝欲者自可饮,饮之虽爱好其色、香、味,然因此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三四   诸比丘!尔时,彼人作是念:‘我此刻极渴,得依饮料而克服,或依生苏予克服,或依含盐分之乳精予克服,或以酸粥予克服。然而我于此长夜不为我之利益,因此而决不饮此苦物。’彼思虑之再,而不饮其饮水器皿物,予舍弃、彼即因此而不至死,不至近死之苦。   三五   诸比丘!同此,任何过去之沙门、婆罗门,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则舍离于爱。   三六   舍离于爱者,则亿波提舍离。亿波提舍离者,则苦舍离。我谓:‘苦舍离者,则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得舍离,解脱于苦。’   三七~三八   诸比丘!任何未来之沙门、婆罗门……   三九   现在之沙门、婆罗门,于此世间可爱、快思之色,视为无常、视为苦、视为无我、视为病、视为怖畏者,舍离于爱。   四〇   舍离于爱者,则亿波提舍离。亿波提舍离者,则舍离于苦。我谓:‘舍离于苦者,即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解脱于苦。’”   [六七]第七 芦束   一   一时,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诃拘絺罗,住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野苑。   二   尔时,尊者摩诃拘絺罗,暮时自宴坐起,诣尊者舍利弗之处。诣已,与尊者舍利弗俱相致问,交谈致候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摩诃拘絺罗,向尊者舍利弗作斯言曰:“友,舍利弗!老死为自作耶?老死为他作耶?老死为自作、他作耶?或老死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耶?如何?”   四   “友,拘絺罗!老死非自作,老死非他作,老死亦非自作、他作,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无因生,是缘生而有老死。”   五   “友,舍利弗!生为自作耶?生为他作耶?生为自作、他作耶?或生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耶?如何?”   六   “友,拘絺罗!生非自作,生非他作,生非自作、他作,生亦非自作、非他作,非无因生,是缘有而有生。”   七~一八   “友,舍利弗!有为自作耶?……取为自作耶?……爱为自作耶?……受为自作耶?……触为自作耶?……六处为自作耶?……如何?”   一九   “名色为自作耶?名色为他作耶?名色为自作、他作耶?或名色为非自作、非他作,无因生耶?”   二〇   “友,拘絺罗!名色非自作,名色非他作,名色非自作、他作,亦非自作、他作,亦非无因生,是缘识而有名色。”   二一   “友,舍利弗!识为自作耶?识为他作耶?识为自作、他作耶?识为非自作、非他作,亦非无因生耶?如何?”   二二   “友,拘絺罗!识非自作,识非他作,识非自作、他作,识非自作、非他作,亦非无因生,是缘名色而有识。”   二三   “如今我等如是知尊者舍利弗之所说:‘友,拘絺罗!名色非自作,名色非他作,名色亦非自作、他作,名色非自作、非他作。名色非自作、非他作,亦非无因生,是缘识而有名色。’   二四   如今我等又如是知尊者舍利弗之所说:‘友,拘絺罗!识非自作,识非他作,识非自作、他作,又,识非自作、非他作、亦非无因生,是缘名色而有识。’   二五   友,舍利弗!应如何知此所说之义耶?”   二六   “友!譬如两芦束,相互依持则能直立。友!同此,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如是,此乃全苦蕴之集。友!若此等之芦束中,取其一;而另一则仆倒;取他,而另他则仆倒。友!同此,缘名色之灭,而有识灭。缘识之灭,而有名色灭。缘名色之灭而有六处灭。缘六处之灭,而有触灭……如是,此乃全苦蕴之灭。”   二七   “友,舍利弗!是希有。友,舍利弗!是未曾有。此为尊者舍利弗之善说。我等对尊者舍利弗之所说,应以此等三十六事当予随喜。”   二八   “友,若比丘,依老死之厌离、离贪、灭而说法,则适称为:‘法师比丘。’友!若比丘,行老死、厌离、离贪、灭,则适称为:‘行法、随顺法比丘。’友!若比丘,对老死、厌离、离贪、灭,不取着、予解脱,则适称为:‘达现法涅槃比丘。’   二九~三八   友!若比丘,生之厌离……若有之……若取之……若爱之……若受之……若触之……若六处之……若名色之……若识之……若行之……   三九   友!若比丘,依无明之厌离、离贪、灭、说法、适称之谓:‘法师比丘。’友,若比丘,行无明之厌离、离贪、灭,则适称之谓:‘行法、随顺法比丘。’友,若比丘,依无明之厌离、离贪、灭、不取着、予解脱、则适称之谓:‘达现法涅槃比丘。’”   [六八]第八 憍赏弥   一   一时,尊者茂师罗、尊者殊胜、尊者那罗陀、尊者阿难,住憍赏弥之瞿师罗园。   一   二   尔时,尊者殊胜向尊者茂师罗作如是言曰:“友,茂师罗!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害谛思,尊者茂师罗!别有‘缘生而有老死’之智否?”   三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即:‘缘生有老死也。’”   四   “友,茂师罗!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尊者茂师罗!别有‘缘有而有生’之智耶?”   五   ……缘取而有有……   六   ……缘爱而有取……   七   ……缘受而有爱……   八   ……缘触而有受……   九   ……缘六处而有触……   一〇   ……缘名色而而有六处……   一一   ……缘识而有名色……   一二   ……缘行而有识……   一三   ……缘无明而有行……   一四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即:‘缘无明而有行。’”   一五   “友,茂师罗!除信……除见审谛思,尊者茂师罗!别有‘缘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之智耶?”   一六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即:‘缘生之灭而有老死之灭。’”   一七   “友,茂师罗!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尊者茂师罗!别有‘缘有之灭,而有生之灭’之智耶?”   一八~二四   “‘缘取之灭,而有有之灭’……‘缘爱之灭,而有取之灭’……‘缘受之灭,而有爱之灭’……‘缘触之灭,而有受之灭’……‘缘六处之灭,而有触之灭’……‘缘名色之灭,而有六处之灭’……‘缘识之灭,而有名色之灭’……‘缘行之灭,而有识之灭’……‘缘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   二五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即:‘缘无明之灭,而有行之灭。’”   二六   “友,茂师罗!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尊者茂师罗!别有‘有灭即涅槃’之智耶?”   二七   “友,殊胜!除信、除欲、除传说、除行相觉、除见审谛思,我知于此,我见于此,‘有灭即涅槃。’”   二八   “然则,尊者茂师罗是阿罗汉,是漏尽者。”   二九   如是言时,尊者茂师罗默然。   二   三〇   尔时,尊者那罗陀对尊者殊胜言曰:“友,殊胜!善哉!我欲得此问,可向我问,我则答汝此问。”   三一   “尊者那罗陀!汝得此问。我向尊者那罗陀,作此问,尊者那罗陀,请答我问。”   三二~五七   “友,那罗陀!除信……我知于此,我见于此,‘此有灭即涅槃。’”   五八   “然则,尊者那罗陀是阿罗汉,是漏尽者。”   五九   “友!‘有灭即涅槃’,我依正慧,如实善见。然则我尚非阿罗汉、漏尽者。   六〇   友!譬如于旷野之路上有井,然无绳、无罐,时有人为炎热所烧,为炎热所苦,疲劳困惫,干渴此来。彼眺望其井,虽知为水,但身不能触而住。   六一   友!同此,‘有之灭即涅槃也’,如实以正慧善见,然我尚非阿罗汉、漏尽者。”   三   六二   如是言已,尊者阿难,向尊者殊胜作是言曰:“友!殊胜!汝如是之说,汝向尊者那罗陀作如何言之耶?”   六三   “友,阿难!我如是说:我外于尊者那罗陀之德,以外于善,故无所说。”   [六九]第九 膨胀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   三   “诸比丘!大海膨胀时,使诸大河膨胀,诸大河膨胀时,使诸小河膨胀。小河膨胀时,使大湖膨胀。大湖膨胀时,亦使小湖膨胀。   四   诸比丘!同此,无明膨胀,使诸行膨胀。诸行膨胀,使识膨胀。识膨胀时,使名色膨胀。名色膨胀时,使六处膨胀。六处膨胀时,使触膨胀。触膨胀时,使受膨胀。受膨胀时,使爱膨胀。爱膨胀时,使取膨胀。取膨胀时,使有膨胀。有膨胀时,使生膨胀。生膨胀时,使老死膨胀。   五   诸比丘!大海退潮时,使大河退水。大河退水时,使小河退水。小河退水时,使大湖退水。大湖退水时,使小湖退水。   六   诸比丘!同此,无明衰时,使诸行衰。诸行衰时,使识衰。识衰时,使名色衰。名色衰时,使六处衰。六处衰时,使触衰。触衰时,使受衰。受衰时,使爱衰。爱衰时,使取衰。取衰时,使有衰。有衰时,使生衰。生衰时,使老死衰。”   [七〇]第十 须尸摩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栗鼠养饵所。   一   二   尔时,世尊深受恭敬、尊重、敬仰、供养,得衣服、钵食、床座、医病之必要药物、资具等。   三   比丘僧伽亦颇受敬重、恭敬,供养、尊重,得衣服、钵食、床座、医病必要之药物、资具等。   四   异学之游方者等,未受敬重、恭敬,供养、尊重,未得衣服、钵食、床座、医病之必要药物、资具等。   二   五   尔时,游方者须尸摩,与众多游方者之徒,俱住王舍城。   六   尔时,游方者须尸摩之徒,向游方者须尸摩作如是言曰:“来,友!须尸摩!汝宜往沙门瞿昙之处修梵行。汝完全学法后,再告知我等,我等完全学得其法后,为在家者说示,如是我等亦受敬重、恭敬、供养、尊重,获得衣服、钵食、床座、医病之必要药物、资具等。”   七   游方者须尸摩对己徒答:“如是,友!”则诣尊者阿难之处。诣已,与尊者阿难俱相致问,交谈致问可记忆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八   坐于一面之游方者须尸摩,向尊者阿难作如是言曰:“友,阿难!我欲于此作法、律之修习梵行。”   九   尔时,尊者阿难,陪伴游方者须尸摩,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一〇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向世尊言曰:“大德!此游方者须尸摩如是云:‘友,阿难!我欲于此作法、律之修习梵行。’”   一一   “阿难!然则,汝应使须尸摩出家。”   一二   于是,游方者须尸摩得在世尊之处出家,得具足戒。   一三   尔时,又有众多比丘,来至世尊之处,白世尊言:“我等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已达于完全智。”   四   一四   尊者须尸摩,闻众多比丘于世尊之前告白已达完全智:“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矣。”   一五   尔时尊者须尸摩,走近彼等诸比丘,近已,与彼等诸比丘俱相致问,交谈问候记忆之语,坐于一面。   一六   坐于一面之须尸摩,向彼等诸比丘作如是言曰:“诸尊者来诣世尊处曾白云:‘我等已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已达于完全智,此为真实耶?”“友!唯然。”   一七   “然则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享受种种之神通耶?——一为多、多为一、显现变为隐没,越墙、越垒、穿山、无障碍,恰如行空出入地下,于水中不分水而行如走于地上。趺坐于虚空,恰如有翼之鸟。有大神力,大威力,于日月以手触捉,以此身行于梵界耶?   一八   然则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耳界,对人天之两音、远音、近音、皆闻之耶?”   “友!并无此事。”   一九   “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以心,对他众生之心,他人之心,得予把握知之耶?——有贪心知为有贪心,离贪心知为离贪心,有瞋心知为有瞋心,离瞋心知为离瞋心,有痴心知为有痴心,离痴心知为离痴心,集注心知为集注心,散乱心知为散乱心,大心知为大心,不大心知为不大心、有上心知为有上心,无上心知为无上心,寂静心知为寂静心,非寂静心知为非寂静心,解脱心知为解脱心,非解脱心知为非解脱心耶?”   “友!并无此事。”   二〇   “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忆念种种宿住耶?譬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种种成劫、种种坏劫、种种成、坏劫……‘于彼处,名如是如是,姓如是如是,如是之容色,如是之食,经验如是如是之苦乐,得如是之寿。彼殁于其处,而生于此处。于彼处,名如是如是,姓如是如是,如是之容色,如是之食,经验如是之苦乐,得如是之寿。彼殁于其处,生于此处。’如是详细种种宿住、悉忆念耶?”   “友!并无此事。”   二一   “又,汝等尊者,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眼,见众生之殁,见生时之劣、胜、美、丑、好、恶,知众生之如业行耶?实汝等尊者,对‘此等众生,身恶行具足,语恶行具足,意恶行具足,骂圣者、邪见、执持邪见业,故彼等身坏命终,生于苦处恶趣、无乐处、地狱。’又实汝等尊者对‘此等众生,身善行具足、语善行具足、意善行具足、不骂圣者、有正见、执持正见业,故彼等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界。’如是,以清净超人之天眼,得见众生之殁,生时之劣、胜、美丑、好、恶,得知众生如业之行耶?”   “友!并无此事”。   二二   “又,汝等尊者为如是知、如是见,对超色、无色之寂静解脱、得于身触而住耶?”   “友!并无此事。”   二三   “于今,尊者未到达此记说与此等之法者耶?”   二四   “友!并无此事。”   二五   “何以故?”   “友,须尸摩!我等为慧解脱者。”   二六   “我对尊者等此略说之义不能详知。如尊者等之所说,我对尊者等所略说之义,欲详知为宜。”   二七   “友,须尸摩!汝无论对其知,或不知,我等为慧解脱者。”   五   二八   尔时尊者须尸摩由座起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二九   坐于一面之尊者须尸摩,将与彼等诸比丘之论议悉告世尊。   三〇   “须尸摩!法住智为前、涅槃智为后。”   三一   “大德!我对世尊略说之义,不得详知。大德!如世尊之所说,我对世尊略说之义,欲详知为宜。”   三二   “须尸摩!汝无论知或不知,法住智为前,涅槃智为后。须尸摩!汝云何思惟?色为常耶?或为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三   “又,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大德!是苦。”   “又,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耶?”   “大德!并无此事。”   三四   “受是常耶?或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五   “想是常耶?或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六   “行是常耶?或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识是常耶?或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又,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大德,是苦。”   “又无常苦、变易之法、得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耶?”   “大德!并无此事。”   三八   “须尸摩!然任何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之色,对一切之色,不得以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必须以如实正慧,对此作视。   三九   任何过去、未来、现在……对受……   四〇   对任何之想…   四一   任何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之行、一切诸行,不得以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   四二   任何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近之识、对一切之识、不得以认:‘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必须以如实正慧、对此作视。   四三   须尸摩!多闻之圣弟子,于色如是见而厌离,于受、于想、于诸行、于识亦厌离,生厌离、离贪、予解脱,于解脱生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须尸摩!汝见:‘缘生而有老死’耶?”   “大德,诚然。”   四四   “须尸摩!汝见:‘缘有而有生’耶?”   “大德,诚然。”   四五   “须尸摩!汝见:‘缘取而有有’耶?”   “大德,诚然。”   四六   “须尸摩!汝见:‘缘爱而有取’耶?”   “大德,诚然。”   四七   “须尸摩!汝见:‘缘受而有爱,缘触而有受,缘六处而有触,缘名色而有六处,缘识而有名色,缘行而有识,缘无明而有行’耶?”   “大德,诚然。”   四八   “须尸摩!汝见:‘缘生灭而有老死灭’耶?”   “大德,诚然。”   四九   “须尸摩!汝见:‘缘有灭而有生灭’耶?”   “大德,诚然。”   五〇   “须尸摩!汝见:‘缘取之灭,而有有灭,缘爱之灭,而有取灭,缘受之灭,而有爱灭,缘触之灭,而有受灭,缘六处之灭,而有触灭,缘名色之灭,而有六处灭。缘识之灭,而有名色灭,缘行之灭,而有识灭,缘无明之灭,而有行灭’耶?”   “大德,诚然”。   五一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享受种种之神通耶?——一为多、多为一、显现变隐没、超墙、超垒、穿山、无障碍,恰如行虚空。出入地中恰如水中,不分水而行,恰如行于地上,趺坐于虚空,恰如有翼之鸟、有大神力、大威力,以手触捉日月,以此身行梵界耶?”   “大德,并无此事。”   五二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耳界、闻人天之两音、远音、近音耶?”   “大德,并无此事。”   五三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知以心把握他之众生,他人等之心耶?——对非解脱心知是非解脱心,对解脱心知是解脱心耶?”   “大德!并无此事。”   五四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忆念种种之宿住耶?譬如一生……如是详细忆念种种之宿住耶?”   “大德,并无此事。”   五五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以清净超胜人间之天眼,知众生之殁……众生之如业行耶?”   “大德,并无此事也。”   五六   “须尸摩!汝亦如是知、如是见,对超色、无色之寂静解脱、以身触而住耶?”   “大德,并无此事也。”   五七   “须尸摩!今此未能到达此记说,与此等之法者,须尸摩!我等实行于此。”   六   五八   尔时,尊者须尸摩,稽首世尊之足,白世尊曰:“大德!罪克服于我。我如是,对善说之法、律,如是法之盗人而出家,愚而无知、为不善者。大德!我世尊,我对其罪知是罪,愿予与领受,而于未来无再犯。”   五九   “须尸摩!汝为罪所克服,汝于如是善说之法、律,如为法之盗人而出家为愚而无智,是不善者。   六〇   须尸摩!譬如、捕犯罪之盗贼,送于王之前而示曰:‘大王!犯罪之盗贼带来矣。对彼应课以王所欲之刑罚。’王对彼者如是曰:‘汝等将此者,去以强绳坚缚后手,剃为秃头,鸣击小鼓,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巡回曳领,由南门出,于城邑之南,而刎其首。’如是臣等,将彼人以强绳坚缚后手,剃为秃头、鸣击小鼓,由街至街,由巷至巷,巡回曳领,由南门出,于城邑之南,而刎其首。   六一   须尸摩!汝对其如何思惟耶?彼人为此经验苦、忧耶?”   “大德!诚然。”   六二   “须尸摩!彼人为此虽受苦、忧,但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为法之盗人出家者,对此将受过苦之报与剧报,乃至堕地狱。”   六三   “须尸摩!汝见罪为罪,如法悔过。我等将摄受领纳。须尸摩!于圣律,对见罪为罪如法悔过者,增长功德,于未来入于律仪。”   此颂曰:        所谓二无闻        及子肉有贪        城邑触芦束        憍赏弥膨胀        第十须尸摩   第八 沙门婆罗门品   [七一]第一 沙门婆罗门义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世尊曰:   三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不知老死,不知老死集,不知老死灭,不知趣老死灭之道迹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非是沙门,于婆罗门非是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不能自知、实证入而住。   四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知老死……知道迹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为沙门,于婆罗门为婆罗门。又彼尊者等,对沙门之义,与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知、实证入而住。”   [七二~八〇]第二~第十 不知(之一)   ……舍卫城……   ……不知生……   ……不知有……   ……不知取……   ……不知爱……   ……不知受……   ……不知触……   ……不知六处……   ……不知名色……   ……不知识……   [八一]第十一 不知(之二)   不知行,不知行之集、不知行之灭、不知趣行灭之道迹……自知,实证入而住。   此颂曰:        所谓由十一     四谛之分别        沙门婆罗门     第八乃为因   本篇之颂曰:        佛陀食十力     乃至迦拉罗        第五于家主     树品与大品        最后之第八     沙门婆罗门   第九 中略品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八二]第一 师   一   世尊曰:“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老死,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则不能不求师。又不能如实知老死之集,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则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老死之灭,是不见者,为于老死灭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趣老死灭之道迹,是不见者,为于趣老死灭道迹如实智,不能不求师。”   一切凡如是者中略之。   二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生,是不见者……   三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有,是不见者……   四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取,是不见者……   五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爱,是不见者……   六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受,是不见者……   七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触,是不见者……   八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六处,是不见者……   九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名色,是不见者……   一〇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识,是不见者……   一一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行,是不见者,为于行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行之集,是不见者,为于行集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行之灭,是不见者,为于行之灭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不能如实知趣行灭之道迹,是不见者,为于趣行灭之道迹如实之智,不能不求师。”   凡对四谛亦应如是。   [八三]第二 学   一~一一   “诸比丘!不能如实知老死,是不见者,为于老死如实之智,不能不学。”对四谛亦复如是,而中略之。   [八四]第三 瑜伽   一~一一   ……不能不为瑜伽行。   [八五]第四 欲   一~一一   ……不能不为欲。   [八六]第五 努力   一~一一   ……不能不为努力。   [八七]第六 不退转   一~一一   ……不能不为不退转。   [八八]第七 热诚   一~一一   ……不能不为热诚。   [八九]第八 精进   一~一一   ……不能不为精进。   [九〇]第十 不拔   一~一一   ……不能不为不拔。   [九一]第十一 正念   一~一一   ……不能不为正念。   [九二]第十二 正心   一~一一   ……不能不为正心。   [九三]第十三 不放逸   一~一一   ……不能不为不放逸。   此颂曰:        师学及瑜伽     欲努不退转        热诚与精进     不拔与正念        正心不放逸     十二中略经        另有十二经     分百三十二        称之为中略     就四谛而言   于此中略之要目终。   此颂曰:        师学及瑜伽     欲第五努力        不退转热诚     谓精进不拔        正念与正心     不放逸十二        如中略经终     其他有十二        百三十二经     所谓中略者        则对于四谛     中略纲目终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4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12卷-第21卷)   第二 现观相应   [一]第一 爪尖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其时,世尊为令取爪尖之小垢,谓诸比丘曰:“诸比丘!作如何思惟耶?我此所取爪尖之小垢与大地土,何者较多耶?”   三   “大德!此大地土为多,世尊所取爪尖之小垢为少。世尊所取爪尖之少垢,与大地土相比,实百倍、千倍、乃至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四   “诸比丘!同此,见具足之圣弟子,达于现观之人,即灭尽苦终较多,残苦为少。此则,灭尽前者之苦蕴而终者,与极七返生相比,此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五   诸比丘!如是大利为法现观,如是大利,为得法眼。”   [二]第二 莲池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有长五十由旬,宽五十由旬,深五十由旬之莲池,其水盈满至岸。有人以草端掬水,诸比丘!作如何思惟耶?以草端所掬之水,与莲池之水,何者较多耶?”   三   “大德,莲池之水较多,以草端所掬之水为少。以草端所掬之水,与莲池之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四   诸比丘!同此,见具足之圣弟子,达现观之人,即灭尽苦终较多,残苦为少。以此前者之苦蕴灭尽,苦蕴终者,与极七返生者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五   “诸比丘!如是大利,为法现观。如是大利,为得法眼。”   [三]第三 合流水(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有人于恒河,耶符那、伊罗跋提,萨罗游、摩醯,此等诸大河之合流,于汇合处,欲掬二、三滴水,诸比丘!汝等对其作如何思惟耶?所掬之二、三滴水,与合流之水,何者较多?”   三   “大德,汇流之水较多,所掬之二、三滴水为少。所掬之二、三滴水与合流之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四   “诸比丘!亦同于此……”。   [四]第四 合流水(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此等之恒河、耶符那、伊罗跋提、萨罗游、摩醯汇入诸大河合流、会合,将其水留二、三滴、而灭尽终矣。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合流之水,灭尽为终者,与所留之二、三滴水,何者较多耶?”   三   “大德!合流之水,即灭尽而终之水较多,所留之二、三滴水为少。所留之二、三滴水,与灭尽而终之合流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四   诸比丘!亦同于此……   [五]第五 地(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人于大地之一处,以七粒枣种子置于大土块中。诸比丘!汝等对作此如何思惟耶?大地之一处所置之七粒枣种子大之土块,与大地土,何者较多耶?”   三   “大德!大地土较多,置于大地一处七粒枣种子大之土块较少。以置于一处七粒枣种子大之土块与大地土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四   “诸比丘!亦同于此……”。   [六]第六 地(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如除去七粒枣种子大之土,令大地土灭尽至终,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惟耶?灭尽至终之大地土,与存留七粒枣种子大之土,何者为多耶?”   三   “大德,然则,灭尽至终之大地土多,而存留七粒枣种子大之土为少。存留七粒枣子大之土以比灭尽至终之大地相比,不及其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及。”   四   “诸比丘!亦同于此……。”   [七]第七 海(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如斯曰:“汝等比丘!譬如有人,从大海掬取二、三滴水,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惟耶?所掬之二、三滴水与大海之水,何者较多耶?”   三   “大德!大海之水为多,掬取之二、三滴水为少。将掬取之二、三滴水与大海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不所能及。”   四   “诸比丘!亦同于此……”   [八]第八 海(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国。   二   [尔时,世尊曰:]“诸丘比!譬如取存二、三滴水,而大海灭尽归终,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灭尽归终之大海水,与所取存之二三滴水,何者较多耶?”   三   “大德!灭尽归终之大海水为多,所取存之二三滴水较少。所取存之二、三滴水与灭尽归终之大海水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四   “诸比丘!亦同于此……”   [九]第九 山喻(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有人,于雪山王之一处,置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置于一处之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与雪山王相比,何者较多耶?”   三   “大德!雪山王乃较多,置于一处之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为少。置于一处之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与雪山王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四   “诸比丘!亦同于此……。”   [一〇]第十 山喻(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以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取存,至雪山王灭尽归终。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为灭尽归终之雪山王与所取存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何者较多耶?”   三   “大德!此灭尽归终之雪山王较多,所取存之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为少。以所取存七粒芥子种大之小石,与灭尽归终之雪山王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四   “诸比丘!同于此,见具足之圣弟子,达现观之人,灭尽归终之苦较多,所残存之苦为少,以此,苦蕴灭尽归终,则与极七返生相比,百倍、千倍、百千倍、亦不能及。”   五   “诸比丘,如是大利为法现观,如是大利为得法眼。”   [一一]第十一 山喻(之三)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譬如有人,于须弥山之一处,置七粒豆大之小石。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置一处之七粒大之小石与须弥山,何者较多耶?”   三   “大德,此须弥山为较多,置一处之七粒豆大之小石为少。如以置一处之小石与须弥山相比,百倍、千倍、乃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四   “诸比丘!同于此,以异学之沙门、婆罗门、游方者之到达者,与见具足之圣弟子所到达之人相比,百倍、千倍、乃至百千倍,亦所不能及。”   五   “诸比丘!如是大达者,见具足之人,如是之大胜智。”   此颂曰:        爪尖与莲池     二之合流水        二地与二海     三山之为喻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4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12卷-第21卷)   第三 界相应   第一 种种品   [一]第一 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种种界。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   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三   世尊曰:“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   四   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是。   “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二]第二 触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由种种界,生种种触。”   三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   四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是。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五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者,何耶?   六   诸比丘!缘眼界生眼触、缘耳界……缘鼻界……缘舌界……缘身界……缘意界生意触。   七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触。”   [三]第三 非此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界。   三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   四   眼界……意界是。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五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界者,何耶?   六   诸比丘!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非生眼界……缘意界,生意触,缘意触,非生意界。   七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界。”   [四]第四 受(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   三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   四   眼界……意界……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五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者,何耶?   六   诸比丘!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触所生之受。……缘意界,生意触、缘意触,生意触所生之受。   七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   [五]第五 受(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非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界。”   三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眼界……意界……。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四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非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界者,何耶?   五~九   诸比丘!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触所生之受,缘眼触所生之受,非生眼触,缘眼触,非生眼界……。   一〇   缘意界,生意触,缘意触,生意触所生之受,缘意触所生之受,非生意触、缘意触,非生意界。   一一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非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界。   [六]第六 界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种种界。汝等谛听……   三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是。   四   “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七]第七 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三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色界……法界是。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四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者,何耶?   五~九   诸比丘!缘色界,生色想,缘色想,生色思惟,缘色思惟,生色欲,缘色欲,生色热,缘色热,生色求……   一〇   缘法界,生法想,缘法想,生法思惟,缘法思惟,生法欲,缘法欲,生法热,缘法热,生法求。   一一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八]第八 非此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生种种求。   三   缘种种求,非生种种热,缘种种热,非生种种欲,缘种种欲,非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非生种种想,缘种种想,非生种种界。   四~九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色界……法界是。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一〇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生种种求,缘种种求,非生种种热,缘种种热,非生种种欲,缘种种欲,非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非生种种想,缘种种想,非生种种界者,何耶?   一一   诸比丘!缘色界,生色想,缘色想,生色思惟,缘色思惟,生色欲,缘色欲,生色热,缘色热,生色求,缘色求,非生色热,缘色热,非生色欲,缘色欲,非生色思惟,缘色思惟,非生色想,缘色想,非生色界。   一二   缘声界……   一三   缘香界……   一四   缘味界……   一五   缘触界……   一六   缘法界,生法想,缘法想……生法求。缘法求,非生法热,缘法热,非生法欲,缘法欲,非生法思惟,缘法思惟,非生法想,缘法想,非生法界。   一七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求。缘种种求,非生种种热,缘种种热,非生种种欲,缘种种欲,非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非生种种想,缘种种想,非生种种界。”   [九]第九 触(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缘种种求,生种种得。”   三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色界……法界是。汝等比丘!此谓之种种界。   四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得者,何耶?   五   诸比丘!缘色界,生色想,缘色想,生色思惟,缘色思惟,生色触,缘色触,生色触所生之受,缘色触所生之受,生色欲,缘色欲,生色热,缘色热……生色得。   六   缘声界……   七   缘香界……   八   缘味界……   九   缘触界……   一〇   缘法界,生法想,缘法想,生法思惟,缘法思惟,生法触,缘法触,生法触所生之受,缘法触所生之受,生法欲,缘法欲,生法热,缘法热,生法求,缘法求,生法得。   一一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求,缘种种求,生种种得。   [一〇]第十 触(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触、受、欲、热,缘种种求,生种种得,缘种种得,非生种种求,缘种种求,非生种种热,缘种种热……非生欲、受、触、思惟、种种想,缘种种想,非生种种界。   三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色界……法界是。诸比丘!此谓之种种界。   四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生种种触、受、欲、热、求、得,缘种种得,非生种种求,缘种种求,非生种种热、欲、受、触,缘种种思惟,非生种种想,缘种种想,非生种种界者,何耶?   五   诸比丘!缘色界生色想……   六   缘声界……   七   缘香界……   八   缘味界……   九   缘触界……   一〇   缘法界,生法想,缘法想……生法求,缘法求,生法得,缘法得,非生法求,缘法求,非生法热,缘法热,非生法欲,缘法欲,非生法触所生之受,缘法触所生之受,非生法触,缘法触,非生法思惟,缘法思惟,非生法想,缘法想,非生法界。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种想,缘种种想……生思惟、触、受、欲、热、求、得。缘种种得,非生种种求,缘种种求,非生种种热,缘种种热,非生种种欲,缘种种欲,非生种种受,缘种种受,非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非生种种想,缘种种想,非生种种界。”   此颂曰:        界触与此非     更有二之受        此为内之五     界想与此非        更有二之触     此为外之五   第二 无惭愧品   [一一]第一 此等之七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之七界。七界者何耶?光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非想非非想处界、想受灭界是。诸比丘!此等谓之七界。”   三   如是说已。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此光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非想非非想处界、想受灭界者,大德!此等之诸界,缘何而知之耶?”   四   “比丘!光界者,此界乃缘闇而得知。   五   比丘!净界者,此界乃缘不净而得知。   六   比丘!空无边处界者,此界乃缘色而得知。   七   比丘!识无边处界者,此界乃缘空无边处而得知。   八   比丘!无所有处界者,此界乃缘识无边处而得知。   九   比丘!非想非非想处界者,此界乃缘无所有处而得知。   一〇   比丘,想受灭界者,此界乃缘灭而得知。”   一一   “大德!光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非想非非想处界、想受灭界者,大德!此等之诸界,依如何等至可达耶?”   一二   “比丘!光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者,此等之诸界,依想等至可达。   一三   比丘!非想非非想界者,此界依行有余等至可达。   一四   比丘!想受灭界者,此界依灭尽等至可达。”   [一二]第二 有因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因而生欲觉,非无因。有因而生瞋觉,非无因。有因而生害觉,非无因。   三   诸比丘!有因而生欲觉,非无因。有因而生瞋觉,非无因。有因而生害觉,非无因者,何耶?   四   诸比丘!缘欲界而生欲想,缘欲想而生欲思惟,缘欲思惟,而生欲欲,缘欲欲,而生欲热,缘欲热,而生欲求。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乃求欲求,依身语意三处,而入于邪。   五   诸比丘!缘瞋界而生瞋想,缘瞋想,而生瞋思惟、瞋欲、瞋热、瞋求。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乃求瞋求,依身语意三处,而入邪。   六   诸比丘!缘害界,而生害想……害思惟、害欲、害热、害求。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乃求害求,依身语意三处,而入于邪。   七   诸比丘!譬如有人,以燃草之火炬,而弃于干草原,若彼不以手、足立即消灭者,诸比丘!如是栖于草木之生类,则陷于灾祸中。   八   诸比丘!同于此,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生起不正之想,而不能立即舍离、排除毁、灭、消灭,彼于现法则住于苦。有破坏、有恼、有闷,身坏命终之后,待受恶趣。   九   诸比丘!有因而生出离觉,非无因。有因而生不瞋觉,非无因。有因而生不害觉,非无因。   一〇   诸比丘!有因而生出离觉,非无因。有因而生不瞋觉,非无因。有因而生不害觉,非无因者,何耶?   一一   诸比丘!缘出离界,而生出离想,缘出离想,而生出离思惟,缘出离思惟,而生出离欲,缘出离欲,而生出离热,缘出离热,而生出离求。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求出离求,依身语意三处,而入于正。   一二   诸比丘!缘不瞋界,而生不瞋想……生不瞋思惟、不瞋欲、不瞋热、不瞋求。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乃求不瞋求,依身语意三处,而入于正。   一三   缘不害界,而生不害想,缘不害想,而生不害思惟,缘不害思惟,而生不害欲,缘不害欲,而生不害热,缘不害热,而生不害求。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乃求不害求,依身语意三处,而入于正。   一四   诸比丘!譬如有人,以燃草之火炬,弃于干草原,若以手、足立即消灭,诸比丘!如是,栖于草木之生类,则免陷祸厄。   一五   诸比丘!同于此,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生起不正之想,而立即舍离、排除、毁灭、消灭,彼于现法则住于乐、无破坏、无恼、无闷,身坏命终之后,待受善处。”   [一三]第三 砖瓦之家   一   [尔时,世尊]住于那提迦之砖瓦家。   二   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三   世尊曰:“诸比丘!缘界而生想、生见、生觉。”   四   如是说已。信仰[笃厚]之尊者迦旃延,白世尊言:“大德!非正等觉者,与正等觉者之见,大德!此见缘何知之耶?”   五   “迦旃延!此界乃大,即无明界是。”   六   “迦旃延!我谓:缘劣界,而生劣想、劣见、劣觉、劣思、劣望、劣愿、劣人、劣语,彼于劣予以:表示、说述、施设、树立、显示、分别、宣示,彼之受生乃劣。   七   迦旃延!我谓:缘中界,而生中想、中见、中觉、中思、中望、中愿、中人、中语,彼于中,予以:表示、说述、施设、树立、显示、分别、宣示,彼之受生乃中。   八   迦旃延!我谓:缘胜界,而生胜想、胜见、胜觉、胜思、胜望、胜愿、胜人、胜语,彼于胜,予以表示、说述、施设、树立、显示、分别、宣示,彼之受生乃胜。”   [一四]第四 劣意志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俱与界相关连,与界相和合。劣意志之众生,俱与劣意志相关连,俱与劣意志相和合。善意志之众生,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三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亦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之众生,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之众生,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四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亦应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之众生,亦应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之众生,亦应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五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亦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之众生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之众生,俱与善意志相关、相连和合。”   [一五]第五 业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阇崛山。   二   尔时,尊者舍利弗与众多比丘俱,于世尊之近处经行。   三   尊者大目犍连亦与众多比丘俱,于世尊之近处经行。   四   尊者大迦叶亦与众多比丘俱,于世尊之近处经行。   五   尊者阿那律亦与众多之……经行。   六   尊者满愿子亦与众多之……经行。   七   尊者优波离亦与众多之……经行。   八   尊者阿难亦与众多……经行。   九   提婆达多亦与众多比丘俱,于世尊之近处经行。   一〇   尔时,世尊唤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见舍利弗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大德!唯然。”   “诸比丘!此等之诸比丘,皆是大慧者。”   一一   “诸比丘!汝等见目犍连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   “大德,唯然。”   “诸比丘!此等诸比丘,亦皆是大神通者。”   一二   “诸比丘!汝等见大迦叶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   “大德!唯然。”   “诸比丘!此等诸比丘,亦皆是头陀说者。”   一三   “诸比丘!汝等见阿那律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   “大德!唯然。”   “诸比丘!此等诸比丘亦皆是天眼者。”   一四   “诸比丘,汝等见满愿子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   “大德!唯然。”   “诸比丘!此等诸比丘,皆是说法者。”   一五   “诸比丘!汝等见优波离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   “大德!唯然。”   “诸比丘!此等诸比丘皆是持律者。”   一六   “诸比丘!汝等见阿难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   “大德!唯然。”   “诸比丘!此等诸比丘,皆是多闻者。”   一七   “诸比丘!汝等见提婆达多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   “大德,唯然。”   “诸比丘!此等诸比丘,皆是有罪者。”   一八   诸比丘!众生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一九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二〇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二一   “诸比丘!众生于现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一六]第六 有偈   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三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四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五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六   诸比丘!譬如粪与粪相关连、相和合。尿与尿相关连、相和合。唾与唾相关连、相和合。脓汁与脓汁相关连、相和合。血与血相关连、相和合。诸比丘!同于此,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七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   八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   九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亦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二   一〇   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一一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亦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一二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亦……   一三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亦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十四   诸比丘!譬如乳与乳相关连、相和合,油与油相关连、相和合。熟酥与熟酥相关连、相和合,蜜与蜜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同于此,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一五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   一六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   一七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亦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一八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师更以此宣说:        欲情之下生     由交而发生        若无交则断     如于大海上        乘小木必没     如是入懈怠        净命亦沉没     然彼懈怠者        以离无精进     远离之圣者        专注禅思者     常于勤精进        俱与贤者住     常于勤精进   [一七]第七 不信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一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三   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愧与无愧俱相关连、相和合。少闻与少闻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相关连、相和合。恶慧与恶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四   信与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惭与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愧与愧俱相关连、相和合。多闻与多闻俱相关连、相和合。精勤与精勤俱相关连、相和合。正念与正念俱相关连、相和合。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五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愧与无愧俱相关连、相和合。少闻与少闻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相关连、相和合。恶慧与恶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六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愧与无愧俱相关连,相和合。少闻与少闻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妄念与妄念俱……   恶慧与恶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七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无愧与无傀俱……少闻与少闻俱……懈怠与懈怠俱……妄念与妄念俱相关连、相和合。恶慧与恶慧俱相关连、相和合之。   二   八   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信与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惭与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愧与愧俱相关连、相和合。多闻与多闻俱相关连、相和合。精勤与精勤俱相关连、相和合。正念与正念俱相关连、相和合。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九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   一〇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   一一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信俱与信……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一八]第八 不信之根本五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一   二   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恶慧与恶慧俱……信与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惭与惭俱……持慧与持慧相关连俱、相和合。   三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四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五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不信与不信俱、无惭与无惭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二   六   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如是应详说。   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恶慧与恶慧俱、信与信俱、愧与愧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七   ……于过去世……   八   ……于未来世……   九   ……于现在世……   三   一〇   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少闻与少闻俱、恶慧与恶慧俱、信与信俱、多闻与多闻俱、持慧与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一一   ……于过去世……   一二   ……于未来世……   一三   ……于现在世……   四   一四   诸比丘!众生与界……   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恶慧与恶慧俱、信与信俱、精勤与精勤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一五   ……于过去世……   一六   ……于未来世……   一七   ……于现在世……相和合。   五   一八   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恶慧与恶慧俱、信与信俱、正念与正念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一九   ……于过去世……   二〇   ……于未来世……   二一   ……于现在世……相和合。   [一九]第九 无惭之根本四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一   二   “诸比丘!与界……   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愧与无愧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愧与愧俱相关连、相和合。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相和合。   二   三   无惭与无惭俱关连、相和合。少闻与少闻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多闻与多闻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三   四   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精勤与精勤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四   五   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正念与正念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六~八   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和合之。”   [二〇]无愧之根本三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一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无惭与无惭俱、少闻与少闻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多闻与多闻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三~五   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相和合。   二   六   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精勤与精勤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七~九   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   三   一〇   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正念与正念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一一~一三   “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和合。”   [二一]第十一 依少闻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一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少闻与少闻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恶慧与恶慧俱、多闻与多闻俱、精勤与精勤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三~五   “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相和合。”   二   六   “少闻与少闻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恶慧与恶慧俱、多闻与多闻俱、正念与正念俱、持慧与持慧俱关连、相和合。”   七~九   “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和合。”   [二二]第十二 懈怠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一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恶慧与恶慧俱、精勤与精勤俱、正念与正念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三~五   “于过去世……未来世……于现在世……和合。”   遍过去、未来、现在、一一皆无不如是。   此颂曰:        此等七有因     以及砖瓦家        劣意志与业     有偈不信七        不信根本五     无惭根本四        无愧根本三     少闻二懈怠        一之所谓经     及三五等经        谓二十二经     以谓第二品   第三 业道品   [二三]第一 不寂静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三   不信与不信俱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无愧与无愧俱、不寂静与不寂静俱、恶慧与恶慧俱关连、相和合。   四   信与信俱关连、相和合。惭与惭俱、愧与愧俱、寂静与寂静俱、持慧与持慧俱关连、相和合。”   [二四]第二 恶戒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三   不信与不信俱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无愧与无愧俱、恶戒与恶戒俱、恶慧与恶慧俱关连、相和合。   四   信与信俱关连、相和合。惭与惭俱、愧与愧俱、持戒与持戒俱、持慧与持慧俱关连、相和合。”   [二五]第三 五学处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三   杀生与杀生俱关连、相和合。不与取与不与取俱、邪欲行与欲邪行俱、妄语与妄语俱、饮酒与饮酒俱关连、相和合。   四   断杀生与断杀生俱关连、相和合。断不与取与断不与取俱、断邪欲行与断欲邪行俱、断妄语与断妄语俱、断饮酒与断饮酒俱关连、相和合。”   [二六]第四 七业道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三   杀生与杀生俱关连、相和合。不与取与不与取俱、邪欲行与欲邪行俱、妄语与妄语俱、离间语与离间语俱、粗语与粗语俱、绮语与绮语俱关连、相和合。   四   断杀生……断不与取……断邪欲行……断妄语……断离间语与断离间语俱相关连、相和合。断粗语与断粗语俱关连、相和合。断绮语与断绮语俱关连、相和合。”   [二七]第五 十业道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三   杀生与杀生俱关连、相和合。不与取与不与取俱……邪欲行……妄语……离间……粗语……绮语与绮语俱关连、相和合。多贪与多贪俱关连、相和合。瞋恚心与瞋恚心俱、邪见与邪见俱关连、相和合。   四   断杀生与断杀生俱关连、相和合。断不与取……断邪欲行……断妄语……断离间语、断粗语……断绮语与断绮语俱关连、相和合。无贪与无贪俱关连、相和合。无瞋恚心与无瞋恚心俱关连、相和合。正见与正见俱关连、相和合。”   [二八]第六 八支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三   邪见与邪见关连、相和合。邪思与邪思俱……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与邪定俱关连、相和合。邪智与邪智俱关连、相和合。邪解脱与邪解脱俱关连、相和合。”   [二九]第七 十支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三   邪见与邪见俱关连、相和合。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与邪定俱关连、相和合。邪智与邪智俱关连、相和合。邪解脱与邪解脱俱关连、相和合。   四   正见与正见俱关连、相和合。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智与正智俱关连、相和合正解脱与正解脱俱关连、相和合。”   遍过去、未来、现在、一一皆无不如是。   七经之颂曰:        不寂静恶戒     以及五学处        所谓七道业     乃至十道业        第六谓八支     第七为十支   第四 随喜品   [三〇]第一 四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之四界。   四者何耶?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是。   诸比丘!此等四界。”   [三一]第二 前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正觉前、尚未成正觉为菩萨时,我生此念:   三   ‘地界之味者何耶?祸者何耶?出离者何耶?水界之味者何耶?祸者何耶?出离者何耶?火界之味者何耶?祸者何耶?出离者何耶?风界之味者何耶?祸者何耶?出离者何耶?’   四   诸比丘!我生此念:   五   缘地界而生乐、喜,此乃地界之味。地界是无常、苦、变易之法,此乃地界之祸。对地界欲贪之调伏,欲贪之舍离,此乃地界之出离。   六   缘水界……   七   缘火界……   八   缘风界而生乐、喜、此乃风界之味。风界是无常、苦、变易之法,此乃风界之祸。对风界欲贪之调伏,欲贪之舍离,此乃风界之出离。   九   诸比丘!我对此等之四界,以味如是之味,以祸是祸,以出离是出离,未能如实知之间,诸比丘!我于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世界,不知成就无上之正等觉。   一〇   诸比丘!我对此等之四界,以味如是味,以祸是祸,出离是出离,如实知时,我于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世界,已知成就无上之正等觉。   一一   我生:‘我心解脱为不动,此为最后之生,今无后有’之知见。”   [三二]第三 [我]所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行求地界之味,达地界之味,我已以慧善知地界之味。   三   诸比丘!我行求地界之祸,达地界之祸,我已以慧善知地界之祸。   四   诸比丘!我行求地界之出离,达地界之出离,我已以慧善知地界之出离。   五~七   诸比丘!我行求水界之……   八~一〇   诸比丘!我行求火界之……   一一   诸比丘!我行求风界之味,达风界之味,我已以慧善知风界之味。   一二   诸比丘!我行求风界之祸,达风界之祸,我已以慧善知风界之祸。   一三   诸比丘!我行求风界之出离,达风界之出离,我已以慧善知风界之出离。   一四   诸比丘!我对味此等四界之味,以祸是祸,以出离是出离,未能如实知时,诸比丘!我于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世界,不能知成就无上正等觉。   一五   诸比丘!我对味此等四界之味,以祸是祸,以出离是出离,如实知时,诸比丘!我于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世界,知成就无上之正等觉。   一六   我生:‘我心解脱为不动,此为最后之生,今无后有’之知见。”   [三三]若无此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若无此地界之味,则众生不贪求此地界,诸比丘!然则因有地界之味故,众生贪求此地界。   三   诸比丘!若无此地界之祸,则众生不厌此地界,诸比丘!然则有地界之祸故,众生厌此地界。   四   诸比丘!若无地界之出离,则众生不出离此地界。诸比丘!然则有地界之出离故,众生出离此地界。   五~七   诸比丘!若无此水界之味……   八~一〇   诸比丘!若无此火界之味……   一一   诸比丘!若无此风界之味,则众生不贪此风界。诸比丘!然有风界之味故,众生贪此风界。   一二   诸比丘!若无此风界之祸,则众生不厌此风界。诸比丘!然有风界之祸故,众生厌此风界。   一三   诸比丘!若无此风界之出离,则众生不出离此风界。然则有风界之出离故,众生出离此风界。   一四   诸比丘!众生味此等四界之味,以祸是祸,以出离是出离,未能如实知时,诸比丘!此等之众生、不由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中舍弃、被解放,不相应,因不依心以舍弃而住。   一五   诸比丘!众生味此等四界之味,以祸是祸,以出离是出离等,如实知时,诸比丘!此等众生由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中舍弃、被解放,不相应,因依心以舍弃而住。”   [三四]第五 苦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若此地界一向是苦、伴苦、苦显现、乐不显现,则众生不贪此地界。诸比丘!然则地界为乐、伴乐、乐显现、苦不显现故,众生以贪此地界。   三   诸比丘!若水界……   四   诸比丘!若火界……   五   诸比丘!若风界一向是苦、伴苦、苦显现、乐不显现,则众生不贪此风界。诸比丘!若然风界为乐、伴乐、乐显现,苦不显现故,众生贪此风界。   六   诸比丘!若地界一向是乐、伴乐、乐显现,苦不显现,则众生不厌此地界。诸比丘!然则地界是苦、伴苦、苦显现,乐不显现故,众生厌此地界。   七   诸比丘,若水界……   八   诸比丘!若火界……   九   诸比丘!若风界一向是乐、伴乐、乐显现,苦不显现,则众生不厌此风界。诸比丘!然风界是苦、伴苦、苦显现,乐不显现故,众生厌此风界。”   [三五]第六 随喜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一   二   [尔时,世尊曰:]我谓:“诸比丘!对地界随喜者、则对苦随喜。以苦随喜者,则不得解脱苦。”   三   诸比丘!对水界随喜者……   四   诸比丘!对火界随喜者……   五   诸比丘!我谓:“对风界随喜者,则对苦随喜。对苦随喜者,则不得解脱苦。”   二   六   诸比丘!我谓:“对地界不随喜者,则对苦不随喜。对苦不随喜者,则解脱苦。”   七   诸比丘!对水界……   八   诸比丘!对火界……   九   诸比丘!我谓:“对风界不随喜者,则对苦不随喜。对苦不随喜者,则苦解脱。”   [三六]第七 生起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地界之生起、住、再生、显现,是苦之生起、贪、住、老死之显现。   三   诸比丘!水界之……   四   诸比丘!火界之……   五   诸比丘!风界之生起、住、再生、显现,是苦之生起,贪、住、老死之显现。   六   诸比丘!地界之灭、静止、绝灭,是苦之灭,贪静止、则老死之绝灭。   七   诸比丘!水界之……   八   诸比丘!火界之……   九   诸比丘!风界之灭、静止、绝灭,是苦之灭,贪静止、则老死之绝灭。”   [三七]第八 沙门婆罗门(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之四界。四者何耶?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三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此等四界之味、祸、出离、不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乃非正沙门,于婆罗门乃非正婆罗门。彼等尊者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知,入实证而住者。   四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此等四界之味、祸、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乃正沙门、于婆罗门乃正婆罗门。彼等尊者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知,入实证而住者。”   [三八]沙门婆罗门(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之四界。四者何耶?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是。   三   诸比丘!凡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此等四界之集与绝灭、味、祸、出离、不能不如实知,故不得不详说。   四   ……知、自知、入实证而住。”   [三九]沙门婆罗门(之三)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不知地界、不知地界之集、不知地界之灭、不知趣地界灭之道迹……   三   不知水界……   四   不知火界……   五   不知风界、不知风界之集、不知风界之灭、不知趣风界灭之道迹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乃非正沙门,于婆罗门乃非正婆罗门,彼等尊者亦对沙门之义、或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不能自知、入实证而住。   六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知地界、知地界之集、知地界之灭、知趣地界灭之道迹者……   七   知水界……   八   知火界……   九   知风界、知风界之集、知风界之灭、知趣风界灭之道迹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乃正沙门,于婆罗门乃正婆罗门。彼等尊者亦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知、入实证而住。”   此颂曰:        四与前及行     若无此及苦        随喜生起三     沙门婆罗门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4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12卷-第21卷)   第四 无始相应   第一 薪草品   [一]薪草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奉答世尊曰:“唯然,大德!”   三   世尊曰:“诸比丘!轮回无始,众生之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   四   比丘等!譬如有人,于此阎浮提伐草、薪、小枝、集于同一场所。堆积成四指量之方形谓:‘此是我母、此是我母之母。’计数而置。诸比丘!彼人数算其母之母而不能终尽,则此阎浮提之草、薪、枝、小枝,已至终尽。   五   所以者何?诸比丘!此轮回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   六   诸比丘!如是,长夜受苦、受痛、受失,增大其墓所。   七   诸比丘!是以于诸行足厌、足于厌离、足于解脱。”   [二]第二 地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轮回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   三   诸比丘!譬如有人,以大地作枣种子大之土丸,以[数]而置之谓:‘此是我父,此是我父之父。’诸比丘!彼人数其父之父不能终尽,此大地已至终尽矣。   四   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   五   诸比丘!如是长夜受苦、受痛、受失,增大其墓所。   六   诸比丘!是以于诸行足厌、足于厌离,足于解脱。”   [三]第三 泪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轮回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   三   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四大海之水,与汝等怨憎相会,喜爱之别离,长时流转轮回、悲叹时,所流之泪,何者为多耶?”   四   “大德!我等知世尊所说法,大德!我等怨憎相会,喜爱之别离,长时流转轮回,悲叹时所流之泪为多,其非四大海水所能比拟。”   五   “善哉,善哉!诸比丘!汝等对我所说之法,能如是知之矣。   六   诸比丘!汝等怨憎相会,与喜爱别离,长时流转轮回,悲叹时所流注之泪为多,其非四大海水所能比拟。   七   诸比丘!汝等于长夜逢母之死。   八   ……逢子之死。   九   ……逢女儿之死。   一〇   ……逢眷属之失。   一一   ……逢财宝之失。   一二   诸比丘!汝等于长夜,逢病之失。汝等逢此等之病失,怨憎相会,与喜爱者别离,悲叹时所流注之泪为更多,其非大海水所能比拟。   一三   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乃无始……   一四   诸比丘!是人于诸行足厌、足于厌离、足于解脱。”   [四]第四 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轮回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于轮回之本际。”   三   “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汝等于此等长夜流转轮回所吞之母乳,与四海之水,何者为多耶?”   四   “大德!我等知世尊所说之法,大德!我等于长夜流转轮回所吞之母乳为更多,非大海水所能比拟。”   五   “善哉,善哉!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汝等对我所说之法,能如是知之矣。   六   诸比丘!汝等长夜流转轮回而所吞饮之母乳为更多,非大海水所能比拟。   七   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无始……足于能脱。”   [五]第五 山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纸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一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一劫为几何之长耶?”   四   汝比丘!一劫为长久,是为多岁,如是多岁、或如是多百岁、或如是多千岁、或如是多百千岁、不可算数。   五   “大德!唯然。得以譬喻之耶?”   六   世尊曰:“比丘!可得。”“比丘!譬如有纵一由旬,广一由旬,高一由旬,而无空隙、无龟裂,坚困之大岩山。[若]有人、每终百岁,以迦尸衣一拂之,比丘!其大岩山,依此方法而灭尽至终,劫犹未尽。   七   比丘!劫乃如是长久。比丘!如是长久之劫,轮回多劫,轮回比百劫多,轮回比千劫多,轮回更比百千劫多。   八   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无始……足于解脱。”   [六]第六 芥子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当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之处……   三   坐一面之比丘,以此白世尊曰:“大德!一劫有几何之长耶?”   四   “比丘![一]劫甚长,劫乃多岁,或……多百千岁,不可算数。”   五   “大德!唯然,得可譬喻耶?”   六   “比丘!得以譬喻,比丘!譬如有一由旬之铁城,纵一由旬,广一由旬,高一由旬,如以头巾缠缚,充满芥子粒。时有人,每过百年,取出一芥子粒。比丘!彼芥子之大积集,以此等方法,城可灭尽至终,然而劫犹未尽。   七   比丘!如是劫之长久,比丘!如是长久之劫,多劫轮回、轮回比百劫多,轮回比千劫多,轮回更比百千劫多。   八   所以者何?比丘!轮回乃无始……足于解脱。”   [七]第七 声闻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众多之比丘,来诣世尊之处……   三   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经过几多劫耶?”   四   “诸比丘!经过已多劫。此等为多劫,或为多百劫,或为多千劫、或为多百千劫,不能算数。”   五   “大德!唯然,可得作譬喻耶?”   六   “诸比丘!可得作[譬喻]。”世尊曰:“诸比丘!此处有四声闻百岁之寿、百岁之命,彼等日日忆念百千劫,诸比丘!诸劫为由彼等之所忆念。时彼等四声闻百岁之寿、百岁之命,过百岁而殁。   七   诸比丘!如是经过多劫,彼等为多劫,或为多百劫,或为多千劫,或为多百千劫,不可算数。   八   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乃无始……足于解脱。”   [八]第八 恒河   一   [尔时,世尊]于王舍城竹林……   二   尔时,一婆罗门来诣世尊之处……   三   坐于一面之婆罗门白世尊言:“瞿昙!经过几多之劫耶?”   四   “婆罗门!经过已多劫。彼等为多劫,或为多百劫,或为多千劫,或为多百千劫,不可算数。”   五   “瞿昙!唯然,可得作譬喻耶?”   六   “婆罗门!可得作[譬喻]。”世尊曰:“婆罗门!譬喻此恒河之水流,流入大海,其中之砂为多砂,或为多百砂,或为多千砂,或为多百千砂,不可算数。   七   婆罗门!因之,经过更多劫。彼等为多劫,或为多百劫,或为多千劫,或为多百千劫,不可算数。   八   所以者何?婆罗门!轮回乃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   九   婆罗门!如是,长夜受苦、受痛、受失,增大其墓所。婆罗门!是以于诸行足厌、足于厌离、足于解脱。”   一〇   如是说已。彼婆罗门白世尊言:“瞿昙!是稀有,瞿昙!是稀有……尊者瞿昙!请摄纳我,自今以后,当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九]第九 杖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轮回乃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   三   诸比丘!譬喻向上空掷杖,一度落于根地,一度落于中地,一度落于头地,诸比丘!同此,被无明所覆、渴爱所缚,流转轮回之众生,一度由此界至彼界,一度由彼界至此界。   四   所以者何?诸比丘!转回乃无始……足于解脱。”   [一〇]第十 人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二   尔时,世尊曰:   三   “诸比丘!轮回乃无始……   四   诸比丘!依一人于一劫之所流转轮回,若有此等之集骨者,集之不使毁坏,其骨之堆积,骨之累积,骨之积聚,有如毗富罗山之大。   五   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无始……足于解脱。”   六   世尊宣说已。善逝仰此!师更作斯宣曰:     (一)一人生一劫        人骨积无量        积聚等山高        斯为大仙说     (二)彼大仙所说        耆阇崛山北        摩揭陀山城        毗富罗山大     (三)我以正慧观        苦与苦生起        超越苦之法        唯八支圣道     (四)得见圣谛时        趣于苦之灭        七返以为极        彼人得转生        一切结已尽        为苦之终焉   此颂曰:        薪草以及地     泪乳山芥子        声闻与恒河     以及杖与人   第二 苦恼等品   [一一]第一 苦恼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   三   “诸比丘!轮回乃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   四   诸比丘!汝等见此处具有必然之苦恼与不幸时,对此处应必作一结论:‘我等亦长时如是受之矣。’   五   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乃无始……足于解脱。”   [一二]第二 安乐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轮回乃无始……   三   诸比丘!汝等见安乐、荣华时,对此必作一结论:‘我等亦长时受之矣。’   四   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无始……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足于解脱。”   [一三]第三 约三十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二   当时约有三十位波婆比丘,皆住阿兰若,悉为乞食者,皆着粪扫衣,悉持三衣者,一切皆有结者。[彼等三十位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尔时,世尊生如是思念:“此等三十位波婆比丘,皆住阿兰若,悉为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悉持三衣者,一切皆有结者。我宁为说此等之如法,于此教,使无取着,依诸漏使心得解脱。”   四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唯然,大德!”   五   世尊曰:“诸比丘!轮回乃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   六   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汝等于此等之长时,流转轮回,奔走头破流出之血,与四大海之水,何者较多耶?”   七   “大德!我等知世尊所说之法,大德!我等于长时流转轮回,奔走头破流出之血为多,非四大海之水可比拟。”   八   “善哉,善哉!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汝等对我所说之法,能如是了知。   九   诸比丘!汝等于此等之长时,流转轮回,奔走头破流出之血为多,非四大海之水可比拟……   一〇   诸比丘!汝等长夜生为牡牛做牡牛时,奔走头破流出之血为多,非四大海之水可比拟……   一一   诸比丘!汝等长夜生为水牛做水牛时,奔走头破流出之血……   一二   诸比丘!汝等长夜生为牡羊为牡羊时……   一三   诸比丘……生为山羊,为山羊时……   一四   诸比丘……生为鹿,为鹿时……   一五   诸比丘……生为狗,为狗时……   一六   诸比丘……生为猪,为猪时……   一七   诸比丘!汝等长夜、为盗贼、为劫村者而被捕,奔走而被截头流出之血……   一八   诸比丘!汝等长夜为盗贼、立于道路而被捕,奔走而被截头流出之血……   一九   诸比丘!汝等长夜为盗贼、不义者而被捕,奔走头破流出之血为较多,非四大海之水可比拟。   二〇   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无始,足于解脱。”   二一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诸比丘对世尊之说法、随喜、欢喜。   二二   宣说此时,约三十位波婆比丘,已无取着,依诸漏而心解脱。   [一四]第四 母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轮回乃无始……   三   诸比丘!于此等之长夜,很难找出未尝为母之众生者。   四   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乃无始……足于解脱。”   [一五]第五 父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很难找出未尝为父之众生者。   [一六]第六 兄弟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很难找出未尝为兄弟之者。   [一七]第七 姊妹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很难找出未尝为姊妹之众生者。   [一八]第八 子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很难找出未尝为子之众生者……   [一九]第九 女儿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轮回乃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   诸比丘!于此长夜,很难找出未尝为女儿之众生者。   所以者何?诸比丘!轮回乃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   诸比丘!然则长夜受苦,受痛、受失,增大其墓所。   诸比丘!是人,于诸行足厌、足于厌离、足于解脱。”   [二〇]第十 毗富罗山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阇崛山。   二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   三   世尊曰:“诸比丘!轮回乃无始,众生为无明所覆、渴爱所缚,不知流转轮回之本际。   四   诸比丘!往昔此毗富罗山称为东竹山。诸比丘!彼时人等呼之为提瓦罗。汝等比丘!提瓦罗人等之寿量为四万岁。诸比丘!提瓦罗人等,登上东竹山需四日,降下需四日。   五   诸比丘!尔时,拘楼孙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出现于世。诸比丘!拘楼孙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有名曰威杜拉、僧耆婆二人为上足弟子。   六   诸比丘!试观!此山之名消灭,彼等众人殁去,彼世尊已般涅槃。   七   诸比丘!是诸行为无常。诸比丘!如是诸行是不定。诸比丘!如是诸行为不安。诸比丘!是以,于诸行足厌、足于厌离、足于解脱。   八   诸比丘!往昔此毗富罗山称万伽伽山。诸比丘!又,彼时诸人被称为赤马。诸比丘!赤马之人,寿量为三万岁。诸比丘!赤马之人登上万伽伽山需三日,降下需三日。   九   诸比丘!尔时,拘那含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出现于世。诸比丘!拘那含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有名曰比兹耶、苏陀罗二人为上足弟子。   一〇   诸比丘!试观!此山名消灭,彼等众人殁去,彼世尊亦般涅槃矣。   诸比丘!如是诸行无常……足于解脱。   一一   诸比丘!往昔此毗富罗山称为斯巴萨山。诸比丘!彼时人等被称为苏比耶。诸比丘!苏比耶人之寿量为二万岁。诸比丘!苏比耶人登上斯巴萨山需二日,降下需二日。   一二   尔时,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出现于世。诸比丘!迦叶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有名曰帝沙、巴拉多瓦迦二人为上足弟子。   一三   诸比丘!试观!此山之名消灭,彼等众人殁去,彼世尊已般涅槃矣。   一四   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诸比丘!如是诸行是不定。……足于解脱。   一五   诸比丘!又现在此毗富罗山,而称为毗富罗。诸比丘!现在此诸人被称为摩揭陀人。诸比丘!摩揭陀人之寿量少,微少。长生亦仅者百岁,或仅有之多。汝等比丘!摩揭陀人上登毗富罗需瞬时,降下需瞬时。   一六   诸比丘!现今,我为应供、正等觉者、出现于世。诸比丘!我今有舍利弗、目犍连二人为上足弟子。   一七   诸比丘!此山名消灭,此等人人死去,我亦将至般涅槃时。   一八   诸比丘!如是诸行是无常。诸比丘!如是诸行是不定。诸比丘!如是诸行是不安。诸比丘!是以,于诸行足厌、足于厌离、足于解脱。”   一九   世尊宣说已,善逝仰此,大师更说此曰:     (一)东竹山提瓦罗        赤马人万伽伽        斯巴萨苏比耶        毗富罗摩揭陀     (二)然诸行是无常        此等是生灭法        生之而又消灭        此等寂灭为乐   此颂曰:        苦恼与安乐     三十与父母        兄弟与姊妹     子女毗富罗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4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12卷-第21卷)   第五 迦叶相应   第一 满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此迦叶[自得]任何之衣皆满足。彼[自得]任何之衣,皆满足称赞。不因衣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衣,亦心不动摇,得衣亦不执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三   诸比丘!此迦叶,[彼得]任何之钵食皆满足。[自得]任何之钵食皆满足称赞。不因钵食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钵食,亦心不动摇,得钵食亦不执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四   诸比丘!此迦叶,[彼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自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称赞。不因床座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床座,亦心不动摇,得床座亦不取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五   诸比丘!此迦叶,[自得]任何于病所需之药,资具皆满足。[彼自得]任何之病所需之药,资具皆满足称赞,不因于病所需之药、资具,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病所需之药、资具,心亦不动摇,若得于病所需之药、资具,亦不取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六   诸比丘!汝等不可不如是学,即:‘我等[得]任何之衣皆满足。对任何之衣皆满足称赞。不因衣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衣,亦心不动摇,得衣亦不取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一切不可不如是学。又:‘我等对[自得]任何钵食亦满足……我等[自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我等[自得]任何于病所需之药、资具,皆满足。对任何之药所要之药、资具,皆满足称赞。[我等]若不得于病所要之药、资具,亦心不动摇。对病所要之药、资具,得之亦不取着。无惑溺、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诸比丘!汝等不可不如是学。   七   诸比丘!我依迦叶,或依如迦叶者,教示汝等。汝等依所教,不能不如是得达。”   第二 无愧   一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大迦叶,尊者舍利弗住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野苑。   二   尔时,尊者舍利弗,暮时由宴坐起,来近大迦叶……礼敬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对尊者大迦叶作是言曰:   四   “友,迦叶!于此不热诚、不知愧,则不达菩提、不达涅槃、不达无上之安稳。然热诚与知愧、则得达菩提,得达涅槃,得达无上之安稳。”   五   “友!如何不热诚、无愧,不达菩提、不达涅槃、不达无上之安稳耶?如何热心知愧、得达菩提、得达涅槃、达无上之安稳耶?”   一   六   “友!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时,为不利’,此为不热诚。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不舍离,为不利’,此为不热诚。对‘未生之善法,于我不使生,为不利’,则为不热诚。对‘已生之善法,于我使灭,为不利’,此为不热诚。   友!如是为不热诚。   二   七   友!无愧者何耶?   友,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时,为不利’,此为不知愧。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不舍离,为不利’,此为不知愧。对‘未生之善法,于我不使生,为不利’,则不知愧。又,对‘已生之善法,于我使灭时,为不利’,此为不知愧。   友!如是为无知愧。   八   友!如是之不热诚与不知愧,不达菩提、不达涅槃、不达无上之安稳。   三   九   友!热诚者何耶?   友!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是为不利’,如此是为热诚。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不舍离,是为不利’,是为热诚。对‘未生之善法,于我使……’,是为热诚。   友!如是为热诚。   四   一〇   友,愧者何耶?   友!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是为不利’,此则知愧。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不舍离,是为不利’,此是为愧。对‘未生之善法,我使不生,是为不利’,是为愧。对‘已生之善法,于我使灭,是为不利’,此为愧。   友!如是者为愧。   一一   友!如是之热诚与知愧,得达菩提、得达涅槃、得达无上之安稳。”   第三 月喻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入于在俗之家,当如月喻,整身调心而走近。入于在俗之家,应常如新来比丘之谦虚。   三   诸比丘!譬如有人,对眺望古井、山崖、川渊,宜整身调心。诸比丘!同此,入于在家,得整身调心近以趋近,对于在俗人众应谦虚。   诸比丘!迦叶如月喻,整身调心近于在俗之家。于在俗之家如新来比丘之谦虚。   四   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应如何适于进入在俗之家耶?”   五   “大德!世尊为我等之法本,世尊为我等之教导者,世尊为我等之归依处。善哉,大德!世尊显示此所说义,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奉行。”   六   尔时世尊,以手挥向虚空曰:“诸比丘!譬如此手之对虚空,无著、无捉、无缚。诸比丘!同此,比丘如何趣于在俗之家耶?于俗家,当心亦无著、无捉、无缚。应念:‘欲得者将得,欲为功德,则将成就。’   七   又如对己之所得欢喜满足,于他之所得亦欢喜满足。比丘!如是之比丘,适宜入于在家。诸比丘!迦叶虽近任何之家,于在俗之家,为心无著、无捉、无缚,彼念欲得者将得,欲为功德,则将成就。   八   又如对己之所得欢喜满足,对他之所得亦欢喜满足。   九   诸比丘!如是之比丘,适宜入于在俗之家。   一〇   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之不净说法者,为如何耶?比丘之净说法者,为如何耶?”   一一   “大德!世尊为我等之法本,世尊为教导者,世尊为归依处。善哉,大德!世尊显示此等所说之义,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奉行。”   一二   “诸比丘!若然,当谛听,当善思念,我将说。”   彼等诸比丘向世尊奉答曰:“唯然,大德!”   世尊曰:   一三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对他人说法者:‘实为我闻法,闻法生欢喜,欢喜而向我示其欢喜之表态。’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不净说法。   一四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对他人说法者:‘法乃由世尊善说者,于现世不隔时而有果报,可得说来见之法,而导于涅槃。识者各各应自知之法。实为我闻法,闻法而予了解,了解而更如法修行。’如是乃契于善法之性质,向他说法,由悲愍、哀怜之哀愍为始,向他人说法。诸比丘!如是乃比丘之净说法。   一五   诸比丘!迦叶以如是之心说法:‘法由世尊所说者。于现世不隔时而有果报,可得说来见之法,以导于涅槃者,识者各各应知之法。实为应我闻之法,闻法而予了解,了解而更如法修行。’如是乃契于善法之性质,由悲愍、哀怜之哀愍为始,向他人说法。   一六   诸比丘!我嘱迦叶,或嘱如迦叶者,教诲汝等。依所教诲者、汝等须如是修行。”   第四 入在家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应如何适宜入于在俗之家耶?比丘应如何不适入在家耶?”   三   “大德!世尊为我等之法本……”,世尊曰:   四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入于在家:‘对我唯行施、勿不施。对我唯多施、勿少施、对我唯施胜,勿施粗。对我唯速施、勿缓施。对我唯尊重施、勿不恭。’   五   诸比丘!若彼比丘以如是之心,近于在家,若不施与,因此彼比丘生怒,彼因之感受苦、忧,‘少施非多……施粗非胜……施缓非速。’因此比丘生怒。彼因之感受苦、忧。施不恭敬、非尊重。因此比丘生怒,因之感受苦、忧。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乃不适宜入在俗之家者。   六   诸比丘!比丘以如是之心近于在家——于他家对此事得作如何考虑耶?即:‘唯对我施、勿不施、唯对我多施、勿少施,唯对我施胜,勿施粗,唯对我速施、勿缓施。唯对我施尊重、勿不恭。’   七   诸比丘!若彼比丘以如是之心近于在俗之家,虽不施与,比丘亦不因此生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少施非多,施粗非胜,施缓非速,施不恭敬,非尊重。’比丘不因此生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   诸比丘!如是之比丘,适于入在俗之家。   八   诸比丘!迦叶以如是之心入于在家。于他家得作如何之考虑耶?即:‘唯对我施、勿不施,唯对我多施、勿少施,唯对我施胜、勿施粗,唯对我速施、勿缓施,唯对我施尊重、勿不恭。’   九   诸比丘!若彼迦叶,以如是之心近于在家,虽不施,迦叶因此亦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少而非多,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粗而非胜,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缓而非速,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不恭而非尊重,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   一〇   诸比丘!我嘱迦叶,或嘱如迦叶者教诲汝等,对所教诲,汝等应如是行。”   第五 老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作如是曰:“迦叶!汝龄老矣,此等可弃舍之粗布粪扫衣,于汝犹重。迦叶!然则,汝可执家主之衣,食所请之食,住于我侧。”   四   “大德!我于长夜,住阿兰若,而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而赞叹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而赞叹着粪扫衣。为持三衣者,而赞叹持三衣。我少欲,而赞叹少欲。我知足而赞叹知足。我远离,而赞叹远离。我无交往而赞叹无交往。我精勤,而赞叹精勤。”   五   “迦叶!汝观几何之义,长夜住阿兰若,而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往……精进而赞叹精进耶?”   六   “大德!我以观二义,长夜以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精勤而赞叹精进。”   七   其一方面,观自之现法乐住;他方面,为切望后人入随见,哀愍后人。彼等实乃为佛、随佛之弟子,彼等长夜住阿兰若者,赞叹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精勤而赞叹精进者。彼等如是为入,此长夜为彼等之利益与幸福。   八   “大德!我观此等二义,长夜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精勤而赞叹精进。”   九   “善哉,善哉!迦叶!为众多人之利益而行,为众多人之幸福,为世闻之哀怜,为人天之利益、幸福而行。”   一〇   “然则迦叶!汝可舍弃所执之粗布粪扫衣,行乞食、住于森林。”   第六 教诫(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之处……   三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作如是曰:“迦叶!汝可教诫诸比丘。迦叶!汝可对诸比丘设示法语。迦叶!我或汝应对一切诸比丘教诫。我或汝应为说一切法语。”   四   “大德!今告诸比丘甚难,告诸彼等有难色,彼等不忍,所教不能率直执受。大德!我见此处与阿难共住之班达比丘及与阿那律共住之阿宾吉伽比丘,互为卓越之论议:‘请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优耶?谁之所语较长耶?’”   五   尔时,世尊言告一比丘曰:“比丘,汝来!可告以我语:‘师唤尊者等。’即向与阿难共住之班达比丘及与阿那律共住之阿宾吉伽比丘。”   六   “唯然!大德!”彼比丘奉答世尊,然后近至彼等诸比丘处。近已,告彼等诸比丘曰:“师唤尊者等。”   七   “友!唯然。”彼等答彼比丘,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八   对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世尊作如是言曰:“诸比丘!汝等相互论议卓越之事,为真实耶?‘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优耶?谁之所语较长耶?’”   “大德!唯然。”   九   “诸比丘!我对汝等曾作如是说法:‘诸比丘!汝等应论义相互卓越之事。’如何知说如是法?‘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优耶?谁之所语较长耶?’”   “大德!是不然。”   一〇   “诸比丘!若知我未对汝等说如是之法者,何故汝等愚人、得知、得见,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下出家,相互:‘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胜耶?谁之所语较长耶?’论议此卓越之事耶?”   一一   尔时彼等诸比丘,稽首世尊之足,白世尊言:   “大德!我等本为闇愚,本为痴愚,本为不善,罪制伏我等。我等于如是善说之法、律出家,相互:‘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胜耶?谁之所语较长耶?’论议此卓越之事。大德!我等已知其为罪,以后当再不犯,望世尊摄受。”   一二   “诸比丘!实汝等本为闇愚,本为痴愚,本为不善、罪制伏汝等。汝等如是,于善说之法、律出家,相互:‘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胜耶?谁之所语较长耶?’论议此卓越之事。诸比丘!汝等已见其罪,且如法忏悔,我对汝等之忏悔摄受。   一三   诸比丘!见罪为罪,如法忏悔,以后入于自制,乃于圣者之律有利益。”   第七 教诫(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处……   三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作如是曰:“迦叶!汝宜教诫诸比丘。迦叶!汝宜向诸比丘说示法语。迦叶!我或汝皆应教诫诸比丘。我或汝皆应法语说示。”   四   “大德!今甚难向诸比丘说示,彼等对所说有难色。彼等不忍,所教不能率直执受。   五   大德!无论何人于善法不信,不知惭于善法,不知愧于善法,无精进于善法,无慧于善法者,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唯有退没不能增大。   六   大德!譬如月之黑分,夜或昼来,色减退,圆减退,光减退、广袤减退。大德!同此,无论何人不信于善法,不知惭,不知愧。无精进,无慧于善法,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退没,不能增大。   七   大德!不信之人为退转。大德!不知惭之人为退转。大德!不知愧之人为退转。大德!懈怠之人为退转。大德!恶慧之人为退转……忿怒之人……大德!瞋恨之人为退转。大德!不受教诫之比丘为退转。   八   大德!无论何人有信于善法,知惭于善法,知愧于善法,有精进于善法,有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增大,无退没。   九   大德!譬如月之白分、夜或昼来,色增长,圆增长,光增长,广袤增长。大德!同此,凡人于善法有信、……有惭……有愧,有精进,于善法有慧,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增大,无退没。   一〇   大德!有信之人为不退转。大德!知惭之人为不退转。大德!知愧之人为不退转。大德!精勤之人为不退转。大德!持慧之人为不退转。大德!无忿之人为不退转。大德!无恨之人为不退转!大德!受教诫之比丘为不退转。”   一一   “善哉,善哉!迦叶!迦叶!任何之人不信于善法……不知惭……不知愧,无精进,无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退没于善法,无增大。   一二   迦叶!譬如于月之黑分,夜或昼来,色减退……广袤减退。迦叶!同此,任何之人,不信于善法……不知惭,不知愧,无精进,无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退没,无增大。   一三   迦叶!不信之人为退转。……不知惭……不知愧……懈怠、恶慧、忿恨之人,迦叶!此为退转。迦叶!无教诫之比丘为退转。   一四   迦叶!任何之人,有信于善法……知惭、知愧、有精进,有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增大于善法。   一五   迦叶!譬于如月之白分、夜或昼来,色增长、圆增长、光增长、广袤增长,迦叶!同此,任何之人,有信于善法,知惭、知愧、有精进,有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增大于善法,无退没。   一六   迦叶!有信之人为不退转,知惭之人……知愧、精勤、持慧、无忿、无恨之人,迦叶!此为不退转。迦叶!受教诫之比丘为不退转。”   第八 教诫(之三)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粟鼠饲养所。   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之处……   三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如是曰:“迦叶!汝宜教诫诸比丘。迦叶!汝宜对诸比丘说示法语。迦叶!我或汝须教诫诸比丘。我或汝应说任何之法语。”   四   “大德!今对诸比丘说法甚难,彼等对所说有难色。彼等不忍,对所教不能率直执受。”   五   “然则迦叶!往昔有长老比丘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赞叹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赞叹着粪扫衣者。为持三衣者,赞叹持三衣者。为少欲者,赞叹少欲者。为知足者,赞叹知足。为远离者,赞叹远离者。为无交往者,赞叹无交往。为精勤者,赞叹精进者。   六   今有比丘,为住阿兰若者,赞叹住阿兰若者。为乞食者,赞叹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赞叹着粪扫衣者。为持三衣者,赞叹持三衣者。为少欲者,赞叹少欲者。为知足者,赞叹知足者。为远离者,赞叹远离者。为无交往者,赞叹无交往者。为精勤者,赞叹精勤者。长老之诸比丘,对彼比丘以座相请:‘请来,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实为幸,此比丘实以学为欲。请来,比丘!请坐此座。’   七   迦叶!如今,年少之比丘,如是思惟:‘实今有比丘,为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为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往……精勤者赞叹精进。’长老之诸比丘,以座请彼比丘:‘汝来,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实为幸,此比丘实欲学。请来,比丘!请坐此座。’令彼等入此状况,乃为彼等长夜之利益与幸福。   八   迦叶!又,今有长老之诸比丘,住则非为阿兰若,对住阿兰若不赞叹。非乞食者,不赞叹乞食者。非着粪扫衣,不赞叹着粪扫衣者,非持三衣者,不赞叹持三衣者,非少欲,不赞叹少欲者。非知足,不赞叹知足者。非无交往,不赞叹无交往者。非精进,不赞叹精进者。   九   今有著名而有誉、得衣、钵食、床座、治病必要之药、资具之比丘。长老之诸比丘,请彼比丘就座:‘且来,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为幸,欲与此比丘为同学者。且来,比丘!请就此座。’   一〇   迦叶!年少之比丘,如是思惟:‘彼比丘,实为著名而有誉、得衣、钵食、床座、治病必要之药、资具者。’长老于诸比丘,请彼比丘:‘且来,比丘!此比丘名云何?此比丘实为幸,实欲与此比丘为同学。且来,比丘!请就此座。’令彼等入如是状况,乃长夜彼等之不利与苦。   迦叶!若人谓正梵行者,因梵行之弊所恼,梵行者因梵行之压迫所压抑者,迦叶!此乃谓正梵行者,因梵行之弊所恼,梵行者因梵行之压迫所压抑。”   第九 定与胜智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   “诸比丘!我由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依远离生喜与乐之禅而住。”“诸比丘!迦叶亦由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入住而依远离生喜与乐之初禅而住。   三   诸比丘!随我欲,而静觉与观,内心寂静,使心专注于一境。无觉无观,入于依定所生之喜与乐之第二禅而住。   诸比丘!迦叶亦由欲,静觉与观……入于二禅而住。   四   诸比丘!随我欲,而离喜成舍,住于正念正心,一身感受乐于:‘贤圣之所谓舍,而正念者住于乐’而入于第三禅住。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而离喜成舍……入而于第三禅住。   五   诸比丘!随我欲而舍乐、舍苦,灭前之悦与忧,入住于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第四禅。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舍弃……入于第四禅住。   六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色想,终尽障碍之想,不思惟变异之想,入住于所谓‘空无边际’之空无边处。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超越一切色想……入住于空无边处。   七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空无边处,入住于所谓‘识无边际’之识无边处。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入住于识无边处。   八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识无边处,入住于所谓‘无所有’之无所有处。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入住于无所有处。   九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无所有处,入住于非想非非想处。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入住于非想非非想处。   一〇   诸比丘!我由欲,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处,入住于想受灭。   诸比丘!迦叶亦……入住于想受灭。   一一   诸比丘!随我欲,证得种种之神通。即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没、通墙、透壁、无有障碍。穿山恰如行于空中。出没大地恰如行于水中。涉水不沈,恰如行于地上。于虚空趺坐、经行,恰如有翼之鸟。彼有大神力,有大威德,善能以手触摸、把握日月,以身可到达梵界。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证得种种之神通……以身到达梵界。   一二   诸比丘!随我欲,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得闻人天两界及远近双方之声音。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以清净……天耳界……得闻远近双方之声音。   一三   诸比丘!我从欲,以自心,彻知其他众生与其他人之心。如次得知:对有贪心者,知有贪心。对离贪心知离贪心。对有恚心者……对离恚心者……对有痴心者……对离痴心者……对集注心者……对散乱心者……对广大心者……对非广大心者……对有上心者……对无上心者……对定心者……对无定心者……对解脱心者……对不解脱心者,知不解脱心。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以自心对其他众生与其他人之心,如次知之:对有贪心者,知有贪心……对不解脱心者知不解脱心。   一四   诸比丘!随我欲,忆念宿世之种种住处。忆念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种种之成劫、种种之坏劫、种种之成坏劫。忆念:‘于彼处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容貌、如是食、经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彼由其处没生他处,于其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貌、如是食、经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彼由其处没、来生于此处。’具如是形相与方处,种种宿世之住处。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忆念种种宿世之住处。如忆念一生……具如是形相与方处,种种之宿世与住处。   一五   诸比丘!随我欲,以清净而超越人间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之死而又生,应众生所为之业,知有卑与贵、美与丑,幸与不幸,即:‘诸贤!此等之众生,身具恶行、语具恶行、意具恶行、谤贤圣、怀邪见,执持邪见业。彼等身坏命终后,生于苦处、恶趣、无乐处、地狱。诸贤!此等之众生,身具善行、语具善行、意具善行,不谤贤圣,不坏正见,执持正见业,彼等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以如是清净而超越人间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之死,而又生,知众生应业而有贱与贵、美与丑、幸与不幸。   诸比丘!迦叶亦随欲,以清净而超越人间之天眼观察众生……应业……知幸与不幸。   一六   诸比丘!我已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入住于实证。   诸比丘!迦叶亦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实证而入住。”   第十 止住处   一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迦叶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一   二   尔时,尊者阿难!清晨着衣、持钵,诣尊者大迦叶之处。   三   诣已,向尊者大迦叶作是言曰:“大德迦叶!今我等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   “友!阿难!汝可往,汝应多作,多有所为。”   四   尊者阿难,再度白尊者大迦叶曰:“大德迦叶!今我等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   “友,阿难!汝可往,汝应多作,多有所为。”   五   尊者阿难!三度白尊者大迦叶曰:“大德迦叶!今我等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   六   如是尊者大迦叶,清晨着衣,持钵,随尊者阿难之后,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诣已,就所设之座。   二   七   尔时,众多之比丘尼,来诣尊者大迦叶之前。诣已,礼敬尊者大迦叶,坐于一面。   八   对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尼,尊者大迦叶以法语而教示、鼓励,使彼等欢喜。   九   尊者大迦叶,对彼等比丘尼,以法语教示、鼓励、使之欢喜,即起座而去。   一〇   尔时,偷罗低舍比丘尼不喜,发出不喜之语:“如何?尊者大迦叶于鞞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面前,思惟欲说法耶?恰如针商人于针师之前思惟欲卖针,尊者大迦叶,于鞞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面前,思惟欲说法耶?”   一一   尊者大迦叶闻得偷罗低舍比丘尼所作之此语。   三   一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如是言尊者阿难曰:“友,阿难!我为针商人,汝为针师耶?或我为针师,汝为针商人耶?如何?”   “大德迦叶!请当忍耐。女人乃愚者。”   一三   “友,阿难!汝来,僧伽不得如上追究汝。   友,阿难!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   一四   汝亦依世尊,赍身亲近比丘僧伽耶?如何?——‘诸比丘!随我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入住于初禅。诸比丘!阿难亦随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入住于初禅。’”   “大德!无此事。”   一五   “友!我依世尊,赍身亲近比丘僧伽。‘诸比丘!随我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住于初禅。诸比丘!迦叶亦随欲、离欲,离不善法……入住于初禅。’”   一六~二九   九次第定及五通之略说,亦复如是。   三〇   “友,阿难!汝对此作如何思惟?汝亦依世尊,赍身亲近比丘僧伽耶?‘诸比丘!我已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诸比丘!阿难亦漏尽无漏,对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   “大德!无此事。”   三一   “友,我依世尊赍身亲近之比丘僧伽:‘诸比丘!我已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诸比丘!迦叶亦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   三二   “友!今如有人,思惟以多罗树之一叶,可掩得高七肘或七肘半之象,然彼得思惟能掩我之六通耶?”   四   三三   然则,偷罗低舍比丘尼终由梵行退没矣。   第十一 衣   一   一时,尊者大迦叶,住王舍城之竹林粟鼠养饵所。   一   二   尔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等共游于南山。   三   时,尊者阿难有约三十之同住比丘,舍学还俗完全唯是童子。   二   四   尊者阿难,随欲游方于南山,近至王舍城竹林粟鼠养饵所之大迦叶之前,近至已,礼敬尊者大迦叶,坐于一面。   五   大迦叶言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曰:“友,阿难!对世尊之在俗所施设之三食,有几何福利耶?”   六   “大德迦叶!对世尊之在俗施设之食,有三种福利。为制恶戒之比丘,为使敬虔之比丘住于安乐,为使恶欲之徒党不破僧伽,不恼在俗。大德迦叶!此等三种福利,为世尊对在俗所施设之三食福利。”   七   “友,阿难!如何汝与于诸根不守护,于食无节制,于夜坐不虔诚之此等年少比丘,相共游方耶?想来,汝是践踏谷物之徘徊者。想来,汝为害良家之徘徊者。友,阿难!汝之徒众被破坏,友!汝之年少徒众被消灭。此年少之童子不知量。”   八   “大德迦叶!我头发亦呈灰白矣。然今日我等仍为尊者大迦叶,尚未除却童子之语。”   九   “友,阿难!如何汝与于诸根不守护、于食不节制、于夜坐不虔诚之此等年少比丘,相共游方耶?想来,汝为践踏谷物而徘徊者。想来,汝为害良家之徘徊者。友,阿难!汝之徒众被破坏。友!汝之年少徒众被消灭。此年少之童子不知量。”   三   一〇   偷罗难陀比丘尼闻尊者大迦叶,对鞞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以童子之语予以责咎。   一一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不喜而出不喜之语:“如何,曾为异学之尊者大迦叶,对鞞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思惟欲以童子语责咎耶?”   一二   尊者大迦叶,闻偷罗难陀比丘尼所作之此语。   一三   尔时,尊者大迦叶,对尊者阿难作如是言曰:“友!阿难!偷罗难陀比丘尼是作无谋、无思虑之语。友!我剃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出家而为无家,除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外,不认其他之师。   一四   友!我曾于在俗时,生此念:‘在俗之生活障多,亦为尘垢之道。出家则如露天;住家欲能令定而成一向圆满,行一向清净之梵行,则甚难。我宁剃发着袈裟衣,由家出家而为无家。’   一五   友,我于[今]后将衣截断为僧伽梨,从世间阿罗汉之列、剃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出家而为无家。   一六   如是则出家,行半途,于王舍城与那罗(聚落)中间,谒见坐于多子庙之世尊。谒见已,我作此念:‘实欲我所谒见之师,则只仅所见之世尊。实欲我所谒见善逝,只仅所见之世尊。实欲我所谒见之正等觉,只仅所见之世尊。’   一七   友!我稽首世尊之足,向世尊白是言:‘大德!世尊为我之师,我为世尊之弟子。’   一八   友,如是白已。世尊对我作是言:‘迦叶!如是心具足而不知一切,即谓“我知”,不见而谓“我见”,如是之弟子,彼之头将破裂。迦叶!我对知而谓“我知”,对见而谓“我见”。   一九   迦叶!然则汝应如是学:“先对长老、年少、中老、以住大惭愧。”迦叶!汝应如是学。   二〇   迦叶!汝应如是学:“我之欲闻,基于任何善法,一切皆以其义饶益、思惟。皆以心屡屡思考,以倾耳闻法。”迦叶!汝应如是学。   二一   迦叶!汝应如是学:“当于我身,伴喜之念,为不可舍。”迦叶!汝应如是学。’   二二   友!彼时,世尊对我作此等之教诫后,由座起立而去。   二三   友,我七日之间有漏,食依信所施与之食,于第八日,证得智。   二四   友!时世尊,由路中来至一大树下。   二五   友!时我以衣服之僧伽梨,叠为四叠设座,白世尊曰:‘大德世尊!为我长夜之利益幸福,请坐于此处。’   二六   友!世尊坐所设之座。   二七   友!世尊落座而对我作是言曰:‘迦叶!此衣服僧伽梨甚为柔软。’   ‘大德世尊!为哀怜,请纳受我之衣服僧伽梨。’   二八   ‘迦叶!汝受我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耶?’   ‘大德世尊!我愿受受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   二九   友!如是我以柔软之僧伽梨,奉献世尊,我亦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   三〇   友!若欲正为世尊之子、嗣子,由世尊之口生、由法生、法之化生、法之相续者,谓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者,则我正为世尊之子、嗣子,由世尊之口生、由法生、法之化生、法之相续者,谓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者。   三一   友!随我欲而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而入住于初禅。   三二~四六   友!随我欲而……九次第定,五通之解说亦复如是。   四七   友!我已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   四八   友!今如有人,欲以多罗之一叶,思惟可掩得高七肘或七肘半之象,然则,彼得思惟能掩得我之六通耶?”   四   四九   然则,偷罗难陀比丘尼将退没梵行。   第十二 死后   一   尔时,尊者大迦叶与尊者舍利弗住于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野苑。   二   尔时,尊者舍利弗,暮时由宴坐起,走近尊者大迦叶……礼而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向尊者大迦叶作如是言曰:“友迦叶!如来死后,是存在者耶?如何?”   “友!如来死后是存在者,世尊不说。”   四   “友!如来死后,为非存在者耶?如何?”   “友!如是,如来死后,为非存在者,世尊亦不说。”   五   “友!如来死后,为存在、非存在者耶?如何?”   “友!如是,如来死后,为存在、非存在者,世尊亦不说。”   六   “友!如来死后,为非存在、非不存在耶?如何?”   “友!如是,如来死后,为非存在、非不存在,世尊亦不说。”   七   “友!世尊何故不说此事耶?”   “友!此事亦非自己之利益、亦非为梵行,亦非为厌离,亦非为离贪,亦非为灭、为寂静、为胜智、为菩提、为到达涅槃,故世尊不说于此。”   八   “友!然则世尊所说为何耶?”   “友!世尊说‘此是苦。’世尊说:‘此为苦之集。’世尊说:‘此为苦之灭。’世尊说:‘此为趣苦灭之道。’”   九   “友!何故?世尊说此耶?”   “友,此事乃自己之利益,是为梵行,为厌离、为离贪、为灭、为寂静、为胜智、为菩提、为涅槃故,世尊乃说此。”   第十三 像法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白世尊言:“大德!依如何之因、如何之缘,于前,学者则少,而多数比丘,得立智耶?大德!又依如何因、如何缘,于今,学者则多,而少数比丘少得立智耶?”   四   “迦叶!此为如是:众生衰,正法将灭之时,学者则多,少数比丘得立智。   五   迦叶!只要正法之未灭,像法之世则不生,迦叶!像法之世生时,则有正法之灭。   六   迦叶!譬如只要金之不灭、则伪金之世不生,迦叶!伪金之世生时,乃有金之灭。   七   迦叶!同此只要,正法之未灭,则像法之世不生。迦叶!像法之世生时,则有正法之灭。   八~一一   迦叶!地界不能令正法灭。水界不能令正法灭……火界……风界不能令正法灭。   一二   于是,彼等愚人之生时,能令此正法灭。   一三   迦叶!譬如船之先沈。迦叶!如是正法不应有灭。   一四   迦叶!有此等五正法之混乱,有灭之退法。五者何耶?   一五   迦叶!于此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不尊重师、住不随顺,不尊重法、住不随顺,不尊重僧伽、住不随顺,不尊重学、住不随顺,不尊重定、住不随顺。   迦叶!此等之五退法,为正法之混乱与灭。   一六   迦叶!此等之五退法,为正法之确立、不混乱、不灭者。五者何耶?   一七   迦叶!于此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尊重师、住随顺,尊重法、住随顺,尊重僧伽、住随顺,尊重学、住随顺,尊重定、住随顺。   一八   迦叶!此等之五法,为正法之确立,不混乱、不灭。”   此颂曰:        满足与无愧     月喻入在俗        老与三教诫     言定与胜智        止住处与衣     死后与像法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4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12卷-第21卷)   第六 利得与供养相应   第一 诫品   [一]第一 可怖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   世尊如是言曰:   三   “诸比丘!利得、供养、名誉,甚可怖、激烈、粗暴,为到达无上安稳之障碍。   四   诸比丘!然则,应如是学:‘我应舍既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于未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不执于心而住。’   五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二]第二 钩针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名誉甚可怖,激烈、粗暴者,为到达无上安稳之障碍。   三   诸比丘!譬如渔师,以肉为饵之钩针,投入深水沼中,鹈见之为一鱼,而将其吞下。诸比丘!如是鹈吞彼渔师钩针之鱼,陷于祸、陷于灾厄,而渔师达其所欲。   四   诸比丘!渔师之意者乃此恶魔波旬。诸比丘!钩针之意者,乃此利得、供养与名誉。   五   诸比丘!任何比丘,对既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不舍而望求者。诸比丘!此比丘乃鹈吞恶魔之钩针者,陷于祸,陷于灾厄,达波旬之所欲。   六   诸比丘!然如见,利得、供养与名誉,甚可怖、激烈、粗暴者,为到达无上安稳之障碍。   七   诸比丘!然则,应如是学:‘我对既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为应舍,对未生之利得、供养、名誉、不执于心而住。’   八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三]第三 龟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可怖……障碍。   三   诸比丘!往昔沼中,龟,亦为其大家族之所永栖处。   四   诸比丘!尔时,一龟向他龟作如是言曰:‘爱龟!勿往彼处。’   五   诸比丘!然而彼龟却仍至其处,则被猎师以绳索所附之鱼叉所射。   六   诸比丘!尔时,彼龟则走近他龟。   七   诸比丘!彼龟见其龟由远处来。见已,对其龟作如是言曰:‘爱龟!汝何故去至其处耶?’‘爱龟!我至其处矣。’   八   ‘爱龟!何故未被刺射,未被射中耶?’   ‘爱龟!我未被刺射,未被射中。但然我身有绳索,乃由后方所结附者。’   九   ‘爱龟!然确被刺,确被射中。爱龟!因于此猎师,汝父与祖父皆陷于祸,陷于灾厄者。爱龟!汝今可往矣,汝今非属我等者矣。’   一〇   诸比丘!猎师寓意此恶魔波旬。诸比丘!附于绳索系之鱼叉,既意示此利得、供养与名誉。系绳索意为喜贪。   一一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对既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不舍而愿望者。诸比丘!此比丘将为猎师附于绳索之鱼叉、陷于祸、陷于灾厄、达波旬之所欲。   一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一三   诸比丘!汝等应如学。”   [四]第四 长毛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其可怖……障碍。   三   诸比丘!譬如有长毛之牡羊,将走入有刺之薮中。彼触及此处与彼处,扭著于此处彼处,被缚于此处彼处,陷祸与灾厄于此处彼处。   四   诸比丘!同此,此处有一比丘,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清晨着衣、持钵、为托钵入村或街,彼比丘,触于此处彼处,扭著于此处彼处,被缚于此处彼处,陷祸与灾厄于此处彼处。   五   诸比丘!然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六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五]第五 粪虫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是可怖……障碍。   三   诸比丘!譬如粪虫,食粪、充塞于粪、为粪所埋,于彼之前有粪堆。   四   彼因此:‘我为食粪者,充塞于粪、为粪所埋,于我之前有此大粪堆。’以他之粪虫为贱。   五   诸比丘!同此,此处有一比丘,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清晨着衣、持钵,入村或街,彼食于其处,为翌日之请,欲充满彼钵。   六   彼行往园中,于比丘众中告曰:‘我之食,为明日之请,充满我钵,我得衣、钵食与床座,及病所需之药物、资具。然此等他之诸比丘,因功德少、力少、不得衣钵食、床座、病所需之药物、资具。’   七   彼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生眩惑,对他之优秀比丘生贱视。诸比丘!实长夜之不利与苦,乃在于彼愚人。   八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是可怖……   九   汝等比丘!应当如是学。”   [六]第六 雷电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障碍。   三   诸比丘!落雷与尚未达心,利得、供养与名誉,未完成之有学者如何耶?   四   诸比丘!落雷者,即意为利得、供养与名誉。   五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六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七]第七 含毒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障碍。   三   诸比丘!以含毒之刺贯穿者,尚未达心,利得、供养与名誉,未完成者如何耶?   四   诸比丘!刺者意即为利得、供养与名誉。   五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六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八]第八 豺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障碍。   三   诸比丘!汝等于深夜闻豺之鸣呼叫耶?”   “大德!唯然。”   四   “诸比丘!有一为疥疮疾病所恼之老豺,彼不乐行于空闲,不乐行于树下,不乐行于露地,于行处、住处、坐处、卧处、皆陷于苦恼。   五   诸比丘!同此,有一比丘,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彼不乐行至空闲,不乐行至树下,不乐行至露地。彼比丘于行处、住处、坐处、卧处,皆陷苦恼。   六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七   诸比丘!汝等如是学。”   [九]第九 毗岚风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障碍。   三   诸比丘!于上空有名毗岚之风吹。若乌飞趣其处,此毗岚风则将彼鸟吹起,使脚、翼、头、身,吹散于诸方。   四   诸比丘!同此,此处有一比丘,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清晨着衣、持钵、为托钵入村或街,彼不守身、不守语、不守心、不住正念,对诸根不能制御。   五   彼于其处,见轻率着衣、或掩恶之女,见此轻率着衣,或掩恶之女,心为贪所袭,彼之心因为贪所袭,而舍学还俗,运衣、运钵、运床座、运清净之家,如鸟之被毗岚风所吹起。   六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七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一〇]第十 偈颂经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障碍。   三   诸比丘!我见此处有一比丘,因败于供养,心为所眩惑。身坏命终后,生于苦处、恶趣、无乐处、地狱。   四   诸比丘!我又见此处有一比丘,因败于不供养、心为所眩惑,身坏命终后,生于苦处、恶趣、无乐处、地狱。   五   诸比丘!我又见此处有一比丘,因败于供养与不供养此等之二者,心为所眩惑,身坏命终之后,生于苦处、恶趣、无乐处、地狱。   六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七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八   世尊如是说已,善逝仰此,师更言:     (一)受供养之时        不受供养时        二者不扰定     (二)精勤入定者        始得观妙见        乐于取灭者        始得谓善人   此颂曰:        可怖与钩针     龟长毛粪虫        雷电与含毒     豺与毗岚风   第二 诫钵品   [一一]第一 钵(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三   诸比丘!于此,我知如是:‘以我之心,把握某人之心。’此尊者为欲得充入白银粉之黄金钵,正心不说妄语。   四   其后,我见此人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正心而说妄语。   五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六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一二]第二 钵(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三   诸比丘!我知如是:‘以我之心,把握某人之心。’此尊者为欲得充满黄金粉之白银钵,正心不说妄语。   四   其后,我见此人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正心而说妄语。   五   诸比丘!如是之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六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一三~二〇]第三~第十 金环——地方之美人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于此,我知如是:‘以我之心,把握某人之心。’此尊者甚……   [一三]第三   为欲得黄金之环……   [一四]第四   为欲得上百之黄金环……   [一五]第五   为欲得自然金之环……   [一六]第六   为欲得上百之自然金之环……   [一七]第七   为欲得充满黄金之地……   [一八]第八   为欲得些细利益……   [一九]第九   为欲得命……   [二〇]第十   为欲得地方之美人、正心不说妄语……   三   其后,我见此人因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正心而说妄语。   四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五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此颂曰:        二钵二黄金     自然金亦二        地与些细利     命与地美人   第三 度量品   [二一]第一 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三   诸比丘!对利得、供养与名誉,住于心眩惑者,勿住于女人使心为所眩惑。   四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五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二二]第二 美人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三   诸比丘!对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者,勿住于田舍美人,使心为所眩惑。   四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五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二三]第三 子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三   诸比丘!有一信仰之优婆夷对己所慈爱之子,如是正告之曰:‘爱儿!汝应如质多家主,或如阿罗婆迦之哈达伽伽家主。’   四   诸比丘!此质多家主,与阿罗婆伽之哈达伽家主,乃我弟子优婆塞中之度、量。   五   ‘爱儿!汝若由在家出家而为无家,应如舍利弗与目犍连。’   六   诸比丘!此舍利弗与目犍连,乃我弟子中之度、量。   七   ‘爱儿!汝宜热心诚学,不令达于利得供、与名誉,为彼之所障碍。’   八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九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二四]第四 一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三   诸比丘!有一具信仰之优婆夷,对己所慈爱之女,如是正告曰:‘汝应如拘誉多罗优婆夷,与难陀之母卫卢康达伽优婆夷。’   四   诸比丘!拘誉多罗优婆夷、与难陀之母卫卢康达伽,乃我弟子优婆夷中之度、量。   五   ‘汝若由在家出家而为无家,应如谶摩比丘尼,莲华色比丘尼。’   六   诸比丘!此谶摩比丘尼与莲华色[比丘尼,]乃我弟子比丘尼中之度、量。   七   ‘汝对诚于学,对利得、供养与名誉勿达令有也。’   八   诸比丘!若比丘尼热诚于学,得达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则为彼女之障碍。   九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一〇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二五]第五 沙门婆罗门(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利得、供养与名誉之味与祸乃至出离,不能如实知之者……应如是学。”   三   ……“应知:‘当住于自知、实证。’”   [二六]第六 沙门婆罗门(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利得、供养与名誉之集、灭、味、祸、出离,不能如实知者……应如是学。   三   诸比丘!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利得、供养与名誉之集、灭、味、祸、出离,如实知者,为住于自知、实证。”   [二七]第七 沙门婆罗门(之三)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任何之沙门婆罗门,不知利得、供养与名誉之集,不知利得、供养与名誉之灭,知趣利得、供养与名誉灭之道者……应如是学。   三   ……应知:‘为住于自知、实证。’”   [二八]第八 皮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三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为割截皮肤,割截皮肤已,割截皮膜,割截皮膜已,割截肉,割截肉已,割截腱,割截腱已,割截骨,割截骨已,彻至骨髓而住。   四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五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二九]第九 纽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是可怖……   三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为割截皮肤,割截皮肤已,割截皮膜,割截皮膜已,割截肉,割截肉已,割截腱,割截腱已,割截骨,割截骨已,彻骨至髓而住。   四   诸比丘!譬如力强之人,以强马之毛纽、卷束而摩擦脚部,将截其皮肤,即截擦真皮肤,亦将截摩其皮膜,即截擦其皮膜,亦将截擦肉,即截擦其肉,亦将截擦腱,即截擦其腱将截擦其骨,即截擦其骨将彻至骨髓而住。   五   诸比丘!同此,利得、供养与名誉,为截擦皮肤,截擦皮肤已,截擦皮膜,截擦皮膜已,截擦肉,截擦肉已,截擦腱,截擦腱已,截擦骨,截擦骨已,彻至骨髓而住。   六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七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三〇]第十 比丘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我谓:虽是阿罗汉、漏尽者之比丘,而利得、供养与名誉,仍为其障碍。”   三   如是说已,尊者阿难白世尊言:“大德!如何漏尽之比丘亦以利得、供养与名誉,为障碍耶?”   四   “阿难!我对不动心解脱者,不谓利得、供养与名誉,为障碍。   五   阿难!然不放逸、热诚、住于专注,已达现法乐住者,谓利得、供养与名誉,为障碍。   六   阿难!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激烈、粗暴,是为到达无上安稳涅槃之障碍。”   七   阿难!然则应如是学:“我等应舍已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未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则心将不住于眩惑。   八   阿难!汝等应如是学之。”   此颂曰:        女人与美人     一子与一女        沙门婆罗门     皮肤纽比丘   第四 妄语品   [三一]第一 割截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三   诸比丘!败于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为所眩惑之提婆达多,破坏僧伽。   四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五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三二]第二 根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三   诸比丘!为利得、供养与名誉所败,心为所眩惑之提婆达多,乃至善根断灭。   四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五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三三]第三 法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三   诸比丘!为利得、供养与名誉所败,心为所眩惑之提婆达多,乃至善法断灭。   四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五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三四]第四 白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三   诸比丘!为利得、供养与名誉所败,心为所眩惑之提婆达多,乃至白法断灭。   四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五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三五]第五 离去   一   尔时,世尊于王舍城耆阇崛山,提婆达多离去后不久,而进住。   二   尔时,世尊有关提婆达多事,告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为己之破灭,提婆达多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提婆达多因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而凋落。   四   诸比丘!譬如芭蕉,生果实,而为己之破灭,生果实,为己之凋落。诸比丘!为己之破灭,提婆达多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提婆达多因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而凋落。   五   诸比丘!譬如为竹,生果实,为己之破灭,生果实,而为己之凋落。诸比丘!为己之破灭,提婆达多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提婆达多因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而凋落。   六   诸比丘!譬如是苇,生果实,而为己之破灭,生果实,而为己之凋落。诸比丘!为己之破灭,提婆达多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提达多因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而凋落。   七   诸比丘!譬如牝驴,受胎,而为己之破灭,受胎,而为自己之凋落。诸比丘!为己之破灭,提婆达多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提婆达多因生起利得、供养与名誉,而凋落。   八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九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一〇   世尊如是说已,善逝仰此,师更说曰:        芭蕉为果灭        竹苇为果亡        牝驴受胎死        恶人为利殁   [三六]第六 车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粟鼠养饵所。   二   尔时,阿阇世王子为提婆达多,朝夕率五百车前往,载赍五百之祭食,与供养之食。   三   时,众多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阿阇世王子为提婆达多,朝夕率五百车载赍五百之祭食及供养之食。”   五   “诸比丘!勿嫉提婆达多之利得、供养与名誉。诸比丘!阿阇世王子为提婆达多,朝夕率五百车,载赍五百之祭食,与供养之食,诸比丘!此乃为提婆达多所设,以待其破灭,于善法并无增大。   六   诸比丘!譬如击弄易怒之犬鼻,则彼犬更为忿怒。诸比丘!阿阇世王子为提婆达多,朝夕率五百车,运赍五百之祭食,与供养之食。诸比丘!此乃为提婆达多所设,以待其破灭,于善法并无所增大。   七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   八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三七]第七 母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激烈而粗暴者,乃无上安稳之障碍。   三   诸比丘!于此,如是我知:‘以我之心,把握他人之心。’   此尊者,为母而正心,不说妄语。其后,我见彼为利得、供养与名誉所败,心为所眩惑,于正心而说妄语。   四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激烈而粗野者,乃无上安稳之障碍。   五   诸比丘!然则应如是学:‘我等已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应舍。未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心不住于眩惑。’   六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三八~四三]第八 父、第九 兄弟、第十 姊妹、第十一 子、第十二 女、第十三 妻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激烈、粗暴者,乃无上安稳之障碍。   三   诸比丘!于此我如是知:‘以我之心,把握某人之心。’此尊者   [三八]   为父……   [三九]   为兄弟……   [四〇]   为姊妹……   [四一]   为子……   [四二]   为女……   [四三]   为妻,于正心不说妄语。其后,我见此人为利得、供养与名誉所败,心为所眩惑,于正心而说妄语。   四   诸比丘!如是,利得、供养与名誉,甚为可怖,是激烈、粗暴者,乃无上安稳之障碍。   五   诸比丘!诚然,汝等应如是学:‘我等于已生之利得应舍、供养与名誉,对未生之利得、供养与名誉心当不住于眩惑也。’   六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之。”   此颂曰:        截根法与白     离去车与母        父兄弟姊妹     以及子女妻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4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12卷-第21卷)   第七 罗睺罗相应   第一 界品   [一]第一 眼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尊者罗睺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罗睺罗白世尊言:“善哉,大德!请世尊为我说法,我愿奉闻,退居一处、不放逸,热诚专注而住。”   四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认为“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我之我’是适当耶?”   “大德!不然。”   略予当如是解说之:   五   “耳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六   “鼻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七   “舌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   “身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无常。”   九   “意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大德!是苦。”   认为“无常而苦,变易之法,并以‘此为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为适当耶?”   大德!“不然。”   一〇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生厌意,于耳生厌意,于鼻生厌意,于舌生厌意,于身生厌意,于意生厌意。’   一一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我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一二   依此等之解说应知十经矣。   [二]第二 色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六   “声是……香是……味是……触是……   七   法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生厌意,于声……于香……于味……于触……于法生厌意。’   九   生厌意……而知……。”   [三]第三 识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也。”   三~六   “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   七   意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识生厌意,于耳识生厌意,于鼻识……于舌识……于身识……于意识生厌意。’   九   生厌意……而知……。”   [四]第四 触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睺罗!汝对此所如何思惟耶?眼触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触生厌意,于耳触……鼻触……舌识……身触……意触生厌意。’   九   生厌意……而知……。”   [五]第五 受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触所生之受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六   “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七~八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触所生之受生厌意,于耳……鼻……舌……身……意触所生之受生厌意。’……而知……”   [六]第六 想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想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想生厌意,于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生厌意。’……而知……。”   [七]第七 思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思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思生厌意,于声思……香思……味思……触思生厌意,于法思生厌意。’……而知……。”   [八]第八 爱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爱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爱生厌意,于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生厌意。’……而知……。”   [九]第九 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地界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地界生厌意,于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生厌意。’……而知……。”   [一〇]第十 蕴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六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七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生厌意,于受生厌意,于想生厌意,于行生厌意,于识生厌意。’   八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解脱智,当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无再生。’”   此颂曰:        眼色以及识     乃至于受触        想思并至爱     界蕴等为十        慢离等谓品   第二 界蕴品   [一一]第一 眼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罗睺罗!来诣世尊座前。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方。世尊如是言于坐在一面之尊者罗睺罗曰:   三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四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五   认“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即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为适当耶?”   “大德!不然。”   六~一七   “耳、鼻、舌、身……   一八   意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一九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二〇   “认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是适当耶?”   “大德!不然。”   二一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生厌意,于耳、于鼻、于舌、于身生厌意。’   二二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解脱智,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无再生。’”   由此等之解述,十经应知。   [一二~二〇]第二~第十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   [一二]第二 色   三~五   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六~二〇   “声、香、味、触法……”   [一三]第三 识   三~二〇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一四]第四 触   三~二〇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一五]第五 受   三~二〇   “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   [一六]第六 想   三~二〇   “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一七]第七 思   三~二〇   “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   [一八]第八 爱   三~二〇   “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一九]第九 界   三~二〇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二〇]第十 蕴   三~二〇   “色、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二二   “罗睺罗!如是见……知更无再来生。”   [二一]第十一 使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罗睺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罗睺罗,白世尊言:   三   “大德!如何知?如何见?则对此有识身及外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无慢使耶?”   四   “罗睺罗!任何之色——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对此如实以正慧而见。任何之受……任何之想……任何之行……任何之识……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识,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而见。   五   罗睺罗!如是知,如是见,则对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为慢使。”   [二二]第十二 远离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罗睺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罗睺罗白世尊言:   三   “大德!如何知?何见?对此有识身及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心依远离慢心、超越慢,得寂静解脱耶?”   四   “罗睺罗!任何之色——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而见,则无取着解脱。   对于五蕴,亦复如是。   五   任何之受……   六   任何之想……   七   任何之行……   八   任何之识——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近、或远——一切之识,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而见,则为无取着解脱。   九   罗睺罗!如是知,如是见,则于此有识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依远离慢心,超越慢,得寂静善解脱。”   此颂曰:        眼色以及识     乃至于触受        想思并至爱     界蕴等为十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4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12卷-第21卷)   第八 勒叉那相应   第一 恶业品   [一]第一 锁骨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粟鼠养饵所   二   尔时,尊者勒叉那及尊者大目犍连住耆阇崛山。   三   时,尊者大目犍连清晨着衣、持钵,走近尊者勒叉那。   四   近至尊者勒叉那,而作如是言曰:“友,勒叉那!今入王舍城乞食。”   “友!唯然。”尊者勒叉那答尊者大目犍连。   五   于是尊者大目犍连由耆阇崛山下来,于一处所现微笑。   六   尔时,尊者勒叉那,向尊者大目犍连白言:“友,目犍连!以如何因?如何缘?而现微笑耶?”   “友!勒叉那!此所问为非时。当于世尊身傍,再作此问。”   七   尔时,尊者勒叉那及尊者大目犍连,同至王舍城乞食。食后收钵挂置肩上,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八   坐于一面之尊者勒叉那,对尊者大目犍连作如是言曰:“尊者大目犍连!下耆阇崛山,于一处现微笑。友,目犍连!以如何因?如何缘而现微笑耶?”   九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锁骨行空,兀鹰、鸢等随之,由肋骨之间啄之离离散散,见彼举痛苦之声。   一〇   友!我生是念:‘实稀有,实未曾有。众生实如是。[夜叉实如是。]实获得之自体如是。’”   一一   尔时,世尊向诸比丘曰:“诸比丘!弟子只要如实住眼。诸比丘!弟子住如实智。实弟子如是知、或见、或立证。   一二   诸比丘!我曾见彼之众生,但我未为说明,我虽说此,彼对我亦未必信。对我不信者,长夜不利、苦痛。   一三   诸比丘!如此众生是王舍城之屠牛者。彼由其业之报,多岁、多百岁、多千、多百千岁,堕于地狱,由其业残余之报,如是,自体获此经验。”   是全经之略解说。   [二]第二 屠牛者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肉片行空,兀鹰、黑鹤、鸢等相互追随其后,啄食肋骨之间,离离散散。”   二   “诸比丘!如此众生,曾于此王舍城为屠牛者……”   [三]第三 一块与捕鸟者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肉块行空,其……”   二   “诸比丘!如此众,生曾于此王舍城为捕鸟者……”   [四]第四 无皮肤之屠羊者   一   “友!我……见无皮肤之人行空……彼被啄食离离散散,发出痛苦之声。”   二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王舍城,为屠羊者……”   [五]第五 刀之屠猪者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一刀叶如毛之人行空。彼此等之刀,立而仆于彼身,见彼发痛苦之声。”   二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王舍城为屠猪者。……”   [六]第六 刃之猎师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刃如毛之人行空。彼此等之刃,立而仆于彼身,见彼发痛苦之声。”   二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此王舍城为猎师。……”   [七]第七 矢之裁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矢如毛之人行空。此等之矢,立而仆于彼之身,见彼发出痛苦之声。”   二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王舍城为审判者。……”   [八]第八 针之调师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针如毛之人行空、此等之针,立而仆于彼之身,见彼发痛苦之声。”   二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王舍城为调师也。……”   [九]第九 间谍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走下来,见针如毛之人行空。   二   此等之针,札入彼头而由口出,由口入而由胸出,由胸入而由胃出,由胃入而由腿出,由腿入而由胫出,由胫入而由足出,见彼发痛苦之声。”   三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此王舍城为间谍。……”   [一〇]第十 腐败之判官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走下来,见睾丸如瓮之人行空。   二   彼行时须提起睾丸之块而行,坐时、坐于睾丸之上。   三   彼被兀鹰、黑鹤、鸢等追随相啄、离离散散,彼发痛苦之声。”   四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此王舍城为判官。……”   于此颂曰:        锁骨屠牛者     一块捕鹰者        无皮屠羊者     刀之屠猪者        猎师矢之裁     针调师间谍        腐败之判官   第二 恶业品   [一一]第一 沉陷于坑之不义者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二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头部见沈殁于粪坑。”   三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王舍城是不义者。”   [一二]第二 餐粪之邪恶婆罗门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走下来,见沉没粪坑及于两手,餐粪之人。”   二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此王舍城为婆罗门,彼于迦叶正等觉者说教示时,诸比丘僧伽受请应供,将粪充于钵中而曰:‘诸尊者!食所需者可持去!’……”   [一三]第三 剥皮肤女~奸妇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剥皮肤之女行空。兀鹰、黑鹤、鸢等追随桐啄,离离散散,见彼女发痛苦之声。”   二   “诸比丘!如之彼女,往昔于此王舍城为奸妇。……”   [一四]第四 丑女卜占女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有恶臭之丑女行空、兀鹰、黑鹤、鸢等追随相啄,离离散散,见彼女发痛苦之声。”   二   “诸比丘!如彼之女,往昔于王舍城为卜占女。……”   [一五]第五 炙女曾投伙伴于炭火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被煤烧炙之女行空,彼女发痛苦之声。”   二   “诸比丘!如此之女,往昔为迦陵谶王之第一夫人,彼女因为嫉妒,曾将王女之一投入炭火之火盆中。……”   [一六]第六 断头司狱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无头之胴体行空,眼与口则生于彼之胸部。”   二   兀鹰、黑鹤、鸢等对彼追随相啄,离离散散、彼发痛苦之声。   三   “诸比丘!如此众生,往昔于此王舍城为名曰哈利伽之司狱。……”   [一七]第七 比丘   一   “友!我由耆崛山下来,见比丘行空。   二   彼之僧伽梨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钵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其带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身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彼发痛苦之声。”   三   “诸比丘!如此比丘,于迦叶正等觉者教示时,为恶比丘。……”   [一八]第八 比丘尼   一   “我……见比丘尼行空。   二   彼女之僧伽梨亦炽然燃烧……”   三   “……为恶比丘尼。……”   [一九]第九 式叉摩那   一   “友……见式叉摩那行空。   二   彼女之僧伽梨亦炽然燃烧……”   三   “……恶式叉摩那。……”   [二〇]第十 沙弥   一   “……见沙弥行空。   二~三   彼之僧伽梨亦炽然燃烧……”,“……乃恶沙弥”……   [二一]第十一 沙弥尼   一   “友!我由耆阇崛山下来,见沙弥尼行空。   二   彼女之僧伽梨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钵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其带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身亦炽然燃烧,燃火上升、彼女发痛苦之声。   三   友!时我生斯念:‘实为稀有,实为未曾有。实为众生如是。实为夜叉如是。实为自体之获得亦如是。’”   四   尔时,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实则弟子如实眼住,诸比丘!实则弟子住如实智,实则弟子如是知,或见,或立证。   五   诸比丘!我虽曾见彼沙弥尼,但我未作说明。我虽为说,彼对我亦未必信。不信我者,长夜有不利与苦。   六   诸比丘!此等之沙弥尼,于迦叶正等觉者之教示,为恶沙弥尼。彼女由其业报,则堕于多岁、多百岁、多千岁、多百千岁,地狱,因其业报之残余,如是自体获此经验。”   此颂曰:        沈坑不义者        邪恶婆罗门        剥皮之奸妇        丑女为占卜        被炙女投火        断头之司狱        比丘比丘尼        恶式叉摩那        沙弥沙弥尼        于迦叶佛律        出家作恶业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4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12卷-第21卷)   第九 譬喻相应   [一]第一 栋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世尊如是言曰:   三   “诸比丘!譬如楼阁,何之垂木,皆集寄于栋,等至于栋,于栋相结合趋于结合一切。   四   诸比丘!同此,任何不善之法,彼等皆以无明为根,等至于无明,于无明相结合,趋于结合一切。   五   诸比丘!然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将住于不放逸。’”   [二]第二 指端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以指端上少量之土,示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此我指端所示少量之土与此大地,何者为多耶?”   四   “大德!此大地土为多,世尊所示指端之土为少。世尊所示指端之土与大地相比,不可数算之倍数所能及。”   五   “诸比丘!同此,由人界没生于人间之众生为少,由人界没生于他界之众生为多。   六   诸比丘!然则汝等应如是学:‘我等住于不放逸。’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三]第三 家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譬如任何之家,若女多男少,则易为盗贼、夜盗所恼。   三   诸比丘!同此,任何之比丘,不修慈心解脱,且屡不数修为,则易为非人所恼。   四   诸比丘!譬如:任何之家,女少男多,则盗贼、夜盗难以为恼。   五   诸比丘!同此,任何之比丘,修慈心解脱,且屡加修为,则非人无从为恼。   六   诸比丘!然则汝等应如是学:‘我等修慈心解脱,屡加修为,如用车作土台,安住其上、积集而善加企画。’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四]第四 釜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清晨行百釜之施,日中行百釜之施,暮时行百釜施,不如清晨之瞬间修慈心,日中之瞬间修慈心,暮时之瞬间修慈心为有大果。   三   诸比丘!然则汝等应如是学:‘我等修慈心解脱,屡加修为,如用车作土台,安住其上、积集而善企画。’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之。”   [五]第五 刃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譬如有锐利刀身之刃,当时有人来称:‘我此锐利刀身之刃,可以手或拳折回、捻合而推打耶?’   三   诸比丘!汝等对其作如何思惟耶?彼人此锐利刀身之刃,得以手或拳折回、捻合而推打耶?”   “大德!了无此事。”   四   “所以者何?”   “大德!此锐利刀身之刃,以手或拳折回、捻合而推打,是为不可能,彼徒疲劳、困却、痛苦。”   五   “诸比丘!同此,任何之比丘,修慈心解脱,屡加修为,如用车作土台安住其上、积集而善企画者,虽有非人,心作蔑劣之思念,但彼非人唯徒疲劳、困却而痛苦。   六   诸比丘!然则汝等应如是学:‘我等修慈心解脱,屡加修为,如用车作土台,安住其上,积集而善企画。’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六]第六 弓术师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譬如有巧于弓术、善学、精练,练达之四位弓术师,立于四方。   三   时有人来称:‘我能捉住此等之精巧于弓术、善学、精练、练达之四位弓术师,射出而未着大地四方之箭矢。’   四   诸比丘!汝等作如何思惟耶?对此人得称之为胜速具足之捷疾人耶?”   五   “大德!若对巧于弓术、善学、精练、练达之一弓术师射出而未着地之箭矢捉住,捉已送来,对此人得称之胜速具足之捷疾人。又谁人能对此巧于弓术、善学、精练、练达之四人弓术师,得如是云耶?”   六   “诸比丘!彼人疾速,比日月之疾捷更疾速。诸比丘!彼人之疾速,如日月之疾速,行走于日月前之天,虽比其天之疾速,但其寿行则更速消灭。   七   比丘!是以汝等应如是学:‘我等将住于不放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七]第七 鼓辐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于往昔,有一名为陀舍罗诃之阿能诃鼓。   三   彼陀舍罗诃之阿能诃鼓在装设时,于之补入其他之辐。诸比丘!阿能诃鼓之原皮坏裂,到来之际,彼只残留辐之架构。   四   诸比丘!未来世之比丘为如是:   五   如来所说之此等诸经,乃甚深之深义,是出世间之空相应者,然宜说此等时,彼等不善闻之,不倾听,不住于了解之心,以不思惟此等为应受持、应善了知法。   六   然则依而诗作,文辞华丽,外道之弟子所说之诸经,为说此等时,彼等善闻且倾听之,住于了解之心,思惟善知受持此等之法。诸比丘!然则如来所说之甚深深义,出世间之空相应之此等诸经,则消灭矣。   七   诸比丘!然则应如是学:‘如来所说之经乃甚深之深义,出世间之空相应者,于宣说此等之时,我等应善闻而倾听,住于心之了解,思惟此等应受持、应善知之法。’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八]第八 藁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舍离之大林重阁讲堂。   二   尔时,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作如是言曰:   三   “诸比丘!今离车族以藁为枕,热诚、专心,住于任务。故而,韦提希之子摩揭陀王阿阇世,不能得侵犯彼等之机。   四   诸比丘!于当来,离车族、柔软,手足纤细,于柔之卧床,羽毛之枕上,眠至日升时,则韦提希之子摩揭陀王阿阇世,侵犯彼等乃能得机。   五   诸比丘!今诸比丘以藁为枕、不放逸、热心、专心住之。故,魔波旬不得侵犯、不得机。   六   诸比丘!于当来、诸比丘!柔软、手足纤细、柔软卧床、羽毛之枕上,欲眠至日升,则魔波旬得以侵犯彼等之机。   七   诸比丘!是以应如是学习:‘我等以藁为枕,不放逸、热诚、专心。’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习。”   [九]第九 象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有一年少比丘,于非时之时,去近良家。诸比丘对彼比丘作如是言曰:“尊者!于非时之时,勿近良家。”   三   彼比丘闻此而作如是云:“实则长老之诸比丘想趣近良家,然则何故我不能耶?”   四   尔时,众多比丘来诣世尊处……坐于一面。   五   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此处一年少比丘,于非时之时近良家,对彼比丘,诸比丘作如是曰:‘尊者!于非时之时,勿近良家。’然彼比丘对诸比丘成如是言曰:‘实则此等长老诸比丘想近趣良家者,何故我不能耶?’”   六   “诸比丘!往昔于闲静处有沼,诸象栖其边。彼等潜于沼中,引拔莲根,善洗涤,洗去其泥,无泥而食。彼等食已甚美,获得气力,因之而不至死,或无至死之苦。   七   诸比丘!又彼等中,模仿大象,弱小之象等,潜于沼中,拔莲根,不善洗涤,连泥食之,彼等食已,不美,无气力,因而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八   诸比丘!同此,此处长老诸比丘,清晨着衣、持钵入村或街,彼等于其处说法,主人因信乐,供给彼等之所需。彼等对其所得,不着、不惑、不堕、见祸、受用出离慧、彼等得色、得力,因而不至于死,或无至死之苦。   九   诸比丘!又追随彼等长老比丘,年少之比丘,清晨着衣,持钵入村或街乞食。   一〇   彼等于其处说法,主人因信乐,尽行布施,彼等对所得,或着,或惑、或堕、或不见祸、不受用出离慧,则彼等、无美、无力,因而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一一   诸比丘!然则应如是学:‘我等不着、不惑、不堕、见祸、受用出离慧’。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一〇]第十 猫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有一比丘,非时之时于良家相交往。诸比丘对彼比丘如是言曰:“尊者!非时之时,勿于良家交往。”   三   彼比丘,对诸比丘如是之言,仍未止行。   四   时,众多比丘来诣世尊处……白世尊言:   五   “大德!此处有一比丘,非时之时,于良家交往。诸比丘对彼比丘如是云:‘尊者!非时之时,勿于良家交往。’然彼比丘对诸比丘之言如是,仍未止行。”   六   “诸比丘!往昔有猫,循柔弱鼠之足迹,立于污秽之尘埃沟中,‘此柔弱鼠为出求食,则被捕食。’   七   诸比丘!尔时彼柔鼠为求饵食而出,彼猫疾速激捕而吞食,然食彼柔鼠其之内脏,食其脏腑,因之彼猫至死,受至死之苦。   八   诸比丘!同此,此处比丘,清晨着衣、持钵,为乞食入村或街,不守身、不守语、心不住正念,不能制御诸根。   九   彼于其处见衣薄穿着或身着轻装之女人,贪欲恼心。彼因心恼于贪欲,受至死,或受至死之苦。   一〇   诸比丘!于圣律,舍学还俗此为死。诸比丘!交往于有罪垢秽,知此为罪之教时,此至死之苦。   一一   诸比丘!然则,汝等应如是学。   ‘我等当守身、守语、守心、住正念、制御诸根,入村或街而乞食。’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一一]第十一 豺(之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汝等于深夜闻豺叫鸣耶?”   “大德!唯然。”   三   “诸比丘!有一为疥疮疾所恼之老豺,彼任欲而行,任欲而住,任欲而坐,任欲而卧,凉风吹彼。   四   诸比丘!此处有一从释子之人,‘我亦欲经验如是之状态为宜。’   五   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我等住不放逸。’   六   诸比丘!汝等如是学。”   [一二]第十二 豺(之二)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诸比丘!汝等深夜闻豺之鸣叫耶?   “大德!唯然。”   三   “诸比丘!彼老豺为有知恩,有感谢。但从释子之一人,则无知恩、无感谢。   四   诸比丘!然则,汝等应如是学:‘我等有知恩,有感谢,我等为他作些事亦无失。’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此颂曰:        栋与指端家     釜刃弓术师        鼓辐藁与象     乃至猫二豺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4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12卷-第21卷)   第十 比丘相应   [一]第一 拘离多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对诸比丘曰:“友,诸比丘!”   彼等诸比丘对尊者大目犍连答曰:“友!”   三   尊者大目犍连作是言曰:“友!于此我退至闲静处,宴坐时,心生如是之思念:‘所谓圣默然,圣默然。圣默然者,何耶?’   四   友,我生此念:‘于此比丘,静觉与观,内心寂静,心专住于一境,由无觉无观之定,生喜乐之第二禅,入而安住,此谓之圣默然。’   五   友,我静觉与观,内心寂静,心专注于一境,由无觉无观之定,生喜乐之第二禅,而安住。友!我住此等之住时,显现与觉俱生之想思惟。   六   友,尔时,世尊以神通近我,作如是言曰:‘目犍连!目犍连!婆罗门!慎勿放逸。于圣默然心应树立。于圣默然应一心。于圣默然心应专住。’   七   友,其后我于寂静觉与观,内心寂静,心专注于一境,入住于无觉无观之定,生喜与乐之第二禅。友!若予正说,则弟子乃依师之所护念,得大神通。此我正说弟子由师所护念,得大神通。”   [二]第二 优波低沙   一   缘,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舍利弗言诸比丘曰:“友!诸比丘。”   彼等诸比丘对尊者舍利弗答曰:“友!”   三   舍利弗作如是言曰:“友!我退至闲静处,宴坐时,心生此念:‘此世间,由于变易、变化之状态,对我生愁、悲、苦、忧、恼者、是何耶?’   友,我生此念:‘世间由于变易、变化之状态,对我生愁、悲、苦、忧、恼者,了无何物。’”   四   如是云耶?尊者阿难对舍利弗作如是言曰:“友,舍利弗!依师之变易、变化之状态,不生愁、悲、苦、忧、恼耶?”   五   “友,阿难!依师之变易、变化之状态,不生愁、悲、苦、忧、恼。伟大而实有大神通、大威力之师,亦思惟其示殁。若世尊永与我等俱住,其乃为多人之利益,为多人之幸福,为世间之哀怜、利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   六   “实于长夜,尊者舍利弗对我、我之所念,善除慢使。   七   然则尊者舍利弗,依师之变异、变化之状态,已不生愁、悲、苦、忧恼矣。”   [三]第三 瓮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二   尔时,尊者舍利弗及尊者大目犍连,住于王舍城竹林粟鼠养饵所之一房。   三   时,尊者舍利弗,暮时由宴坐起,来诣尊者大目犍连之处。诣已,与尊者大目犍连相互致问,交谈问讯可记忆之语,而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对尊者大目犍连作是言曰:“友,大目犍连!汝诸根寂静,颜色清净悦豫。今日大目犍连乃依寂静住而住者。”   “友!我今乃日依粗住而住,且对我已有法语。”   五   “尊者大目犍连,与谁共法语耶?”   “友!我与世尊共法语。”   六   “友!世尊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是为遥远。尊者大目犍连以神通至世尊之处耶?又或世尊以神通至尊者大目犍连之处耶?如何?”   七   “友,非我以神通至世尊之处,亦非世尊以神通至我之处。世尊亦得如我之清净天眼、天耳界。我亦得如世尊之清净天眼、天耳界。”   八   “尊者大目犍连,与世尊作如何之法语耶?”   九   “友,我于此处对世尊作如是言曰:‘大德!所谓勤精进、勤精进,云何名之为勤精进耶?’   一〇   友!如是白已,世尊对我作如是言曰:‘目犍连!此处有比丘住勤精进,实则皮肤与腱与骨萎缩,身体之肉与血枯萎,依人之精力,人之精进,人之努力,可达者如不能达,则不起于精进之座,目犍连!如是为勤精进。’   一一   友!我与世尊作如是之法语。   一二   友!譬如于雪山王之侧置小石块,悉予依附,如为所属。我等依附于大目犍连,属于大目犍连。尊者大目犍连有大神通、大势力,如有所欲于一劫之间而住。   一三   友!譬如于大盐瓮中,少量之盐块,悉予依附,如为所属。我等依附尊者舍利弗,为其所属。”   一四   尊者舍利弗依世尊,为种种方便而被称赞叹,赞叹,所叹誉者。        慧如舍利弗        依戒依寂静        到彼岸比丘        其中最上者   一五   如是大龙象,互为善说善语,欢喜契合。   [四]第四 年少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一年少比丘,食后收拾铁钵,入房无所事,默然无力,作诸比丘之衣时,不为助力。   三   尔时,众多比丘,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此处一年少比丘,食后收拾铁钵,入房无所事,默然无力,作诸比丘之衣时,不为助力。”   五   尔时,世尊言彼比丘曰:“比丘,汝来!以我之语,告彼比丘:‘友!师唤汝。’”   六   “大德!唯然。”彼比丘奉答世尊,则走近彼比丘。近已,对彼比丘作如是告曰:“友!师唤汝。”   七   “友,唯然!”彼比丘回答此比丘后,来诣世尊座前,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八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彼比丘,作如是言曰:“比丘!汝食后收拾铁钵,入房无所事,默然无力,对诸比丘作衣,亦不为助力,为真实耶?”   “大德!我亦自作应作之事。”   九   尔时,世尊以心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对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勿恼此比丘。诸比丘!汝等勿恼此比丘。诸比丘!彼比丘得四禅之增上心,对现法乐住,随心所欲,无困难事,无烦恼。而且因此,有良家之子等,正由家出家为而无家,对究竟无上梵行,于现法中自知,为入实证住者。”   一〇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言曰:        精进非弛怠        非少勇猛者        应到于涅槃        解脱一切苦        此少年比丘        此乃最上人        以车胜魔军        住为最后身   [五]第五 善生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善生近趣世尊座前。   三   世尊见尊者善生由远方而来。见已,对诸比丘宣曰:   四   “诸比丘!实则此良家之子,于二者为端严。彼端丽可观,具柔和之姿,具足最胜端丽之容色。因此,良家之子正由家出家而为无家,对无上究竟之梵行,于现法自知,入住实证。”   五   世尊说此……师更言曰:        比丘实端严        具端正之心        离结且离轭        离缚无执着        以车胜魔军        住为最后身   [六]第六 拔提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侏儒拔提趣近至世尊座前。   三   世尊见尊者侏儒由远方来。见已,对诸比丘曰:   四   诸比丘!汝等见此丑陋、难看、矮小、为诸比丘轻侮之比丘前来耶?“大德!唯然。”   五   “诸比丘!此比丘有大神通、大势力。此比丘,对前所未得达者,彼已得达,乃得之不易。为此目的,彼良家之子正由家出家而为无家,究竟无上梵行,于现法住于自知,入住于实证。”   六   世尊宣此……师更言曰:     (一)鹅白鹭孔雀        大象与班鹿        悉皆畏狮子        身无相等者     (二)如是于人中        年少有智慧        是于彼为大        非如大愚身   [七]第七 毗舍佉   一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毗舍离之大林重阁讲堂。   二   尔时,槃阇梨之子尊者毗舍佉,亦于讲堂对诸比丘妙语,微妙而不枯。使知义,以适切、无执着之法语予教示、鼓励,使令愉悦。   三   尔时,世尊暮时,自宴坐起,近至讲堂。至已,就坐于所设之座。   四   就座之世尊对诸比丘曰:“诸比丘!于讲堂对诸比丘出妙语,微妙不枯,使知义,以适切、无执着之法语教示、鼓励、使愉悦之者,是谁耶?”   五   “大德!槃阇梨之子尊者毗舍佉,于讲堂对诸比丘出妙语,微妙不枯,使知义、以适切、无执着之法语教示、鼓励,使愉悦。”   六   尔时,世尊对槃阇梨之子尊者毗舍佉曰:“善哉,善哉!毗舍佉!善哉,毗舍佉!汝对诸比丘,以妙语……法语,教示、鼓励,使令愉悦。”   七   世尊说此已,善逝仰此,师更言曰:     (一)谁无所说事        贤愚人杂知        彼之说法时        知说不死道     (二)说法增光辉        树立圣者幢        善说诸圣幢        法乃圣者幢   [八]第八 难陀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夷母之子尊者难陀,消光泽、以捣衣饰身、染眼端、执美钵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而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尊者难陀,作如是言曰:   三   “难陀!汝消光泽,以柔软之捣衣饰身、染眼端、执美钵、与良家之子,由信出家为无家者不适。难陀!汝如是,住阿兰若,行乞食,着粪扫衣,不望住欲,乃与良家子,由信出家而为无家者是相适者。”   四   世尊说此……师更言曰:        何日见难陀        粪扫衣住林        支身依遗穗        希见无欲事   五   时,尊者难陀,日后为住阿兰若者,行乞食者,着粪扫衣者,于欲无希求者。   [九]第九 低沙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叔父之子低沙,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悲哀而沉默、落泪,坐于一面。   三   尔时,世尊对尊者低沙曰:   “低沙!汝何故悲哀、沉默、落泪坐于一面耶?”   四   “大德!时诸比丘对我以所有之语嘲笑、毁谤。”   五   “低沙!汝非如是,然汝对其语不能忍者。   六   低沙!汝非如是,如对其语不能忍,则良家之子由信出家为无家,于汝不适也。汝对其语忍之,则此良家之子由信出家为无家,于汝适宜者。”   七   世尊说此,善逝仰此,师更如言曰:        何故忿无忿        低沙以无忿        汝等是最胜        降伏忿慢悭        低沙住梵行   [一〇]第十 名为长老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粟鼠养饵所。   二   尔时有一比丘名为长老,是独住者,赞叹独住者。彼独入村乞食,独去、独坐于闲静处,独行经行。   三   时众多比丘,来诣世尊之前,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此处有一长老之比丘,是独住者,赞叹独住。”   五   尔时世尊言一比丘曰:“比丘!汝来,以我语告长老比丘:‘友长老!师唤汝’。”   “大德!唯然。”彼比丘奉答世尊,近至彼尊者长老之处。   六   至已,对尊者长老作如是言:“友,长老!师唤汝。”   “友,唯然。”尊者长老答彼比丘,来诣世尊之处。   七   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八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尊者长老,作如是言曰:“长老!汝为独住者,赞叹独住者、为真实耶?”   “大德!唯然。”   九   “长老!如何汝为独住者,以赞叹独住者耶?”   一〇   “大德!于此处我独为乞食入村,独去、独坐闲静处,独行经行。大德!我为如是之独住者,是赞叹独住者。”   一一   “长老!此独住,非我所云之独住。长老!依详说之有胜妙之独住,宜谛听,善思惟,我当为说。”   “大德!敬听。”……   一二   “长老!依详说之胜妙之独住者,何耶?长老!于此处,能舍过去,不希未来,于现在,对自身之所得,欲贪全亡也。长老!依如是之详说,为胜妙之独住也。”   一三   世尊说此已,善逝仰此,师言更曰:        一切之胜者        一切之智者        乃至善智者        不染一切法        舍爱尽解脱        此谓独住者   [一一]第十一 劫宾那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尊者大劫宾那近至世尊之处。   三   世尊,见尊者大劫宾那由远方而来。   四   见已,对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见白晰、高鼻之彼比丘耶?”   “大德!唯然。”   五   “诸比丘!彼比丘有大神通、大势力。彼比丘,对达至前所未达者,而得之不易。因此,彼良家之子正由家出家为无家,究竟无上梵行,于现法住自知,实证。”   六   世尊说此,善逝仰此,师更言曰:     (一)刹利重家系        人中为最胜        明行具足者        人天彼殊胜     (二)日于昼光辉        月于夜光辉        刹利甲胄辉        婆罗门禅辉        一切昼与夜        佛陀有光辉   [一二]第十二 僚友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与尊者大劫宾那共住之僚友两比丘,近至世尊之处。   三   世尊见彼等之比丘自远方来。   四   见已,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见劫宾那共住之僚友二比丘,近前来耶?”   “大德!唯然。”   五   “彼等二比丘有大神通、大势力。彼等比丘到达前所未到达者,实乃得之不易。因此良家之子等,正由家出家而为无家,究竟无上梵行,于现法住自知、是实证。”   六   世尊说此已,善逝仰此,师更言曰:     (一)此等之比丘        永交为伴侣        正法彼等交        佛陀所说法     (二)圣者宣说法        劫宾那调顺        以车胜魔军        彼住最后身   此颂曰:        始自拘离多     及优婆低沙        所谓此忿者     少年与善生        拔提毗舍佉     难陀及低沙        长老劫宾那     僚友为十二   此颂曰:        因缘现观界        依无始迦叶        供养罗睺罗        相譬如比丘        此为第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