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8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8卷-第56卷)   相应部经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第四 根相应   第一 清净品   [一]第一 清净   一~二   舍卫城因缘。……于此处,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二]第二 预流(一)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四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三]第三 预流(二)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四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四]第四 阿罗汉(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诸比丘!故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是。”   [五]第五 阿罗汉(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诸比丘!故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是。”   [六]第六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能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之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四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之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七]第七 沙门婆罗门(二)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信根、不知信根之集、不知信根之灭、不知信根之顺灭道;不知精进根……乃至……不知念根……乃至……不知定根……乃至……不知慧根、不知慧根之集、不知慧根之灭、不知慧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四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知信根、知信根之集、知信根之灭、知信根之顺灭道;知精进根……乃至……知念根……乃至……知定根……乃至……知慧根、知慧根之集、知慧根之灭、知慧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八]第八 应观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应于何观信根耶?四预流支是。应于此观信根。   四   诸比丘!应于何观精进根耶?四正勤是。应于此观精进根。   五   诸比丘!应于何观念根耶?四念处是。应于此观念根。   六   诸比丘!应于何观定根耶?四静虑是。应于此观定根。   七   诸比丘!应于何观慧根耶?四圣谛是。应于此观慧根。   八   诸比丘!此为五根。”   [九]第九 分别(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四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轭。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长久以前之所作、长久以前之所说,忆念、随念。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七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一〇]第十 分别(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坚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四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于轭。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使之不生,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为使断,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未生之善法,使之生,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已生之善法,为使住、不忘失、倍增、广大、修习、圆满,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久前之所作、久前之所说,忆念、随念。彼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彼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对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寻伺静寂故,成内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对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离喜故,住于舍,对正念、正知之乐,于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与喜故,对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七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彼对此苦如实了知,此苦集如实了知,此苦灭如实了知,此如实了知顺苦灭道。   八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诸比丘!此为五根。”   第一 清净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二预流        二之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应观二分别   第二 软弱品   [一一]第一 获得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四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依四正勤获得精进。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依四念处获得念。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七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八   诸比丘!以此为五根。”   [一二]第二 略说(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一三]第三 略说(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四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依果之差别,有人之差别。”   [一四]第四 略说(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四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不唐捐。”   [一五]第五 广说(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一六]第六 广说(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四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依果之差别,有人之差别。”   [一七]第七 广说(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四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不唐捐。”   [一八]第八 向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向阿罗汉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不还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一来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向预流果现证。   四   诸比丘!若总无此五根者,则为外道,谓属凡夫之数。”   [一九]第九 寂静   ※二   时,有一比丘,来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根具足,所谓根具足者,大德!应以何为根具足耶?”   四   “比丘!于此,有比丘顺寂静、顺等觉之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修习顺寂静、顺等觉之慧根。   五   比丘!如是之比丘,为根具足。”   [二〇]第十 漏尽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比丘修习、多修此五根者,则由诸漏尽,对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二 软弱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获得三略说        与三之广说        向乃至寂静        以及漏尽等   第三 六根品   [二一]第一 后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我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能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   四   诸比丘!然而我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又,我生智见,知:‘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二二]第二 命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谓:女根、男根、命根是。   三   诸比丘!此为三根。”   [二三]第三 知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   三   诸比丘!此为三根。”   [二四]第四 一种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种者;较此软弱者,则为家家;较此软弱者,则为七返有;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二五]第五 清净   一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诸比丘!此为六根。”   [二六]第六 预流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三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之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等觉。”   [二七]第七 阿罗汉(一)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三   诸比丘!比丘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解脱故,诸比丘!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   [二八]第八 阿罗汉(二)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三   诸比丘!我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未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   诸比丘!然而我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又,我生智见:‘我心解脱为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二九]第九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未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四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之。”   [三〇]第十 沙门婆罗门(二)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眼根、不知眼根之集、不知眼根之灭、不知眼根顺灭之道,不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不知意根、不知意根之集、不知意根之灭、不知意根之顺灭之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四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知眼根、知眼根之集、知眼根之灭、知眼根之顺灭道,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知意根、知意根之集、知意根之灭、知意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沙门、婆罗门,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三六根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后有与命知        一种与清净        预流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第四 乐根品   [三一]第一 清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   三   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二]第二 预流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三三]第二 阿罗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解脱故,诸比丘!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为正知解脱。”   [三四]第四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四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五]第五 沙门婆罗门(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乐根、不知乐根之集、不知乐根之灭、不知乐根之顺灭道,不知苦根……喜根……忧根……不知舍根、不知舍根之集、不知舍根之灭、不知舍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六]第六 广说(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四   诸比丘!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七   诸比丘!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八   诸比丘!此是五根。”   [三七]第七 广说(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四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之为忧根。   七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八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九   诸比丘!此是五根。”   [三八]第八 广说(三)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四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七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八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九   诸比丘!如是之此五根,为五作三;差别之,则三作五。”   [三九]第九 钻木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   四   诸比丘!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苦则知‘我是苦’;彼生苦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灭彼止息。’   五   诸比丘!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喜则知‘我是喜’;彼生喜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灭彼止息。’   六   诸比丘!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忧则知‘我是忧’;彼生忧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灭彼止息。’   七   诸比丘!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八   诸比丘!譬如以二木触摩,则生热出火焰,将彼木片分离,则如是之热灭止息。诸比丘!如是,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诸比丘!苦受……喜受……忧受……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四〇]第十 生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苦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苦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苦根,则无有此之理。’彼知苦根、知苦根之集、知苦根之灭、知已生苦根、无余灭处。   已生之苦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于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苦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苦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忧根。彼如是知:‘我生此忧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忧根,则无此理。’彼知忧根、知忧根之集、知忧根之灭、知已生忧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忧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寻伺寂静故内净,心是一趣、无寻无伺,于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忧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忧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五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乐根。彼如是知:‘我生此乐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乐根,则无此之理。’彼知乐根、知乐根之集、知乐根之灭、知已生乐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乐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离喜故住于舍,正念、正知,对乐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有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乐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乐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六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喜根。彼如是知:‘我生此喜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喜根,则无此之理。’彼知喜根、知喜根之集、知喜根之灭、知已生喜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喜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乐断苦故、及先早灭忧与喜故,为不苦不乐,于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喜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喜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舍根。彼如是知:‘我生此舍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舍根,则无此之理。’彼知舍根、知舍根之集、知舍根之灭、知已生舍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舍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已生之舍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舍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第四 乐根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与预流        乃至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与三之广说        钻木与说生   第五 老品   [四一]第一 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二   其时,世尊晡时,由宴坐起,坐于西之温处以暖背。   三   时,具寿阿难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以手摩擦世尊之手足,白世尊曰: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今世尊之肤色不能清净皎洁,手足弛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四   “阿难!如是,于少壮有老法,于无病有病法,于寿命有死法,肤色不能清净皎洁,手足弛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五   世尊如是说示,如是说示已,善逝师更说曰:        祸哉可怜老        丑者成为老        暂时可意像        因老而破坏        譬如活百岁        终不免一死        老为无可逃        一切为破坏   [四二]第二 温那巴婆罗门   一   舍卫城。   二   时,温那巴婆罗门至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交谈可庆慰、欢喜、感铭之语,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温那巴婆罗门,白世尊曰:   三   “尊瞿昙!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尊瞿昙!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归趣耶?对何之境为领受耶?”   四   “婆罗门!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婆罗门!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意为归趣,意领受其境。”   五   “尊瞿昙!意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意以念为归趣。”   六   “尊瞿昙!念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念以解脱为归趣。”   七   “尊瞿昙!解脱以何为归趣耶?”   “婆罗门!解脱以涅槃为归趣?”   八   “尊瞿昙!涅槃以何为归趣耶?”   “婆罗门!所问过甚矣。所问不能取边际。婆罗门!梵行立,即入涅槃,趣于涅槃、尽于涅槃。”   九   时,婆罗门对世尊之所说,欢喜、随喜,即由座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离去。   一〇   时,世尊于温那巴婆罗门离去未久,告诸比丘曰:   一一   “诸比丘!譬如于重阁或重阁堂,日出时由东窗照入之光,止于何处耶?”   “大德!是西壁。”   一二   “诸比丘!如是温那巴婆罗门之于如来,信仰确固,如根之安住、坚固,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天,世间之任何人不能夺。诸比丘!温那巴婆罗门若于此位命终,则无结系于彼,温那巴婆罗门将不再还此世。”   [四三]第三 沙祇城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沙祇城安阇那鹿苑。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对此说之义述示,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耶?   四   诸比丘!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进根即精进力,精进力即精进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五   诸比丘!譬如有趣向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之河。其中有洲,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诸比丘!又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   六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耶?诸比丘!彼洲之东水与西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   七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耶?诸比丘!彼洲之北水与南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   八   诸比丘!如是,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进根即精进力,精进力即精进根;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九   诸比丘!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诸漏尽,依之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现证、证知,具足而住。”   [四四]第四 东河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之东河。   二   于此处,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三   “舍利弗!汝对信根之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相信否?”   四   “大德!于此,我对世尊信仰故,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得成。大德!若对此不知、不见、不悟、不现证,于慧无触者,则其信他故,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不成。大德!若对此知、见、悟、现证,触于慧者,则无犹豫、无疑惑,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大德!我对此知、见、悟、现证,触于慧,对其无犹豫、无疑惑,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五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若对此不知、不见、不悟、不现证,于慧无触者,则其信他故,对信根之修习、多修,则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舍利弗!若对此知、见、悟、现证,触慧者,则于其无犹豫、无疑惑,对信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者,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四五]第五 东园(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得成漏尽比丘,于悟记别,对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得知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对此所说之义述示,诸比丘当对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且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对一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再不受后有。何为一根耶?慧根是。   四   诸比丘!圣弟子具慧者,则随住于信、随住于精进、随住于念、随住于定。   五   诸比丘!对此一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六]第六 东园(二)   一   因缘同前   二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对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世尊。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对二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二根耶?   四   诸比丘!圣慧与圣解脱是。诸比丘!圣慧即此慧根。诸比丘!圣解脱即此定根。   五   诸比丘!对此二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七]第七 东园(三)   一   因缘同前   二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将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对四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四根耶?   四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五   诸比丘!对此四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八]第八 东园(四)   一   因缘同前   二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将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五根耶?   四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五   诸比丘!对此五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九]第九 宾头卢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国之瞿师罗园。   二   其时,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记别于悟,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三   时,众多之比丘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记别于悟,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大德!观何之义趣故,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四   “诸比丘!对三根修习、多修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三根耶?   五   念根、定根、慧根是。   六   诸比丘!对此三根之修习、多修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七   诸比丘!此三根以何为边际耶?以灭尽为边际。为何以灭尽为边际耶?生老死是。诸比丘!观生老死之灭尽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五〇]第十 信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鸯伽国一名阿和那之鸯伽种族聚落。   二   于此,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舍利弗!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对如来之教说生犹豫、疑惑否?”   三   “大德!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则对如来之教说不生犹豫、疑惑。大德!于有信之圣弟子,发勤而住,断不善法、具足诸善法,精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其轭,是可期。   四   大德!其精进者,即其精进根是。   大德!于有信、发勤之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其长久以前之所作,长久以前之所说,忆念随念是可期。   五   大德!其念者,即其念根是。   大德!有信、发勤、系念之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是可期。   六   大德!其定者,即其定根是。   大德!于有信、发勤、系念、定心之圣弟子,以‘轮回为无始,众生为无明所盖,为渴爱所系,致流转、轮回、不知其前际,然无明、闇聚无余灭尽,则为寂静位,此为殊胜位,谓:当知一切行之寂止、一切取之弃舍、爱尽、离欲、灭尽、涅槃’是可期。   七   大德!其慧者,即其慧根是。   大德!有信之圣弟子,如是再三发勤,如是再三忆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再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闻之诸法,今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   八   大德!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九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则于如来之教说,不生犹豫、疑惑。舍利弗!有信之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精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其轭,是可期。   一〇~一三   舍利弗!其精进者,即其精进根是。   舍利弗!于有信,发勤之圣弟子……乃至……   舍利弗!有信之圣弟子,如是再三发勤,如是再三忆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再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闻之诸法,今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之。’   一四   舍利弗!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此品之摄颂曰:        老与婆罗门        沙祇城东河        四者之东园        宾头卢信十   第六 拘萨罗   [五一]第一 拘萨罗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萨罗国之拘萨罗婆罗门村。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三   “诸比丘!譬如于诸傍生中,以师子兽王称为其最胜,乃依势力、势速、勇猛者。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之为最胜,乃资于菩提者。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   四   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五   诸比丘!譬如于诸傍生中,以师子兽王称之为最胜,乃依势力、势速、勇猛者。诸比丘!如是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之为最胜,乃资于菩提者。”   [五二]第二 末罗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末罗国一名郁鞞罗劫波之末罗村。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三   “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尚未生圣智者,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已生圣智,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   四   诸比丘!譬如于重阁,尚未建屋顶,则无重檐之等住,无重檐之安住。诸比丘!于重阁若已建屋顶,则有重檐之等住,有重檐之安住。诸比丘!如是于圣弟子,若圣智尚未生,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圣智已生,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以何为四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是。   五   诸比丘!圣弟子若有慧,则随信等而住,随精进等而住,随念等而住,随定等而住。”   [五三]第三 有学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城瞿师罗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诸比丘!有何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三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四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耶?诸比丘!此处有有学之比丘,对此为苦亦如实知,此为苦集亦如实知,此为苦灭亦如实知,此为顺苦灭道亦如实知。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五   诸比丘!复次,有学之比丘如是思择:‘其余之沙门、婆罗门,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实、如是说法者耶?’彼如是知:‘其余之沙门、婆罗门,有如世尊之如是真实、如是说法者,无也。’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六   诸比丘!复次有学之比丘,知于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以其趣、其最胜、其果、其究竟,于身不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七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何之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耶?诸比丘!于此无学之比丘,知于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以其趣、其最胜、其果、其究竟,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八   诸比丘!复次,无学之比丘,知于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总此六根一切一切种,皆可灭于一切无余,于任何他处不再生六根,此当知。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五四]第四 足迹   ※二   “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类之足迹,皆为象迹所摄、以象迹称为最上,以此为大故。诸比丘!如是,资于菩提之诸句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三   诸比丘!何为资于菩提之句耶?诸比丘!信根为资于菩提之句,精进根为资于菩提之句,念根为资于菩提之句,定根为资于菩提之句,慧根为资于菩提之句。   四   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类之足迹,皆为象迹所摄、以象迹称为最上,以此为大之故。诸比丘!如是,于资于菩提之诸句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句。”   [五五]第五 核   ※二   “诸比丘!譬如于诸核香中,以赤檀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三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精进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念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定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慧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   四   诸比丘!譬如于诸核香中,以赤檀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五六]第六 依止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比丘依止一法,对五根修习、多修。以何为一法耶?不放逸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不放逸耶?诸比丘!于此比丘,于漏与随有漏之诸法护心,彼于漏与随有漏之诸法护心,则信根修习圆满,精进根修习圆满,念根修习圆满,定根修习圆满,慧根修习圆满。   四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止一法,对五根修习、善修习。”   [五七]第七 梵天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初成现等觉,住优楼频螺村,尼连禅那河边之阿阇婆罗榕树下。   二   时,世尊静居宴然生如是之心念:   “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信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念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定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慧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三   时,娑婆主梵天王对世尊之心念,以心知。譬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如是速没于梵天,现于世尊之前。   四   时,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白世尊言: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何为五根耶?对信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念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定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慧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五   大德!往昔,我于迦叶正等觉者修梵行。其时,我以娑婆比丘名被知于世人。大德!我对此五根修习、多修,于诸欲离诸欲,死后命终生善趣梵世,于此,我被知为娑婆主梵天王。   六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知此见此,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五八]第八 须迦罗迦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之……。   二   于此,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舍利弗!观何之义趣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大德!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三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之敬礼。   四   舍利弗!云何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五   “大德!于此,漏尽比丘对顺寂止、顺等觉之信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精进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念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定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慧根修习。大德!观如是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六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观如是无上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之敬礼。   七   舍利弗!云何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八   “大德!于此漏尽比丘,对师尊重恭敬而住,对法尊重恭敬而住,对僧尊重恭敬而住,对学尊重恭敬而住,对定尊重恭敬而住。大德!如是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九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如是以最胜敬礼,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以作。”   [五九]第九 生(一)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三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六〇]第十 生(二)   一~二   舍卫城……说曰——   三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无调伏。   四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无调伏。”   第六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拘萨罗末罗        有学与足迹        核以及依止        梵天二之生   第七 觉分品   [六一]第一 结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资于诸结之断……   [六二]第二 随眠   ※二   ……资于随眠之永断……   [六三]第三 遍知   ※二   ……资于行路之遍知……   [六四]第四 漏尽   ※二   ……资于诸漏之灭尽。   三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资于诸结之断……资于随眠之永断……资于行路之遍知……资于诸漏之灭尽。   [六五]第五 果(一)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是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二果之随一果可期,于现法开悟,或多余依得不还果。”   [六六]第六 果(二)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此是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以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四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未得开悟,则于命终时得开悟;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损害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无行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无行般涅槃,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有行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无行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   [六七]第七 树(一)   ※二   “诸比丘!譬如于阎浮提之诸树木中,以阎浮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三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阎浮提之诸树木中,以阎浮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六八]第八 树(二)   ※二   “诸比丘!譬如于忉利天之诸树木中,以波利质多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三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忉利天之诸树木中,以波利质多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六九]第九 树(三)   ※二   “诸比丘!譬如于阿修罗之诸树木中,以苏质怛逻波吒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三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阿修罗之诸树木中,以苏质怛逻波吒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七〇]第十 树(四)   ※二   “诸比丘!譬如于金翅鸟之诸树木中,以拘吒赊摩利树称为最上。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菩提之最上。   三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金翅鸟之诸树木中,以拘吒摩利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第七 觉分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结以及随眠        遍知与漏尽        二果与四树        以之说此品   第八 恒河广说(远离依止)   [七一]第一 远离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根。……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四   诸比丘!如是,比丘对五根修习,对五根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七二~八二]第二~十二   如于根相应,如于道亦相应。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以之于十二        共说恒河品   恒河若广说,当依根可广说也。   第九 不放逸品(远离依止)   [八三~九二]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于远离依止之广说,依根广说不放逸品。   第十 力所作品(远离依止)   [九三~一〇四]第一~十二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        广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于远离依止,广说根相应之力作所品。   第十一 寻觅品(远离依止)   [一〇五~一一七]第一~十二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以及三苦        碍与垢及舍        受乃至渴爱   以远离依止可广说根相应之寻觅品。   第十二 瀑流品(远离依止)   [一一八~一二七]第一~九   [一二八]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以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五根。以何为五根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根。……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此五根。”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以远离依止善广说根相应之瀑流品。   第十三 恒河广说(贪欲调伏)   [一二九]第一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瞋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修习信根。……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倾入涅槃,临入于涅槃。”   [一三〇~一四〇]第二~十二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以之成十二        共说恒河品   依贪欲调伏,广说根相应。   第十四 不放逸品(贪欲调伏)   [一四一~一五〇]第一~十   第十五 力所作品(贪欲调伏)   [一五一~一六二]第一~十二   第十六 寻觅品(贪欲调伏)   [一六三~一七五]第一~十二   第十七 瀑流品(贪欲调伏)   [一七六~一八四]第一~九   [一八五]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五根。何为五根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瞋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修习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修习慧根。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此五根。”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依贪欲调伏,广说根相应之瀑流品   第四根相应(终)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8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8卷-第56卷)   第五 正勤相应   第一 恒河广说   [一~一二]第一~一二   一~二   舍卫城。   于此,世尊对诸比丘说示曰:   “诸比丘!有四正勤。以何为四正勤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不令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四   为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五   为对未生之善法令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六   为对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令圆满,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七   诸比丘!此为四正勤。   八   诸比丘!譬如恒河之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四正勤予修习,对四正勤予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对四正勤修习,对四正勤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九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对未生之善法令生,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对已生之善法令住持,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一〇   诸比丘!比丘如是对四正勤修习,对四正勤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二六一十二        以之说此品   以正勤相应之恒河相应,依正勤之可广说。   第二 不放逸品   [一三~二二]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依正勤广可广说不放逸品。   第三 力所作品   [二三~三四]第一~十二   ※二   诸比丘!犹如作诸力所作之事业,皆依于地、立于地,如是作力所作之事业。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立于戒而修习四正勤、多修四正勤。   三   诸比丘!云何比丘,依戒、立戒而修习四正勤、多修四正勤耶?   四~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为未生之恶不善法令不生,以起至欲,精进、发勤、持以策心。为已生之恶不善法令断,以起至欲,精进、发勤,持以策心。为未生之善法令生,以起志欲,精进、发勤,持以策心。已生之善法令住为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令圆满。以起至欲,精进、发勤,持以策心。   八   诸比丘!比丘如是依于戒、立于戒,修习四正勤、多修四正勤。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及客河   如是依正勤广说力所作品   第四 寻觅品   [三五~四四]第一~十   ※二   “诸比丘!有三寻觅。以何为三寻觅耶?欲寻、有寻、行寻是。诸比丘!此为三寻。   三   诸比丘!为对此三寻觅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四正勤。以何为四正勤耶?   四~七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八   诸比丘!对此三寻觅,为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四正勤。”   摄颂曰:        寻觅与次第        漏有及三苦        碍与垢及舍        受乃至渴爱   依正勤可广说寻觅品。   第五 瀑流品   [四五~五三]第一~十   [五四]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三   诸比丘!对此五上分结,为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四正勤。何为四正勤耶?   四~七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起志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   八   诸比丘!对此五上分结,为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此四正勤。”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依正勤可广说瀑流品。   第五 正勤相应(终)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8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8卷-第56卷)   第六 力相应   第一 恒河广说(远离依止)   [一]第一   ※二   “诸比丘!有五力。以何为五力耶?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诸比丘!此为五力。   三   诸比丘!譬如恒河之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对五力修习、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对五力修习、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五   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五力、多修五力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二~一二]第二~十二   此品之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二六与十二        以说恒河品   依力之恒河广说,可予广说。   第二 不放逸品(远离依止)   [一三~二二]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对不放逸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三 力[所作]品(远离依止)   [二三~三四]第一~十二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与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四 寻觅品(远离依止)   [三五~四六]第一~十二   摄颂曰:        寻觅与次第        漏有与三苦        碍以及垢摇        受乃至渴爱   依力相应对寻觅品广说。   第五 瀑流品(远离依止)   [四七~五五]第一~九   [五六]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五力。以何为五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五力。”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对瀑流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六 恒河广说(贪欲调伏)   [五七]第一   ※二   “诸比丘!有五力。以何为五力耶?……   三   诸比丘!譬如恒河之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五力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五力、多修五力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调伏贪欲,为究尽调伏瞋恚,为究尽调伏愚痴,修习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五力、多修五力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五八~六八]第二~十二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二六及十二        以说恒河品   第七 不放逸品(贪欲调伏)   [六九~七八]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对不放逸品,依力相应之贪欲调伏可广说。   第八 力(所作)品(贪欲调伏)   [七九~九〇]第一~十二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树与瓶与芒        广空与二云船舶与客河   对力所作品,依力相应之调伏贪欲可广说。   第九 寻觅品(贪欲调伏)   [九一~一〇〇]第一~十   摄颂曰:        寻觅与次第        漏与有与苦        碍与垢与摇        受乃至渴爱   对寻觅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十 瀑流品(贪欲调伏)   [一〇一~一〇九]第一~九   [一一〇]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五力。以何为五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瞋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修习信力。……修习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四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五力。”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乃至随眠        妙欲以及盖        蕴与上下分   对第十瀑流品,依力相应可广说。   第六 力相应(终)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8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8卷-第56卷)   第七 神足相应   第一 遮婆罗品   [一]第一 此岸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资于由此岸至彼岸。以何为四神足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修习四神足、多修者,则资于由此岸至彼岸。”   [二]第二 失   ※二   “诸比丘!若有失四神足者,正失顺苦尽之圣道。   诸比丘!若有得四神足者,正得顺苦尽之圣道。   何为四神足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四   诸比丘!若有失此四神足者,正失顺苦尽之圣道。诸比丘!若有得此四神足者,正得顺苦尽之圣道。”   [三]第三 圣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圣、出离;修此者,正至苦灭尽。何为四神足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四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圣、出离;修此者,正至苦灭尽。”   [四]第四 厌患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以何为四神足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四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五]第五 一分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以何为四神足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四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一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六]第六 全分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以何为四神足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四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沙门、婆罗门,成就神足之全分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七]第七 比丘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比丘,依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未来世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诸比丘!现在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何为四神足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四   诸比丘!过去世之比丘,由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住者……住者,皆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八]第八 佛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诸比丘!此为四神足也。   三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故名之如来、应供、正等觉者。”   [九]第九 智   ※四   “诸比丘!‘此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对此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五   诸比丘!‘此为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此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六   诸比丘!‘此为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此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七   诸比丘!‘此为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对此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宜修习……修习已’,于未曾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〇]第十 塔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重阁讲堂。   二   时,世尊于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毗舍离城乞食。至毗舍离城乞食。食后、由乞食归,对具寿阿难告曰:   “阿难!取坐具,往至遮婆罗塔,行昼日坐。”   “唯唯!大德!”   具寿阿难应答世尊,即取坐具,随从世尊之后。   三   时,世尊行至遮婆罗塔。至已,就所设座。具寿阿难敬礼世尊,坐于一面。   四   世尊告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曰:   “阿难!毗舍离为乐、瞿昙塔为乐、优陀延塔为乐、七聚塔为乐、多子塔为乐、婆罗塔为乐、遮婆罗塔为乐。阿难!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阿难!如来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如来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   五   世尊如是示广大之相、广大之示现,阿难不能通达,请世尊:“大德世尊住一劫、善逝住一劫有余,为众生之利益,众生之安乐,世间之哀愍,人天之义利、利益、安乐。”为魔覆其心故。   六~七   二度世尊……   八   三度世尊告具寿阿难曰:   “阿难!毗舍离为乐、优陀延塔为乐、瞿昙塔为乐、七聚塔为乐、多子塔为乐、婆罗塔为乐、遮婆罗塔为乐。阿难!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阿难!如来对四神足修习、多修,作乘、作地,随成、积习、善造作。阿难!若欲则如来一劫或一劫有余而住。”   九   世尊如是示广大之相、广大之示现,阿难不能通达,请世尊:“大德世尊住一劫、善逝住一劫有余,为众生之利益,众生之安乐,世间之哀愍,人天之义利、利益、安乐。”为魔覆其心故。   一〇   时,世尊告具寿阿难曰:   “阿难!今知时矣。”   “唯唯!大德!”   具寿阿难应诺世尊,由座而起,敬礼世尊,作右绕离世尊而去,于不远处一树下静坐。   一一   时,具寿阿难离去未久,魔波旬来至世尊处,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时至矣。大德!世尊有云此言:‘波旬!若我诸比丘尚未达于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末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时,我则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诸比丘,已达至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已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   一二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时至矣。大德世尊曾说此言云:‘波旬!若我诸比丘尼……   一三   若我诸优婆塞………优婆夷,尚未达于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未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者,我则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诸优婆夷,已达明白、调顺、无畏、得安稳为多闻、持法、法随法行、行和敬、随法行之弟子,已善自受师教、宣说、教示、开示、显示、开显、分别、明白如法降服他之诽谤,说法导引解脱。   一四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般涅槃之时至矣。大德世尊曾说此言云:‘波旬!我梵行未达富荣、增广、人多广知、人天善说示时,我则不般涅槃。’   大德!今世尊之梵行已富荣增广,人多广知、人天善说示。   大德世尊!请般涅槃,善逝请般涅槃,大德世尊之般涅槃时至矣。”   一五   “波旬!且默!不久如来将般涅槃。今起三月过后如来将般涅槃。”   一六   时,世尊于遮婆罗塔正念正知而舍寿行。世尊舍寿行时,有大地震动、令人惊怖身毛竖立、天鼓作响。   一七   时,世尊知此义,于此时自说偈曰:        限无限有生        牟尼舍有行        于内喜入定        破如铠我有   第一 遮罗婆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此岸与失圣        厌患与一分        悉皆与比丘        佛智与此塔   第二 [鹿母]殿震动品   [一一]第一 前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生如是思念:   ‘有何因、何缘,修习于神足耶?’   诸比丘!其时,我如是思念——   三   ‘诸比丘!于此,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四   修习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勤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五   修习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心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六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七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水上不沈如于地,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八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俱闻于远近天人之声。   九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对他人之心,以心遍知:以有贪心了知为有贪心,以离贪心了知为离贪心,以有瞋心了知为有瞋心,以离瞋心了知为离瞋心,以有痴心了知为有痴心,以离痴心了知为离痴心,以收心了知为收心,以散心了知为散心,以大心了知为大心,以非大心了知为非大心,以有上心了知为有上心,以无上心了知为无上心,以非定心了知为非定心,以定心了知为定心,以不解脱心了知为不解脱心,以解脱心了知为解脱心。   一〇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随念于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成坏劫;我于彼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量,殁于彼处、生于他处;于他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色、如是食、如是受乐苦、如是寿量,殁于他处、生于此处。如是具行相、名称,随念宿住。   一一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死生,知有情随业而受劣、胜、美丑、善趣、恶趣。   一二   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由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一二]第二 大果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四~五   勤三摩地……乃至……心三摩地……   六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于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七~一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至梵世以身威而及……乃至……   一二   诸比丘!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由诸漏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一三]第三 欲   ※二   “诸比丘!比丘若依欲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欲三摩地。   彼为令未生之恶不善法不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已生之恶不善法予断,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已生之善法为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为勤行。   以欲,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三   诸比丘!比丘若依于勤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勤三摩地。   彼对未生之恶……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之为勤行。   以勤,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勤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四   诸比丘!比丘若依心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之为心三摩地。   彼未生之……乃至……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之为勤行。   依心修三摩地,而勤行,诸比丘!此名为心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五   诸比丘!比丘若依观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者,此名为观三摩地。   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为令不生……乃至……对已生之善法,为令住、勿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之为勤行。   依观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一四]第四 目犍连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二   其时,众多之比丘,住于鹿子母堂下,掉举、憍慢、轻薄、饶舌、出杂语、失念、不正知、不能入定、心迷乱、根低劣。   三   时,世尊对具寿大目犍连告曰:   “目犍连!彼同梵行者住鹿子母堂下,掉举、憍慢、轻薄、饶舌、出杂语、失念、不正知、不入于定、心迷乱、根低劣。目犍连!往吓彼诸比丘。”   “唯唯!大德!”   具寿目犍连应诺世尊,现神力行,以足指动鹿子母堂摇震。   四   时,彼诸比丘恐惧得身毛竖立,立于一面曰:   “稀有哉!未曾有哉!实则,此鹿子母堂乃善防风,且基深善埋,该是不震不摇,何得动摇震耶?”   五   时,世尊,至彼诸比丘之处。至已,世尊告彼诸比丘曰:   “诸比丘!云何汝等恐惧得身毛竖立,立于一面耶?”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实则,此鹿子母堂乃善防风,且基深善埋,该是不震不摇,何得动摇震耶?”   六   “诸比丘!目犍连比丘欲吓汝等,乃以足指使鹿子母堂动摇震。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对何法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受持。”   七   “诸比丘!然则且谛听。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以何为四神足耶?   八   诸比丘!于此目犍连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九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一〇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乃至……至梵世以身威所及。   一一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由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一二   如是六神通亦应广说。   [一五]第五 婆罗门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住拘睒弥瞿师罗园。   二   时,婆罗门来至具寿阿难之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俱相交谈欢喜、感铭之语,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对具寿阿难言曰:   三   “友阿难!为何之义,于沙门瞿昙之处修梵行耶?”   “婆罗门!为断欲,于世尊之处修梵行。”   四   “友阿难!于断欲,有道、有迹否?”   “婆罗门!断欲,是有道、有迹。”   五   “友阿难!断欲,有何之道、有何之迹耶?”   “婆罗门!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婆罗门!此为断欲之道、之迹。”   六   “友阿难!若然,则为无边而非有边,以欲断欲者,无有是处。”   “婆罗门!然则,我问汝,随所好应答。   七   婆罗门!于汝意云何?汝先前有往阿兰若之欲,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欲止灭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若之勤,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勤止灭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若之心,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心止灭耶?”   “如是,友!”   “汝前有往阿兰若之观,已至阿兰若,则其所生之观止灭耶?”   “如是,友!”   八   “婆罗门!如是诸比丘成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成为正悟之解脱者。前有获阿罗汉果之欲,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欲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勤,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勤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心,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心止灭。前有获阿罗汉果之观,已获阿罗汉果,则其所生之观止灭。   九   婆罗门!于汝意云何?若然,为有边耶?为无边耶?”   “友阿难!若然,则为有边,非无边。   一〇   希有哉!友阿难!……乃至……自今日起,乃至命终,当予归依。”   [一六]第六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三   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   四   诸比丘!现在世之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因对四神足修习、多修。   何为四神足耶?   五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六   诸比丘!过去世之诸沙门、婆罗门,有大神通、大威德者……大神通、大威德者……有大神通、大威德者,皆依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一七]第七 沙门婆罗门(二)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三   诸比丘!未来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于以身威及于梵世;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四   诸比丘!现在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如于地上;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此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何为四神足耶?   五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六   诸比丘!过去世之沙门、婆罗门,领受多端神变……未来世之……现在世之……皆因对此四神足之修习、多修。”   [一八]第八 比丘   ※二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之修习、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何为四神足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一九]第九 说示   ※二   “诸比丘!为汝等说神力与神足,及顺神足修习之道,且谛听。   三   诸比丘!以何为神力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为多身……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力。   四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耶?   诸比丘!得神力,于获得神力所资之道迹。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   五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之修习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之修习。   六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此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二〇]第十 分别   一   ※二   “诸比丘!对四神足之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对四神足之修习、多修,有大果、大功德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无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二   四   “诸比丘!以何为欲,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欲,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过分退缩。   五   诸比丘!以何为欲,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欲,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为过分精勤。   六   诸比丘!以何为欲,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欲,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于内为收。   七   诸比丘!何为欲外散耶?   诸比丘!欲,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欲,于外为散。   八   诸比丘!以何为比丘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对前后想善持、善作意、善观、于慧善通达。   诸比丘!如是比丘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   九   诸比丘!比丘以何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观察由足跖以上、由发顶以下至皮为边际,充满种种不净之此身,此身为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泪、浆、唾、鼻液、髓、尿是。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上如下、下如上而住。   一〇   诸比丘!比丘以何为夜如昼、昼如夜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昼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以行相、特相、因相,同于夜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于夜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以行相、特相、因相,同于昼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夜如昼、昼如夜而住。   一一   诸比丘!何为比丘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善持光明想、善摄持光明想。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三   一二   “诸比丘!以何为勤,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勤,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过分退缩。   一三   诸比丘!以何为勤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勤,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过分精勤。   一四   诸比丘!以何为勤,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勤,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于内为收。   一五   诸比丘!以何为勤,于外为散耶?   诸比丘!勤,依外之五妙欲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勤,于外为散。   一六~一九   ……乃至……   诸比丘!何为比丘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善持光明想,对昼日想善摄持。   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四   二〇   “诸比丘!以何为心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心,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过分退缩。   二一   诸比丘!以何为心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心,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过分精勤。   二二   诸比丘!以何为心,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心,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于内为收。   二三   诸比丘!以何为心,于外为散耶?   诸比丘!心,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心,于外为散。   二四~二七   ……乃至……诸比丘!如是比丘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五   二八   “诸比丘!以何为观过分退缩耶?   诸比丘!观,与懈怠俱行、与懈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过分退缩。   二九   诸比丘!以何为观过分精勤耶?   诸比丘!观,与掉举俱行、与掉举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过分精勤。   三〇   诸比丘!以何为观,于内为收耶?   诸比丘!观,与惛眠俱行、与惛眠相应。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于内为收。   三一   诸比丘!以何为观,于外为散耶?   诸比丘!观,依外之五妙欲而扩散。   诸比丘!此名之为观,于外为散。   三二~三五   ……乃至……诸比丘!如是比丘为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三六   诸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对四神足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时,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乃至……。   三七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时,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八   六神通亦可广说。   第二鹿母殿震动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前与大果欲        目连婆罗门        沙门婆罗门        比丘与说示        分别共为十   第三 铁丸品   [二一]第一 道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我先前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曾思念:   ‘有何道、何迹,可修习神足耶?’   诸比丘!其时,我如是思念:   三   ‘(诸比丘!)于此,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欲不过分退缩……乃至……修习光耀心。   四、五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六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七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八   诸比丘!比丘对四神足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九   六神通亦可广说。   [二二]第二 铁丸   一   舍卫城。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三   “大德!世尊称为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于梵世者耶?”   “阿难!我称为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梵世者。”   四   “大德!世尊称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者耶?”   “阿难!我称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   五   “大德!世尊能依神力以意所成身至梵世。大德!世尊称为依神力以此四大所成身至梵世。大德!此于世尊乃稀有、未曾有。”   “阿难!诸如来成就稀有法,而稀有。阿难!诸如来成就未曾有法,而未曾有。   六   阿难!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成轻软堪任清净。   七   阿难!譬如将铁丸昼日加热,乃成轻软堪任清净。阿难!如是,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乃成轻软堪任清净。   八   阿难!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无所作为,而能由地腾于虚空,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九   阿难!譬如棉花叶、轻棉,受风吹拂,纵无所致力,亦能由地腾于虚空。阿难!如是如来时而摄身于心、摄心于身,置乐想、轻想于身而住。阿难!其时,如来之身无所作,亦能由地腾于虚空,领受多端神变而住,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二三]第三 比丘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三   诸比丘!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二四]第四 清净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二五]第五 果(一)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三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二果之随一果可期之,于现法得开悟、或为余依得不还果。”   [二六]第六 果(二)   ※二   “诸比丘!有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此为四神足。   三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四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未得开悟者,则于命终时得开悟。若于命终时不得开悟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中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损害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损害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无行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无行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有行般涅槃。若依五下分结尽,不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五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二七]第七 阿难(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三   “阿难!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阿难!此名之为神力。   四   阿难!何为神足耶?阿难!得神力、获得神力所资之道迹。阿难!此名之为神足。   五   阿难!何为神足之修习耶?阿难!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阿难!此名之为神足之修习。   六   阿难!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阿难!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二八]第八 阿难(二)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时,世尊向具寿阿难言曰:   “阿难!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   三~六   “阿难!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乃至……阿难!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二九]第九 比丘(一)   ※二   时,众多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神足修习之顺道耶?”   三~六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乃至……至梵世……乃至……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修习之顺道。”   [三〇]第十 比丘(二)   ※二   时,众多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对彼诸比丘曰:   “诸比丘!何为神力、何为神足、何为神足之修习、何为顺神足修习之道耶?”   “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   三   “诸比丘!何为神力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为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诸比丘!此名之为神力。   四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耶?诸比丘!得神力、获得神力所资之道迹。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   五   诸比丘!以何为神足之修习耶?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诸比丘!此名之为神足之修习。   六   诸比丘!以何为顺神足修习之道耶?即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之为顺神足修习之道。”   [三一]第十一 目犍连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对何法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   “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乃至……”   四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何为四神足耶?   五   诸比丘!于此目犍连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乃至……修习光耀心。   六、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八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乃至……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九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一〇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一一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依诸漏尽,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二]第十二 如来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如来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耶?”“大德!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四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何为四神足耶?   五   诸比丘!于此,如来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乃至……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六、七   勤三摩地……心三摩地……   八   修习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我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精勤……乃至……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九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   一〇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以身威而及于梵世。   一一   诸比丘!对此四神足修习、多修故,如来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第三 铁丸品(终)   此中摄颂曰:        道铁丸比丘        清净与二果        以及二阿难        乃至二比丘        目犍连如来   第四 恒河广说   [三三]第一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对四神足多修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对四神足修习、对四神足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四神足、多修四神足者,则趣向于涅槃、倾向于涅槃、临入于涅槃。”   [三四~四四]第二~十二   摄颂: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共有一十二        以说恒河品   依神足可广说恒河广说。   第四品(终)   第五 不放逸品   [四五~五四]第一~十   二   诸比丘!诸有情之无足、二足、四足……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依神足可广说不放逸品。   第五品(终)   第六 力所作品   [五五~六六]第一~十二   二   诸比丘!譬如作诸力所作之事业……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        虚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依神足可广说力所作品。   第六品(终)   第七 寻觅品   [六七~七六]第一~十   二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何为三种寻觅耶?……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以及二苦        碍与垢及舍        受乃至渴爱依神足可广说寻觅。   第八 瀑流品   [七七]第一 瀑流   二   诸比丘!有四种瀑流。何为四种瀑流耶?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是……乃至……可广说。   [七八~八五]第二~九   [八六]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种上分结。何为五上分结耶?谓: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种上分结。   三   诸比丘!对此五上分结,为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四神足。何为四神足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五   诸比丘!对此五上分结,为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此四神足。   依神足可广说瀑流品。”   如念处(相应),可广说神足相应。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第七 神足相应(终)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8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8卷-第56卷)   第八 阿那律相应   第一 独一品   [一]第一 独一(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时,具寿阿那律,独于一静处,生如是心念:   “若对四念处有失者,则正如失顺苦尽之圣道。若对四念处有得者,则正如得顺苦尽之圣道。”   三   时,具寿大目犍连心知具寿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屈腕伸展、伸腕屈,以如是之速,现于具寿阿那律之前。   四   时,具寿大目犍连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处耶?”   五   “友!于此有比丘,于内身观集法、于内身观灭法、于内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六   于外身观集法、于外身观灭法、于外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七   于内外身观集法、于内外身观灭法、于内外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八   彼若于非违逆,欲以违逆想而住者,即以违逆想住;若于违逆,欲以非违逆想住者,即以非违逆想住;若于非违逆与违逆,欲以违逆想住者,即以违逆想住;若于违逆与非违逆,欲以非违逆想住者,即以非违逆想住;若将非违逆与违逆俱遮,欲以舍、正念、正知住者,即舍、正念、正知而住。   九   于内受观集法、于内受观灭法、于内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〇   于外受观集法、于外受观灭法、于外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一   于内外受观集法、于内外受观灭法、于内外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二   彼若……乃至……   一三   于内心……乃至……   一四   于外心……乃至……   一五   于内外心观集法、于内外心观灭法、于内外心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六   彼若……乃至……   一七   于内法、乃至……   一八   于外法、乃至……   一九   于内外法观集法、于内外法观灭法、于内外法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〇   彼若于非违逆,欲以违逆想而住者,即以违逆想住……乃至……以舍、正念、正知住。   二一   友!如是,比丘得四念处。”   [二]第二 独一(二)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阿那律独一静处,生如是心念:   “若对四念处有失者,正如失顺苦尽之道。若对四念处有得者,正如得顺苦尽之道。”   三   时,具寿大目犍连心知具寿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将屈腕伸、或将伸腕屈,如是之速,出现于具寿阿那律之前。   四   时,具寿大目犍连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处耶?”   五   “友!于此有比丘,于内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外身观身……于内外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六   于内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外受观受……于内外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七   于内心……于外心……于内外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八   于内之诸法、于外之诸法、于内外之诸法观法,以热法、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九   友!如是,比丘得四念处。”   [三]第三 手成浴池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手成浴池之侧。   二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对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之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四   “友等!我对四念处之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悟劣法为劣法,悟中法为中法,悟胜法为胜法。”   [四]第四 坎它契(一)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与具寿舍利弗及具寿大目犍连住于裟祇城坎它契林。   二   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大目犍连,夕时由宴默起,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有学之比丘,应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有学之比丘,应具足四念处而住。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舍利弗!有学之比丘,应对此四念处具足而住。”   [五]第五 坎它契(二)   一~二   裟祇城因缘……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三   “友阿那律!无学之比丘,应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无学之比丘,应具足四念处而住。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舍利弗!无学之比丘,应对此四念处具足而住。”   [六]第六 坎它契(三)   一~二   裟祇城因缘……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三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我对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于此,我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五   友!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悟千世间。”   [七]第七 爱尽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于此,具寿阿那律对诸比丘告曰……乃至……   三   “友等!对四念处之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对此四念处之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   [八]第八 松林精舍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松林精舍。   二   于此,具寿阿那律对诸比丘告曰……乃至……   三   “友等!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时有众人持锄与筐来,谓曰:‘我等作此恒河,使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友等!于汝等之意云何?彼众人得作将恒河,使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否?”   “友!不也。”   “何以故耶?”   “友!恒河乃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东,而欲将之趣向西、倾向西、临入西者为非易事,彼众人唯蒙困苦损恼而已。”   四   “友等!如是,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者,纵令王、王臣、友、朋、亲戚、亲族,以财物相伴而引诱云:‘当今,汝意云何,于此袈裟衣为烦耶?云何作剃发往来者耶?不如还俗受用财物作福业。’友等!彼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者,则无弃学还俗之理。何以故?友等!其心若长夜趣向远离、倾向远离、临入远离,则绝无还俗之理。   五   友等!云何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耶?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如是,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   [九]第九 一切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与具寿舍利弗,住毗舍离城,庵婆婆梨园。   二   时,具寿舍利弗于夕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汝之诸根是清澄,颜色是清净皎洁,具寿阿那律!今多依何而住、令住耶?”   “友!我今多于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于此我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友!我今多对此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   五   友!若比丘成阿罗汉,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正悟、解脱者,则多对此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   六   “友!幸哉、甚幸哉!我等得闻具寿阿那律之亲说雄辩。”   [一〇]第十 重患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安陀林,因病困苦重患。   二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具寿阿那律,依何而住、令住故,已生之身苦受,永尽于心而不住耶?”   “友等!我对四念处,善能系心而住故,则已生之身苦受,永尽于心而不住。何为四念处耶?   三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友等!我对此四念处,善能系心而住故,已生之身苦受,则永尽于心而不住。”   第一 独一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种之独一        与手成浴池        坎它契爱尽        松林一切患   第二品   [一一]第一 千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三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对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等!我对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之故,忆念一千劫也。”   [一二]第二 神变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至梵世以身威而及。”   [一三]第三 天耳界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对远近天人之声俱得闻。”   [一四]第四 心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他有情、他人之心,以心可遍了知,对有贪心者,了知为有贪心……乃至……了知为解脱心。”   [一五]第五 处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处为处,非处为非处,如实可了知。”   [一六]第六 业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过去、未来、现在业报之异熟,其处与因,可如实了知。”   [一七]第七 道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遍行道,得如实了知。”   [一八]第八 世间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多界、种种界之世间,得如实了知。”   [一九]第九 种种胜解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众生之种种胜解,得如实了知。”   [二〇]第十 根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得如实了知。”   [二一]第十一 静虑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出离,得如实了知。”   [二二]第十二 明(一)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具如是行相、名称,随念宿住。”   [二三]第十三 明(二)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有情随业……而受者,可了知。”   [二四]第十四 明(三)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依诸漏尽而对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此中摄颂曰:        千神变天耳        心处业与道        世间种胜解        根静虑三明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8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8卷-第56卷)   第九 静虑相应   第一 恒河广说   [一]第一 初清净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有四静虑。以何为四静虑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于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   四   寻伺止息故,则内净,心则一趣,于由无寻、无伺三摩地,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   五   离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身于乐正受,如诸圣之所宣,有舍与念而住于乐,具足第三静虑具足而住。   六   断乐断苦故,灭先之喜与爱故,为不苦不乐、对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七   诸比丘!此为四静虑。   八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修习四静虑、多修四静虑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修习四静虑、多修四静虑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九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于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   寻伺止息故……具足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修习四静虑、多修四静虑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静虑相应之初清净经(终)   如念处(相应)可广说。   [二~一二]第二~十二   恒河广说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共有一十二        广说恒河品   第二 不放逸品   [一三~二二]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第二 不放逸品(终)   第三 力所作品   [二三~三四]第一~十二   诸比丘!譬如作诸力所作之事业……乃至……可广说。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        广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第三 力所作品(终)   第四 寻觅品   [三五~四四]第一~十   诸比丘!有三种寻觅。以何为三寻觅耶?谓:欲寻、有寻、梵行寻是……乃至……   摄颂曰:        寻觅次第漏        有以及三苦        碍与垢与舍        受与二渴爱   第五 瀑流品   [四五]第一   诸比丘!有四种瀑流。以何为四瀑流耶?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是……乃至……可广说。   [四六~五三]第二~九   [五四]第十 上分结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四静虑。何为四静虑耶?   三~六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与乐具足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而住。   七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遍知……遍尽……予断,应修习此四静虑。”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第五 瀑流品(终)   如道相应,可广说静虑相应。   第九 静虑相应(终)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8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8卷-第56卷)   第十 入出息相应   第一 一法品   [一]第一 一法   一   舍卫城……园。   二   ……说曰:   三   “诸比丘!修习于一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以何为一法耶?   入出息念是。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普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五   于长入息,了知‘我长入息’;于长出息,了知‘我长出息’;于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于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六   学‘我觉遍身入息’,学‘我觉遍身出息’,学‘我止身行入息’,学‘我止身行出息。’   七   学‘我觉喜入息’,学‘我觉喜出息’,学‘我觉乐入息’,学‘我觉乐出息。’   八   学‘我觉心行入息’,学‘我觉心行出息’,学‘我止心行入息’,学‘我止心行出息’,学‘我觉心入出息’,学‘我觉心出息。’   九   学‘我心喜欢之入息’,学‘我心喜欢之出息’,学‘我心得定之入息’,学‘我心得定之出息’,学‘我心解脱之入息’,学‘我心解脱之出息。’   一〇   学‘我观无常入息’,学‘我观无常出息’,学‘我观离贪入息’,学‘我观离贪出息’,学‘我观灭尽入息’,学‘我观灭尽出息’,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如是之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二]第二 觉支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入出息念俱行之念觉支……择法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入出息念俱行之舍觉支。   五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三]第三 清净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五~一〇   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而入息’,学‘我观定弃而出息。’   一一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四]第四 果(一)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云何多修者,为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一〇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二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二果中之随一果可期,于现法开悟,或为余依得不还果。”   [五]第五 果(二)   ※三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修习、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云何多修者,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一〇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二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可期。何为七果、七功德耶?   一三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则命终时得开悟;若于命终时不得开悟,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得损害般涅槃……得无行般涅槃……得有行般涅槃……成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一四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此七果、七功德可期。”   [六]第六 阿梨瑟吒   一~二   舍卫城。   于此世尊……说曰:   “诸比丘!汝等应对入出息念修习。”   三   如是说示已,具寿阿梨瑟吒白世尊曰:   “大德,我修习入出息念。”   “阿梨瑟吒!汝云何而修习入出息念耶?”   四   “大德,我于过去之诸欲,断欲欲;于未来之诸欲,离欲欲;于内外之诸法,善调伏对碍想,以正念而入息、以正念而出息。大德!我如是修习入出息念。”   五   “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者,我不说有。然而,阿梨瑟吒!有广大圆满之入出息念,且谛听,善作意,我当说。”具寿阿梨瑟吒应世尊曰——   “唯唯!大德!”   六   世尊说示曰:   “阿梨瑟吒!云何之入出息念,为广大圆满耶?   七~一三   阿梨瑟吒!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乃至……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四   阿梨瑟吒!如是之入出息念,为广大圆满。”   [七]第七 罽宾那   一~二   舍卫城。   三   其时,具寿大罽宾那于不远处,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   四   世尊见具寿大罽宾那于不远处,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于现前。见已,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见此比丘之身有倾动否?”   五   “大德!我等见彼具寿于大众中端坐,独居而坐,不见彼具寿之身有倾动。”   六   “诸比丘!于定修习、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故彼比丘得定随乐欲、得无艰难、得无梗涩。   七   诸比丘!修习何定、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耶?   诸比丘!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故,身无倾动、心无倾动。   八   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则身无倾动、心无倾动耶?   九~一五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六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身不倾不动、心不倾不动。”   [八]第八 灯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修习入出息念定、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诸比丘!云何修习入出息念定、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四~一〇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二   诸比丘!我先前尚未成等觉、现等觉,为菩萨时,多依此而住。诸比丘!我依此而住,于身、于眼不疲倦,无取而由诸漏心解脱。   一三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身、眼不疲倦,无取而由诸漏心解脱’者,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四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断诸在家之思念’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五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非违逆作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六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作非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七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作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八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于违逆与非违逆,作非违逆想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一九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非违逆与违逆俱遮遗遣,以舍、正念、正知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〇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具足对由离所生喜与乐之初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一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寻伺止息故,为内净,心是一趣,无寻无伺,具足由三摩地所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二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离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身正受于乐,如诸圣者之所宣,具足有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三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断乐断苦故,及先前已灭之忧与喜故,具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四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遍超色想、灭有对想、于种种想不作意,具足“空为无边”,于空无边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五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遍超空无边处,具足“识为无边”,于识无边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六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遍超识无边处,具足“为无所有”,于无所有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七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遍超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八   诸比丘!故比丘若欲:‘遍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者,则应对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   二九   诸比丘!如是修习入出息念定、如是多修者,则感受乐受时,了知‘此为无常’、了知‘不可耽着’、了知‘于我无欢悦’。感受不苦不乐时,了知‘此是无常’、了知‘不可耽着’、了知‘于我无欢悦。’   三〇   感受乐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感受苦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感受不苦不乐受以离系而感受于此。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身坏命终后,于此一切之所受、所欢悦,将为冷却。’   三一   诸比丘!譬如缘油、缘炷而油灯燃。油与炷尽时,则食无而消灭。诸比丘!如是比丘,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身为边际感受受’,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以命为边际感受受’。了知‘身坏命终后,此处一切之所受、所欢悦,将为冷却。’”   [九]第九 毗舍离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   二   其时,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示不净论,赞叹不净[观],并赞叹对不净[观]之修习。   三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欲行半月之宴默,除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希勿至吾处。”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送膳食者一人之外,任何人未至世尊住处。   四   时,彼诸比丘!以“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观]之修习”,乃以行种种相差别不净之修习而住。彼等以此身为羞、为惭、愧耻,求执刀者,一日十比丘执刀,一日二十比丘执刀,一日三十比丘执刀,以自害。   五   时,世尊过半月后,由宴默起,对具寿阿难曰:   “阿难!云何诸比丘众已减少耶?”   六   “大德!世尊为诸比丘,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观]之修习。大德!彼诸比丘以:‘世尊以种种方便说不净论,赞叹不净[观],赞叹不净[观]之修习。’对种种相差别不净之修习奉行而住。彼等以此身为羞、为惭、愧耻,求执刀者,一日十比丘……二十比丘……三十比丘执刀自害。大德世尊!愿对其他之方便说示,以使比丘众留住令开悟。”   七   “阿难!然则,将住于毗舍离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会齐聚于讲堂。”   “唯唯!大德!”   具寿阿难应诺世尊,将住于毗舍离城附近之一切比丘,集会于讲堂后,来至世尊之处,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比丘大众已集会矣。”   八   时,世尊往至讲堂。至已,就所设座。就座之世尊对诸比丘曰:   九   “诸比丘!于此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一〇   诸比丘!譬如夏季之最后月起尘介,忽有大之非时云将此消灭。诸比丘!如是,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为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之生,随忽消灭耶?   一二~一八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九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寂静、殊妙、无染、乐住,而恶、不善法生,随忽消灭。”   [一〇]第十 金毗罗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金毗罗之竹林。   二   于此,世尊对具寿金毗罗曰:   “金毗罗!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此大果、大功德耶?”   如是说已,具寿金毗罗则默然。   三   二度世尊……乃至……   四   三度世尊对金毗罗曰:   “金毗罗,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此大果、大功德耶?”三度具寿金毗罗仍默然。   五   如是说已。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世尊!时矣,善逝!时矣。世尊请说示入出息念定,诸比丘对世尊所说将受持。”   “阿难!然则,谛听!善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具寿阿难应诺世尊。   六   世尊说示曰: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耶?   七~一三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四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有大果、大功德。   一五   阿难!若比丘行长入息,则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则知为‘长出息’;行短入息,则知为‘短入息’;行短出息,则知为‘短出息。’学‘觉遍身入息’,学‘觉遍身出息’,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阿难!我说入出息乃随一之身。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七   阿难!若比丘,学‘觉喜入息’,学‘觉喜出息’,学‘觉乐入息’,学‘觉乐出息’,学‘心行入息’,学‘觉心行出息’,学‘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息’,阿难!此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八   阿难!我说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随一之受。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九   阿难!若比丘,学‘觉心入息’,学‘觉心出息’,学‘心欢喜之入息’,学‘心欢喜之出息’,学‘心入定之入息’,学‘心入定之出息’,学‘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二〇   阿难!我对忘念、不正知者,于入出息定之修习,不说示。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一   阿难!若比丘,学‘观无常入息’,学‘观无常出息’,学‘观离贪入息’,学‘观离贪出息’,学‘观灭尽入息’,学‘观灭尽出息’,学‘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对贪忧之断,以慧观善观察。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二   阿难!譬如于四衢路有大土堆,由东方来之车舆,于其土堆践蹈,由西方……由北方……由南方来之车舆,于其堆践蹈。阿难!如是比丘、于身观身而住,则将恶、不善法践蹈,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而住,则将恶、不善法践蹈。”   入出息相应第一一法品(终)   此中摄颂曰:        一法觉支清净        二果阿梨瑟吒        罽宾那以及灯        毗舍离金毗罗   第二品   [一一]第一 一奢能伽罗   一   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之一奢能伽罗林中。   二   于此处,世尊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我欲行三月宴默,除持食者一人外,任何人希勿至吾处。”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除持食者一人外,无任何人至世尊之处。   三   时,世尊过三月后由宴默起,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若异学修行者向汝等如是问:‘友等!沙门瞿昙多依何而住,住雨安居耶?’诸比丘!若如是问者,汝等对彼异学修行者应如是答:‘友等!世尊多依入出息念定,住于雨安居。’   四   诸比丘!我于此处以正念入息,以正念出息。   五~一〇   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乃至……知‘观定弃入息’,知‘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谓:正说是圣住、是梵住、是如来住。应以入出息念定为正说,谓:是圣住、是梵住、是如来住。”   一二   诸比丘!比丘若有学而未得心希求安稳而住者,以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定,以资诸漏之灭尽。诸比丘!若比丘是阿罗汉,断尽有结灭尽诸漏(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弃重担,逮得到己利,证悟而解脱者,修习、多修习入出息念定,可资现法乐住及正念、正知。   一三   诸比丘!言:正说圣住、梵住、如来住者,是正说入出息念定而谓圣住、梵住、如来住。   [一二]第二 卢夷强耆   一   一时,具寿卢夷强耆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树园。   二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具寿卢夷强耆住处。至已,敬礼具寿卢夷强耆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向具寿卢夷强耆曰:   三   “大德!有学之住即是此如来住耶?或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耶?”   “友摩诃男!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友摩诃男!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四   友摩诃男!有学之比丘,尚未得心,对无上安稳希求而住,为断五盖住。何为断五盖住耶?   断欲欲盖而住,断瞋恚盖而住,断惛眠盖而住,断掉悔盖而住,断疑惑盖而住。友摩诃男!有学之比丘,尚未得心,对无上安稳希求而住,为断此五盖而住。   五   友摩诃男!比丘成为阿罗汉,则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有结尽,正悟、解脱、已断五盖,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何为断五盖耶?   欲欲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瞋恚盖……惛眠盖……掉悔盖……疑惑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   友摩诃男!比丘成为阿罗汉,则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有结尽,正悟、解脱、五盖已断,断根如截多罗树之头,令归于无,未来不能生。   六   友摩诃男!依此理可知,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七   友摩诃男!一时,世尊住一奢能伽罗之一奢能伽罗林中。   八~一九   ……[前经第二~一三节]……   二〇   友摩诃男!依此理可知,有学之住并非如来住;有学之住与如来住为异。”   [一三]第三 阿难(一)   一~二   舍卫城……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三   “大德!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   四   “大德!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   五   “于入出息念定云何修习、云何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一二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广说……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三   阿难!若比丘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乃至……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四   阿难!我谓入出息为随一之身。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五   阿难!若比丘学‘觉喜入息’……觉乐……觉心行……学‘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阿难!我谓入出息善作意,为随一之受。阿难!故其时于此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七   阿难!若比丘学‘觉心入息’……乃至……心欢喜……心入定……学‘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八   阿难!我对忘念、不正知者,不说入出息念定之修习。阿难!故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九   阿难!若比丘学‘观无常……观离贪……观灭尽……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阿难!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对贪忧之断,以慧观善予观察。阿难!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〇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   二   二一   “阿难!云何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二二   阿难!比丘于身观身、系念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诸法决择、伺察、观察。   二三   阿难!比丘如是以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时,比丘得择法觉支,修习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则得不退之精进。   二四   阿难!比丘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得不退之精进时,比丘得精进觉支,修习精进觉支,精进觉支修习圆满。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二五   阿难!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比丘得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喜觉支修习圆满。意喜者,则身轻安而心轻安。   二六   阿难!比丘意喜而身轻安、心轻安时,比丘得轻安觉支,轻安觉支修习,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则得乐、得心定。   二七   阿难!比丘身轻安得乐、得心定时,比丘得定觉支,对定觉支修习,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二八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修习圆满。   二九   阿难!比丘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系念而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三〇   阿难!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对念觉支修习,念觉支修习圆满。……(如初念处广说)……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三一   阿难!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对舍觉支修习,舍觉支修习圆满。   三二   阿难!对四念处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   三   三三   “阿难!云何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明,则圆满解脱耶?   三四   阿难!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于舍回向于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之修习。   三五   阿难!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也。”   [一四]第四 阿难(二)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阿难曰:   三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大德!在我等于法皆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阿难!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   四   阿难!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三   五   “阿难!云何于入出念定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六~三四   阿难!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乃至……   三五   阿难!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五]第五 比丘(一)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三   “大德!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之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耶?”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   四   “大德!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三   五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三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乃至……   三五   诸比丘!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六]第六 比丘(二)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者否?”   “大德!在我等于法乃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诸比丘!对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有圆满。   四   诸比丘!对何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法圆满;对四法修习、多修者,则七法圆满;对七法修习、多修者,则二法圆满耶?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   五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耶?   六~一二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结跏趺坐,以身正持,修念现前,正念入息、正念出息……乃至……学‘我观定弃入息’,学‘我观定弃出息’。   一三   诸比丘!若比丘行长入息,知为‘长入息’;行长出息,知为‘长出息’;行短入息……乃至……觉遍身……乃至……学‘止身行入息’,学‘止身行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四   诸比丘!吾谓入出息乃随一之身。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五   诸比丘!若比丘学‘觉喜……觉乐……觉心行……止心行入息’,学‘止心行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六   诸比丘!吾谓入出息之善作意,乃随一之受。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七   诸比丘!若比丘学‘觉心……心欢喜之……心解脱之入息’,学‘心解脱之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何以故耶?   一八   诸比丘!吾对忘念、不正知者,不说入出息念定之修习。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九   诸比丘!若比丘学‘观无常……观贪……观灭尽……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诸比丘!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以慧观贪忧之断,善予观察。诸比丘!故其时,比丘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〇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   二   二一   “诸比丘!云何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耶?   二二   诸比丘!比丘于身观身,住于系念时,比丘之念不忘失。诸比丘!比丘系念不忘失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   二三   诸比丘!比丘如是正念而住,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时,比丘得择法觉支,修习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修习圆满。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则得不退之精进。   二四   诸比丘!比丘以慧对彼法决择、伺察、观察,得不退之精进时,比丘得精进觉支,修习精进觉支,精进觉支修习圆满。发精进者,则得离财之喜。   二五   诸比丘!比丘发精进得离财之喜时,比丘得喜觉支,修习喜觉支,喜觉支修习圆满。意喜者,则身轻安而心轻安。   二六   诸比丘!比丘意喜而身轻安、心轻安时,比丘得轻安觉支,修习轻安觉支,轻安觉支修习圆满。身轻安则得乐、得心定。   二七   诸比丘!比丘身轻安得乐、得心定时,比丘得定觉支,修习定觉支,定觉支修习圆满。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二八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修习舍觉支,舍觉支修习圆满。   二九   诸比丘!比丘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系念而住时,比丘之念不忘失。   三〇   诸比丘、比丘系念不忘失之时,比丘得念觉支,修习念觉支,念觉支修习圆满……乃至……如是得心定,善予观察。   三一   诸比丘!比丘如是得心定、善观察时,比丘得舍觉支,修习舍觉支,舍觉支修习圆满。   三二   诸比丘!对四念处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   三   三三   “诸比丘!云何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耶?   三四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舍觉支。   三五   诸比丘!对七觉支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一七]第七 结   ※二   “诸比丘!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断结。”   [一八]第八 随眠   ※二   “……资于随眠之永断……”   [一九]第九 行路   ※二   “……资于行路之遍知……”   [二〇]第十 漏尽   ※二   “……资于诸漏之尽……   三   诸比丘!云何于入出息念定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断法耶?……资于随眠之永断耶?……资于行路之遍知耶?……资于诸漏之尽耶?   四~一〇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往阿兰若、往树下、往空屋……乃至……学‘观定弃入息’,学‘观定弃出息’。   一一   诸比丘!对入出息念定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资于断结……资于随眠之永断……资于行路之遍知……资于诸漏之尽。”   以上是四经。   第十 入出息相应第二品(终)   此中摄颂曰:        此奢能伽罗        与卢夷强耆        阿难与比丘        结以及随眠        行路与漏尽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8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8卷-第56卷)   第十一 预流相应   第一 鞞纽多罗品   [一]第一 王   一~二   舍卫城。   三   “诸比丘!转轮王主宰四洲,予以统治,身坏命终后,生善趣、天世,为忉利天之朋辈。于欢喜园为天女众所围绕,天之五欲丰足全备而住,但亦四法不得成就,不能解脱地狱,不能解脱畜生,不能解脱饿鬼趣,不能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四   诸比丘!圣弟子依抟食而活,着弊坏衣,然成就四法,于解脱地狱,于解脱畜生,于解脱饿鬼趣,于解脱恶生、恶趣、堕处。何为四法耶?   五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   六   于法成就证净,曰:‘世尊之法为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也。’   七   于僧成就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谓四双八辈者是。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八   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九   此乃成就四法。   一〇   诸比丘!于获得四洲及获得四法,获得四洲是不及获得四法之十六分之一。”   [二]第二 预流   ※三   “诸比丘!圣弟子如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何为四法耶?   四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五~六   于法……于僧……   七   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八   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九   如是世尊说示。如是善逝说已,师说曰:        有信有戒有净信        若以如是观法者        时经安乐之梵行        而于究尽可得至   [三]第三 长寿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二   其时,长寿优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   三   时,长寿优婆塞告乃父树提居士曰:   “居士!去至世尊住处,至已,以我语向世尊之足行头面礼,云:‘大德!长寿优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彼向世尊之足行头面礼。’并白:‘愿大德世尊哀愍,去至长寿优婆塞住宅。’”   “唯唯!吾儿!”   树提居士应诺长寿优婆塞,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方。   四   坐于一方之树提居士,白世尊曰:   “大德!长寿优婆塞因病而困苦,得重患。彼向世尊之足行头面礼,彼白曰:‘愿大德世尊哀愍之,请至长寿优婆塞住宅。’”世尊默然听许。   五   时,世尊着下衣、持衣钵,来至长寿优婆塞住宅。至已,就设座。坐已,世尊对长寿优婆塞言曰:   “长寿!能忍否?能耐否?苦受有退不进、知减退不知增进否?”   “大德!难忍,难耐,病苦有进无退,知增进而不知减退。”   六   “长寿!然则汝当如是学:‘我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长寿!汝当如是而学。”   七   “大德!世尊所说之四预流支,于我而有,我亦与此法俱有。大德!我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长寿!然汝依此四预流支,更当修习六顺明分法。   八   长寿!汝于此一切诸行,当作无常观,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而住。长寿!汝当如是学。”   “大德!世尊所说之六顺明分法,于我有之,我亦与此法俱有。大德!我于一切诸行,以无常而观。无常即苦想,苦即无我想,断想、离贪想、灭想而住。   九   大德!然则我灭后,但念令此树提居士灭困惑。”   树提居士曰:   “吾儿长寿!勿作如是念。吾儿长寿!唯对世尊之所说,当善作意。”   一〇   时,世尊如是对长寿优婆塞教诫后,即从座起离去。   一一   时,长寿优婆塞于世尊离去未久,即告命终   一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之住在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长寿优婆塞略受世尊教诫后,即已命终。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   “诸比丘!长寿优婆塞为贤明,于法随法行,以法事不恼于我。   一三   诸比丘!长寿优婆塞依五下分结尽,为化生者也,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之法。”   [四]第四 舍利弗(一)   一   一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阿难,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时,具寿阿难于夕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舍利弗住处,至已,与具寿舍利弗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言具寿舍利弗曰:   三   “友舍利弗!对依何法成就之彼众生,世尊予以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记别耶?”   “友!对依四法成就之彼众生,世尊予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别。何为四法耶?   四   友!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五   友!对依此四法成就之彼众生,世尊予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别。”   [五]第五 舍利弗(二)   ※二   时,具寿舍利弗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曰:   三   “舍利弗!预流支、预流支之谓者,舍利弗!以何为预流支耶?”   “大德!亲近善士为预流支,听闻正法为预流支,如理作意为预流支,法随法行为预流支。”   “善哉!舍利弗!善哉!舍利弗!亲近善士为预流支,听闻正法为预流支,如理作意为预流支,法随法行为预流支。   四   舍利弗!谓流、流者,舍利弗!以何为流耶?”   “大德!八支圣道为流也,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善哉、善哉!舍利弗!八支圣道为流,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住、正念、正定是。   五   舍利弗!谓预流者、预流者,舍利弗!以何为预流者耶?”   “大德!成就此八支圣道者,名之为预流者,某甲名、某甲姓之具寿。”   “善哉!善哉!舍利弗!成就此八支圣道者,名之为预流者,某甲名、某甲姓之具寿。”   [六]第六 工匠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其时,众多之比丘作世尊之衣,思念:“于三月后,世尊将整衣出外游行。”   三   其时,有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因所需要而住于萨道卡(Sadhuka)村。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闻说:“众多之比丘为世尊做衣服,思念:‘于三月后,世尊将整衣出外游行’。”   四   时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令一男子伫立一旁,并告之曰:   “男子!汝若见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到来,即告我等。”   五   彼男子伫立二三日,始见世尊由远方来,见已,来至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住处。至已,向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曰:   “大德!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来矣。”   六   时,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随从于世尊之后。   七   时,世尊离道路来至一树下。至已,就坐设座。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再次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工匠梨师达多与富兰那,白世尊曰:   八   “大德!闻世尊离舍卫城欲往拘萨罗游行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离舍卫城至拘萨罗游行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九   大德!闻世尊离拘萨罗欲往摩罗游行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离拘萨罗游行至摩罗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一〇   大德!闻世尊由摩罗游行欲往跋耆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由摩罗游行至跋耆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一一   大德!闻世尊由跋耆游行欲往伽尸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由跋耆游行至伽尸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一二   大德!闻世尊由伽尸游行欲往摩竭陀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大德!闻世尊由伽尸游行至摩竭陀时,以世尊远离我等而不悦、有忧。   一三   大德!闻世尊由摩竭陀游行欲往伽尸时,以世尊接近我等,欢悦而喜。大德!闻世尊由摩竭陀游行至伽尸时,以世尊接近我等,欢悦而喜。   一四   大德!闻世尊由伽尸……至跋耆……乃至……   一五   ……由跋耆……至摩罗……乃至……   一六   ……由摩罗……至拘萨罗……乃至……   一七   大德!闻世尊由拘萨罗游行往舍卫城时,以世尊接近我等,欢悦而喜。大德!闻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时,以世尊接近我等,大悦而大喜。”   一八   “工匠!然则在家为愦挠,是尘垢处;出家为空闲。工匠!应勿放逸。”   一九   “大德!比我等之愦挠,更为愦挠、更愦挠之类尚有。”   “工匠!何为比汝等之愦挠,更为愦挠、更愦挠之类耶?”   二〇   “大德!拘萨罗王波斯匿欲往游园时,我等调御拘萨罗王波斯匿乘用之象,并将拘萨罗王波斯匿可爱可意之宫女,载之一人在前、一人在后。大德!彼姊妹有如是香,犹如掀开之香箧、亦如香庄严之王女。大德!彼姊妹若是身触则如绵,犹如绵花、亦如生长于安乐之王女。大德!其时,应护象,应护彼姊妹,自亦应相护。   二一   大德!我等于彼姊妹,并不认有起恶心。大德!然此愦挠为比[在家]更为愦挠、更愦挠之类。”   二二   “工匠!然而在家为愦挠,是尘垢处;出家为空闲。工匠!应勿放逸。   二三   工匠!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二四   工匠!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于法……于僧……   以离悭吝、垢秽之心于家而住,常布施、自布施。以弃舍为喜,于乞应施,以布施、以部分布施为喜。   工匠!圣弟子对此四法成就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二五   工匠!汝等于佛成就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于法……于僧……   在家如有少分之施物者,则皆于具戒者、善法者,无有差别。   二六   工匠!于汝等之意云何?于布施,与汝等同等者,于拘萨罗国中有若干耶?”   二七   “大德!幸哉!福哉!世尊如是对我等之示知。”   [七]第七 鞞纽多罗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拘萨罗国,入一名曰鞞纽多罗之拘萨罗婆罗门村。   二   鞞纽多罗之婆罗门居士闻:“释子沙门瞿昙,乃由释种出家,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拘萨罗国至鞞纽多罗。又彼尊者瞿昙扬如是善名称,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说自证知、现证,彼对初善、中善、后善,说示义理文句具足之法,显示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善哉!得见如是之应供者。”   三   时,彼鞞纽多罗之婆罗居士,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者有之,与世尊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者有之,向世尊合掌坐于一面者有之,于世尊面前,告以姓名,坐于一面者有之,或默然坐之者亦有。   四   坐于一面之彼鞞纽多罗婆罗门居士,白世尊曰:   “尊瞿昙!我等有如是之欲、之志、之意趣,曰:于有多儿之愦乱处而住,受有迦尸衣、栴檀,持有华鬘、香、涂香,享有金银,死后命终,生于善趣天世。尊瞿昙!请为有如是之欲、之志、之意趣之我等,说示法要,以使我等,得住于多儿之愦乱处,受有迦尸衣、栴檀,持有华鬘、香、涂香,享有金银,死后命终,得生善趣天世。”   五   “居士等!我对汝等说自利之法门,且谛听,当善作意,我即当说。”   “唯唯!大德!”   彼鞞纽多罗之婆罗门居士应诺世尊。   世尊说示曰:   “居士等!何为自利法门耶?   六   居士等!于此,圣弟子当如是思择:‘我欲生、不欲死,欲乐而厌苦。我欲生、不欲死,欲乐而厌苦,若有夺我命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他亦欲生、不欲死,欲乐而厌苦,若我夺其命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杀生,并劝他亦离杀生,赞叹离杀生。如是身行之边际清净。   七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于我所不与而盗取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对他之所不与而盗取者,则我非为可爱、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于不与取,并劝他亦离不与取,赞叹离于不与取。如是身行之边际清净。   八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与我妻交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与他妻交者,则我不为可爱、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于欲邪行,并劝他亦离于欲邪行,赞叹离于欲邪行。如是身行之边际清净。   九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以虚诳语损我利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以虚诳语损他之利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虚诳语,并劝他亦离虚诳语,赞叹离虚诳语。如是语行之边际清净。   一〇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以离间语,使我与友背离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以离间语,使他与友背离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离间语,并劝他亦离离间语,赞叹离离间语。如是语行之边际清净。   一一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对我出粗恶语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对他出粗恶语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粗恶语,并劝他亦离粗恶语,赞叹离粗恶语。如是语行之边际清净。   一二   居士等!复次,圣弟子如是思择:‘若有对我出杂秽语者,则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若我对他出杂秽语者,则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于他亦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将于我为不可爱、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诸于他耶?’如是思择,则自离杂秽语,并劝他亦离杂秽语,赞叹离杂秽语。如是语行之边际清净。   一三   彼时,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一四   于法成就证净,曰:‘世尊之法为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   一五   于僧成就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此谓四双八辈者是。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一六   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一七   居士等!圣弟子成就此七正法故,依此四愿处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一八   如是说示已。鞞纽多罗之婆罗门居士,白世尊曰:   “稀有哉!尊瞿昙!……乃至……我等归依世尊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尊瞿昙!容我等,自今日始,至命终止,终生归依为优婆塞。”   [八]第八 繁耆迦精舍(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那梨迦村之繁耆迦精舍。   二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白世尊曰:   “大德!一名遮楼之比丘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难陀之比丘尼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须达之优婆塞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一名善生之优婆塞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   三   “阿难!遮楼比丘命终,依诸漏尽,于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阿难!难提比丘尼命终,彼五下分结遍尽,而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不还此世。阿难!须达优婆塞命终,三结遍尽,贪瞋痴弱而为一来,唯一之来此世,作苦之边际。阿难!善生优婆夷命终,依三结遍尽,而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四   阿难!为人,命终并非稀有事,各各命终时,来我处问此义,阿难!此对如来是愦乱。阿难!故命名曰法镜,而说法门。圣弟子成就于此,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五   阿难!圣弟子成就何之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六   阿难!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七   阿难!圣弟子成就此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九]第九 繁耆迦精舍(二)   ※二   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曰阿育之比丘已命终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比丘尼已命终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优婆塞已命终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阿育之优婆夷已命终矣,彼往何趣?受何之生耶?”   三~六   “阿难!阿育比丘命终,依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同前经之因缘)   七   阿难!如成就此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一〇]第十 繁耆迦精舍(三)   ※二   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大德!曰罽迦舍之那梨迦优婆塞已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大德!曰佉楞迦罗之那梨迦优婆塞……曰尼迦吒之那梨迦优婆塞……曰迦多梨沙婆……曰他梨舍㝹……曰薮达利舍㝹……曰跋陀罗……曰须跋陀罗之那梨迦优婆塞,已命终矣,彼往何之趣?受何之生耶?”   三   “阿难!罽迦舍优婆塞命终,五下分结尽,而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自彼世不还。阿难!佉楞迦罗……尼迦吒……迦多梨沙婆……他梨舍㝹……薮达利舍㝹……跋陀罗……须跋陀罗优婆塞命终,五下分结尽,而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自彼世不还。   四   阿难!五十余之优婆塞于那梨迦命终,五下分结遍尽,为化生,于彼处般涅槃,自彼世不还。阿难!九十余之优婆塞于那梨迦命终,三结遍尽,贪瞋痴弱,而为一来,唯一来此世,住苦之边际。阿难!五百六之优婆塞于那梨迦命终,依三结遍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五   阿难!为人,命终并非稀有事,各各命终时,来我处问此义,阿难!此对如来是惯乱。阿难!故为说名曰法镜之法门。圣弟子成就于此,若欲者,则自记别,以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六   阿难!圣弟子成就何之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七   阿难!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乐,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八   阿难!圣弟子如成就此法镜法门,若欲者,则自记别,得:‘地狱尽、畜生尽、饿鬼趣尽、恶生恶趣尽、堕处尽,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第一 鞞纽多罗品(终)   此中摄颂曰:        王以及预流        长寿舍利弗        工匠鞞纽罗        繁耆迦精舍   第二 千品(王园品)   [一一]第一 千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王园。   二   时,千比丘尼众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   三   时,世尊告立于一面之诸比丘尼曰:   “诸比丘尼!圣弟子如成就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四   诸比丘尼!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五~六   于法……于僧……   七   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乐,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八   诸比丘尼!圣弟子如成就此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一二]第二 婆罗门   一~二   舍卫城因缘。   三   “诸比丘!诸婆罗门施设有名曰向上之道,以劝导弟子曰:‘男子!晨朝起,往赴于东面,不避坑坎、不避堆阜、不避橛、不避荆地、不避污水溜、不避下水路,于堕处可遇死。男子!如是身坏命终,往生善趣、天世。’   四   诸比丘!此诸婆罗门之愚道、痴道,而不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诸比丘!我亦于圣者之律,施设向上之道,且资于一向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诸比丘!何种向上之道,一向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耶?   五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对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六   诸比丘!此为向上之道,一向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一三]第三 阿难   一   一时,具寿阿难与具寿舍利弗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时,具寿舍利弗夕时由宴默起,来至具寿阿难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难俱相交谈感铭、欢喜之语,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言具寿阿难曰:   三   “友阿难!安住断几何之法?成就几何之法?世尊对如是此等众生记别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四   “友!依断四法、成就四法,世尊对如是此等众生记别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五   友!若对佛成就诽谤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圣弟子对佛不作如是诽谤。友!对佛成就证净之有闻圣弟子,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世,彼对佛如是证净,谓:‘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六   友!若对法成就诽谤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圣弟子对法不作如是诽谤。友!对法成就证净之有闻圣弟子,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世,彼对法如是证净,谓:‘世尊之法乃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   七   友!若对僧成就诽谤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圣弟子对僧不作如是诽谤。友!对僧成就证净之有闻圣弟子,身坏命终生于善趣、天世,彼对僧作如是证净,谓:‘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此谓四双八辈。此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八   友!若成就破戒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圣弟子不作如是破戒。友!若成就圣者之所乐戒,有闻圣弟子身坏命终后生善趣、天世,彼作如是圣者之所乐戒持,谓: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能发三摩地。   九   友!依于断除此四法、成就此四法者,世尊对如是此等众生记别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一四]第四 恶趣(一)   ※三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圣弟子,超越一切恶趣之怖畏。以何为四法耶?   四~七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对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八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超越一切之恶趣怖畏。”   [一五]第五 恶趣(二)   ※三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圣弟子,超越一切恶趣、堕处之怖畏。以何为四法耶。   四~七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对佛成就证净……乃至……   八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超越一切恶趣、堕处之怖畏。”   [一六]第六 朋友(一)   ※三   “诸比丘!汝等思念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则应对彼等劝导于习住四预流支。以何为四预流支耶?   四   对佛,应劝导于习住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乐,不执取,能发三摩地之戒,劝导习住。   五   诸比丘!汝等思念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则应对彼等劝导于习住此四预流支。”   [一七]第七 朋友(二)   ※三   “诸比丘!汝等思念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应对彼等劝导于习住四预流支。以何为四预流支耶?   四   对佛,应劝导习住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诸比丘!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之四大或有变异,但对佛成就证净之圣弟子无有变异。此中,对佛成就证净之圣弟子,生于地狱、畜生、饿鬼趣之变异者为无有此理。   五~六   对法……对僧……   七   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于能发三摩地之戒,劝导习住。诸比丘!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之四大或有变异,但成就圣者之所乐戒之圣弟子无有变异。此中,成就圣者之所乐戒之彼圣弟子,生于地狱、畜生、饿鬼趣之变异者为无有此理。   八   诸比丘!汝等思念应所哀愍、应所听闻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则应对彼等,劝导对此四预流支之习住。”   [一八]第八 天上游行(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大目犍连譬如力士之屈臂伸、伸臂屈,以如是之快速没于祇树林,现于忉利天。   三   时,众多之忉利诸天,来至具寿大目犍连处。至已,敬礼具寿大目犍连,立于一面。时,具寿大目犍连对立于一方之彼诸天曰:   四   “友等!善哉!对佛以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友等!对佛因成就证净,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   五~六   友等!善哉!对法……对僧……   七   友等!善哉!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友等!因成就圣者之所乐戒,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   八   “尊者目犍连!善哉!对佛以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尊者目犍连!对佛因成就证净,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   九~一一   尊者目犍连!善哉!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尊者目犍连!因成就圣者之所乐戒,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   [一九]第九 天上游行(二)   一   一时,具寿大目犍连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一一   时,具寿大目犍连、譬如力士之……乃至……于此有一类之有情,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世……乃至……   [二〇]第十 天上游行(三)   ※二   时,世尊譬如力士之屈伸臂、伸臂屈,以如是之速,没于祇树林,现于忉利天。   三   时,众多之忉利诸天,来至世尊处。至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时,世尊对立于一面之彼诸天曰:   四~七   “友等!善哉!对佛以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友等!对佛因成就证净,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友等!善哉!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友等!因成就圣者之所乐戒,如是,于此有一类之有情,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八~一一   “尊者!善哉!对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尊者!因于佛成就证净,如是,于此有一类众生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尊者!善哉!对法……对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尊者!因成就圣者所乐之戒,如是此众生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第二 千品(终)   摄颂曰:        千与婆罗门        阿难二恶趣        二朋支乃至        三天上游行   第三 百手品   [二一]第一 摩诃男(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   二   时,释氏摩诃男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三   “大德!此迦毗罗卫城乃富饶、丰乐而民多、人集,是愦闹。大德!我对世尊或意修习之比丘奉仕已,日夕时分,入迦毗罗卫城,遇狂奔之象、遇狂奔之马、遇狂奔之乘、遇狂奔之车、遇狂奔之人。大德!其时,忘失世尊之念、忘失法之念、忘失僧之念。大德!我思念:若我其时命终者,将往何之趣?享何之生耶?”   四   “摩诃男!勿恐,摩诃男!勿怖。于汝无恶死、恶命终。摩诃男!若于长夜,其心对信遍修、其心对戒遍修、其心对所闻遍修、其心对施舍遍修、其心对慧遍修者,则此有色,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饭粥所集、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法之身,则为鸦所啖、为鹫所啖、为鹰所啖、为狗所啖、为野干所啖、为种种生类所啖。然于长夜,对信遍修、对戒遍修、对所闻遍修、对施舍遍修、对慧遍修者,则心为上升、胜进。   五   摩诃男!譬如有人,将酥瓶、油瓶投入深水池坏之,其破片瓦石虽沈,其酥、油则上升、胜进。摩诃男!如是,若于长夜,其心对信遍修、其心对戒遍修、其心对所闻遍修、其心对施舍遍修、其心对慧遍修者,则此有色,四大之所成、父母所生、饭粥所集、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破法之此身,为鸦所啖、为鹫所啖、为鹰所啖、为狗所啖、为野干所啖、为种种生类所啖。然于长夜,对信遍修、对戒遍修、对所闻遍修、对施舍遍修、对慧遍修者,则心为上升、胜进。   六   摩诃男!汝于长夜,其心对信遍修、其心对戒遍修、其心对所闻遍修、其心对施舍遍修、其心对慧遍修。摩诃男!勿恐,摩诃男!勿怖。于汝无恶死、恶命终。”   [二二]第二 摩诃男(二)   一   如是我闻……乃至……   二   时,释氏摩诃男……乃至……   三   大德!此迦毗罗卫城……乃至……   四   “摩诃男!勿恐,摩诃男!勿怖。于汝无恶死、恶命终。摩诃男!成就四法之圣弟子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以何为四法耶?   五   摩诃男!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六   摩诃男!譬如有树,其向东、倾东、临东,若将其根截之则倒向何方耶?”   “大德!必是其所向倾临之方。”   “摩诃男!如是,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涅槃。”   [二三]第三 沙陀   一   迦毗罗卫城因缘。   二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释氏沙陀处,至已,对释氏沙陀曰:   三   “沙陀!可知于人成就几何之法,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摩诃男!是知于人成就三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三法耶?   四   摩诃男!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成就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此谓四双八辈。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摩诃男!是知于人成就此三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五   摩诃男!汝知于人成就几何之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   “沙陀!我知于人成就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何为四法耶?   沙陀!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沙陀!我知于人如成就此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六   “稍待,摩诃男!稍待,摩诃男!世尊方知此法之成就不成就。”   “沙陀!走!往世尊住处,至已,向世尊将此义奉告。”   七   时,释氏摩诃男与释氏沙陀,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八   “大德!我来至释氏沙陀住处,至已,对释氏沙陀言曰:‘沙陀!可知于人成就几何之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耶?’大德!作如是言,释氏沙陀对我言曰:‘摩诃男!当知于人成就三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涅槃。摩诃男!汝可知于人成就几何之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趣耶?’   九   大德!作如是言,我对释氏沙陀言曰:‘沙陀!我知于人成就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沙陀!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沙陀!我知于人如成就此四法,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大德!作如是言,释氏沙陀对我言曰:‘稍待,摩诃男!稍待,摩诃男!世尊方知此法之成就不成就。’   一〇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一一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比丘尼众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一二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一三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优婆夷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一四   大德!于此法事之起,如一方为世尊、一方为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优婆夷、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众者,我则随顺世尊。大德!我如是信为记。”   一五   “沙陀!对如是言之释氏摩诃男,汝作何言耶?”   “大德!对如是言之释氏摩诃男,我无何所言,但除妙与善。”   [二四]第四 百手(一)   一   迦毗罗卫城因缘。   二   其时,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别。   三   于此有众多之释氏集合,作私语,愤怒、毁议曰:   “是稀有、未曾有者,今此处谁非为预流者?所以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别。而释氏百手曾犯戒饮酒。”   四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世尊之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五   “大德!于此,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作‘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别。大德!于此,众多之释氏集合,作私语,愤怒、毁议,而谓:‘是希有、未曾有者,今此处谁非预流者?所以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作“是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记别,而释氏百手曾犯戒饮酒。’”   “摩诃男!若于长夜为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者,则云何往堕处耶?   六   摩诃男!若予正说,于长夜为优婆塞,谓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释氏百手应如是正说,摩诃男!释氏百手于长夜为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云何往堕处耶?   七   摩诃男!于此有一类之人,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成就捷慧、速慧而解脱。彼依诸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八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虽成就捷慧、速慧而不得解脱。彼依五下分结尽成为化生,于彼处则解脱,由彼世不归还。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九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不得捷慧、不得速慧而不得成就解脱。彼三结尽,贪瞋痴弱,为一来,而唯一来此世作苦之边际。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一〇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不得捷慧、不得速慧而不得成就解脱。彼依三结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一一   摩诃男!此处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不得成就证净、于法不得成就证净、于僧不得成就证净,不得捷慧、不得速慧,不得成就解脱。然彼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诸法,又能对如来所说之法,以慧少分观察。摩诃男!此人则不往地狱、不往畜生、不往饿鬼趣、不往恶生恶趣、堕处。   一二   摩诃男!此处又一类之人,于佛不得成就证净、于法不得成就证净、于僧不能成就证净,不得捷慧、不得速慧,不得成就解脱。然彼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又以如来为唯所信、唯所爱乐。摩诃男!此人不往地狱、不往畜生、不往饿鬼趣、不往恶生恶趣、堕处也。   一三   摩诃男!若彼诸大众了知善说与恶说,则我为彼诸大众记别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况释氏百手耶?摩诃男!释氏百手临命终时受戒也。”   [二五]第五 百手(二)   一   迦毗罗卫城因缘。   二   其时,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以“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记别之。   三   此处众多之释氏集合,作私语,愤怒、毁议曰:   “是稀有、未曾有者,于今此处任何人谁非预流者?所以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以‘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记别之。释氏百手于戒并未成圆满。”   四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五   “大德!于此,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以‘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记别之。大德!于此,众多之释氏集合,作私语,愤怒、毁议曰:‘是稀有、未曾有者,今此处谁非预流者?所以释氏百手命终,世尊对彼以“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记别,而释氏百手于戒并未成圆满。’”   “摩诃男!若于长夜为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云何往堕耶?   六   摩诃男!若予正说,谓于长夜为优婆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则释氏百手正说应如是而言,摩诃男!释氏百手于长夜为优婆塞,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云何往堕处耶?   七   摩诃男!于此有一类之人,于佛一向笃信,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也。’于法……于僧……捷慧、速慧而成就解脱。彼依诸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摩诃男!此人则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八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一向笃信,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捷慧、速慧,但不得成就解脱。彼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得损害般涅槃……得有行般涅槃……得无行般涅槃……得上流而至色究竟天。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九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一向笃信,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脱。彼三结尽,贪瞋痴弱,为一来而唯一来此世作苦之边际。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一〇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一向笃信,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脱。彼依三结尽,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摩诃男!此人已解脱地狱、解脱畜生、解脱饿鬼趣、解脱恶生、恶趣、堕处。   一一   摩诃男!此处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不成笃信、于法不成笃信、于僧不成笃信,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脱,然彼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诸法,又能对如来所说之法,以慧少分予观察。摩诃男!此人不往地狱、不往畜生、不往饿鬼趣、不往恶生、恶趣、堕处。   一二   摩诃男!于此又有一类之人,于佛不成笃信、于法不成笃信、于僧不成笃信,不成捷慧、不成速慧,不得成就解脱。然彼具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诸法,又以如来为所唯信、唯所爱乐。摩诃男!此人不往地狱、不往畜生、不往饿鬼趣、不往恶生、恶趣、堕处。   一三   摩诃男!譬如未除农作根碴之恶田、恶地,种子为坏、腐、为风热所损,无核,未善予贮藏,又逢天不降雨,彼种子得能生长增广耶?”   “大德!不能。”   “摩诃男!如是,于此恶说、恶示之法,不成出离、不资寂静,非正等觉者之所说,称为恶田。于此法之弟子,法随法行、和敬行、随法行而住,称为恶种子。   一四   摩诃男!譬如已除农作根碴之良田、良地,种子不坏、不腐、不为风热所损,有核,善为贮藏,又正逢天雨,彼种子能生长增广耶?”   “大德!实然。”   “摩诃男!如是,于此法之善说、善示、出离、资于寂静,为正等觉者之所说,称为良田。于此法之弟子,法随法行、和敬行、随法行而住,称为良种子。况释氏百手耶?摩诃男!释氏百手临命终时,圆满戒行。”   [二六]第六 破戒(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其时,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困苦重患。   三   时,给孤独居士告一男子曰:   “男子!往具寿舍利弗住处,至已,以我语对具寿舍利弗之足行头面礼,言:‘大德!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寿舍利弗之足行头面礼。’又曰:‘大德!愿具寿舍利弗来给孤独居士住处,以哀愍故。’”   “唯唯!大德!”   彼男子应诺给孤独居士后,前往具寿舍利弗住处。至已,礼敬具寿舍利弗,坐于一面。   四   坐于一面之彼男子,向具寿舍利弗言曰:   “大德!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寿舍利弗之足行头面礼。又曰:‘大德!愿具寿舍利弗来给孤独居士住处,以哀愍故。’”   具寿舍利弗默然允许。   五   时,具寿舍利弗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以具寿阿难为随从沙门,往给孤独居士家。至已,就设座。坐已,具寿舍利弗语给孤独居士曰:   “居士!能忍否?可耐否?苦受退而不进,知减退而不知增进否?”   “大德!难忍、难耐,痛苦有进而无退、知增进而不知减退。”   六   “居士!若于佛成就不信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于佛,则无如是之不信。居士!汝于佛具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汝自思于佛具此证净,则苦受将忽止。   七   居士!若于法成就不信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于法,则无如是不信。居士!汝于法具证净,曰:‘世尊之法为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汝自思于法具此证净,则苦受将忽止。   八   居士!若于僧成就不信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于僧,则无如是不信。居士!汝于僧具证净,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此谓四双八辈。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汝自思于僧具证净,则苦受将忽止。   九   居士!若成就破戒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破戒。居士!汝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能发三摩地之戒,汝自思具圣者之所乐此戒,则苦受将忽止。   一〇   居士!若成就邪见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见。居士!汝具正见,汝自思此正见,则苦受将忽止。   一一   居士!若成就邪思惟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思惟。居士,汝具正思惟,汝自思具此正思惟,则苦受将忽止。   一二   居士!若成就邪语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语。居士!汝具正语,汝自思具此正语,则苦受将忽止。   一三   居士!若成就邪业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业。居士!汝具正业,汝自思具此正业,则苦受将忽止。   一四   居士!若成就邪命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命。居士!汝具正命,汝自思具此正命,则苦受将忽止。   一五   居士!若成就邪精进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精进。居士!汝具正精进,汝自思具此正精进,则苦受将忽止。   一六   居士!若成就邪念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念。居士!汝具正念,汝自思具此正念,则苦受将忽止。   一七   居士!若成就邪定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定。居士!汝具正定,汝自思具此正定,则苦受将忽止。   一八   居士!若成就邪智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智。居士!汝具正智,汝自思具此正智,则苦受将忽止。   一九   居士!若成就邪解脱之无闻异生,身坏命终后,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汝无如是邪解脱。居士!汝具正解脱,汝自思具此正解脱,则苦受将忽止。”   二〇   时,给孤独居士之苦受忽止。   二一   时,给孤独居士向具寿舍利弗与具寿阿难,自将釜中饮食予以供养。   二二   时,给孤独居士见具寿舍利弗食讫,手离钵,乃取一低床几,坐于一面。   二三   时,具寿舍利弗对坐于一面之给孤独居士,以此偈随喜:        于如来之信心        于不动善安立        称赞圣者之乐        于戒当自善持        于僧伽生信乐        于所见之直人        其活命为不空        得名之为不贫        故贤者仅以佛        念念持佛之教        精勤信心持戒        勉励净信法见   二四   时,具寿舍利弗以此偈随喜给孤独居士,乃从座而起离去。   二五   时,具寿阿难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曰:   二六   “阿难!汝晨朝由何处来耶?”   “大德!具寿舍利弗对给孤独居士作如是教诫。”   “阿难!舍利弗为贤者、大慧者,所以以四预流支予分别十相。”   [二七]第七 破戒(二)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其时,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   三~四   时,给孤独居士告一男子曰:   “男子!往具寿阿难住处,至已,以我语向具寿阿难之足行头面礼曰:‘大德!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寿阿难之足行头面礼。’又曰:‘大德!愿具寿阿难能来给孤独居士住处,以哀愍故。’”   “唯唯!大德!”   彼男子应诺给孤独居士,往具寿阿难住处,至已,礼敬具寿阿难,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彼男子白具寿阿难曰:   “大德!给孤独居士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彼向具寿阿难之足行头面礼。又曰:‘大德!愿具寿阿难能来给孤独居士住处,以哀愍故。’”   具寿阿难默然许诺。   五   时,具寿阿难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往给孤独居士住处。至已,就所设座。坐已,具寿阿难言给孤独居士曰:   “居士!能忍否?可耐否?苦受退而不进,知减退而不知增进否?”   “大德!难忍、难耐,痛苦有进无退、知增进而不知减退。”   六   “居士!于成就四法之无闻异生,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以何为四法耶?   七   居士!于此有无闻之异生,于佛成就不信,又自思于佛具此不信故,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居士!又无闻之异生,于法成就不信,又自思于法具此不信故,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居士!又无闻之异生,于僧成就不信,又自思于僧具此不信故,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居士!又无闻之异生,成就破戒,又自思具此破戒故,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居士!对此四法成就之无闻异生,有惊惧、怖畏之后世,故畏命终。   八   居士!于成就四法之有闻圣弟子,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以何为四法耶?   居士!于此有闻之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又自思于佛具此证净故,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   居士!又有闻之圣弟子,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成就不执取之戒。又自思具圣者所乐之戒故,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   居士!对此四法成就之圣弟子,无惊惧、怖畏之后世故,不畏命终。”   九   “大德阿难!我不畏惧。云何而畏耶?大德!我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大德!在家和敬之戒,世尊之所说,我自观未少有所缺。”   一〇   “居士!幸哉!居士!福哉!居士!汝当记别为预流果。”   [二八]第八 怨仇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给孤独居士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给孤独居士曰:   三   “居士!圣弟子当止息五种怖畏、怨仇,成就四种预流,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时,若心欲者,则自得记别,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趣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以何为五种怖畏、怨仇之止息耶?   四   居士!杀生者,缘杀生而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杀生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居士!不与取者,缘不与取而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不与取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居士!邪淫者,缘邪淫而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邪淫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居士!妄语者,缘妄语而于现法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妄语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居士!饮酒者,缘饮酒而于现世生怖畏、怨仇,于来世生怖畏、怨仇,心中受苦忧。离饮酒者,则如是之怖畏、怨仇止息。   此为五种怖畏,怨仇之止息。   五   以何为成就四种预流支耶?   居士!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此为成就四种预流支。   六   以何为慧善观圣理,善通达之耶?   居士!于此有圣弟子,对缘善作意,而曰:‘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无故此无,彼灭故此灭。’谓:缘无明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处,缘六处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渴爱,缘可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生生,缘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集起。又:无明无余离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处灭,六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渴爱灭,渴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灭。   此为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   七   居士!圣弟子于此五种怖畏、怨仇当止息,成就此四种预流支,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时,若心欲者,则自得记别,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趣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二九]第九 怖畏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有众多之比丘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曰:   三~六   “诸比丘!于圣弟子……乃至……(准前经)   七   诸比丘!圣弟子于五种怖畏、怨仇当止息,成就此四种预流支,以慧善观圣理,善通达时,若心欲者,则自得记别,而曰:‘于我地狱灭尽、畜生灭尽、饿鬼趣灭尽、恶生恶趣、堕处灭尽,而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三〇]第十 离车   一   一时,世尊住毗舍离城大林重阁讲堂。   二   时,离车大臣难陀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离车大臣难陀曰:   “难陀!成就四法之圣弟子,为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三   难陀!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难陀!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为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四   难陀!又,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与天、人之寿相应,与天、人之色相应,与天、人之乐相应,与天、人之称相应,与天、人之增上力相应。   五   难陀!此非我闻于他之沙门、婆罗门所说之,乃我自知、自见、自悟而说。”   六   如是说时,有一男子对离车大臣难陀曰——   “大德!是沐浴之时矣。”   [难陀答曰:]“无须于外面之沐浴,以内自之沐浴为已足。此乃谓于世尊之信心。”   第三 百手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之摩诃男        沙陀二百手        二破戒怨仇        怖畏与离车        以十说此品   第四 福德润泽品   [三一]第一 润泽(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有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处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为第一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四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成就证净,而曰:‘世尊之法为善说、现见、不时、来见、引导、智者应自知。’   此为第二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五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僧成就证净,而曰:‘世尊之声闻众为妙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直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应理行者、世尊之声闻众为和敬行者,谓四双八辈。世尊之声闻众为应请、极应请、应供养、应合掌、世间无上福田。’   此为第三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六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七   诸比丘!此为第四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三二]第二 润泽(二)   ※二   “诸比丘!有四之福泽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为第一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四~五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   六   诸比丘!又,圣弟子以离悭吝之垢秽心住于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应乞、喜于分与布施。   此为第四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七   诸比丘!此为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三三]第三 润泽(三)   ※二   “诸比丘!有四种福泽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以何为四耶?   三~五   诸比丘!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为第一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   六   具慧以圣决择而顺正苦尽,成就生灭慧。   此为第四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七   诸比丘!此为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   [三四]第四 天道(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诸天之天道有四,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为诸天之第一天道,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   四~六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此为诸天之第四天道,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   七   诸比丘!诸天之天道有此四种,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   [三五]第五 天道(二)   ※二   “诸比丘!诸天之天道有四,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思择:‘以何为诸天之天道耶?’知:‘我闻说,诸天以无恚为最上。我亦于或无怖或能安者,不起瞋恚,必成就天道之法而住。’   此为诸天之第一天道,能令未清净之众生得清净,未洁白之众生得洁白。   四~五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   六   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可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彼思择:‘如何为诸天之道耶?’知:‘我闻诸天以无恚为为最上。我于或怖或安者,不起瞋恚,必成就天道之法而住。’   此诸天之天道有四,未清净之众生而令清净;未洁白之众生而令洁白。   七   诸比丘!于诸天之道有此回,未清净之众生而令清净;未洁白之众生而令洁白。”   [三六]第六 朋辈   ※二   “诸比丘!若成就四法者,诸天欢喜,而称说为朋辈。何者为四耶?   三   诸比丘!此处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曰:‘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诸天于佛成就证净,此处殁后,往生彼处者,如是思惟:‘我等于佛成就证净,于彼处殁,而生来此处,圣弟子亦如是,于佛成就证净,当来诸天之处。’   四~五   诸比丘!又于法……于僧……   六   成就圣者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可执取、]能发三摩地之戒。诸天成就圣者所乐戒,于此处殁,往生彼处者,如是思惟:‘我等成就圣者所乐之戒,于彼此处殁,来生此处,圣弟子亦如是,成就圣者所乐之戒,当来诸天之处。’   七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者,诸天欢喜,称说为朋辈。”   [三七]第七 摩诃男   一   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   二   时,释氏摩诃男来至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三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耶?”   “摩诃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故,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   四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戒具足耶?”   “摩诃男!优婆塞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虚诳语、离饮酒故,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戒具足。”   五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信具足耶?”   “摩诃男!于此有信之优婆塞,信如来之菩提,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信具足。”   六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弃舍具足耶?”   “摩诃男!于此有优婆塞,以离悭吝垢秽之心住于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应乞、喜分与布施。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弃舍具足。”   七   “大德!云何为优婆塞慧具足耶?”   “摩诃男!于此有优婆塞,具慧以圣决择而顺正苦尽,成就生灭慧。摩诃男!依此为优婆塞慧具足。”   [三八]第八 雨   ※二   “诸比丘!譬如山上降大雨时,水流往低处,展转山岩溪涧而满。山岩溪涧满则小池满,小池满则大池满,大池满则小河满,小河满则大河满,大河满则大海满。   三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成就圣者所乐之戒、法,为流至彼岸,资于诸漏之尽。”   [三九]第九 沙陀   一   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   二   时,世尊于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去往释女沙陀住宅,至已,就所设座。   三   时,释女沙陀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时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释女沙陀曰:   “沙陀!成就四法之圣女弟子,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四   沙陀!于此有圣女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以离悭吝垢秽之心住于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应乞、喜于分布布施。   沙陀!成就此四法之圣女弟子,得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五   “大德!世尊所说之此四预流支之法,于我为有,我亦与此法俱。大德!我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家若有少分之应施物者,则皆于具戒善法者无差别。”   六   “沙陀!幸哉!沙陀!福哉!沙陀!汝当记别为预流果。”   [四〇]第十 难提   一   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   二   时,释氏难提来至世尊住处。至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难提,白世尊曰:   三   “大德!若于圣弟子,遍一切处皆无具四预流支者,则圣弟子名为住于放逸。”   “难提!若遍一切处皆无具四预流支者,我则将此另名为异生之数。   四   难提!对圣弟子之住于放逸与不住放逸,我将说,且谛听,善自作意。”   “唯唯!大德!”   释氏难提应诺世尊,世尊说曰:   五   “难提!云何圣弟子,住于放逸耶?   难提!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如是于佛满足证净,对更精进而不为,于昼不远离,于夜不宴默。彼如是住于放逸,则无胜喜,无胜喜则无欢喜,无欢喜则无轻安,无轻安则住于苦,有苦则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则诸法不显现,诸法不显现则入住放逸数。   难提!又,圣弟子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彼如是以圣者之所乐戒为满足,对更精进而不为,于昼不远离,于夜不宴默。彼如是住于放逸,则不得胜喜,无胜喜则无欢喜,无欢喜则无轻安,无轻安则住于苦,有苦则不得心定,不得心定则诸法不显现,诸法不显现则入住放逸之数。难陀!如是之圣弟子,住于放逸。   六   难提!云何之圣弟子,住于不放逸耶?   难提!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如是于佛满足证净,更精进而于昼远离,于夜宴默。彼如是住于不放逸,则生胜喜,有胜喜则生欢喜,意欢喜则身轻安,身轻安则受乐,有乐则心得定,得心定则诸法显现,诸法显现则入住于不放逸之数。   难提!又,圣弟子于法……于僧……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彼如是对圣者之所乐戒不满足,更精进于昼远离,于夜宴默。彼如是住于不放逸则生胜喜,有胜喜则生欢喜,意欢喜则身轻安,身轻安则乐受,有乐则得心定,得心定则诸法显现,诸法显现则入住于不放逸之数。   难提!如是之圣弟子,住于不放逸。”   第四 福德润泽品(终)   摄颂曰:        三种之润泽        二种之天道        朋辈摩诃男        雨沙陀难提   第五 有偈福德润泽品   [四一]第一 润泽(一)   ※二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四种,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为福德润泽、安乐食之第一。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此为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之第四。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此四种。   四   诸比丘!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之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是为不易。谓入无数无量大福德聚之数。   五   诸比丘!譬如称量大海水,以几瓶、几百瓶、几千瓶、几百千瓶之称量,是为不易。谓入无数无量大水聚之数。诸比丘!如是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之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实不易。谓入无数无量大福德聚之数。”   六   世尊如是说示。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说曰:        大海洋为无量        藏宝有大怖畏        人皆用诸河川        广注入于大海        饮食衣床座具        施智者亦似此        入此福德之流        如川流之入海   [四二]第二 润泽(二)   ※二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四种。何为四种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为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之第一。   诸比丘!又,圣弟子于法……于僧……以离悭吝、垢秽之心住于家,常施、亲手施、喜弃舍、应乞、以布施之分布为喜。此为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之第四。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此四种。   四   诸比丘!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是为不足。谓入于无数无量大福德聚。   五   诸比丘!譬如彼诸大河俱,其流之合流,谓:恒河、耶符那河、伊罗跋提河、萨罗游河,摩醯河。于彼水之称量,虽以几瓶、几百瓶、几千瓶、几百千瓶,其称量实为不易。是谓入于无数无量大水聚之数。诸比丘!如是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之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量之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实为不易。谓入于无数无量大福德聚之数。”   六   世尊如是说示。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说曰:        大海洋为无量        藏宝有大怖畏        人皆用诸河川        广注入于大海        饮食衣床座具        施智者亦似此        入此福德之流        如川流注入海   [四三]第三 润泽(三)   ※二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四种。何为之四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于法……于僧……具慧以圣决择,而顺正苦尽,成就生灭慧。此为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之第四。   诸比丘!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有此四种。   四   诸比丘!称量成就此四种福德润泽、善润泽圣弟子之福德,彼成就如是福德润泽,善润泽、安乐食,其称量实为不易。谓入于无数无量大福德聚之数。”   五   世尊如是说示。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说曰:        欲得福者须立善        为得不死应修道        若证法核则尽乐        死王来时不颤惧   [四四]第四 大宝(一)   ※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圣弟子,得富饶而有大宝、大财之大名称。以何为四法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四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得富饶而有大宝、大财之大名称。”   [四五]第五 大宝(二)   [四六]第六 比丘   ※二   “诸比丘!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四   诸比丘!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四七]第七 难提   一   迦毗罗卫城因缘。   二   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释氏难提曰:   “难提!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三   难提!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四   难提!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成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四八]第八 跋提   一   迦毗罗卫城因缘……(述说来诣之次第)……   二   时,世尊对坐于一面之释氏跋提曰:   “跋提!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三   跋提!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四   难提!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四九]第九 摩诃男   一   迦毗罗卫城因缘……   二   时,世尊言坐于一面之释子摩诃男曰:   “摩诃男!圣弟子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三   摩诃男!此处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四   摩诃男!圣弟子成就此四法者,则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五〇]第十 支   ※二   “诸比丘!有四种预流支。以何为四预流支耶?   三   诸比丘!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是。   四   诸比丘!此为四种预流支。”   第五 有偈福德润泽品(终)   此中摄颂曰:        三种之润泽        二种之大宝        比丘与难提        跋提摩诃男        以及支之十   第六 有慧品   [五一]第一 有偈   ※二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圣弟子,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以何为四法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诸比丘!成就此四法之圣弟子,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   四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说曰——        于如来之信心        不动而善安立        圣者之乐称赞        于戒善自受持        于僧伽具信乐        所见之直心人        其活命名之为        不空以及不贫        故贤者唯以佛        之教而诚持念        精勤信心持戒        勉励净信法见   [五二]第二 雨安居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其时,有一比丘于舍卫城,住雨安居已,因事至迦毗罗卫城。   三   迦毗罗卫城之诸释氏得闻:“有一比丘于舍卫城,住雨安居已,因事至迦毗罗卫城。”   四   时,迦毗罗卫城之诸释氏,来至彼比丘处。至已,礼敬彼比丘,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迦毗罗卫城之诸释氏,对彼比丘言曰:   五   “大德!世尊无病强健否?”   “友等!世尊无病强健。”   “大德!舍利弗、目犍连无病强健否?”   “友等!舍利弗、目犍连无病强健。”   “大德!比丘众无病强健否?”   “友等!比丘众无病强健。”   六   “大德!于此雨安居中,有于世尊之所亲闻、亲受否?”   “友等!我由世尊所亲闻、亲受为:‘诸比丘!依诸漏尽,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之比丘少;依五下分结尽,而成为化生者,当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法之比丘多。’   七   友等!又,我由世尊所亲闻、亲受为:‘诸比丘!依五下分结尽,而成为化生者,于彼处般涅槃,由彼世得不还法之比丘为少;三结尽,贪瞋痴弱,成为一来,唯只一来此世,作苦边际之比丘为多。’   八   友等!又,我由世尊之所亲闻、亲受为:‘诸比丘!三结尽,贪瞋痴弱,成为一来,唯只一来此世,作苦之边际之比丘为少;依三结尽成为预流,堕法灭、决定、趣向等觉之比丘为多。’”   [五三]第三 达摩提那   一   一时,世尊住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园。   二   时,优婆塞达摩提那与五百优婆塞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优婆塞白世尊曰:   三   “大德!世尊请教授我等,大德!世尊请教授我等,以使长夜得利益安乐。”   “达摩提那!然则汝等应如是学:‘如来所说之经为甚深、义甚深、出世间、空性相应,时时将此具足而住。’达摩提那!汝等应如是学。”   四   “大德!住于有儿童愦乱之卧处,用迦尸衣、栴檀,持鬘香、涂香,享受金银之我等,对如来所说之甚深、义甚深、出世间、空性相应之经,能时时具足而住为不易。大德世尊为依住五戒之我等,请说示上法。”   五   “达摩提那!然则汝等应如是学:‘我等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达摩提那!汝等应如是学。”   “大德!世尊所说四预流支之法,我等有之,我等当与此法俱存。   六   大德!我等于佛成就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七   “达摩提那!汝等幸哉!达摩提那!汝等福哉!达摩提那!汝等当记别为预流果。”   [五四]第四 疾病   一   一时,世尊住释氏国迦毗罗卫城尼拘律园。   二   其时,众多之比丘,为世尊做衣,为“三月后,世尊整衣外出游行。”   三   释氏摩诃男闻得众多之比丘,为世尊做衣,为“三月后,世尊整衣将出游行。”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释氏摩诃男白世尊曰:   四   “大德!闻众多比丘,为世尊做衣,为‘三月后,世尊整衣将出游行。’大德!曾于世尊处有亲闻亲受‘有慧之优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应对有慧之优婆塞教诫。’”   五   “摩诃男!有慧之优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对有慧之优婆塞,应以四苏息法令得活命,而曰:‘具寿,当得活!于佛有证净,而曰:“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具寿,当得活!具寿!于法……于僧……于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秽,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   六   摩诃男!有慧之优婆塞,因疾病而重患困苦,对有慧之优婆塞,以此四苏息法令得活已,应如是言:   七   ‘具寿顾恋父母耶?’若彼如是言:‘我顾恋父母。’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有死法;若具寿顾恋父母亦唯死,若具寿不顾恋父母亦唯死,具寿愿断父母之顾恋。’   八   若彼如是言:‘我断父母之顾恋。’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顾恋妻子耶?’彼若如是言:‘我顾恋妻子’,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有死法;具寿若顾恋妻子亦唯死,具寿若不顾恋妻子亦唯死。具寿愿断妻子之顾恋。’   九   彼若如是言:‘我断妻子之顾恋’。于彼当如是答言:‘具寿,对人之五妙欲顾恋耶?’彼若如是答言:‘我顾恋人之五妙欲’,于彼应如是答言:‘友!天之欲比人之欲为更胜、更妙,具寿唯愿心由人欲远离,心当于胜解四大天王天。’   一〇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人欲远离,心胜解于四大天王天’,于彼当如是答言:‘友!忉利天比四大天王天为更胜、更妙,具寿唯愿心由四大天王天远离,心当胜解于忉利天。’   一一~一六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四大天王天远离,心胜解于忉利天’。于彼应如是答言:‘友!比忉利天,耶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一七   ……友!梵世比他化自在天为更胜、更妙,具寿唯愿心由他化自在天远离,心当胜解于梵世。’   一八   彼若如是言:‘我心由他化自在天远离,心胜解于梵世’,于彼当如是答言:‘友!梵世亦无常、无恒,为有身所摄,具寿唯愿心由梵世远离,摄心于有身之灭尽。’   一九   若彼如是言:‘我心由梵世远离,摄心于有身之灭尽。’摩诃男!如是心解脱之优婆塞,与百岁心解脱之比丘无有少异,我谓:依解脱而解脱。”   [五五]第五 果(一)   ※二   “诸比丘!对此四法修习、多修者,则资于预流果现证。以何为四法耶?   三   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是。   四   诸比丘!对此四法修习、多修者,则资于预流果现证。”   [五六]第六 果(二)   ※二   “诸比丘!对此四法修习、多修者,则资于一来果现证……”   [五七]第七 果(三)   ※二   “……资于不还果现证……”   [五八]第八 果(四)   ※二   “……资于阿罗汉果现证……”   [五九]第九 获得   ※二   “……资于智慧获得……”   [六〇]第十 增长   ※二   “……资于智慧增长……”   [六一]第十一 广大   ※二   “……资于智慧广大……”   第六 有慧品(终)   摄颂:        有偈与雨安居        达摩提那疾病        四果以至获得        增长以及广大   第七 大慧品   [六二]第一 大   ※四   “……资于大慧……”   [六三]第二 广   ※四   “……资于广慧……”   [六四]第三 广大   ※四   “……资于广大慧……”   [六五]第四 深   ※四   “……资于深慧……”   [六六]第五 无等   ※四   “……资于无等慧……”   [六七]第六 宏慧   ※四   “……资于宏慧……”   [六八]第七 多多   ※四   “……资于慧之多多……”   [六九]第八 迅   ※四   “……资于迅慧……”   [七〇]第九 轻   ※四   “……资于轻慧……”   [七一]第十 捷   ※四   “……资于捷慧……”   [七二]第十一 速   ※四   “……资于速慧……”   [七三]第十二 利   ※四   “……资于利慧……”   [七四]第十三 决择   ※二   “……资于决择慧。以何为四耶?   三   乃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是。   四   诸比丘!对此四法修习、多修者,则资于决择慧。”   摄颂:        大广与广大        深无等与宏        多多迅轻捷        速利与决择   预流相应中、第七大慧品(终)   第十一预流相应(终)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 18 册 No. 0006 相应部经典(第48卷-第56卷)   第十二 谛相应   第一 定品   [一]第一 定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定当修习!诸比丘!得定之比丘,了知如实。以何为了知如实耶?   三   此为苦,了知如实;此为苦集,了知如实;此为苦灭,了知如实;此为顺苦灭道,了知如实。   四   诸比丘!于定当修习!诸比丘!得定之比丘,了知如实。是故,诸比丘应以此为苦,勉励!以此为苦集,勉励!以此为苦灭,勉励!以此为顺苦灭之道,勉励!”   [二]第二 宴默   ※二   “诸比丘!应精勤于宴默!诸比丘!宴默之比丘,了知如实。以何为了知如实耶?   三   此是苦,了知如实;此是苦集,了知如实;此是苦灭,了知如实;此是顺苦灭之道,了知如实。   四   诸比丘!应精勤于宴默!诸比丘!宴默之比丘,了知如实。是故,诸比丘!以此是苦,应勉励!以此是苦集,应勉励!以此是苦灭,应勉励!以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三]第三 善男子(一)   ※二   “诸比丘!于过去世,善男子离家出家,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   三   诸比丘!于未来世,善男子离家出家,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   四   诸比丘!于现在世,善男子离家出家,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以何为四圣谛耶?   五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六   诸比丘!于过去世,善男子离家出家……于未来世,善男子离家出家……于现在世,善男子离家出家,皆为对此四圣谛之现观。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四]第四 善男子(二)   ※二   “诸比丘!于过去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   三   诸比丘!于未来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   四   诸比丘!于现在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以何为四圣谛耶?   五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六   诸比丘!于过去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于未来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于现在世,善男子离家出家,如实现观者,皆为对此四圣谛现观如实。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五]第五 沙门婆罗门(一)   ※二   “诸比丘!于过去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三   诸比丘!于未来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四   诸比丘!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五   诸比丘!于过去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于未来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六]第六 沙门婆罗门(二)   ※二   “诸比丘!于过去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所宣说。   三   诸比丘!于未来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所宣说。   四   诸比丘!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所宣说。以何为四圣谛耶?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五   诸比丘!于过去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于未来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于现在世,沙门、婆罗门如实现等觉之所宣说,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宣说。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七]第七 寻   ※二   “诸比丘!勿寻思恶不善之寻。谓:欲寻、瞋寻,害寻。何以故耶?   三   诸比丘!此等之寻不引义利,非初梵行,不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四   诸比丘!汝等寻思时,‘此是苦’应寻思,‘此是苦集’应寻思,‘此是苦灭’应寻思,‘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寻思。何以故耶?   五   诸比丘!此等之寻引于义利,成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八]第八 思   ※二   “诸比丘!勿思惟恶不善之思,谓:‘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世间为有边,世间为无边,命即身,命与身为异,如来死后为有,如来死后为无,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如来死后非有亦非无。’何以故耶?   三   诸比丘!此等之思不引义利,不达初梵行,不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四   诸比丘!汝等思惟时,以‘此是苦’应思惟!‘此是苦集’应思惟!‘此是苦灭’应思惟!‘此是顺苦灭之道’应思惟!何以故耶?   五   诸比丘!此等之思惟引于义利,成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九]第九 诤   ※二   “诸比丘!勿论诤论,谓:‘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云何知此法、律耶?汝为邪行者,我为正行者;汝将应说为前者,说为后,将应说为后者,说为前;我言为相应,汝言为不相应;汝长时所思为所覆;汝为逃他论而立论;汝将堕负处,若能者,当应答。’何以故耶?   三   诸比丘!此论不引义利,非成初梵行,不能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四   诸比丘!汝等论时,以‘此是苦’应论,‘此是苦集’应论,‘此是苦灭’应论,‘此是顺苦灭之道’应论。何以故耶?   五   诸比丘!此论引于义利,成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一〇]第十 论   ※二   “诸比丘!勿论种种之畜生论、谓: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论、怖畏论、战争论、食论、饮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论、亲族论、车乘论、村里论、聚落论、都城论、地方论、女人论、男人论、勇士论、街路论、池边论、亡灵论、种种论、世间谭、海谭,如是之有无论是。何以故耶?   三   诸比丘!此论不引义利,不达初梵行,不能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四   诸比丘!汝等论时,以‘此是苦也’应论,‘此是苦集’应论,‘此是苦灭’应论,‘此是顺苦灭之道’应论。何以故耶?   五   诸比丘!此论为引于义利,成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诸比丘!以‘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第一 定品(终)   此中摄颂曰:        定以及宴默        二之善男子        沙门婆罗门        寻与思诤论   第二 转法轮品   [一一]第一 如来所说(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园。   二   于此处,世尊言五比丘曰:   “诸比丘!出家者不可亲近于二边。以何为二边耶?   三   (一)于诸欲以爱欲贪着为事者,乃下劣、卑贱、凡夫之所行、非圣贤,乃无义相应。(二)以自之烦苦为事者,为苦,非圣贤,乃无义相应。诸比丘!如来舍此二边,以中道现等觉。此为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四   诸比丘!云何乃能如来于中道现等觉,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耶?乃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乃如来所现等觉之中道,此乃资于眼生、智生、寂静、证智、等觉、涅槃。   五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悲忧恼苦、遇怨憎者苦、与所爱者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为五取蕴苦。   六   诸比丘!苦集谛者,即是此,谓:后有起、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   七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谓:于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而无执着。   八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所谓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   九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圣谛遍知……乃至……已遍知,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〇   诸比丘!苦集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对此苦集圣谛应断……乃至……已断,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一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对此苦灭圣谛应现证……乃至……已现证,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二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对此顺苦灭道圣谛应修习……乃至……已修习,于先前未闻之法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三   诸比丘!我于四圣谛以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尚未达悉皆清净时,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不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   一四   诸比丘!然而我于此四圣谛,如是三转十二行相之如实智见已达悉皆清净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   又,我智生与见,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我最后之生,再不受后有。”   一五   世尊如是说示已,五比丘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又说示此教时,具寿憍陈如生远尘离垢之法眼:“有集法者,悉皆有此灭法。”   一六   世尊转如是法轮时,地居之诸天发声言曰:   “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一七   闻得地居诸天之声之四大天王诸天,发声言曰:   “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之任何者,皆不能覆。”   一八   闻得四大天王诸天声之忉利诸天……焰摩诸天……兜率诸天……化乐诸天……他化自在诸天……梵身诸天发声言曰:   “世尊如是于波罗捺国仙人堕处鹿野苑,转无上之法轮,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世间任何者,皆不能覆。”   一九   如是于其刹那,其顷刻,其须臾之间,乃至止于梵世之声已达。又,此十千世界涌震动,示现于无量广大光明之世间,超越诸天之天威力。   二〇   时,世尊称赞而曰:   “憍陈如悟矣,憍陈如悟矣!”   自此即名具寿憍陈如,称为阿若憍陈如。   [一二]第二 如来所说(二)   ※二   “诸比丘!苦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圣谛遍知……乃至……已遍知,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三   诸比丘!苦集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集圣谛断除……乃至……已断,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四   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苦灭圣谛现证……乃至……已现证,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五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即是此,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诸比丘!应对此顺苦灭道圣谛修习……乃至……已修习,于先前未闻之法,如来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一三]第三 蕴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三   诸比丘!云何为苦圣谛耶?谓五取蕴是,谓: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是。诸比丘!此名为苦圣谛。   四   诸比丘!云何为苦集圣谛耶?后有起而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五   诸比丘!云何为苦灭圣谛耶?将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是无执着。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六   诸比丘!云何为顺苦灭道圣谛耶?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为顺苦灭道圣谛。   七   诸比丘!此为四圣谛。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之道,应勉励!”   [一四]第四 处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三   诸比丘!云何为苦圣谛耶?谓:六入处是。以何为六入处耶?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是。诸比丘!此名为苦圣谛。   四   诸比丘!云何为苦集圣谛耶?后有起而喜贪俱行,是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五   诸比丘!云何为苦灭圣谛耶?将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是无执着。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六   诸比丘!云何为顺苦灭道圣谛耶?八支圣道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名为顺苦灭道圣谛。   七   诸比丘!此为四圣谛。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一五]第五 受持(一)   ※二   “诸比丘!汝等对我所说之四圣谛,曾受持否?”   三   如是言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我对世尊所说之四圣谛,予以受持。”   “比丘!汝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云何受持耶?”   四   “大德!世尊所说之第一圣谛——苦,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说之第二圣谛——苦集,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说之第三圣谛——苦灭,我予受持。大德!世尊所说之第四圣谛——顺苦灭道,我予受持。大德!我如是对世尊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   五   “善哉!善哉!比丘!汝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比丘!苦为我所说之第一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苦集为我所说之第二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苦灭为我所说之第三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顺苦灭道为我所说之第四圣谛,如是对此受持。   六   比丘!如是对我所说之四圣谛,应受持。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一六]第六 受持(二)   ※二   “诸比丘!汝等对我所说之四圣谛,曾受持否?”   三   如是言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我对世尊所说之四圣谛,予以受持。”   “比丘!汝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云何受持耶?”   四   “大德!苦为世尊所说之第一圣谛,我予受持。大德!若沙门、婆罗门如是言:‘沙门瞿昙之所说,乃非第一苦圣谛,我舍此第一苦圣谛,立他之第一苦圣谛。’无有此理。   五~六   大德!苦集为世尊所说之第二圣谛,我予受持……苦灭为世尊所说之第三圣谛,我予受持。   七   大德!顺苦灭道为世尊所说之第四圣谛,我予受持。大德!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言:‘沙门瞿昙之所说,乃非第四顺苦灭道圣谛,我舍此第四顺苦灭道圣谛,而立他之第四顺苦灭道圣谛。’无有此理。   八   大德!我如是对世尊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   九   “善哉、善哉!比丘!善哉!比丘!汝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比丘!苦为我所说之第一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言:‘沙门瞿昙之所说,乃非第一苦圣谛,我舍此第一苦圣谛,而立他之第一苦圣谛。’无有此理。比丘!苦集……乃至……苦灭……乃至……顺苦灭道,为我所说之第四圣谛,如是对此受持。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如是言:‘沙门瞿昙之所说,乃非第四顺苦灭道圣谛,我舍此第四顺苦灭道圣谛,而立他之第四顺苦灭道圣谛。’无有此理。   一〇   比丘!如是对我所说之四圣谛予受持。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一七]第七 无明   ※二   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所谓无明、无明者。大德!云何为无明耶?云何为随无明耶?”   四   “比丘!苦之无智,苦集之无智,苦灭之无智,顺苦灭道之无智,此名为无明;如是者为随无明。   五   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一八]第八 明   ※二   时,有一比丘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所谓明、明者。大德!云何为明耶?云何为随明耶?”   四   “比丘!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顺苦灭道之智,此名之明;如是者为随明。   五   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一九]第九 辩   ※二   “诸比丘!‘此是苦圣谛’,为我所立。此中之谓‘此是苦圣谛’者,含有无量之字、无量之文、无量之辩。   三   ……‘此是苦集圣谛’……   四   ……‘此是苦灭圣谛’……   五   诸比丘!‘此是顺苦灭道圣谛’,为我所立。此中之谓‘此是顺苦灭道圣谛’者,含有无量之字、无量之文、无量之辩。   六   是故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〇]第十 如   ※二   “诸比丘!有四种之如,为不离如、不异如。以何为四耶?   三   诸比丘!‘此是苦’,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   四   ‘此是苦集’,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   五   ‘此是苦灭’,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   六   ‘此是顺苦灭道’,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   七   诸比丘!此四者,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二 转法轮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之如来说        蕴节与处节        二节之受持        无明明辩如   第三 拘利村品   [二一]第一 跋耆(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跋耆国拘利村。   二   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因对四圣谛不了悟、不通达,如是,我与汝等将永久流转轮回。以何为四圣谛耶?   三   诸比丘!因对苦圣谛不了悟、不通达,如是,我与汝等将永久流转轮回。因对苦集圣谛……乃至……对苦灭圣谛……乃至……因对顺苦灭道圣谛,不了悟、不通达,我与汝等将永久流转轮回。   四   诸比丘!如今,对苦圣谛了悟、通达,对苦集圣谛了悟、通达,对苦灭圣谛了悟、通达,对顺苦灭道圣谛了悟、通达,则断有爱、尽有索、更不受后有。”   五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如是说:        因对四圣谛        不能如实观        则久受生处        轮回所及者        对此等圣谛        观于此等者        于灭则有索        乃至苦根断        更不受后有   [二二]第二 跋耆(二)   ※二   “诸比丘!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能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能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能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能如实了知,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我不予认许。又,彼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者,为无有。   三   诸比丘!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我予认许。又,彼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四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已,师更如是说:        苦苦生无残        遍苦应须灭        应达苦灭处        不知道者人        则无心解脱        无慧之解脱        不得苦际尽        受是生与老        苦苦生无残        遍苦应须灭        应达苦灭处        知道者之人        则对心解脱        乃至慧解脱        具足尽苦际        不受生与老   [二三]第三 正等觉者   一~二   舍卫城。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   三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圣谛是。   诸比丘!此为四圣谛。   四   诸比丘!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故,名为如来、应供、正等觉者。   五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四]第四 阿罗汉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皆对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三   诸比丘!未来世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皆对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四   诸比丘!现在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皆对四圣谛如实现等觉。以何为四圣谛耶?   五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六   诸比丘!过去世之应供、正等觉者,如实现等觉者……应现等觉为……现等觉者,皆对此四圣谛如实现等觉。   七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五]第五 漏尽   ※二   “诸比丘!我于知见者说漏尽,并非于不知见者。诸比丘!何为知见者之漏尽耶?   三   诸比丘!知见‘此是苦’,为漏尽;知见‘此是苦集’,为漏尽;知见‘此是苦灭’,为漏尽;知见‘此是顺苦灭道’,为漏尽。   四   诸比丘!如是知见为漏尽。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六]第六 友   ※二   “诸比丘!汝等若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思念之朋友、亲戚、血族,诸比丘!汝等对彼等应将四圣谛之如实现观,劝导使习住。何为四圣谛耶?   三   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圣谛也。   四   诸比丘!汝等若有应所哀愍、应所听闻、思念之朋友、亲戚、血族者,诸比丘!汝等对彼等应将此四圣谛之如实现观,劝导使习住。   五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七]第七 如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   三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四   诸比丘!此四圣谛为如,为不离如、不异如,是故名为圣谛。   五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八]第八 世间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   三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四   诸比丘!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中,如来为圣。是故名之为圣谛。   五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二九]第九 应遍知   ※二   “诸比丘!有四圣谛。以何为四圣谛耶?   三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四   诸比丘!此四圣谛中,有应遍知之圣谛、有应断之圣谛、有应现证之圣谛、有应修习之圣谛。   诸比丘!何为应遍知之圣谛耶?   五   诸比丘!苦圣谛应遍知,苦集圣谛应断,苦灭圣谛应现证,顺苦灭道圣谛应修习。   六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三〇]第十 伽梵婆提   一   一时,众多之长者比丘,住于支提国萨罕奢尼卡。   二   其时,众多之长老比丘,食后由乞食归,于讲堂集会聚坐,作如是之谈话:“友等!见苦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耶?”   三   作如是言,具寿伽梵婆提对长老比丘曰:   “友等!我自世尊处,曾亲闻、亲受:   四   ‘诸比丘!见苦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见苦集者,亦见苦、亦见苦灭、亦见顺苦灭道。见苦灭者,亦见苦、亦见苦集、亦见顺苦灭道。见顺苦灭道者,亦见苦、亦见苦集、亦见苦灭。’”   第三 拘利村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节之跋耆        及正等觉者        阿罗汉漏尽        友与如世间        乃至应遍知        及伽梵婆提   第四 申恕林品   [三一]第一 申恕   一   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国申恕林。   二   时,世尊手持少许之申恕叶,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我手中所持之少许申恕叶,与在申恕林上所有者,何者为多耶?”   “大德!世尊手中所持之申恕叶为少,申恕林上所有为多。”   三   “诸比丘!如是,我证知而对汝等不说之处为多,所说之处为少。   四   诸比丘!以何之故,我不说耶?诸比丘!此不相应于义利,非达初梵行,不能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我不说。   五   诸比丘!我以何说之耶?诸比丘!于‘此是苦’,说之;于‘此是苦集’说之,于‘此是苦灭’说之;于‘此是顺苦灭道’,说之。   六   诸比丘!以何之故,我说之耶?诸比丘!此于义利相应,达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是故我为说。   七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三二]第二 佉提罗   ※二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不能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三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以佉提罗叶、婆罗叶、阿摩勒叶,作器,将水以多罗叶持之行。’无有此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不能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不能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四   诸比丘!又,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圣谛,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为有此理。   五   诸比丘!譬如,若作如是言:‘我以钵头摩叶、婆罗叶、摩楼迦叶,作器,将水以多罗叶持之而行。’为有此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作正苦之边际。’为有此理。”   [三三]第三 杖   二   “诸比丘!譬如将杖掷向空中,则或由头堕、或由中堕、或由尾堕。诸比丘!如是有无明盖、有爱结之众生,流转轮回,或由此世往他世、或由他世来此世。何以故耶?诸比丘!乃不见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三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四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三四]第四 衣   ※二   “诸比丘!若衣、若头燃,应作何耶?”   “大德!若衣、若头燃,为扑息衣或头,应起增上之志欲,精进、勉励、势猛、不退、正念、正知。”   三   “诸比丘![可]舍置燃衣或头而不作意,[然]对尚未如实现观之四圣谛,为现观,应起增上之志欲,精进、勉励、势猛、不退、正念、正知。以何为四圣谛耶?   四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五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三五]第五 百枪   ※二   “诸比丘!譬如有男子,有寿百岁、命百岁,有人对彼曰:‘男子!汝于晨时分,以枪冲刺百次;日中时分,以枪冲刺百次;日夕时分,以枪冲刺百次。男子!汝每日被枪冲刺三百次,保有寿百岁、命百岁。百岁之后,对尚未现观之四圣谛,予现证。’诸比丘!知义趣之善男子,应善受之。何以故耶?   三   诸比丘!轮回自无始有之,为枪所冲、为剑所冲、为斧所冲,不知其前际。诸比丘!虽如是者,诸比丘!我非说有苦有忧四圣谛之现观。诸比丘!我说有乐有喜四圣谛之现观。以何为四圣谛耶?   四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五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三六]第六 生类   ※二   “诸比丘!譬如有男子,将此阎浮提中之草木枝叶,截集于一处,集之一处作成串,大海中之大生类贯成大串,大海中之中生类贯成中位之串,大海中之小生类贯成小串。诸比丘!然大海中粗大生类尚未摄者有之,若此阎浮提中之草木枝叶虽尽摄之,诸比丘!大海中仍有更多之小生类,不易贯串。何以故耶?   三   诸比丘!其自体微小故。诸比丘!如是众生界之恶趣为大。诸比丘!由如是大恶趣解脱之人,为见具足,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   四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三七]第七 日喻(一)   ※二   “诸比丘!日轮上升时,前驱之前相,为有明相。诸比丘!如是对四圣谛、如实现观时,前驱之前相为正见。   三   诸比丘!于有正见之比丘,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是为可期。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三八]第八 日喻(二)   ※二   “诸比丘!若日月尚未出于世间,则大光明、大光耀尚未现,以致闇黑、闇冥而昼夜不分,不分月或半月、不分时节岁数。   三   诸比丘!日月出时,则大光明、大光耀现,无闇黑、无闇冥,分昼夜,分月、半月、分时节岁数。   四   诸比丘!如是者,若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尚未出,则大光明、大光耀犹不现,闇黑、闇冥而无四圣谛之教说,亦不说示、施设、建立、开演、分别、显了。   五   诸比丘!如来、应供、正等觉者出时,则大光明、大光耀现,无闇黑、无闇冥,有四圣谛之教说,则有施设、建立、开演、分别、显了。以何为四耶?   六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七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三九]第九 因陀罗柱   ※二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是知而知、见而见者耶?’   三   诸比丘!譬如棉、棉花之轻而受风吹时,置于平坦地面上,东风来则吹拂向西、西风来则吹拂向东、北风来则吹拂向南、南风来则吹拂向北。何以故耶?诸比丘!绵花轻之故。   四   诸比丘!如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知。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为知而知、见而见者耶?’何以故耶?诸比丘!未观四圣谛故。   五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不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为知而知、见而见者耶?’[不观他面、不随他语。]   六   诸比丘!譬如铁柱、因陀罗柱之根深善埋而不动不摇。若从东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西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北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南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何以故耶?诸比丘!根深之因陀罗柱善埋故。   七   诸比丘!如是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不观他沙门、婆罗门之面云:‘此尊者为知而知、见而见者耶?’何以故?诸比丘!善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八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九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四〇]第十 论师   ※二   “诸比丘!若比丘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若从东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若从西方……若从北方……若从南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   三   诸比丘!譬如有长十六肘之石柱,由根往下八肘,由根向上八肘。若从东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若从西方……若从北……若从南方大风雨来,亦不震、不动、不摇。何以故耶?诸比丘!根深而石柱被善埋故。   四   诸比丘!如是,若比丘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若从东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若从西方……若从北方……若从南方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议论、求议论,为具他法而震动摇撼彼者,无有此理。何以故耶?诸比丘!善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八   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九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四 申恕林品(终)   此中摄颂曰:        申恕佉提罗        杖与衣百枪        生类二日喻        因罗柱论师   第五 深险品   [四一]第一 思惟   一   一时,世尊住竹林迦兰陀园。   二   于此处,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往昔,有一男子,以‘应于世间作思惟’,而往须摩竭陀池。来至须摩竭陀池之岸边坐,进入世间思惟。   三   诸比丘!彼男子于须摩竭陀池之岸,见四部军之入藕根。见已,思念:‘我发狂矣,我狂乱矣,我见世间之所无者。’   四   诸比丘!时,彼男子走入都城,告大众曰:‘诸大德!我发狂矣,诸大德!我狂乱矣,我见世间之所无者。’   ‘男子!汝云何发狂耶?云何狂乱耶?汝见世间所无者耶?’   五   ‘诸大德!于此,我出王舍城,以“应于世间作思惟”,而往须摩竭陀池。来至须摩竭陀池之岸边坐下,入于世间作思惟。诸大德!我于须摩竭陀池之岸,见四部军之入藕根。诸大德!如是,我发狂,如是,我狂乱,我见世间之所无者。’   ‘男子!汝实发狂矣,实为狂乱,汝之所见为世间所无者。’   六   诸比丘!然则,彼男子为见真实,非非实。诸比丘!往昔,天与阿修罗酣战。诸比丘!于彼战役,诸天胜,阿修罗败。阿修罗因败而惧,怖畏诸天由藕根入阿修罗宫。   七   是故诸比丘!勿于世间思惟,曰:‘世间为常、世间为无常、世间为有边、世间为无边、命即是身、命与身为异、如来死后为有、如来死后为无、如来死后为亦有亦无、如来死后为亦非有亦非无。’何以故耶?   八   诸比丘!此思惟与义不相应,不达初梵行,不资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九   诸比丘!汝等思惟时,于‘此是苦’应思惟,于‘此是苦集’应思惟,于‘此是苦灭’应思惟,于‘此是顺苦灭道’应思惟。何以故耶?   一〇   诸比丘!此思惟与义相应,为初梵行,资于厌患、离贪、灭尽、寂止、证智、等觉、涅槃。   一一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四二]第二 深险   一   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二   时,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往辩才峰,行昼日坐。”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曰:   “唯唯,大德!”   三   时,世尊与众多比丘俱往辩才峰。有一比丘,于辩才峰见大深险。见已,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深险。大德!深险可怖畏。大德!可有比此深险更大、更怖畏之深险耶?”   “比丘!亦有比此深险更大、更怖畏之深险者。”   “大德!比此深险更大、更怖畏之深险为何耶?”   四   “比丘!于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者,则于生本之诸行乐着,老本之诸行乐着,死本之诸行乐着,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乐着。因乐著于生本诸行,乐著于老本诸行,乐著于死本诸行,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则生本之诸行增长,老本之诸行增长,死本之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增长。因生本之诸行增长,老本之诸行增长,死本之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增长,则堕于生之深险,堕于老之深险,堕于死之深险,堕于愁、悲、苦、忧、恼之深险,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吾云不得苦之解脱。   五   比丘!然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则不乐著于生本之诸行,不乐著于老本之诸行,不乐著于死本之诸行,不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之诸行。因不乐著于生本诸行,不乐著于老本诸行,不乐著于死本诸行,不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是以不堕生之深险,不堕老之深险,不堕死之深险,不堕愁、悲、苦、忧、恼之深险,而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吾云得苦之解脱。   六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四三]第三 热烦   ※二   “诸比丘!有名大热之地狱。于彼处,眼所见之色,唯见非可爱相、不见可爱相,唯见非可乐相、不见可乐相,唯见非可意相、不见可意相。耳所闻之声……鼻所嗅之香……舌所味之味……身所触之所触……意所知之法,唯知非可爱相、不知可爱相,唯知非可乐相、不知可乐相,唯知非可意相、不知可意相。”   三   如是说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此热烦。大德!甚大哉!此热烦。大德!可有比此热烦更大、更怖畏之热烦耶?”   “比丘!亦有比此热烦更大、更怖畏之热烦。”   “大德!比此热烦更大、更怖畏之热烦为何耶?”   四   “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者,于生本诸行乐着,于老本诸行乐着,于死本诸行乐着,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乐着。因乐著于生本诸行,乐著于老本诸行,乐著于死本诸行,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则生本诸行增长,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由生本诸行增长,则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故燃起生之热烦,燃起老之热烦,燃起死之热烦,燃起愁、悲、苦、忧、恼之热烦,而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吾云不得苦之解脱。   五   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则不乐著于生本诸行,不乐著于老本诸行,不乐著于死本诸行,不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因不乐著于生本诸行,不乐著于老本诸行,不乐著于死本诸行,不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由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是以生之热烦不燃,老之热烦不燃,死之热烦不燃,愁、悲、苦、忧、恼之热烦不燃,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得解脱。吾云得苦之解脱。   六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四四]第四 重阁堂   ※二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未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未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三   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尚未作重阁堂之下层,即欲建筑其上层。’无有此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未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未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未如实现观,而作苦之边际。’无有此理。   四   诸比丘!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有此道理。   五   诸比丘!譬如作如是言:‘我既作重阁堂之下层已,再建立其上层。’有此道理。诸比丘!如是,若作如是言:‘我对苦圣谛如实现观,对苦集圣谛如实现观,对苦灭圣谛如实现观,对顺苦灭道圣谛如实现观,而作正苦之边际。’有此道理。   六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四五]第五 毛   一   一时,世尊住毗舍城大林之重阁讲堂。   二   时,具寿阿难于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毗舍城乞食。   三   具寿阿难见众多之离车童子,于会堂作弓射,自远处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   四   见已,思念而言:“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巧,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极巧,所以能自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   五   时,具寿阿难,步至毗舍离乞食,食后由乞食归,来诣世尊住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曰:   六   “大德!于此,我晨朝时分,着下衣、持衣钵,入毗舍离乞食。大德!我见众多之离车童子,于会堂作弓射,由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见已,思念言曰:‘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巧,实则,此等离车童子为极巧,所以能由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   七   “阿难!于汝之意云何?自远方以矢柄射透小键孔,而箭箭相继不误。若将一根毫毛,分为百分,由其一端贯穿另一端,当以何者为难作难成耶?”   “大德!将一根毫毛分成百分,由其一端贯穿另一端,为更难作难成。”   八   “阿难!‘此是苦’,如实通达,‘此是苦集’,如实通达,‘此是苦灭’,如实通达,‘此是顺苦灭道’,如实通达者,是通达更难之通达。   九   是故阿难!‘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四六]第六 闇黑   ※二   “诸比丘!有无盖、无底之闇黑,具如是大神力、大威力之日月光,亦不能及于其中间。”   三   如是说示已,有一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大哉,闇黑。大德!甚大哉,闇黑。大德!可有其他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耶?”   “比丘!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亦有。”   “大德!其他比此闇黑更大、更怖畏之闇黑者,为何耶?”   四   “比丘!于诸沙门、婆罗门,‘此是苦’不如实了知,‘此是苦集’不如实了知,‘此是苦灭’不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不如实了知者,则乐著于生本诸行,乐著于老本诸行,乐著于死本诸行,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因乐著于生本诸行,乐著于老本诸行,乐著于死本诸行,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增长,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由生本诸行增长,老本诸行增长,死本诸行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增长,而堕于生之闇黑,堕于老之闇黑,堕于死之闇黑,堕于愁、悲、苦、忧、恼之闇黑,而不得解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我云不得苦之解脱。   五   比丘!然诸沙门、婆罗门,于‘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集’如实了知,‘此是苦灭’如实了知,‘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者,则不乐著于生本诸行,不乐著于老本诸行,不乐著于死本诸行,不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因不乐著于生本诸行,不乐著于老本诸行,不乐著于死本诸行,不乐著于愁、悲、苦、忧、恼本诸行,故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由生本诸行不增长,老本诸行不增长,死本诸行不增长,愁、悲、苦、忧、恼本诸行不增长,而不堕于生之闇黑,不堕于老之闇黑,不堕于死之闇黑,不堕于愁、悲、苦、忧、恼之闇黑,而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吾云得苦之解脱。   六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四七]第七 孔(一)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将一有孔之轭,投于大海中。有一盲龟,游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龟,其头得入彼有一孔之轭否?”   “大德!或于某时亦可得然,但需经长时。”   四   “诸比丘!彼百年上浮一次之盲龟,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轭,诸比丘!可速于愚者一度至堕处,再得人身者。何以故耶?   五   诸比丘!于彼堕处,了无法行、平等行、善业、福业,诸比丘!彼等互啖、啖弱者。何以故耶?   六   诸比丘!不见四圣谛故。何为四圣谛耶?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七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四八]第八 孔(二)   ※二   “诸比丘!譬如此大地,悉是水。于此有人,将一有孔之轭投下,东风拂之向西,西风拂之向东,北风拂之向南,南风拂之向北。于此有一盲龟,游行海中,百年上浮一次。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彼盲龟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得入彼有一孔之轭否?”   “大德!彼盲龟百年浮起一次,其首入彼有一孔之轭,实为难得。”   四   “诸比丘!如是,得人身为难得。诸比丘!如是,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出世为难得。诸比丘!如是,如来所说法、律出现于世为难得。   五   诸比丘!如今,已得人身;如来、应供、正等觉者既出世;如来所说之法、律,既现于世。   六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四九]第九 须弥(一)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须弥山王之上,放置大如豆粒之石砾七个。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砾石,与须弥山王,何者为多耶?”   “大德!须弥山王为多,放置其上豆粒大之七砾石为少。于须弥山王上所置之豆粒大七砾石,乃不成算数、不成譬类、不成一分。”   四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已灭尽之苦为多、残者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不成算数、不成譬类、不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对‘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   五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五〇]第十 须弥(二)   ※二   “诸比丘!譬如须弥山王灭尽,而唯独豆粒大之七石砾残存。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须弥山之灭尽,与所残存之豆粒大之七砾石,何者为多耶?   大德!须弥山之灭尽者为多,所残存豆粒大之七砾石为少。此于须弥山之灭尽者,与所残存之豆粒大七砾石,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者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不成算数、不成譬类、不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对‘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集’,如实知;‘此是苦灭’,如实知;‘此是顺苦灭道’,如实知。   五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五 深险品(终)   此中摄颂曰:        思惟与深险        热烦重阁堂        毛闇黑二孔        二节之须弥   第六 现观品   [五一]第一 爪尖   ※二   时,世尊将少许之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其与大地土,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尘为少,于大地相比,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三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现观者,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者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对‘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集’,如实知;‘此是苦灭’,如实知;‘此是顺苦灭道’,如实知。   四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五二]第二 湖池   ※二   “诸比丘!譬如有湖池,长五十由旬、广五十由旬、深五十由旬,水盈满及岸。有人用草之尖端将水掬汲。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用草尖所掬之水与湖池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此湖池之水为多,草尖所掬之水为少,于湖池之水相比,用草尖所掬之水,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勉励!”   [五三]第三 合流(一)   ※二   “诸比丘!譬如于诸大河、恒河、耶符那、伊罗跋提、萨罗游、摩企之合流会合处,有人掬汲二三滴之水。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所掬之二三滴水,与彼合流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合流之水为多,所掬之二三滴水为少,于合流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五四]第四 合流(二)   ※二   “诸比丘!譬如诸大河、恒河、耶符那、伊罗跋提、萨罗游、摩企之水灭尽,唯残存二三滴水。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灭尽之合流水,与彼二三滴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灭尽之合流之水为多,彼二三滴之残存水为少。于灭尽之合流水相比,二三滴之残存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五五]第五 地(一)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大地上置七个大如枣核之土团。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放置大地七个枣核大之土团,与此大地之土,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放置之七个枣核大土团为少,于大地土相比,放置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五六]第六 地(二)   ※二   “诸比丘!譬如大地灭尽,唯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大地之灭尽,与所残存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之灭尽者为多,所残存之七个枣核大之土团为少,于大地之灭尽相比,所残存之七枣核大之土团,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五七]第七 海(一)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大海中汲掬二三滴水。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彼二三滴汲掬之水与大海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海之水为多,彼二三滴之掬水为少,于大海之水相比,二三滴之掬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五八]第八 海(二)   ※二   “诸比丘!譬如大海之水灭尽,唯残存二三滴之水。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灭尽之大海水,与彼二三滴之残水,何者为多耶?”   “大德!灭尽之大海水为多,彼二三滴之残水为少,于灭尽之大海水,彼二三滴之残水,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五九]第九 山喻(一)   ※二   “诸比丘!譬如有人,于雪山王之上置放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置放之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与雪山王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雪山王为多,放置其上之七个芥子粒大石砾为少,于雪山王,放置其上之七个芥子粒大石砾,为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五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乃至……应勉励!”   [六〇]第十 山喻(二)   ※二   “诸比丘!譬如雪山王灭尽,唯独残存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雪山王之灭尽与所残存七芥子粒大之石砾,何者为多耶?”   “大德!雪山王之灭尽为多,所残存之七个芥子粒大之石砾为少,于雪山王之灭尽,所残存七芥子粒大石砾,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   “诸比丘!如是圣弟子,于见具足,而已现观,则已灭尽之苦为多,所残存之苦为少,于前之已灭尽之苦蕴,为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此是极七返。彼于‘此是苦’,如实了知;于‘此是苦集’,如实了知;于‘此是苦灭’,如实了知;于‘此是顺苦灭道’,如实了知。   五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第六 现观品(终)   此中摄颂曰:        爪顶与湖池        二节之合流        二地与二海        二节山之喻   第七 生谷广说品(一)   [六一]第一 余处   ※二   时,世尊将少许之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与大地土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为少,于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   “诸比丘!如是,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再生他处之众生为多。何以故耶?   五   诸比丘!不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乃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六   是故诸比丘!‘此是苦’,应勉励;‘此是苦集’,应勉励;‘此是苦灭’,应勉励!‘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六二]第二 边地   ※二   时,世尊将少许之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与大地土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为少,于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少许尘,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   “诸比丘!如是,再生于中国之众生为少,再生于边地、无知夷狄中之众生为多……乃至……”   [六三]第三 慧   ※四   “诸比丘!如是,成就圣慧眼之众生为少,随无明愚痴之众生为多……乃至……”   [六四]第四 酒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饮酒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饮酒之众生为多……乃至……”   [六五]第五 水   ※四   “诸比丘!如是,陆生之众生为少,水生之众生为多……乃至……”   [六六]第六 母   ※四   “诸比丘!如是,孝于母之众生为少,不孝于母之众生为多……乃至……”   [六七]第七 父   ※四   “诸比丘!如是,孝于父之众生为少,不孝于父之众生为多……乃至……”   [六八]第八 沙门   ※四   “诸比丘!如是,尊重沙门之众生为少,不尊重沙门之众生为多……乃至……”   [六九]第九 婆罗门   ※四   “诸比丘!如是,尊重婆罗门之众生为少,不尊重婆罗门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〇]第十 尊重   ※四   “诸比丘!如是,尊重族姓中最胜者之众生为少,不尊重族姓中最胜者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七 生谷广说品(一)(终)   此中摄颂曰:        余处与边地        慧与酒与水        母父与沙门        婆罗门尊重   第八 生谷广说品(二)   [七一]第一 生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杀生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杀之众生为多。何以故耶……乃至……”   [七二]第二 不与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不与取之众生为少,不远离不与取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三]第三 欲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欲邪行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欲邪行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四]第四 妄语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妄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妄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五]第五 离间语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离间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离间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六]第六 粗恶语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粗恶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粗恶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七]第七 杂秽语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杂秽语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杂秽语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八]第八 种子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损坏草木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损坏草木之众生为多……乃至……”   [七九]第九 非时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非时食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非时食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〇]第十 薰香涂香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华鬘、薰香、涂香之所持、庄严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华鬘、薰香、涂香、之所持、庄严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八 生谷广说品(二)(终)   此中摄颂曰:        生及不与欲        妄语离间语        粗恶杂秽语        种子与非时        薰香与涂香   第九 生谷广说品(三)   [八一]第一 舞蹈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舞蹈、歌谣、音乐、观剧之众生为少,不远离舞蹈、歌谣、音乐、观剧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二]第二 床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高床、大床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高床、大床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三]第三 银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金银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金银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四]第四 谷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生谷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生谷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五]第五 肉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生肉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生肉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六]第六 童女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妇女童女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妇女童女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七]第七 婢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奴婢收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奴婢收受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八]第八 山羊、羊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山羊、羊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山羊、羊之众生为多……乃至……”   [八九]第九 鸡、猪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鸡、猪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鸡、猪之众生为多……乃至……”   [九〇]第十 象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象、牛、马、骡马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象、牛、马、骡马之众生为多……乃至……”   第九 生谷广说品(三)(终)   此中摄颂曰:        舞蹈与床银        谷肉与童女        婢与山羊羊        鸡猪以及象   第一〇 生谷广说品(四)   [九一]第一 田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收受田地之众生为少,不远离收受田地之众生为多……乃至……”   [九二]第二 买卖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买卖之众生为少,不远离买卖之众生为多……乃至……”   [九三]第三 使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遣使与行使业之众生为少,不远离遣使与行使业之众生为多……乃至……”   [九四]第四 伪秤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伪秤、伪货、伪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伪秤、伪货、伪斗之众生为多……乃至……”   [九五]第五 虚伪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贿赂、虚伪、骗诈、欺瞒之众生为少,不远离贿赂、虚伪、骗诈、欺瞒之众生为多……乃至……”   [九六~一〇一]第六~十一 掠夺强盗   ※四   “诸比丘!如是,远离割截、杀、缚、埋伏、掠夺、强盗之众生为少,不远离割截、杀、缚、埋伏、掠夺、强盗之众生为多……乃至……   诸比丘!乃不观四圣谛故。以何为四圣谛耶?   五   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   六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一〇二]第十三 五趣(一)   ※二   时,世尊将少许尘,置于爪端,告诸比丘曰:   三   “诸比丘!于汝等之意云何?我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与大地土相比,何者为多耶?”   “大德!大地土为多,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为少,于大地土,世尊爪端所置之少许尘,乃非成算数、非成譬类、非成一分。”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〇三]第十三 五趣(二)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畜生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〇四]第十四 五趣(三)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〇五~一〇七]第十五~十七 五趣(四~六)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〇八~一一〇]第十八~二十 五趣(七~九)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一一~一一三]第二十~二十三 五趣(一〇~一二)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人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一四~一一六]第二十四~第二十六 五趣(一三~一五)   ※四   诸比丘!如是,由地狱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地狱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一七~一一九]第二十七~二十九 五趣(一六~一八)   ※四   诸比丘!如是,由人、地狱死殁,再生于中之众生为少,由地狱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二〇~一二二]第三十~三十二 五趣(一九~二一)   四   诸比丘!如是,由畜生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畜生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二三~一二五]第三十三~三十五 五趣(二二~二四)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少,由畜生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多……乃至……   [一二六~一二八]第三十六~三十八 五趣(二五~二七)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人中之众生为少,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地狱……再生于畜生……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二九]第三十九 五趣(二八)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为少,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地狱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三〇]第四十 五趣(二九)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为少,再生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乃至……   [一三一]第四十一 五趣(三〇)   ※四   “诸比丘!如是,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天中之众生为少,由饿鬼趣死殁,再生于于饿鬼趣之众生为多。何以故耶?   诸比丘!乃不观四圣谛故。何为四圣谛耶?   五   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顺苦灭道圣谛是。   六   是故诸比丘!于‘此是苦’,应勉励!于‘此是苦集’,应勉励!于‘此是苦灭’,应勉励!于‘此是顺苦灭道’,应勉励!”   七   世尊如是说示已,彼诸比丘喜悦,对世尊之所说欢喜。   生谷广说轮广说(终)   摄颂曰:        田与买卖使        伪秤与虚伪        对掠夺强盗        远离者为少        不者有情多        及依于五趣        从而说此品   第一二 谛相应(终)        道觉支念处        根与正勤力        神足阿那律        静虑入出息        预流以及谛        世尊所说示   大篇相应(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