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69 册 No. 1335 善慧大士语录   No. 1335-A 善慧大士录序   菩萨戒弟子国子进士 楼颖 撰   夫诸佛菩萨。现三身游十方世界。弘六度以摄五道众生。众生之性。邪见妄取。言将行违。性与理背。虽欲服勤冥奥。滥觞洪源。而智不能知。慧不能照。适足以为名相。为盖为缠。乃见仇魔冤。受制外道。倒屣六尘之境。攘臂三界之内。无复突国陷阵。先锋而出者。悲夫圣人所以恢张逸网。为大权之教。或昔为能仁之师。今为弟子。或秘菩萨之行。现声闻之学。于是以清净为战场。以持戒为守御。以金刚为锋刃。以方便为间谍。以会众为将士。以说法为号令。遂与无数部伍共破魔城。城内诸魔悉皆降伏。欢喜踊跃发菩提心者。无量无数矣。自双林涅槃之后。法轮辍轨。慧日韬晖。使六道众生狴牢日固。故我诸佛菩萨。悲其若此。所以用威神之力。现无数身。将以解其扃鐍。而示之要会。故世之言双林大士自云是弥勒应身。明矣。不然。何以有自然无师之智超出凡夫之中。辩才无方。玄解经藏。恒以护持正法。发众生之聋瞽。皆如经言。维摩之奉戒清净。盖以摄诸毁禁。俾归正道者也。时梁武帝以皇王之贵。精勤佛宝。由是异人间出。共羽翼正教。如大士之时。比丘僧则有智者.头陀.慧集.慧和.普建.普成。居士则有傅普敏.徐普㧞.潘普成.昌居士。皆六度四等。清心净行。以严持于身。放生蔬食。医病救苦。以泛爱于物。造立塔庙。崇饰尊像。以严佛事。敷演句偈。阐扬经论。以广多闻。此皆是不可思议之人。行不可思议之事。迭为表里。用度难信难化之人。欲使其得登无上之道。见当来之佛耳。颖以烦笼久翳。长夜未晓。恨不得于日月之下。亲承鉴烛。犹愿上生兜率。下会龙华。故以伐木思人。闻韶忘味。将恐芳尘散逸。后来无闻。遂追访长老。编而次之。以为传八卷。以示于后云耳。   No. 1335   善慧大士录卷第一   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风。东阳郡乌伤县稽停里人。乌伤。即今义乌县也。父名宣慈。字广爱。母王氏。世为农。以齐建武四年丁丑岁五月八日生。端靖淳和。无所爱着。少不学问。时与里人渔。每得鱼。常以竹笼盛之。沉深水中。祝曰。欲去者去。止者留。时人以为愚。梁天监十一年。年十六岁。娶留氏。名曰妙光。有子二人。曰。普建.普成。普通元年。年二十四。溯水取鱼于稽停塘下。遇一胡僧。号嵩头陀。语大士曰。我昔与汝于毗婆尸佛前发愿度众生。汝今兜率宫中受用悉在。何时当还。大士瞪目而已。头陀曰。汝试临水观影。大士从之。乃见圆光宝盍。便悟前因。乃曰。炉韛之所多钝铁。良医门下足病人。当度众生为急。何暇思天宫之乐乎。于是弃鱼具。携行归舍。因问修道之地。头陀指松山下双梼树曰。此可矣。即今双林寺是。大士于此结庵。自号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种植蔬果。为人佣作。与妻妙光。昼作夜归。敷演佛法。苦行七年。一日。宴坐次。见释迦.金粟.定光三佛。来自东方。放光如日。复见金色自天而下。集大士身。从是身常出妙香。每闻空中唱言。成道之日。当代释迦坐道场。既而四众常集。问讯作礼。郡守王烋谓是妖妄。囚之数旬。大士唯不饮食。而众益叹异。遂释之。大士还山。愈加精进。远近愿师事者日众。每旦钟鸣。有仙人腾空而下。随喜行道。尝谓弟子曰。我得首楞严三昧。又曰。我得无漏智。弟子佥曰。首楞严三昧。唯住十地菩萨方能得之。故知大士是住十地菩萨。示迹同凡耳。   大士欲导群品。先化妻子。令发道心。即舍田宅。请四众设大会。而说偈曰。  舍抱现天心  倾资为善会  愿度群生尽  俱翔三界外  归投无上士  仰恩普令盍   是年饥馑。设会之后。家无㪷储。同里傅昉.傅子良等。入山供养。大士化谕妻子。鬻身助会。妙光受命。乃曰。唯愿一切众生因此同得解脱。大通二年三月。同里傅重昌.傅僧举母。以钱五万买之。大士得钱。即营设大会。乃发愿曰。弟子善慧。稽首释迦世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今舍卖妻子。普为三界苦趣众生消灾集福。灭除罪垢。同证菩提。后月余。傅氏悉遣妙光等还山。   大士有仆。亡匿为盗。时有同里傅昉.傅暀。罄产来施。大士转为亡仆营救苦斋。周七七日。妙光纺绩。佣赁。曾不少休。傅昉亦质妻子。得米来作供养。大士复转给诸修道者。自后灵异益多。人或谤毁。大士倍生慈愍。一日。去叔家。自称。我是弥勒。故来相化。叔可作礼。叔遂作礼。   又欲往从祖孚公。孚初不信。妙光谏曰。他谓汝失心。岂有叔祖作礼之义。慎无往也。大士即拨胸前。作金色。出天香。以示妙光。妙光犹言。勿往。大士竟诣孚所。说令设礼。孚固不从。大士归。妙光问曰。孚作礼否。答曰。今虽未礼。明日会当步步作礼。是夜。孚梦八人迎大士去。孚随之问。人叱曰。汝高慢不从圣训。今复何问。俄见大士金相奇特。翔空而行。孚追之。但见石壁横空。大士.侍从直过无碍。孚不得而前。既寤。悲悔。迟明入山。寖闻异香。遥见大士。雨泪稽首。愿为弟子。大士曰。我从兜率天下。正为相接耳。孚公遂即依止。三业清净。   时有沙门慧集来至双林。大士为说无上菩提。慧集愿为弟子。初。大士感梦项左边出五色圆光。身升虚空。而下至所住山东南面顶上。及寤。慧集来。便留此山。尔后。慧集处处教化。常言大士是弥勒应身。大士凡讲说及作功德。请佛停光。两眼常出金色光明。告大众曰。学道若不值无生师。终不得道。我是现前得无生人。昔隐此事。今不覆藏。以示汝等。又弟子礼拜。大士因谓之曰。汝莫礼我。但礼殿中佛。即我形像。   又曰。我于梦中忆得过去师。名曰善明世尊。或问曰。善明世尊。得道时师耶。发心时师耶。答曰。非发心时师也。彼佛出世时。我为国王。供养彼佛。彼佛寿八万岁。我作佛时。寿量亦尔。我梦得师名。悲相忆念。一夕雨泪。   又曰。我梦见释迦以手掌来合我手。问曰。此是何相。答曰。此是我心与世尊心相应耳。   中大通三年。大士与弟子于云黄山所居前十许里。开凿为精舍。乃种麻.豆.芋.菜等。及至秋稔。忽有赐漱里贾昙颖来争其地。大士即与之。   大士居松山.云黄两处。林麓葱茜。其中多有猛兽。人常畏之。大士常以余食饲之。自兹伏匿。   大通六年。大士言。双林僻处。教化众生不广。乃欲诣阙见天子。宣扬正教。以正月十八日。遣弟子傅暀奉书于梁武帝。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大士今欲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以虚怀为本。不着为宗。无相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俱禀六斋。今大士立誓。绍弘正教。普度群生。故遣弟子暀告白。暀奉书至都。诣大乐令何昌。昌见书。难曰。国师智者尚复作启。况大士国民。忽作白书。岂敢呈通。暀曰。顷从东来。恐无人为达此书。乃心立誓。烧手于御路侧。庶得上闻。昌闻是语。即将此书往同泰寺见浩法师。共议以表进上。有诏赴阙。大士即以十二月十九日至蒋山。闰十二月八日辰时到阙。初武帝闻大士神异。即试命阍人预锁诸门。大士心已先知。预作大木槌一双。先扣一门。诸门悉启。直入善言殿。唱拜不从。径登西国所贡宝榻。此榻。昭明太子.智者法师洎大士得坐耳。帝问大士。师事从谁。答曰。从无所从。师无所师。事无所事。设食竟。遂还钟山定林寺。诏令资给。自是天下名僧云集。此处常降甘露。   大同元年正月。帝幸华林园重云殿。请四部众。自讲三慧.般若经。于时公卿连席。貂绂满座。诏特为大士别设一榻。四人侍接。时有刘中亟至。问大士。何以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大士对曰。敬中无敬性。不敬无不敬心。讲众既集。帝升殿。唯大士不起。中亟又问其故。大士对曰。法地若动。一切法不安。   时诸王公送嚫。请大众诵经。唯大士嘿然。人问其故。对曰。语默皆佛事也。   太子遣人问曰。何不论议。对曰。当知所说。非长非短。非广非狭。非有边非无边。如如正理。夫复何言。   讲众既散。帝因赐水火之珠。大逾径寸。圆明洞彻。以大士山居。水火难致。故以此珠赐之大士。常用取水火于日月。时王公贵人有至大士所。见大士坐不正。问曰。何不正坐。答曰。正人无正性。侧人无侧心。一日。帝延至寿光殿说法。至夜方出。   四月。复还云黄山。至九月二日。又遣傅暀奉书于帝。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有如意宝珠。清净解脱。照彻十方。光色微妙。难可思议。欲施人主。若能受者。疾至菩提。帝诏曰。若欲见顾。甚佳也。   大同五年始。重入都。行至钟山。以状上帝曰。帝岂有心而欲辨。大士岂有义而欲论耶。帝答曰。有心与无心。俱入于实相。实相离言说。无辨亦无论。   三月十六日。帝于寿光殿共论真谛。大士曰。息而不灭。帝曰。若息而不灭。此则有色。故钝。大士曰。一切诸法。不有不无。帝曰。谨受旨矣。大士曰。一切色像。莫不归空。百川不过于大海。万法不出于真如。如来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独超其最。普视众生有若自身。有若赤子。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乐。帝默然。大士退。   至十八日。大士作偈进帝。答息而不灭义。其辞曰。  若息而灭  见苦断集  如趣涅槃  则有我所  亦无平等  不会大悲  既无大悲  犹有放逸  修学无住  不趣涅槃  若趣涅槃  鄣于悉达  为有相人  令趣涅槃  息而不灭  但息攀缘  不息本无  本无不生  今则不灭  不趣涅槃  不着世间  名大慈悲  乃无我所  亦无彼我  遍一切色  而无色性  名不放逸  何不放逸  一切众生  有若赤子  有若自身  常欲利安  云何能安  无过去有  无现在有  无未来有  三世清净  饶益一切  共同解脱  又观一乘  入一切乘  观一切乘  还入一乘  又观修行  无量道品  普济群生  而不取我  不缚不脱  尽于未来  乃名精进   大同六年。辞帝东归。后数月。以功德事。复至都下。止蒋山。遣傅暀奉书于帝。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皇帝性合正道。履践如如。大士为菩提下而故高。皇帝为菩提高而故下。机缘感应。故成佛事。今者故来普劝一切同修正道。谨白。   时何昌使外。此书未达。   时有沙门问曰。大士。今日大耶。后日大耶。对曰。亦可今日小。后日大。亦可今日大。后日小。何以故。凡地修圣道。果地习凡因。常行无所践。常度无度人。时因启帝置寺于双梼间。号双林。寺前此两树。根株异植。枝叶连理。各有祥气出木窍中。上有双鹤。和鸣栖翔。   大士还造佛殿。殿前先有白杨树。枝叶秀异。经行其下。常闻天乐。时降甘露。大士令伐此木为殿中像。未间。刀匠自至。复于树所创砖塔九层。至今存焉。   躬写经律。千有余卷。白佛。誓愿众生离为解脱。大士三至京师。所度道俗。不可胜计。   大同七年。谓弟子曰。我于贤劫千佛中一佛耳。若愿生千佛中。即得见我。   弟子问曰。若复有人深障。大士还先知否。答曰。补处菩萨有所不知耶。我当坐道场时。此人是魔使。为我作障碍。我当用此为法门。汝等但看我遭此恼乱。不生瞋恚。汝等云何小小被鄣而便欲分天隔地殊。我亦平等度之。无有差也。   又曰。我是如来使。从如中来耳。弟子曰。师既如是。何故无六通。答曰。声闻.辟支尚有六通。汝视我行业缘起若此。岂无六通。今我但示同凡耳。   一日。又告众曰。我舍此身时期。嵩头陀暂过忉利天。不久还兜率天。汝愿生彼。即得见我也。   大同八年。乃立誓持上斋。作愿文曰。弟子善慧。今启释迦世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弟子自念今生无可从心布施。拔济受苦众生。自今立誓三年持上斋。每六月日不饮食。以此饥渴之苦。代一切众生酬偿罪业。降促苦劫。速得解脱。以不食之粮。广作布施。愿诸众生世世备足财法无量。永离爱染。不作三业。得大总持。摧伏诸魔。成无上道。   大同十年。大士以佛像经文委诸善众。又以屋宇田地。资生什物。悉皆捐舍。营立精舍。设大法会。启白诸佛。普为十方三世.六道四生.怨亲平等。供养三宝及一切众。以为佛事。此世界十方无边国土一切众生。若有身.口.意业。造作一切无量众罪。因是堕大地狱。或复业报畜生。婴受众苦。或复出生人间。贫穷下贱。盲聋喑哑。诸根不具。或复枷锁徒流。牢狱系闭。无量苦厄。或不见佛。不闻法。不见僧。不值知识。解脱无因。以此供养。仰请世尊。慈力除灭。速得解脱。遇善知识。闻法悟道。发菩提心。大士家资屋宅。倾舍既尽。无庇身之地。创立草庵。妙光亦自立庵。草衣木食。昼夜勤苦。仅得少足。俄有劫贼群至。以刃驱胁。大士初无惧色。徐谓之曰。若要财物。任意取之。何为怒耶。贼去家空。犹有米二百余斛。乃自念言。由有身故。乃生诸人罪业。寿终之后。必堕地狱。长婴大苦。遂乃舍米百斛。为诸劫贼设会供养三宝。为忏罪恶。舍前小塘。偶自枯涸。大士尽取虫鱼投大江中。死者葬于山下。牛犬死者亦葬之。深念是等轮回苦趣。解脱无期。   又舍米二百斛。为鱼犬等设会供养三宝。乃仰圣则。遂有偈曰。  昔贤舍头目  王子救虎身  慈尊推国走  修忍㧞怨亲  今余闻此德  仰慕菩提因  倾资度牛犬  舍命济鱼身  愿为常乐友  共趣涅槃津  同会俗无俗  齐证真无真   太清二年二月。大士复舍田园产业。以十五日设会。为此国土遍十方普佛世界。六道四生怨亲平等。供养三宝。诸佛住世。普度群生。乃说偈曰。  倾资为善供  归命天中天  仰请停光照  流恩普大千  三涂皆解脱  六趣超自然  普会体无体  齐证缘无缘   又偈曰。  隐崖修正道  憩兹三十余  远愧山林友  归命帝玄虚  设会宣经忏  为彼荡尘墟  普愿无暇秽  心净等芙蕖  并契三空理  同证一如如   大士又欲持不食上斋及烧身为灯。遍为一切供养三宝。三月十五日。乃谓众曰。昔闻月光大士舍头弘施太子。救穷济乏。无吝命财。经之所明。此人不久成佛。故余不揆凡微。仰慕圣则。乃立心誓。舍身命财。普为一切供养诸佛。谨持不食上斋而取灭度。执志烧身为大明灯。为一切供养三宝。今取来月八日。遂先告众曰。莫怀忧恼。夫物有生有死。事有成有败。天下恩爱皆悉离别。今舍此秽浊之身。当得无生清净法身。唯愿徒众无怀悲恋。生生世世不相舍离。永为眷属。至成佛道。但自相率共辨樵薪。于双林山顶营行火龛。愿以此因缘。当来世界必为佛事。普度一切。共同解脱。   至四月八日。弟子留坚意.范难陀等十有九人。各请奉代师主。持不食上斋及烧身供养三宝。又弟子朱坚固烧一指为灯。陈超舍身自卖。姚普薰.智朗等佣赁。各以得直供养师主。普愿一切舍身.受身常值诸佛。闻法悟道。并证无生。   是月九日。弟子留和睦.周坚固二人烧一指灯。弟子楼宝印刺心。葛玄杲割左右耳。比丘菩提.优婆夷骆妙德二人割左耳。比丘智朗.智品等二十二人割右耳。发愿曰。弟子菩提等。上启释迦世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伏惟师主。誓弘圣教。普度群生。舍身命财。烧身为灯。普为一切供养诸佛。谨割耳刺心。用血洒地。奉代师主。普为一切供养诸佛。伏闻大觉慈父。愍育含生。哀伤物命。大悲熏修。济㧞含识。动经尘劫。临唱涅槃。诸天劝请。遂驻恒沙。随喜凡圣。是以某等。伏见师主并山门眷属二十许人。将欲庄严佛刹。雷动法音。震无畏鼓。广利无边。克己灰身。成就胜德。此实难思上行。非凡境界。某等不以衔愆带衅。罪垢深重。今谨割耳烧指。殷勤劝请。譬若穷子伶俜失父。况乃含胎丧母。则暗堕冥壑。杳无智日。像法即颓。慧光隐没。众生扰扰。没溺爱河。痛哉伤悼。伏愿师主停威驻影。久留世间。顾念含灵。慈悲六趣。接养孤穷。利安贫老。遍使迷徒咸蒙觉悟。等契无生。俱归寂灭。伏愿大慈。一垂降许。次有比丘尼法脱.法坚等十五人。各持三日不食上斋。留师久住。阐扬正教。复有比丘普济。居士傅长.傅远等四十二人。稽首和南大士膝下。伏闻佛日初辉。思惟三七。为众生根钝。着乐痴盲。宁不说法。疾入涅槃。于是释梵祈劝。即转法轮。尔所年中。常注法雨。利益无量。潜光八树。委法四依。师主协本誓愿。超然挺拔。端坐双林。不辞勤苦。欲广弘佛法。流通正道。如何便欲克日阇维。婴孩失母。未足为喻。海舡破没。亦非为苦。本师世眼。智月已亏。慈氏明导。慧日未朗。当今长夜。正须照烛。济等决志刺心洒血涂地。特乞留心。卒阎浮寿。   太清三年。梁运将终。灾祸竞兴。大士乡邑逢灾。所有资财散与饥贫。课励徒侣共拾野菜煮粥。人人割食。以济闾里。   大宝元年二年。大士又课徒众煮粥。皆如太清故事。其年春作里无耕牛。大士乃遣弟子自植。将牛助人耕地取足。己田唯耕亩半。   承圣元年正月十六日。大士又舍田园.家业.牛犊.仓库。奉设法会。自是每年正月十日。舍米二千斛。奉设法会。说偈曰。  倾资为群品  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  流注普无边  六道咸蒙润  四趣等皆然  普会实无实  齐证坚无坚   绍泰元年四月二十日。大士告众曰。我闻大觉世尊旷劫以来。舍头目财宝。利安六道。又闻经言。佛法欲灭。先有众灾云集。人民困苦。死亡者多。次有水灾。如今所见。次第当至。谁能普为一切众生。不惜身命。复持不食上斋。烧身灭度。以此身灯。普为一切供养三宝。请佛住世。普度众生。六月二十五日。弟子范难陀者。奉持上斋。遂于双林山顶烧身灭度。   至九月十五日。比丘法旷于始丰县天台山下烧身灭度。   太平元年三月一日。次有优婆夷子严于双林山顶赴火灭度。   陈永定元年二月十八日。大士告众曰。今世界众灾不息。人民困剧。谁能苦行烧指为烧。普为一切供养三宝。请佛住世。普度群生。时有比丘慧海.菩提.法解。居士普成等八人谨奉命。比丘法如.居士宝月二人钩身悬灯。   大士又曰。谁能割耳出血。和香洒地。普为一切供养三宝。时有比丘智云等一十二人。沙弥慧普等十人。又有普知.慧炬等二十三人。小儿善觉等一十七人。总六十二人。谨奉命割耳出血。和香洒地。大士又曰。谁能持不食上斋。请佛住世。时有比丘昙展等二十六人。沙弥尼慧坚等九人。小儿法极.妙贞。优婆夷平等.法瑱等十人。道士陈令成.徐尹等总四十九人。奉持不食上斋。大士谓众曰。我同度众生之伴。去将尽矣。唯潘.徐二人不出其名。如弟子傅普敏则是文殊。沙门慧和是我解义弟子。亦是圣人。然行位不高。慧集上人是观世音。与我作弟子昌居士是阿难。昌在世形容行业。还示闇劣。世人不免轻之。乃诫诸弟子曰。汝等莫轻昌居士。佗舍命甚易。无余痛恼。颜色鲜洁。倍胜平常。舍命之后。大士方说是阿难耳。   尝有一沙门来诣大士曰。闻大士修菩萨行。菩萨之人。乞头与头。乞眼与眼。国城.妻子皆所不吝。今就大士乞手中香炉。若与。即真菩萨。不与。即非也。大士曰。舍与不舍。悉非菩萨。沙门强自持去。得十许日。复来问曰。前有人逼夺香炉。于意云何。大士曰。得如本有。失如本无。唯愿上人擎炉焚香。供养诸佛。生生世世。增进菩提。常为善友。沙门怀愧。送香炉还。   先有沙门僧朔等四人。自信安来游双林。我慢不礼。忽见大士身高丈余。金色晃耀。不觉稽首。愿为弟子。后随入都。住蒋山下定林寺。一日。见白光在大士座前。疑是白㲲。以手取之。光还大士。乃无可觅。大士曰。尔后设有所见。不用取也。   时定林寺草木常降甘露。诸虫来食。人物云集。杀伤至多。大士欲迁他处。是夕。露止虫去。遂止。寻还云黄。   天嘉元年。弟子慧荣等欲建龙华会。大士曰。汝可作请佛停光会。龙华是我事也。若从吾言。定见龙华矣。大士又曰。吾悟道已四十劫。释迦世尊方始发心。盖为能舍身苦行。所以先我成佛耳。   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从后。因谓弟子云。七佛之中。唯释迦数与我语。余佛不也。数数如是。问曰。余佛何为不语。答曰。释迦今正综此世界。我当绍继。是故世尊数与我语。问曰。那不见他方佛。但见七佛耶。答曰。七佛虽去世绵远。由共综此世界故也。问。大士知人心中所念否。答曰。不也。我常游无生至理。转胜于昔。问曰。经曰。一受不退常寂然。云何失宿命智乎。答曰。我今作凡夫。用有兴废。然用中始终亦不失矣。今时不具足。现道树时。乃当具耳。然诸弟子远行当归。亦自知其到日。此少宿命智通耳。有会法师者。欲试大士。率八十余人。忽来索食。大士常膳。才给四人。妙光忧之。大士手自行饭。众悉饱足。   天嘉四年正月十二日。大士又舍五百斛米。三十束绢。奉设法会。乃说偈曰。  窃闻佛法将欲灭  忧愁怖畏实难当  众灾乱起数非一  含识遭值尽中伤  如何众生遭此苦  悲念切抱益皇皇  今与妻儿舍田业  身命财物及余粮  遍为十方设三会  并烧涂末杂薰香  烟云妙色献三宝  愿为如意出芬芳  奉供人天大慈父  启请调御心中王  唯愿哀愍诸群生  留情久住放慈光  照烛六道四生类  蒙泽悟解等金刚  增加神通恒自在  坚固勇猛救危荒  荡除世界灾秽恶  安泰皎洁若西方  金池玉沼皆涌出  珍华宝树悉铿锵  适悦群生无短乏  尊荣富贵寿延长  得修无为八正道  齐超不二涅槃常   天嘉五年岁次甲申正月十七日营斋。至二月八日。转法华经二十一遍。又于会稽铸宝王像十躯。设无遮法会。其月九日。又建禳灾无碍法席。十日。转涅槃经一部。燃长命灯。自后五年。凡设六会。如前供养。   嵩头陀入灭。大士心自知之。乃集诸弟子曰。嵩公已还兜率天宫待我。我同度众生之人。去已尽矣。我决不久住于世。乃作还源诗十二章。大士既涅槃时至。亦预有征应。先是双林及云黄两处房前皆生瑞梨树。其上常有甘露。四时不绝。乃忽萎黄。渐至枯死。时大建元年岁次己丑夏四月丙申朔。大士寝疾。告其子普建.普成二法师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众生故。汝等慎护三业。精勤六度。行忏悔法。免堕三涂。二师因问曰。脱不住世。众或离散。佛殿不成。若何。大士曰。我去世后。或可现相。至二十四日乙卯。大士入涅槃。时年七十三。肉色不变。至三日。举身还暖。形相端洁。转手柔软。更七日。乌伤县令陈钟耆来求香火结缘。因取香火。及四众次第传之。次及大士。大士犹反手受香。沙门法璇等曰。我等有幸。预蒙菩萨示还源相。手自传香。表存非异。使后世知圣化余芳。初。大士之未亡也。语弟子曰。我灭度后。莫移我卧床。后七日当有法猛上人送织成弥勒佛像来。长镇我床上。用标形相也。及至七日。果有法猛上人将织成弥勒佛像并一小铜钟子安大士床上。猛时作礼流泪。须臾。忽然不见。始大士寝疾。弟子恐其灭度。乃问曰。如或不可讳。则灵枢若为安厝。答曰。将我尸于双林山顶。如法焚之。以其灰骨分为二分。一安山顶塔中。一安冢上塔中。两塔中各作一弥勒佛像。亦用标形相也。又问曰。若不遂所嘱。欲依世俗礼葬。若为安置。答曰。若不获我愿。则不须材器。但累甓作床。即舆我尸于其上。以三尺屏风绕之。以绛帐覆之。可也。又嘱弟子徐普㧞等曰。我去后。若犹忆我。汝当共迎慧集上人遗形还山。共为佛事。于是弟子竟不奉大士初命。而特用汉礼并迎集上人。尸於潜印渚松山之隅。与大士邻坟而葬。   大建四年九月十九日。弟子沙门法璇.菩提.智瓒等。为双林寺启陈宣帝。请立大士并慧集法师.慧和阇梨等碑。于是诏侍中尚书左仆射领大著作建昌县开国侯东海徐陵为大士碑。尚书左仆射领国子祭酒豫州太中正汝南周弘正为慧和阇梨碑。   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仍有愿言。登吾藏门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从劝世人。有发菩提心者。志诚竭力。能推轮藏。不计转数。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随其愿心。皆获饶益。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实始于此。山有古松。大士曾于松间。愿度众生。以斧为誓。至今松木斧痕犹在。其饲虎之余饭。弃掷林间。化而为石。青白错杂。可作数珠。谓之饮石。灵异之迹。岂容思议耶。   善慧大士录卷第一 卍新续藏第 69 册 No. 1335 善慧大士语录   善慧大士录卷第二   陈太建五年。菩提等上启于宣帝。请为本寺护法檀越。帝答书可之。菩提等又作书与朝贵以下。曰。伏惟亡师大士在世之时。频诣梁武帝弘宣正道。多逢恼鄣。请朝贵为护法檀越。并蒙弘奖。今徒众弟子。奉遵遗教。绍继慈旨。辄依先仰。请为护法。特愿垂许。于是自朝廷宰贵以下。至于士庶。具题爵里。愿为护法檀越者甚众。祯明元年。大士长男普建法师。烧身灭度。   隋开皇十五年二月十五日。文帝作书与弟子沙门慧则等。曰。皇帝敬问慧则法师。如来大慈。矜念群品。救度一切。为世津梁。朕君临天下。重兴法教。欲使三宝永崇。四生蒙福。汝等归依正觉。宣扬圣道。想勤修梵行。殊应劳德。秋暮已寒。道体如宜也。今遣使人。指宣往意。   开皇十八年。帝又与书曰。朕受天命。抚育黎元。尊崇三宝。情深救护。望十方世界一切含灵。蒙兹福业。俱登仁寿。汝等栖身净土。投志法门。普为群生宣扬圣教。又知比来为国行道。勤修功德。当甚劳心。汝等弘此慈悲。精诚苦行。广济众品。深慰朕怀。既利益处多。勿辞劳也。   仁寿元年正月十五日。帝又书曰。朕尊崇圣教。重兴三宝。欲使一切生灵咸蒙福力。法师舍离尘俗。投志法门。专心讲诵。宣扬妙典。精诚如法。深副朕怀。既利益群生。当不辞劳倦。   大业元年。炀帝书曰。朕钦承宝命。抚育万方。思弘德化。覃被遐迩。况复昔居藩屏。作牧江都。所管之内。临践日久。兴言唯旧。有异常情。今者巡省风俗。爰届淮海。山川非远。瞻望载怀。薄寒道体。清豫广修净业。寔足津梁。既以弘济为心。不为劳也。   是后僧徒住持。自朝廷至于郡县官司。多保护之。其大士遗迹。虽岁月淹久。至今在者。稽停塘下漉鱼潭一所。佛殿及九层砖塔各一所。法猛上人织成弥勒像及小铜钟子一口。大士所卧大床一张。莞席一领。木帐一具。木枕一枚。牙塔子.牙菩萨二躯。白石像一躯。瓷像二躯。瓷砚一面。瓷插笔架一具。瓷水罂一口。扣天门槌一双。武帝水火珠一颗。麈尾扇一柄。香奁一具。遮日扇两秉。张僧繇画菩萨两铺。西国献独榻床一张。其余屋宇园池等。皆大士在时所有。其事烦碎。不复具载。   大士凡所有著述。不以文字为意。但契微妙至真之理。冀学者因此得识菩提之门耳。其所为众生说法。亦不过数句。所听者各随性分得解也。初。大士每与弟子等。说大乘道。未尝告倦。时比丘智云从容启大士曰。师主尝说六度及四等。未知云何是度。云何是等。大士答曰。虽行布施。而不毕竟住于喜舍。虽行持戒。而不毕竟住于调伏。虽行忍辱。而不毕竟住于无瞋。虽行精进。而不毕竟住于忘身证法。虽行禅定。而不毕竟住于无动。虽行智慧。而不毕竟住于空解。虽行无相。而不毕竟住于永寂。虽行无度。而不毕竟住于无得。虽行无起。而不毕竟住于无生。是为六度摩诃般若波罗蜜也。虽行慈心。而不毕竟住于常念。虽行悲心。而不毕竟住于忍苦与济。虽行喜心。而不毕竟住于欣悦正法。虽行舍心。而不毕竟住于无著。此四心并离于色相。怨亲等济。尽于未来。是为四等.四无量也。大士更说摩诃正法忍。无碍功德少分。以释上义。曰。若能持受摩诃正法忍。能为摩尼珠。遍照十方。能为如意珠。充满诸行愿。能令行者如虚空。色相不能染。能使行者离足迹。犹如鸟飞空。当成无上道。疾证天中天。能绍诸佛法。普度诸群生。能为众妙药。疗治生死病。能令行者无所依。疾证离名字。能弘三菩提。安育无边际。能降诸结贼。疾证一无为。能为大日月。照了诸世界。能令行者利己永安宁。能令疾证不动地。澄寂无崖底。能成圣中王。名闻普世界。能为法宝藏。日用无穷尽。能令疾证大乘道。能载无限量。大士又说陀罗尼三昧法门少分偈。  是法法中明  犹如星日月  是法法中灯  能破无边暗  是法法中地  荷载遍十方  是法法中母  出生诸佛种   尔时大士见众生虽有肉眼。不识罪福之由。因为徒众说三盲之义。曰。一.瞋恚盲。二.悭贪盲。三.憍慢嫉妒盲。瞋恚盲者。后堕地狱。出受毒蛇身。人见便打杀。问汝起此嗔心。定是损谁。为损己耶。损他耶。若不生瞋心。应得涅槃常乐。只由起瞋心。堕其身向三恶道中受如是大苦。不听受涅槃大乐。此非大盲耶。悭贪盲者。只犹悭贪心。故堕大地狱。从地狱出。受饿鬼身。问汝起此悭贪心。定是损谁。为损己耶。损他耶。若不生悭贪心。应得大涅槃乐。只由起悭贪心。自堕其身向三恶道中受如是大苦。不听受涅槃大乐。此非大盲耶。憍慢嫉妒盲者。先堕大地狱。从地狱出。作粪坑中虫及猪犬等下贱之身。问汝起此憍慢嫉妒心。定是损谁。为损己耶。损他耶。若不生憍慢心。应得大涅槃乐。只由起憍慢嫉妒心。自堕其身向三恶道中受如是大苦。不听受涅槃大乐。岂非大盲耶。   大士常劝戒诸人。令菜食。说法开示曰。如我不欲得人加诸我。我亦不应加诸人。我不欲得人杀害于我。我亦不应杀害于他。我不杀彼。彼不杀我。是世正理。汝持不杀戒。法应如此。就佛何求。若犯杀戒。落刀剑林.镬汤炉炭地狱。不盗戒者。我不欲得人劫盗于我物。我亦不应劫盗于他物。我不盗彼。彼不盗我。是世正理。汝法应持不盗戒。就佛何求。若犯盗戒。死受地狱重罪。出堕饿鬼。后为牛马。又割肉偿其债主。百千万劫。无有休息。   弟子又问曰。从来启佛文词。只启释迦十方佛。而独不道弥勒。何耶。答曰。十方诸佛。共一法身。何必须一一列名。自说因缘。如昔有人作好饮食供养圣僧。尔时圣僧化作凡僧形像来食其食。主人见即骂辱言。我本供养圣僧。不知上人何得受我供养。然只此上人是圣僧身。主人自不识耳。   大士又常闲居谓弟子言。我初学道。始于寺前起一草庵及守菰屋。内外泥治甚周。尔时有客来至屋中与我谈话。我于对客之际。乃见一佛。身长丈六。金色从天上来。东面而下。光明赫赩。遍虚空中亦尽作黄金色。尔时都不见屋及四壁所在。如虚空中坐。佛既至地。我即礼拜。佛亦随我作礼。唯我独见。客不见也。又言。我入山修道时。常自思惟。诸佛世尊。并以何道。能度众生。今我学何法。当得此道。我资用多乏。肆力耕锄。瞑还山中。竟夜思惟度众生法。心未明了。因发声恸哭。雨泪交流。念三涂地狱之苦。弥日累夕。乃豁然开悟。自识我来处。方知诸佛不除地狱。深有所以。若除地狱。则无人修善。故知善恶二法。互相住持。世界乃安立。譬如圣王治国。设法垂制。人有所犯。则随事刑戮。轻者鞭捶。重者刀锯。以今于世。以行礼乐。以立仁义。若无王威宪制。偷劫怨家侵掠无已。   是后大士又从容谓弟子曰。我初悟道时。得少分宿命智通。识本来处。知从天来。本身由在彼天上。又言。我身在山中打磬。六时礼拜。空中常有四部众同我礼拜。弟子问曰。六篇中言。近皆天宫。不知是何天也。答曰。非是第一义天。祇是欲界中第四天耳。又问曰。未审得宿命智。见来去事。如人即今眼见物不。答曰。不也。我但得少分宿命智耳。今作凡夫。非是具足神通时。至于坐道场时。乃当具足也。又问曰。少分宿命智见知若为。答曰。我只心知耳。实无所见。如我遣弟子傅暀奉书白国主。自知当有大德沙门为影响之人。   初大士在世之日。常与弟子说无为大道.诸法因缘曰。无为大道者。离于言说。何谓离言说。说者无示。听者无闻。学者为得。何谓说无示。听无闻。学无得。答曰。说者无方故无示。听者无受故无闻。学者无取故无得。何以故。尔法无色。离形相故。法无受。离取舍故。法无行。离足迹故。法无名字。离分别故。如是道者即是无为真一。真一之道即无漏之道。何谓无漏。断绝攀缘。究竟无染。上不为结使所牵。漏落三界。流转生死。下不为结使所牵。漏落三涂地狱。受诸苦恼。故言无漏。无漏之道。即寂定无为。岿然常住。何谓为常。虽复俗去时移。常存不异。常住之道即是圣道。何谓圣道。圣者。正也。若论正。即是不动。若论不动。即是定。若论定。即是调直。若论调直。即是平。若论平。即是和。若论和。即是僧。僧者。复有三义。一者意业无所作。二者口业无所作。三者身业无所作。名之为僧。亦名法师。法师者。复有三义。一者履践如如。体一无相。二能弘宣正典。晓真不二。三能善巧方便化彼群生。同归一源。名为法师。   问曰。何不二法即真。而须方便。答曰。众生习气刚强。深爱诸有。不可卒除。要须方便。稍遣攀缘。缘累既尽。乃方悟道。理会无上。即真不二。是以诸佛菩萨。大悲怜愍。开方便法门。常劝出家。出家之法有二。一.形出家。二.心出家。形出家者。所谓剃除须发。同于法身。心出家者。出一切攀缘诸有结家。若就即世而论。形出家胜。何以故。不为公私所引。独脱无累。萧然自在。若就理而论。则无有二。   复有事.理出家。事出家者。出悭家.出贪家.出瞋家.出杀害家.出食啖众生家.出偷盗家.出邪淫家.出损他利己家.出绮言妄语家.出恶口两舌家.出嫉贤妒能家.出憎爱家.出怨亲家.出互争胜劣家.出相凌易家.出相斗打家.出贡高家.出我人家.出不慈孝家.出无惭无愧家.出违恩背义家.出不谦让家.出诽谤家.出毁呰家.出世间非道理家.出不恭敬家.出六尘家.出一切诸慢家.出我慢家.出邪慢家.出憍慢家.出高慢家.出不如慢家.出慢慢家.出增上慢家.出多闻广知家.出持戒慢家.出禅定慢家.出师慢家.出僧慢家.出贵慢家.出富慢家.出端正慢家.出丈夫慢家.出势力慢家.出妓能慢家.出火宅慢家.出三界家.出一切有为诸结家。是名事出家。此家此宅有何等过。应须出离。盍此家此宅中。有无量怨家债主。手把刀剑。常待我来。杀害于我身。应须出离。又有无量虎狼师子。常待我来。啖食我身。应须出离。又多诸恶蛇.蜈蚣等属。常待我来。恼害于我身。应须出离。又有无量三涂地狱种种诸苦。常待我来。考楚于我身。应须出离。又多诸郎主。常待我来。使役于我身。何谓郎主。悭心是郎主。贪心是郎主。瞋心是郎主。杀害心是郎主。食啖众生心是郎主。偷盗心是郎主。邪淫心是郎主。损他利己心是郎主。绮言妄语心是郎主。恶口两舌心是郎主。嫉贤妒能心是郎主。憎爱心是郎主。怨亲心是郎主。彼我心是郎主。互争胜负心是郎主。相凌易心是郎主。相斗打心是郎主。贡高心是郎主。我人心是郎主。不慈不孝心是郎主。无惭无愧心是郎主。违恩背义心是郎主。不谦让心是郎主。诽谤心是郎主。相毁呰心是郎主。世间非道理心是郎主。不恭敬心是郎主。六尘心是郎主。一切诸慢心是郎主。眼贪华艳之色是郎主。耳贪非法之声是郎主。鼻贪非法之香是郎主。舌贪非法之味是郎主。身贪细滑是郎主。意缘恶境是郎主。一切有为诸行悉皆是郎主。此诸郎主。能使役。能骂辱。能捶击。能系驻。能枷锁。能杀害。能煮炙。能啖食于我身。世间自有人属他使役。尚复称言辛苦。不可婴当。况系属如此郎主。备婴众苦。复可当乎。是故应须出离。理出家者。出八圣道家.出十力四无所畏家.出十八不共法家.出五眼家.出六神通家.出三明家.出他心家.出宿命智家.出大悲大慈家.出平等家.出觉知悉达智家.出佛法僧家。是名理出家。   或曰。既有出家。复有入家不。今略说入家。入遍寂家.入大动家.入现色身家.入无住家。若如是者。即是大乘。何以故。若以无生妨生。是人远离无生。若无灭妨灭。是人远离无灭。是故经言。生死是涅槃。无退无生故。何故无退无生。为来无所从故。何为来无所从。为去无所至故。何为去无所至。为远离三世有故。何故远离三世有。为随顺诸法性故。何故随顺诸法性。为教化群生。等至涅槃故。是故虽得佛道。转于法轮。不舍菩提之道。何以故。不虚本愿故。   问曰。何为来无所从。谓不依一切诸行故。何谓去无所至。谓于一切法无所取故。何谓远离过去有。谓不住过去足迹。离于名字。无所分明故。何谓远离现在有。谓现在心不染有无二法故。何谓远离未来有。谓心不取未来。证法无为故。何谓远离三世有。为尽有为诸法。无所得故。随顺诸法性。为住无所住故。何谓住无所住。为兴无限大慈大悲故。何谓兴无限大慈大悲。为教化群生。等至涅槃故。何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离有为诸法。证寂无为故。何故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不住诸寂。为诸法故。何为得无所得。为不得有无二法。如虚空住无所住故。   问曰。如上所说。断绝攀缘。究竟无染。不为结使所牵。是即解脱者。何用坐禅系念数息耶。答曰。坐禅数息者。乃是入道初门。正为众生习气刚强。深爱五欲。烦恼炽盛。折挫不调。是以诸佛菩萨方便。令系念数息。废其心虑。不缘世间粗恶之事。又令观身过患。厌离生死。精勤修习。累日经年。修习既久。攀缘稍静。心得调柔。乃能断悭贪瞋等有为一切诸行。诸行既尽。心会实相。证寂无为。是名得道。若人虽复坐禅。系念数息。不断瞋等有为诸行者。终不得道。何以故尔。道是无为法。诸行是有为因。今行有为因。希望无为果。不亦难乎。   又说三乘及外道魔业曰。第一.声闻乘者。不能广济。但观身患。厌离生死。断一切攀缘有为诸结。安心实相。证寂无为。是名声闻乘。第二.缘觉乘者。厌离生死。断一切攀缘有为诸结。修行四等六度。广济群生。安心实际取证。成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为缘觉乘。第三.大乘者。息一切攀缘有为诸结。修行四等六度。广济群生。怨亲平等。回向三菩提。不证三菩提。修行一切法。而离诸法相。是故非世间.非不世间。非涅槃.非不涅槃。不缚不脱。永为三界父母。广济群生。尽未来际。是名大乘。何谓外道业。外道业者。修有漏善。厌下攀上。修诸苦行。亦修诸功德。望得高升自在。永受无为安乐。是为外道业。   问曰。夫物生有死。事成有败。生心趣道。宁得久住常乐。何者是魔业。答曰。有为诸行。何谓诸行。悭心是行地。贪心是行地。杀害心是行地。食啖众生心是行地。偷盗心是行地。瞋心是行地。邪妒心是行地。损佗利己心是行地。调戏心是行地。歌舞心是行地。绮语妄言心是行地。恶口两舌心是行地。嫉能妒贤心是行地。爱憎心是行地。彼我心是行地。互争胜负心是行地。相凌灭心是行地。相斗打心是行地。一切诸慢心是行地。我人心是行地。不慈不孝心是行地。无惭无愧心是行地。违恩背义心是行地。不谦让心是行地。相诽谤心是行地。毁呰心是行地。世间非道理心是行地。不恭敬心是行地。眼贪华艳之色是行地。耳贪非法之声是行地。鼻贪非法之香是行地。舌贪非理之味是行地。身贪细滑是行地。意缘恶境是行地。一切有为诸行。若善若恶。皆是魔业也。此诸行流转生死。无有休息。常处闇宅。永劫长夜。无有光明。急须远离。   又问曰。何谓魔。答曰。魔者。邪也。生心取外。即是为邪。生心取内。即是为邪。生心取中间。即是为邪。若心不生。即不动。若心不动。即为正也。   又问曰。夫人何故轮回生死。无有休息。答曰。轮回生死。不由于他。皆由自身口意业之所致也。是故应须控制诸根。不令放逸。有人说言。死去更复何知。夫死之与生无差异。何以故。夫有身者。皆谓四大所成。识神合体。遍在其中。今所以知寒知热。知苦知乐。悉是识神所知。非为四大知也。若言不然者。何故识神去后。死尸不知苦乐耶。以此推之。明死与生不异。是识神领于苦乐耳。今日若不能忍受饥渴.寒热.烧煮.割炙之痛。后入地狱。岂能受乎。若不肯调心为善。恣意杀害众生。造作诸恶者。死入三涂地狱.刀山剑树.镬汤炉炭.铜柱铁床.锯解磨磨.灰河沸屎.阿鼻地狱.寒冰种种诸苦。岂可当乎。道家五苦颂曰。  生落苦神界  转轮五道庭  久幽闭长夜  累劫无光明  刀山多剑树  毒刃互峥嵘  上有履霜人  时刻无暂宁  饥餐铁丸炭  渴饮冶火精  流浪三涂中  岂识形与名  念子不知命  苦哉伤我情   又有人言。天下人民学道。不尽菜食。大士何独执菜食耶。答曰。何谓为圣道。夫圣道者。正也。一者理正。二者世正。学道之人。应修理正。理正者。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一心澄寂。犹如虚空。若生心贪世间。非理之味。复何为正乎。第二.学道之人。应修世正。世正者。在贵不凌贱。在富不凌贫。在智不凌愚。在强不凌弱。是故非正不言。非道不行。欲损佗利己。复何为正耶。且一切畜生之类。皆是罪人所作。自念无有力势。不能救护。今为贪口味。反助煎迫耶。一者乖慈。二者乖理。三者亦是罪业生死根本。一切人民何故轮回众苦。无有休息。由不自用道理。更相凌易。互相杀害。为此流转三涂地狱。受无量苦。是故执心菜食。毕命不移。   又有问曰。菜食经久或致病。其事如何。答曰。夫人何故有病。但坐过去前身造作众恶。感今病苦。今若复造作众恶。又感未来病苦。譬如有人。故年铁壮刺身。今年痛恼。为痛恼故。又刺新壮。此宁得愈。应须挑故壮。不刺新壮。痛乃得愈耳。何谓挑故壮。不刺新壮。谓已作之罪。归命三宝。发露忏悔。未作之恶。誓不更作。此乃获生生世世无复苦恼也。   又问言。非道觅财供养三宝。其事如何。答曰。窃闻经言。非法财作佛。不听礼此佛。以此推之。故知佛不许人恼害众生。非道觅利供养三宝。   又有人说言。合家不杀。但常食已死之肉。此事如何。答曰。食者不止。杀亦不住。若食者住。杀亦自止。   人问云。我为诸恶之事。我广能读诵众经。经云。能读诵一句一偈。能灭无边重罪。能增长无边功德。斯说如何。答曰。斯乃诸佛菩萨慈愍方便。故诱进在前。决断在后。若众生读经。心得悟道。远离诸恶。改心为善。即一句一偈。实能灭无边重罪。增长无边功德。今若广诵众经。心不断恶。亦不能灭罪生福。何以验之。窃闻善星二比丘。读诵十二部尊经。利如泻水。但为恶不住。生身陷阿鼻大地狱。以此推之。故知多闻读诵。心不断恶。终不能灭罪生福也。   有人问曰。世间有人常讲经律。知恶不恶。知罪不罪。知犯不犯。又外能齐整威仪。内心不断诸恶之行。此理如何。能得解脱诸苦不。答曰。如有人内心具知有因果苦乐诸缘。外形又能齐整威仪。但不能自爱。仍以五百铁壮内于衣里。于意云何。此人为当得无苦痛耶。若今学道之人。外虽能齐整威仪。内心不断诸恶之行。其事亦尔。后为怨家所得。系身闇狱。受其众苦。无有边际。如此苦痛。岂可婴乎。仰愿诸仁德。更相勉劝。制心一处。断除诸行攀缘。究竟无染。使心虚寂。冥会实相。即得解脱众苦。超证无为常乐。是故经云。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也。   又曰。今有人身患六欲之病。求师受戒。既受戒已。而不持戒。病得愈不。答曰。譬如有人身苦重病。寻觅良医。求觅良药。病人数读药方而不服药。此于诸人意云何。病为当愈不。今人受戒而不持戒。其事亦尔。若不除六欲之因。后必果六十诸行旃陀罗。此六十诸行牵之。流转生死。杀身无数。   问。此诸行旃陀罗。并从何所而生。答曰。若贪色。即是受想行识。若贪声。即是受想行识。若贪香。即是受想行识。若贪味。即是受想行识。若贪触。即是受想行识。若意贪世法。即是受想行识。如有一中备五。五六合成三十旃陀罗也。若贪出世色。即受想行识。若贪出世声。即受想行识。若贪出世香。即受想行识。若贪出世味。即受想行识。若贪出世触。即受想行识。若贪出世法。即受想行识。如是一中备五。五六合成三十。并前总为六十旃陀罗也。何谓出世味触。谓。贪涅槃。爱法生也。此六十诸行旃陀罗应远离。智者应须观察审谛思惟。使心不外.不内.亦不中间。犹如虚空。无所依止。即得解脱生死之苦。证真涅槃常乐。   或难曰。常说为善感乐。何故世间有人修善。反贫穷困苦。答曰。多是大权菩萨慈愍广济。现身修善。婴罗众苦。愈困愈坚。不贪世乐。精勤忏悔。唯愿舍身。感见诸佛。何以故尔。正为众生初发道心。信根未立。多逢怨鄣。恐其道心退没。引之令坚固趣向佛道。是故经言说悔先罪。不说过去解脱。以己之疾。愍于彼疾也。   又难曰。常说为恶感苦。何故世间有人生来为恶。现身富贵安乐。子孙盈堂。答曰。夫人得富贵者。不由一生。由前身修行布施。广作功德。果报今生感受富贵安乐。今生虽复为恶。未即受苦。譬如有人杀害百人。百人恨心甚重。常欲报怨。但彼有千人守护。未能得便。意欲得千人去后。百人取而杀害。受苦无量也。   又问曰。畜生之类。爱念眷属。何如于人。答曰。虽复形差体别。至于贪生畏死。情同狎爱。不异于人。今人自称有智慧之眼。见生死苦乐之路。而作五痛五烧之因。永劫长夜。受诸苦恼。无有休息。不知远离。复可得称为智慧乎。   大士又谓人曰。夫人何故常被五痛五烧之苦。盍由自造五痛五烧之因。譬如有人五百铁壮刺于身上。举身昼夜痛楚。不可婴当。今欲为诸仁德拔除此壮。令身心安乐。无复苦恼。于意云何。欲得阶梯拔。欲得并拔。何谓阶梯㧞。有人受持佛三归一。不杀戒。月持六斋。斋日菜食。喻拔一百壮。有人受持佛五戒。月持六斋。斋日菜食。喻拔二百壮。有人持佛十善戒。月持六斋。年三长斋。斋日菜食。喻拔三百壮。有人受持佛声闻戒。一切诸恶不作。诸善奉行。长中菜食。六时行道。喻㧞四百壮。有人受持佛菩萨戒。一切诸恶不作。诸善奉行。长中菜食。六时行道。爱护正法。不惜躯命。崇弘圣道。广化群生。共同解脱。喻㧞五百壮。是为并㧞。今诸仁德。何故恣心造恶。死入三涂地狱。受苦无量。若能一制心为善。寿终之后。上生天上七宝宫殿之中。姿容端正。相好殊特。尊豪富贵。无为自在。欲有所得。随念如意。四城银池。林苑宝树铿锵。华叶荫映。香风飘拂。金枝玉叶奏众妙乐。适悦人心。永劫欢娱。颂曰。  调心作牛车  牵人至梵天  梵天诸宫殿  皆悉自光明  譬如春月华  众色悦人情  爱乐此华者  永离诸尘婴   善慧大士录卷第二 卍新续藏第 69 册 No. 1335 善慧大士语录   善慧大士录卷第三   四相诗   生相   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昔时曾长大。今日复婴孩。星眼随人转。朱唇向乳开。为迷真法性。还却受轮回。   老相   览镜容颜改。登阶气力衰。咄哉今已老。趋拜礼还亏。身似临崖树。心同念水龟。尚犹耽有漏。不肯学无为。   病相   忽染沉痾疾。因成卧病人。妻儿愁不语。朋友猒相亲。楚痛抽千脉。呻吟彻四邻。不知前路险。犹尚恣贪瞋。   死相   精魄辞生路。游魂入死关。只闻千万去。不见一人还。宝马空嘶立。庭花永绝攀。早求无上道。应免四方山。   心王铭  观心空王  玄妙难测  无形无相  有大神力  能灭千灾  成就万德  体性虽空  能施法则  观之无形  呼之有声  为大法将  心戒传经  水中盐味  色里胶清  决定是有  不见其形  心王亦尔  身内居停  面门出入  应物随情  自在无碍  所作皆成  了本识心  识心见佛  是心是佛  是佛是心  念念佛心  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  戒心自律  净律净心  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  更无别佛  欲求成佛  莫染一物  心性虽空  贪瞋体实  入此法门  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  得波罗蜜  慕道之士  自观自心  知佛在内  不向外寻  即心是佛  即佛即心  心明识佛  晓了识心  离心非佛  离佛非心  非佛莫测  无所堪任  执空滞寂  于此漂沈  诸佛菩萨  非此安心  明心大士  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  用无更改  是故智者  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  空无体性  能使色身  作邪作正  非有非无  隐显不定  心性虽空  能凡能圣  是故相劝  好自防慎  刹那造作  还复漂沈  清净心智  如世黄金  般若法藏  并在身心  无为法宝  非浅非深  诸佛菩萨  了此本心  有缘遇者  非去来今   又颂曰   遍瞻四大海。观寻五阴山。如来行道处。灵智甚清闲。宝殿明珠耀。华座美玉鲜。心王明教法。敷扬般若莲。净地菩提子。盍得天中天。观此色身中。心王般若空。圣智安居处。凡夫路不同。出入无门户。观寻不见踪。大体宽无际。小心尘不容。欲得登彼岸。高张智慧帆。清净明珠戒。庄严佛道场。身作如来相。心为般若王。愿早登莲座。口放大圆光。广照无边界。为物作桥梁。开大毗尼藏。名传戒定香。观达无生智。空中谁往来。永超三界狱。不染四魔胎。游戏莲华上。安居法性台。天人悉瞻仰。冥空赞善哉。有缘逢广化。般若妙门开。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行住镇相随。坐卧同居止。分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知佛何在。只这语声是。寂是法王根。动是法王苗。涅槃既不远。常住亦非遥。回心名净土。烦恼应时消。欲过三途海。勤修六度桥。定当成正觉。喻若待来潮。伏藏不离体。珠在内身中。但向心边会。莫远外于空。万类同真性。千般体一如。若人解此法。何用苦寻渠。四生同一体。六趣会归余。无明即是佛。烦恼不须除。   贪瞋痴   不须贪。看取游鱼戏碧潭。只是爱他钩下饵。一条线向口中含。   不须瞋。瞋则能招地狱因。但将定力降风火。便是端严紫磨身。   不须痴。痴被无明六贼欺。恶业自身心所造。愚迷披却畜生皮。   十劝   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然出。   劝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纵然求得暂时间。须臾不久归蒿里。   劝君三。人身难得大须惭。昼夜六时常念佛。勤修三宝向伽蓝。   劝君四。努力经营修善事。莫言少壮好光容。未委前程是何处。   劝君五。寻思地狱真成苦。眼前富贵逞容仪。须臾不久还归土。   劝君六。第一莫吃众生肉。若非菩萨化身来。便是前生亲眷属。   劝君七。万事无过须的实。朝三暮四不为人。此理安身终不吉。   劝君八。吃肉之人真罗刹。今身若也杀佗身。来生还被佗身杀。   劝君九。天堂地狱分明有。莫将酒肉劝僧人。五百生中无脚手。   劝君十。相劝修行须在急。一朝命尽入黄泉。父娘妻子徒劳泣。   颂二首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遂四时凋。   还源诗十二章   还源去。生死涅槃齐。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   还源去。说易运心难。般若无形相。教作若为观。   还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   还源去。触处可幽栖。涅槃生死是。烦恼即菩提。   还源去。依见莫随情。法性无增减。妄说有亏盈。   还源去。何须更远寻。欲求真解脱。端正自观心。   还源去。心性不思议。志小无为大。芥子纳须弥。   还源去。解脱无边际。和光与物同。如空不染世。   还源去。何须次第求。法性无前后。一念一时修。   还源去。心性不沉浮。安住王三昧。万行悉圆收。   还源去。生死本纷纶。横计虚为实。六情常自昏。   还源去。般若酒澄清。能治烦恼病。自饮劝众生。   浮沤歌   君不见骤雨近看庭际流。水上随生无数沤。一滴初成一滴破。几回销尽几回浮。浮沤聚散无穷已。大小殊形色相似。有时忽起名浮沤。销竟还同本来水。浮沤自有还自无。象空象色总名虚。究竟还同幻化影。愚人唤作半边珠。此时感叹闲居士。一见浮沤悟生死。皇皇人世总名虚。暂借浮沤以相比。念念人间多盛衰。逝水东注永无期。寄言世上荣豪者。岁月相看能几时。   独自诗二十章   独自山。茅茨草屋安。熊罴撩人戏。飞鸟共来餐。   独自居。何意此勤劬。翘心寻本性。志节服真如。   独自眠。寂寞好思玄。休息攀缘境。不著有无边。   独自坐。静思观无我。调直个身心。慈悲成萨埵。   独自处。本誓如应与。示道在经中。扣破无明主。   独自行。见色恰如盲。轻躯同类化。蠕动未曾惊。   独自戏。问我心中有何为。若见无记在心中。急断令还般若义。   独自往。触处随缘皆妄想。妄想心内逼驰求。即此驰求亦非往。   独自归。登山度岭何所依。比至所依无定实。熟观此境竟何为。   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著。推捡四运并无生。千端万绪何能缚。   独自语。问我心中何所取。照了巧说并皆空。咽喉唇舌谁为主。   独自情。其实离声名。三观一心离万品。荆棘丛林皆自平。   独自美。迢迢弃朝市。追昔本愿证无生。不得无生终不止。   独自佳。禅味朝餐不用虾。弊此揣食如应与。假借五阴以为家。   独自乐。且欲求无学。急断三界绳。得免泥犁恶。   独自好。决求菩萨道。万行为众生。未取泥洹宝。   独自观。试取世缘看。捉此无常境。一理向心观。   独自奇。正是学无为。回思多许念。运向涅槃池。   独自足。愿心无限局。怨亲法界语圆真。始得应身化群育。   独自宿。意里心储蓄。为作良友系衣珠。历劫弥生根会熟。   尔时大士与诸弟子。昼夜思惟观察行人。生而不生。灭而不灭。止息攀缘入法相。即是为解脱也。乃作五章词曰。   一更始。擎香佛龛里。敬礼无上尊。心心已无已。   二更至。加趺静禅思。通达无彼我。真如一不二。   三更中。观法空不空。无起无生灭。体一真如同。   四更前。观法缘无缘。真如四句绝。百非宁复煎。   五更初。稽首礼如如。归依无新故。不实亦不虚。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夫心性虚凝。量同法界。随如绝相。无作无缘。湛尔常存而无住。法流满世界而实理不迁。妙道归空而普同万有。法王御此而说金坚。故昔言。欲显其相。而复不为言之所诠。然触事该罗。而事之不摄。性非解脱。本无十缠。缘所不起。呼之为妙。言方不及。故号自然。常与世和。而世法不染。俗是其体。而亦不为俗之所牵。尔乃虚玄绝妙。空号坦荡。心无状而现形。虽有形而无象。散合无方。而非还非往。由聚敛而不促。设开舒而不广。斯非物而有音。具大音而稀响。性寂虚冲。非一非两。广照分明。徒自明而自朗。未曾暂有。而全体现前。虽复现前。而难习难仿。细于毫末而不微。生遍三千而不长。理无决定。无听无闻。无而恍晃。生死坦然。非因育养。识类含生。同斯法纲。就悟名为涅槃。而不知者说为忆想。斯则真实无疑。能柔能强。广望则世界不容。息念则举体皆同。乃是无色之色。恬静渊洪。止之。即为无量无穷之体。合之。则非只非双。一起普周万国。无迟无疾。而容不容。非凡非圣。非智非愚。唯有无心质士。合此虚宗。会之者。豁冥昧。照之者。朗迷蒙。遮那湛然。无增无减。四生三有。闻尔还空。若乃幽微寂寞。难见难知。若立一名相。而不合不离。非断非常。而二边俱会。无明无暗。非慧非痴。此非世间智辨照之所能及。是无生慧者之所深思。斯乃自悟虚心。即长生而不灭。见而非见。无著无依。世有九十六种外道。亦所不及。唯是无上佛法。要切良基。余既瞥闻。不能默已。抱愚竭智。聊述拙辞。虽不会妙理。然其语意大指。终归自然。烦愦性迷。制斯遣虑。愿高明正士见者不嗤。   第一章明非断非常   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入方。亦复不依前后际。又复非圆非短长。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非黄。虽复念虑知诸法。而实不住念中央。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实无伤。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自悟知此无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闲防。安住普超三昧顶。忆想颠倒永消亡。觉诸烦恼随如相。称此空名为道场。为众班宣演常教。如此妙义未曾彰。行路难。路难微妙甚难行。若以无知照知法。现前证得本无生。   第二章明真照无照   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劳争。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若能慧心持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涅槃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闲。   第三章明心相实相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正觉此是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于兹六情还念灭。即是真了涅槃城。行路难。路难无往复无还。贪瞋不在于内外。亦复的不在中间。   第四章明无相虚融   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倒是菩提。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分别菩提非一异。恒同一体不相𢹂。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赍。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法不乖迷。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净华生淤泥。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知蹊。行路难。路难本自是泥洹。内外身心并空寂。颠倒贪瞋何处安。   第五章明凡圣非一非二   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虽复非一亦非多。若能照知其本际。即是真身卢遮那。入于微尘亦无碍。无碍体寂遍娑婆。凡圣两途非二处。生死涅槃常共和。虽复强立和名字。只个爱痴真佛陀。般若深空智非智。以无心意制众魔。余既诚心学此述。聊抽拙抱作斯歌。行路难。路难心性实奇宽。贪欲本来常寂灭。智者于此可盘桓。   第六章明惩心性无染   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惩心于不心。若也求心复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又亦不得非贪欲。无得不得妙难寻。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固林。余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若求出离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沈。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行路难。路难心中本无物。无物即是净菩提。无见心中常见佛。   第七章明般若无诤   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无心舍离于生死。涅槃无心亦不追。涅槃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般若明心无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善解于此无心药。三有诸病尽能治。行路难。路难遣之而复遣。识此遣性本来空。无心终是摩诃衍。   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   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无本真际无人知。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三界众生乃迷务。于其实录是无为。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亦复不堕过人法。险巇绝危而不危。一切法中无有法。世人遑遽欲何为。行路难。路难心中无可看。昔日谓言诸佛远。今知贪瞋是涅槃。   第九章明无断烦恼   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三障三毒即三空。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升不相逢。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   第十章明寂灭无心常行精进   君不见寂灭性中无有灭。真实觉中无觉知。亦复无有无知觉。清虚寂寞离方规。法性自尔无因致。忆想颠倒性无为。正使飘流遍三界。于其心中实不移。无去无来亦无住。善达无住亦无亏。诸佛世雄非尊大。三毒四倒亦非卑。却寻缘心无所得。无缘心中缘复弥。若欲速求无上道。无知三毒性能资。三毒生于三解脱。七识还生七觉支。倒心去来无有实。去来无急亦无迟。觉诸烦恼观前境。但自惩心而却推。心本无根何有本。六尘五欲不能羁。行路难。路难微妙甚希奇。昔日殷勤勇精进。不知精进背无为。   第十一章明法身得用自在   君不见大士自观身中法。身是如来净法身。虚空往还能迅速。独脱自在不由人。出入毛孔而无碍。爱取尘时不染尘。见处凡情等诸圣。离斯求道更无真。建立诸法而无法。即是真如无上真。亿劫本有而非故。于今见觉亦非新。成就大我而无我。具足大人无有人。圣体无明不可说。为复方便名心神。即此心是真常法。亦是涅槃之上珍。愿诸学人同此悟。各自守门而禁津。行路难。路难名异理无分。若能了于无生死。便得消除生死云。   第十二章明金刚解脱   君不见金刚语句非真实。万象森罗同一无。而此空无为佛母。复是真如无上珠。世人不知求此宝。贫穷忽忽六趣奴。不事身中法身佛。穴穴向外礼浮图。乍看而欲似精进。捡责身中皆并粗。用个粗心逞言语。不了真源由是愚。随情忆想而分别。五阴六贼竞来诛。不肯寻求无上道。但知虚妄取名誉。口虽唱善还生恶。空言真实反成虚。余今反虚持作实。亦不证实入无余。行路难。路难举世皆虚妄。十缠五阴性无知。愚人于中自生鄣。   第十三章明寂静无照无得   君不见诸法但假空施设。寂静无门为法门。一切法中心为主。余今不复得心源。究检心源既不得。岂知诸法并无根。用此无根心照境。照之分明弥复惛。即此惛心还自照。正照之理未曾存。照之与境俱差异。是故智士不能论。世人狂狂强分别。无中照见乱精魂。若能智照亡非照。分别智照复还奔。诸法本尔谁人作。寂静无静亦无喧。故知众生颠倒想。还是众生无上尊。行路难。路难舍痴而复痴。飞禽走兽我能伏。只个心贼独难治。   第十四章明三空无性   君不见诸佛圣人心无碍。为通道化说三无。虽说三无实非说。心于万境不由居。正使颠倒造五逆。随情所作并归如。抱朴澄神念无念。亦不分别灭无余。所以安心不择处。了知真俗体非殊。息虑心空不舍事。名理言行不相扶。不依六尘心动摇。随如无作顺空虚。无去无来常不住。心神竭尽亦非无。不坏于身随一相。不断贪淫而不拘。若谓无差还自缚。言其体异转伤体。犹如梦幻无真实。本来非有若为除。行路难。路难顿尔难料理。凡夫妄见有差殊。真实凝心无彼此。   第十五章明空有不违   君不见邪见非边不离边。颠倒分别亦非缘。自心非心念非念。常来常去实无迁。犹若金刚难沮坏。诸佛用此作金坚。世人称誉涅槃妙。余道生死最深玄。即是无生之上忍。又是摩诃无碍禅。正士由心于是观。不为八风之所牵。天乐自在无心恋。小小财色岂能缠。随逢苦乐心无变。永别忆想忘忧煎。虚心无人无我所。任性浮沉如似颠。实照常法知无定。知法无性号为贤。行路难。路难非空亦非有。有无双遣两俱存。俱存无遣亦无受。   第十六章明魔怨   君不见大道寂寞叵思寻。通融万像尽皆深。一切恬然无起灭。颠倒分别并从心。智者求心无处所。茫然色相离贪淫。了了分明何所见。犹如病眼睹空针。若人体知颠倒想。不为妄苦所漂沈。世间诸法如阳焰。行者慎莫致怨嫌。恒以空心而反照。无上佛道亦能任。行路难。路难微妙实无双。若识六情空非有。众魔结贼自然降。   第十七章明法性用平等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第十八章明不思议佛母   君不见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始知。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虚妄行慈慜众苦。不知诸苦是慈悲。瞋恚无明最微妙。□□智者不能思。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四趣三途悉非有。三鄣三脱不分离。行路难。路难无有俱并忘。了知烦恼无生想。即是如来坐道场。   第十九章明无觉精进   君不见正心诸佛子。以见非心故不忧。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设使住时终非住。走遍十方而不流。不见我时于无我。善哉适性任沉浮。世间妄想无真实。吾于此中何所求。只用非心觉非觉。亦复正修于不修。若人不知如此处。不应称名作比丘。为个痴心作奴仆。爱结缠之不自由。而此更增诸苦恼。永劫长涂三界囚。生死相连弥复甚。判不能得永长休。行路难。路难无令过诸念。无念之念乃为真。真念无真还自炎。   第二十章明善微妙   君不见无上菩提最为近。四大五阴皆深奥。其实清净妙难知。不悟此心真卒暴。和合性中无有实。是故称为诸法要。于中无妄亦无真。只用无为作微妙。寻其体寂不应言。假为众生立名号。若知名号即非名。解了众生知佛教。觉知无因之正因。当得无因无果报。善达贪爱得无生。无明去来无动摇。不见圣果异凡情。分别圣凡还复倒。若人无愿亦无修。必定当为世间导。行路难。路难非秽亦非净。是非双泯复还存。   行路易十五首   佛空俱一体。空佛本来同。触目皆如此。无心自性中。行路易。路易不修行。有无心永息。只个是无生。   众生是佛祖。佛是众生翁。三宝不相离。菩提皆共同。行路易。路易真无作。持经不动口。坐禅终日卧。   无生无处所。无处是无生。若觅无生处。无生无处生。行路易。路易坦然平。无心真解脱。自性任纵横。   菩提无处所。无处是菩提。若觅菩提处。终身累劫迷。行路易。路易真不虚。善恶无分别。此则是真如。   有无皆解脱。累息在无生。菩提是颠倒。生死最为精。行路易。路易人莫疑。解吾如此语。修道不须师。   东山水上浮。西山行不住。北斗下阎浮。是真解脱处。行路易。路易人不识。半夜日头明。不悟真疲剧。   猛风不动树。打鼓不闻声。日出树无影。牛从水上行。行路易。路易真可怜。修道解此意。长伸两脚眠。   佛心与众生。是三终不移。虚空合真理。人我在无为。行路易。路易真难测。寄语行路人。大应须努力。   人道行路难。我道行路易。入山十二年。长伸两脚睡。行路易。路易莫思量。刹那心不二。终日是天堂。   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海坦平地。烧冰将煮茶。行路易。路易真冥寞。菩提心在中。世人元不觉。   有无去来心永息。内外中间心总无。欲觅如来真佛处。但看石牛生象儿。行路易。路易须及早。不用学多闻。无言真是道。   无用是无作。无作是无心。无见无心处。杨花水底沈。行路易。路易真无得。讲说千般论。不如少时默。   无情正是道。木石尽真如。达时遍境是。不悟永乖疏。行路易。路易真可乐。刹那登正觉。不用披三教。   无事真无事。无事少人知。无为无处所。无处是无为。行路易。路易人莫惊。无有无为事。空有无为名。   无我无人真出家。何须剃发染袈裟。欲识逍遥真解脱。但看水牛生象牙。行路易。路易君谛听。无觉无菩提。无垢亦无净。   率题六章   第一章叹伫归珠至今未获   携明是今日。感应在明阳。想思深洞尽。企子实难当。朝忆生眷恋。夕望动心伤。若期灵树下。度脱不相忘。恶见孤憔悴。俱愿普趋锵。双飞白日顶。出气紫云光。神龙左右梵。散华来芬芳。菲菲常乐境。蔼蔼升金堂。   第二章叹断高遂昔先志   近背天宫否。念苦暂羁斯。舒散金来抱。流缁布交知。唯仰相随善。依领使忘疲。同登八位境。共乐宝莲池。□□□金体。妙果遂众奇。   第三章劝修无上道   改缁素容转。体净得金兰。从修无上道。常乐自然完。拂拭明珠莹。光发遍能看。   第四章叹世人不厌苦信自缠婴   肯入七宝车。宁归地狱所。刀山已伤形。剑树方应处。月月病难当。年年无暂弭。流泄三涂中。憔悴玉容毁。不同余今训。尔时仙步阻。   第五章劝请仁贤背苦就乐   愿子从为善。名价身为呈。诸天𢿨华下。飞梵来相迎。同升珍宝殿。处处皆光明。共居常乐境。齐悦证无生。   第六章劝同趣至真解因缘缚   唯愿趣真道。研虑荡众缘。累尽超妙国。逍遥无畏天。   有沙门问。大士那不出家。答曰。不敢住家。不敢出家。尔时又为东卿侯率题二章。略说理要云   脱中如不如。缚中穆如相。乃会三菩提。如如等无上。法相并非双。恒乖未曾各。沉浮随不随。摇漾泊无泊。   劝喻诗三首   持戒如天日。能明炬夜躯。照见家中宝。兼开额上珠。直超三有海。径到萨云衢。并会等无等。齐证拘不拘。破戒如船浛。没溺大江海。临穷方唤佛。志操不能改。命如风中灯。迅灭宁相待。身死罪由存。牵向阿鼻门。千苦俱时至。万痛切神魂。独婴烧煮炙。困剧事难论。修空截三有。精进作医王。共弘调御法。甘雨注无方。泽润群生等。慧解悉芬芳。普会三菩室。齐证真如房。   率题两章   罢世还本源。离有绝名相。栖神不二境。体一上无上。性狎无彼此。心由不去归。逍遥空寂苑。悦意境忘依。   碑文   菩萨戒弟子侍中尚书左仆射领大著作建昌县开国侯东海徐陵奉 敕撰   夫至人无己。屈体申教。圣人无名。显用藏迹。故维摩诘降同长者之仪。文殊师利或现儒生之像。提河献供之旅。王城迾众之端。抑号居士。时为善宿。大经所说。当转法轮大品之言。皆绍尊位。斯则神通应化。不可思议者乎。东阳郡乌伤县双林寺傅大士者。即其县人也。昔岩溪蕴德。渭浦程祥。天赐殷宗。诞兴元相。景侯佐命。樊胜是埒。介子扬名。甘陈为伍。东京世载。西晋重光。惟是良家。降神所托。若如本生.本行。或示缘起。子长.子云自叙元系。则云。补处菩萨。仰嗣释迦法王真子。是号弥勒。虽三会济济。华林之道未孚。千尺岩岩。穰佉之化犹远。但分身世界。济度群生。机有殊源。应无恒质。自叙因缘。大宗如此。按停水经云。观世音菩萨有五百身在此阎浮提地。示同凡品。教化众生。弥勒菩萨亦有五百身在阎浮提。种种示现。利益众生。故其本迹。难得而详言者也。尔其蒸蒸大孝。肃肃惟恭。厥行以礼教为宗。其言以忠信为本。加以风神爽朗。气调清高。流化亲朋。善和纷诤。岂惟更盈毁璧。宜僚下丸而已哉。至于王戎吏部.邓禹司徒。同此时年。有怀栖遁。仍隐居松山双林寺。弃舍恩爱。非梁鸿之并游。拜辞亲老。如苏耽之永别。自修禅远壑。绝粒长斋。非服流霞。若餐朝沅。太守王烋言其诡诈。乃使邦佐。幽诸后曹。迄至兼旬。曾无段食。于是州乡愧伏。远迩归依。逃迹山林。肆行兰若。又自叙云。七佛如来。十方并现。释尊摩顶。愿受深法。每至犍槌应节。法鼓裁鸣。空界神仙共来行道。其外人所见者。拳握之内。或吐异香。胸臆之间。乍表金色。时有信安县比丘僧朔。与其同类远来观化。未及祗肃。忽见大士身长丈余。朔等惊惭。相趍礼拜。虔恭既毕。更睹常形。又有比丘智勰.优婆夷钱满愿等。伏膺累载。频睹异仪。或见脚长二尺。指长五寸余。两眼光明。双瞳照耀。皆为金色。并若金钱。譬李老而相侔。同周文而等状。姜嫄所履天步可以为俦河流。大戾神足宜其相比。支郎之彦既耻黄精。瞿昙之师有惭青目。既而四空妙定薰修。已成八解明心。庄严斯满。时还乡党。化度乡亲。俱识还源。并知回向。或立舍须发。如闻善来。大倾财宝。同修净福。大士薰禅所憩。独在高岩。爰挺嘉木。是名捣树。擢本相对。似双槐于侠门。合干成阴。类双桐于空井。厥体贞劲。无爽大年。置霜停雪。寒暑[葸-十+夕]翠。信可以方诸坚固。譬彼娑罗。既见守于神龙。将为疑于变鹤。乃于山根岭下。创造伽蓝。因此高柯。故名双林寺矣。大士亦还其里舍。货贸妻儿。营缔支提。缮写尊法。尝以聚沙画地。皆成圆果。芥子庵罗。无疑褊陋。乃起九层砖塔。形相岿然。六时虔拜。巡绕斯托。又以大乘方等.灵药宝珠。眷言山谷。希得传写龙乡。思其晓照象驾。乏其流通。复造五时经典。千有余卷。与夫鬻子而葬。同其至诚。嫁妻而隐。无殊高节。若寄搏麨。如因卖花。共指菩提。方成亲眷。至如一相无相之怀虚已。虚心之德。化鸡在臂。方推理于自然。毒蛇伤体。终无扰于深定。门徒肃肃。学侣诜诜。通被慈悲。义无偏党。大通元年。县中长宿傅普通等一百人。诣县令范胥。连名荐述。又以中大通四年。县中豪杰傅德宣等道俗三百人。诣县令萧诩。具陈德业。夫以连城之宝。照庑之珍。野老怪而相捐。工人迷而不识。胥等体有流俗。才无鉴真。亟欲腾闻。终成亏怠。梁高祖武皇帝。绍隆三宝。弘济四生。迹冠优填。神高仙豫。夫以陈蕃静室。犹怀天下之心。伊尹躬耕。思弘圣王之道。况我有慧日明炬。如风宝车。济是沉舟。能升彼岸。固宜光宜正法影响人王者乎。于是以中大通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傅暀出都。致书高祖。其辞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以虚怀为本。不着为宗。妄想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俱禀六斋。夫以四海之君。万邦之主。预居王士。莫不祇肃。尔时国师智者法师与名德诸众僧等。言辞谨敬。多乖释远之书。文牒卑恭。翻豫山公之启。大士年非长老。位匪沙门。通疏乘舆。过无虔恪。京都道俗莫不嗟疑。暀至都。投太乐令何昌。并有弘誓。誓在御路。烧其左手。以此因缘。希当闻达。昌以此书呈同泰寺僧皓法师。师众所知识。名称普闻。见书随喜。劝以呈奏。   皇心欢悦。遽遣招迎。来谒宸围。亟论经典。同泰寺前临北阙。密迩南宫。仍请安居。备诸资给。后徙居钟山之下定林寺。游岩倚树。宴坐经行。京洛名僧。学徒云聚。莫不提函负帙。问慧[言*恣]禅。居荫高松。卧依盘石。于是四彻之中。恒泫甘露。六旬之内。常雨天酒。岂非神仙影响。示现祯祥者乎。   帝于华林园重云殿自开讲三慧.般若经。穷须真之所问。御法胜之高堂。百千龙象围绕餐听。黑貂朱纹王侯满筵。国华民秀公卿连席。乃令大士独榻。对扬天扆。并遣传诏及宣传左右四人接受言论。尔时纳揆之于台内。司隶之在殿中。杜预还朝。马防亲贵。旧仪悬席。皆等庶僚。以大士绝世通人。故加其殊礼矣。及王辇升殿。云跸在阶。宴然箕坐。曾不山立。宪司讥问。愈见凝跱。但答云。法地若动。则一切法不安。应对言语。皆为爽异。昔汉皇受道。栾大不臣。魏祖优贤。扬夐如客。河上之老。轻举临于孝文。严子之高。闲卧加于光武。方其古烈。信可为俦。帝又于寿光殿独延大士。讲论玄赜。言无重颂。句备伽陀。音会宫商。义兼华藻。岂惟宝积献盍。文成七言。释子弹琴。歌为千偈而已。固非论经于白虎之殿。应诏于金马之门。说义云台。受𨤲宣室。可同年而语哉。自火运将终。民无先觉。虽复五湖内赑。苍鹅之兆未萌。四海横流。夷羊之祓匪现。大士天眼所照。预睹未来摩掌之明。夙鉴时祸。哀群生之版荡。泣世道之崩沦。救苦为怀。大悲为病。誓欲虚中闭气。识食为斋。非服名香。但资禅悦。方乃烧其苦器。制造华灯。愿以此一光明。遍照十方佛土。劝请调御。常住世间。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于是学众悲号。山门踊叫。弟子居士徐普拔.潘普成等九人。求输己命。愿代宗师。其中或馘耳而刊鼻。或焚臂而烧手。善财童子重睹知识。忍辱仙人是冯相辈。大士乃延其教化。更住阎浮。弘训门人。备行众善。于是弟子居士范难陀.弟子比丘法旷.弟子优婆夷严比丘。各在山林烧身现灭。次有比丘宝月等二人。穷身系索。挂锭为灯。次有比丘慧海.菩提等八人。烧指供养。次有比丘尼昙展.慧光.法纤等四十九人。行不食斋法。次有比丘僧拔.慧品等六十二人。割耳出血。用和名香。奉依师教。并载在碑阴。书其名品。夫二仪大德所贵曰生。六趣含灵所重唯命。虽复梦幻影响。同归磨灭。爱使迷情。唯贪长久。自非善巧方便。沤和舍罗。照以慈灯。沽其妙药。岂或舍不赀之体。而能行希有之事。若令割身奉鬼。闻半偈于涅槃。卖髓祠天。能供养于般若。理当匏心。靡吝擢骨无疑者乎。大士小学之年。不游黉舍。大成之德。自通坟典。安禅合掌。说偈论经。滴海未尽其书。悬河不穷其义。前后讲维摩.思益经等。比丘智瓒传习受持。所应度者。化缘既毕。以太建元年。朱明始献。奄然右卧。将归大空。二旬初满。三心是灭。尔时隆暑便已赫曦。屈伸如常。温暖无异。洗浴究竟。扶坐着衣。色貌敷渝。光彩鲜洁。爰经信次。宛若平生。乌伤县令陈钟耆即往临赴。犹复反手传香。皆如畴昔。若此神变无闻前古。虽复青牛道士.白马先生。便遁形骸。本惭希企。若其灭定无想。弹指而石壁已开。法王在殡。申足而金棺犹启。非斯类矣。莫与为俦。遗诫于双林山顶。如法烧身。一分舍利起塔于冢。一分舍利起塔在山。又造弥勒像二躯置此双塔。莫移我眠床。当取法猛上人织成弥勒像永安床上。寄此尊仪。以标形相也。于是门徒巨痛。遂爽遗言。用震旦之常仪。乖阇维之旧法。四部皆集。悲同白车。七众攀号。哀逾青树。弟子比丘法璇.菩提.智瓒等。以为伯阳之德贞。桓纪于赖卿。仲尼之道高。碑书于鲁县。亦有杨雄弟子.郑玄门人。俱述清猷。载刊玄石。于是祈闻两观。冒涉三江。爰降丝纶。克成丰晱。陵虽不敏。夙仰高风。轻课庸音。乃为铭曰。  大矣权迹  劳哉赴时  或现商主  聊为国师  卑同巧匠  屈示良医  猗欤开士  类此难思  当来解脱  克绍迦维  妙道犹秘  机缘未适  弗降鸡头  宁开狼迹  北地爰徙  东山所宅  族贵泥阳  宗分兰石  莫测其本  徒观其迹  邈有蒲塞  心冥世雄  明宣苦苦  妙鉴空空  汲引三界  行藏六通  爰初隐逸  宴处林丛  食等餐露  斋疑服风  敬礼珍塔  归依灵像  未若天尊  躬临方丈  慧炬常照  慈灯斯朗  释梵天仙  晨昏来往  济济行法  诜诜谈讲  德秀臧丈  风高广成  来仪上国  抗礼承明  妙辩无相  深言不生  撞钟比说  击鼓惭英  乐论天口  谁其与京  乍现仙掌  爰标神足  色艳浮檀  香逾薝卜  我有边际  随机延促  誓毁身城  当开心狱  忽示泡影  俄如风烛  噭噭门人  承师若亲  宁焚软叠  弗燎香薪  合窟为窆  方坟以堙  须弥据海  变炭扬尘  净土无坏  灵仪自真  何时涌塔  复睹全身   维陈太建五年太岁癸巳七月五日都下白山造   还珠留书记   浙江东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正议大夫使持节都督越州诸军事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元 稹述   梁陈以上。号婺州义乌县为东阳乌伤县。县民傅翕。字玄风。娶留妙光为妻。生二子。年二十四。犹为渔。因异僧嵩谓曰。尔弥勒化身。何为渔。遂令自鉴于水。乃见圆光异状。夫西人所谓为佛者。始自异。一旦。入松山。坐两大树下。自号为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久之。卖妻子以充僧施。远近多归之。梁大通中。移书 武帝。召至都下。闻其多诡异。因 敕诸城吏。翕至。辄扃[𨳲其門戶。翕先是持大椎以往。人不之測。至是撾一門。而諸門盡啟。   帝異之。他日。坐法榻上。   帝至不起。翕不知書。而言語辯論皆可奇。   帝甞賜大珠。能出水火於日月。陳太建初。卒於雙林寺。寺在翕所坐兩大樹之山下。故名焉。凡翕有神異變現。若佛書之所云不可思議者。前進士樓頴為之實錄。凡七卷。而侍中徐陵亦為文於碑。翕卒後。弟子菩提等。多請王公大臣為護法檀越。陳後主為王時。亦甞益其請。而司空侯安都。以至有唐盧熈。凡一百七十五人。皆手字名姓。殷勤願言。寶曆中。余莅越婺。余所刺郡。因出教義烏索其事實。雙林僧挈梁陳以來書詔洎碑錄十三軸。與水火珠.扣門椎.織成佛。大水突偕至焉。余因返其珠.椎.佛突。取其蕭陳二主書。洎侯安都等名氏。治背裝剪。異日將廣之於好古者。亦所以大翕遺事於天下也。與夫委棄殘爛於空山。盇不侔矣。固無讓於義。取焉而又償以束帛。且為書其事於寺石。以相當之。取其復還之最重者為名。故曰還珠留書記。二年十月二十日。   開成三年十二月內供奉大德慧元清涔令弘深禪師及永慶送歸   善慧大士錄卷第三 卍新續藏第 69 冊 No. 1335 善慧大士語錄   善慧大士附錄卷第四   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俗姓樓氏。名靈璨。字德素。烏傷縣竹山里人。以初生膚體璨然光白。不似赤子。故以為名字焉。八世祖畯。仕吳。至散騎常侍郎。故侍中玄之弟也。畯生陟。宣威將軍。陟生胤。康樂令。自胤生豐。至法師祖考。世為郡據史。竝有美名。初。法師母劉氏夫人。夢見長人。手擎金像。令夫人含之。又見紫光入戶。繞身數帀。因而體重。遂即有娠。生法師。法師誕育之日。一室盡明。又有神異之香。年六歲。識性開敏。每與諸兒同戲。但累甎為高座。聚沙為佛塔而已。舍南有果林。熟時。諸小兒爭來拾果。更相毀鬬。法師以所得分與諸兒。法師叔父少好射獵。每得禽獸。還家剝剔。羣兒競觀。法師獨不窺。人問之。答曰。麞鹿於草中各自覔活。小父逐而殺之。令兒心中痛楚。不忍見也。家人以獵肉與之。法師不肯食。於是更他處求得魚肉與。法師亦不復食。家人言。此非小父所殺也。魚水中物耳。答曰。雖非小父所殺。水中.岸上。痛苦一等。家人感其言。遂不復強也。劉夫人感此事。遂亦不食。法師又常悲桑蚕纏縛生死。因此遂不衣縑纊。以戒行終身。家世本奉道。法師幼童之時。忽白其父母言。兒欲事佛。父母恠而問曰。汝家世世奉道。汝那獨知佛耶。答曰。兒心中自如此耳。年八歲。遇遊僧過門乞飲。法師歡喜。自將飲與之。欲問佛法。而來及言。道人因舉手指東方曰。剡中有佛法。法師當時不觸剡中是何處。更欲發問。便失道人所在。還問其父母曰。剡在何處。遂言見道人之狀。舉家驚恠。尋覔道人。竝無見者。因語法師。剡縣此去二百餘里。境內多事佛法。師請父母。求往剡。父母以其尚幼。不許。至年十二。始許焉。法師既至剡中。遍遊諸寺。彌年忘返。家人亦遂其雅操。粮餉優給。不復禁也。法師乃究窮經藏。玅盡根本。闔境道俗咸相敬重。號為居士。乃為謠曰。少達玅理樓居士。在剡六年。年十七。始有出家之志。因還鄉里辭親友。兼念叔父迷於射獵。苦諫甚切。叔父乃偽許之。心實不從。是夜。叔父夢見赤衣使者將力士數人。手持矛戟謂之曰。汝無殺害眾生。菩薩諫汝。何為不從。因提予欲刺之。有頃。驚覺。汙流浹背。遲明。即馳見法師。求壞獵具。法師歡喜。乃與叔父行達射獵之處。其地名較田。山上有鹿十餘頭。從山上綠草而行。送法師數里。垂至烏傷縣。望見人家。□□□然齊住。法師[(厂@?)*頁]而彈指曰。令汝老壽當之深山曠野。無追射獵。鹿乃徘徊躑躅。似相戀惜。其德感通如此。法師還剡。泰始四年。遂往上虞東山寺落髮出家。法名慧約。師事比丘慧靜為和尚。慧靜。吳興餘杭人也。本姓邵氏。秣陵南林寺業法師弟子也。才識清遠。為宋世名僧。著命源佛性論。見重於世。慧靜乃與法師還山陰天柱寺。後復同住梵居精舍。尋移西臺寺。講經看論。窮觀山水。所至。輒採雜菓擣治服之。慧靜深相賞異。謂法師曰。非直吾遺聲餘論。因子不朽。其興崇釋氏。非子而誰。及慧靜泥洹之後。法師復還天柱。方覃思於大品諸經。窮盡奧義。齊竟陵文宣王出鎮會稽。聞法師名德。深相敬重。後有釋智秀等諸僧。亦負當時德望。同在王所。見王致殊禮於法師。有不悅之色。王曰。此上人者。豈今日法師也。乃釋氏之領袖耳。羣僧乃服。是時齊中書侍郎周顒為剡令。少好佛理。慕法師名德。法師亦重顒有隱逸之志。遂出剡與顒相見。深相敬重。及顒去官。遂擕法師至都草堂寺。時河南褚淵為司空。始請法師講淨名經.勝鬘經。後淵有疾。頓伏衾枕。法師參問。淵晝睡未及見。忽夢云。菩薩來也。遂覺。命左右求之。無有見者。閽人曰。適約上人來。聞公睡眠。去矣。淵遂遣人追請。於路及之。得與偕至淵所。靜坐良久。淵病不覺自瘳。由是舉家敬奉。謂為神異。後淵為尚書令。啟勅令法師於省中居住。時左僕射𢲲揶王儉。亦崇信佛法。及淵薨後。又啟法師依舊居省中。至儉為丹陽尹。亦擕在郡廨。講通法華.大品。禮敬殊特。人問法師曰。既絕糓清虗。高蹈物表。今朝貴接請。常有喜色。得無以勢乎。法師答言。貧道意樂便往。不知物議也。周顒聞之。謂人曰。法師外身為法所在。弘濟萬物。宰相天下。具瞻一人。信向四方。仰則教化之所。因是以喜也。法師行菩薩心。豈以遊朱門為貴寵耶。齊給事中樓幼瑜者。法師之族祖也。以儒學知名。年已耆宿。每見法師。輒起作禮。或問之。幼瑜曰。此人乃菩薩身耳。方為天下師。豈惟老夫耶。時人多以幼瑜呼法師為菩薩笑之。唯王儉.周顒以幼瑜之言為信。及王儉薨後。法師還草堂。周顒時為太子僕。與吳興沈約同在東宮。情好甚睦。約於此始得至寺與法師相識。屢相嗟嘆。以為道安.慧遠無以尚也。約常白法師曰。鑽仰致敬。誠在無己。但法師非弟子所得致屈耳。脫可致屈。願法師不忘。法師曰。貧道齋戒禮佛。觸處而可。豈有難致耶。昔褚王二公常供養於尚書省.僕射省。檀越後若作此官。能見要請。豈敢不從。約曰。法師若此言。恐今身無緣矣。初。法師二親既沒。墳壠未修。乃欲東歸改葬。到隆昌元年。促裝登途。會沈約除東陽太守。聞法師此行。遂與之同舟。及到郡。營葬事。賻贈甚厚。墓成。法師遂遊金華山。住赤松㵎。採藥服餌。時有道士丁德靜。隱居此山。為山精所惱。後德靜醉臥。忽有毒蛇嚙足而死。觀宇空廢。縱有道士。輒為精蛇所嬈。竟不能居也。□山縣令徐伯超聞之。曰。山精為害。由道士皆不能精進所致耳。試推此觀與約公。必能清衛。於是乃共入㵎請法師。法師不辭。直移入觀。居住良久。晝臥。忽見二青衣女子。資質妹麗。擕手歌吟。從㵎水中出。法師徐起正坐。語之曰。汝等二精魅。放橫來久。然此地已屬我。汝等何敢來耶。仍說法化之。女子承受。頂禮而退。自此後。觀中無復妖恠也。法師在觀逾年。餌藥斷糓。所進麻棗而已。會沈約被代。因更相隨出都。還居草堂寺。至天監元年。約為尚書僕射。啟勅請法師居省中。約遂禮法師曰。草堂之言。今果然矣。師笑曰。子產有云。多言或信。約曰。弟子始願不及。此榮生望外。豈非佛乎。信奉愈至。約尋為佐僕射尚書令。法師竝隨在省中。常以說法為務。時有二白蝙蝠。現草堂寺東門上。毛色美澤。眾僧相謂曰。仙人合藥。常用此物。求不可得。有緣至耳。必為法師瑞應也。乃籠將入省。以與法師。法師熟視良久。曰。我服食數十年。常噉草木根葉。尚懷不必。今合藥用眾生皮骨者。豈人心哉。服汝縱能使我長生。久視白日飛騰。義不忍害汝以成己也。於是送還草堂寺放之。少頃。又有二頭現法師梁下。法師呪而遣之如初。後不復見也。後約為丹陽尹。又請法師在郡供養。約少時往詣法師所。神氣不樂。仰頭看屋。謂法師曰。昔王褚二公供養法師。竝為京尹。今弟子復得繼跡前修弟子過去。後朝賢居此者。復應奉請法師。亦可安居此屋。弟子朝露耳。不知法師當復見如弟子輩幾人。法師瞪目視。不言良久。答曰。檀越前生種福。今身受報。既足方便輪轉。貧道在此世界未得滅度。猶應助世教化。別有緣會。當非復此屋也。約曰。弟子得見法師此時不。答言。不見也。約因指同來客應豐之曰。伊年少。見不。答言。不見也。約不懌而退。其年約薨後。法師還居草堂寺。至後年。應豐之又亡。豐之者。南頓人。奉道精進。多所感通。為沈約所知。始病。弟子進藥。豐之曰。何用服此。約公言驗。吾必不起矣。數日而終。天監十一年。武帝始請相見。禮敬甚優。常預後堂齋講。上每與師說法清談。動經晨夜。賞遇崇信。無與比者。上將受菩薩淨戒。乃玅擇法門。窮推戒行。時大德僧四方雲集。師道所向。獨歸法師。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詔取四月八日當受菩薩戒。又於杜姥宅設無遮。僧尼供分千僧入華光殿。設會祀皇天.后土.社稷.五岳.四瀆。賑濟天下孤獨惸寡。放生天下物命。宣勅七日四更。從杜姥宅行城南門入到會所。是日丁巳。詔曰。梵網經云。居帝王位者。應先受菩薩戒。故知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宜修身戒心。以弘治道。朕宴居儼思。深念至歸。不發弘誓願受菩薩戒。豈能起慈悲心。行平等行。觀視眾生。猶如一子。所以受持正法。在子不疑。欲以億兆同茲福慶。凡天下罪無輕重。咸赦陰之。是日。延法師於等覺殿上受菩薩戒。修八關齋。設無遮大會。朝野白黑十餘萬眾。香華伎樂。法事之盛。振古未有也。是日。皇帝欲令法師先示現形相。乃詔請四字導師。爾時。僧徒有千餘人。舉座無能導者。咸推法師焉。法師為其文曰。願皇成佛。午後。皇帝方欲受戒。先頂禮於法師。而請曰。弟子頂禮法師。法師勿使外人知之。於是法師遂合掌入澡瓶中。少選化成五色雲臺而出。法師在瓶中結加趺坐。須臾之間。便即復身如初。謂皇帝曰。貧道化身入瓶中。亦請陛下無令外人知之。遂於等覺殿佛前東面說法受戒。皇帝披福田之衣。對佛北面受戒。受戒畢。上親執弟子之禮。上與法師語。呼為闍棃。與臣下言。稱為智者。佗日法師入內。常施漆牀於東面。法師入就榻立。上先作禮。然後竝坐焉。爾後。皇儲王公以下。舉國臣民一切盡敬。六宮妃主莫不受業。京邑名僧.朝野士庶。蒙度脫著錄者四萬八千人。法師尊重極焉。始受戒時。有一乾鵲歷階而上。無所畏懼。戒畢而去。又兩孔雀俱欲昇階。驅之不飛。行至戒壇。宛頸聽法。上曰。此鳥必欲滅度。更受佗果。是時法師重為說法。及後數日。同時而死。初。郡孝廉有樓道一者。法師之族叔也。齊永明中。年八十餘。傳言云。我少時常隨法師曾祖道盇。憩其墓側。聞道益歎曰。昔有墓師指相吾家山云。後代當有苦行達道為王者師。今吾子孫但好射獵。寧有此望哉。自道盇歎後三十許年。而法師生焉。及生而神異。為帝者師。故知相者之言驗矣。始。法師才思清逈。至於制作文章亦皆臻玅。常與湘東王諮議范賁友善。及賁亡。法師乃臨其喪。賦詩曰。   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併洒秋風前。此詩傳於天下。為世所重。是後。精修經藏。深證無生。世間辭句則鄙而不為也。中大通四年。師夢見舊宅盡朱門白壁。及寤。便發心以宅為寺。遂奏請置寺。謂此地本是我生育之所。因立名為本生寺。又詔改所居竹山里為智者里焉。大同元年秋八月。法師知緣盡。乃使人伐寺門外樹枝曰。鑾輿當至。此枝妨道。至九月六日。現身有疾。北首右脇而臥。謂弟子曰。我夢四大眾旛華迎我。我凌虗而去。此間福報當盡。至十六日。詔使舍人徐儼入寺問疾。法師曰。今夜當去。及至五更二唱。有異香滿室。法師又謂弟子曰。夫生者自然恒數。汝等當以慧定存心。勿起亂想。言畢而滅。時年八十四。是日皇帝及百辟果來臨喪。先是。法師臥疾時。見道場內有老翁被髮執錫。乃謂人曰。汝見此不及遷樞日。眾僧議葬寺之東巖。至二十九日壬申。詔葬於獨龍山。與寶誌菩薩鄰墓。故知病時見老翁者。乃誌公也。法師臨終時。常所乘青牛忽大鳴吼。淚涕交橫。遂不飲水草。日向羸瘠。每至朝暮哭。臨時又鳴吼如初。及葬日。詔使牽。從部伍。自寺至山亦涕泣聲鳴不絕。又始建墓之日。有雙白鵠飛來繞旋。悲唳馴狎於人。有若家禽。至葬後三日。則不復現矣。大同三年。詔使從都載龍虎甎於本生寺前招魂。為墎一所。令於本生寺樹碑。使國子祭酒蕭子雲為之文。又於草堂寺樹碑。令度支使王筠為之文。   嵩頭陀法師   法師名達摩。不知何國人。所居在雙林北四十里岩谷叢林之間。其地多楓香樹。因號為香山法師。居此已久。無人知者。後有採薪人遇見。形甚枯槁。神氣爽邁。獨坐大樹下。因就與語。甚悅。法師謂曰。此處堪造寺。恨力寡不能自致耳。樵者乃請法師出山。向俗人家供養。法師曰。有不種五辛處。吾乃往矣。樵者思惟。乃有一家。先世已來。未甞種此。即將法師往其家。於是邑聚之人。迭供養之。乃與人相擕向所居之處。以四本作臬釘地曰。此可置寺矣。後因暫遊松峭山南。遇梁常侍樓偃。偃亦有倫鑒。見法師眉目秀異。知非常人。因與語。大悅。法師謂曰。貧道是外國凡僧。頭陀至此。與檀越過去深有因緣。今欲共弘佛事。舟航羣生。乃與偃期來歲八月。至所居松林下相見。于時佛法尚劣。偃猶未識心之所期。又疑其或是聖人。故至時。芟薙別棘。開路向二十里。方達法師所。見法師披糞掃之衣。加趺而坐。懽然謂偃曰。菩提之道。利益處廣。當與檀越共崇建三寶。蕩汰六塵。若一失正報。曠劫不復人身。盲龜遇孔。豈可復期。偃聞是言。乃與從者共發道心。崇弘正法。法師乃與偃等。瞻視地勢。見千岩秀出。四向環繞。因號向者四臬所釘之地為龍腋。遂共立一精舍。名香山寺。又於其傍造一小倉。止容一斛許米。狀甚朴陋。法師令籴米一斛以實之。日取此米供僧及施貧乏。將盡。人即送來。未甞空匱。時人號為常滿倉。後人或嫌此倉太小。更廣大之。加以彫飾。則一空之後。竟歲無施米者。其倉至今猶在。時村邑聚落信向者。多捨稻田。以給四方學道者。後有山賊數十人。皆持軍器來劫財物。法師但閑房安坐。無有怖畏。賊既不能得入。但揚聲大罵。令僧速出。法師於房徐謂之曰。我狀兒惡。不堪與檀越相見。須臾。羣賊手足皆不得動搖。如被人繫縛。因即頔地。精神潰亂。不復相知。賊率惶怖謝罪。良久方得醒悟。是時。鄉中士庶謂。此賊巨蠧。共縛以上郡。賊徒令其毋入山。詣法師所請。法師但輭言謂之曰。且莫大憂。復當自解。至四月八日。果遇赦免。爾時。寺中共建靈剎。設無遮法會。道俗萬眾共引麻䋏舉剎。䋏忽中斷。引者皆顛躓。莫知何計。法師乃發念曰。有何魔事使之然乎。因出身上銀瓶。水瀉於盋裡。乃內外攬之。忽大悲泣。須臾。呪而作禮。禮畢。欣然而笑。即捧盋繞剎一周。剎乃不假人功。屹然自立。爾時。有沙門慧凱。暫辭還家。母密為烹鷄。凱意無人知。遂與其母私食之。及明還山。法師以冥知之。因訶責之。復次有人於市鬻菜果以為齋供。遇主人不在。遂竊少薑還。以備供養。及中時。僧徒咸坐。主人次第行食。法師盡受諸物。唯不受薑。因謂曰。不許而取。何為濫竊。主人䠞蹐而已。普通元年五月三日。縣令蕭子睦將往寺頂禮法師。先過村落。受百姓酒食之饋。醉飽然後入寺。法師閉房不出。唯傳言。明府速返矣。蕭令勃然作色。心欲放火焚寺而未發。因更欲稍前。良久不得進。遂却還縣。明日。近寺檀越來問法師曰。昨明府拜謁。何以不前。法師何以不出。答曰。遊戲相過。貧道是以不出。立心放火焚寺。明府是以不前。向後此境當三十年大早。常侍樓偃遽以此言白蕭令。大恐。即馳至寺。虔誠禮請懺悔。師因為說菩提玅道。蕭令悅受而去。法師以其年三月十四日。始在近村赴齋會。便不肯還山。眾人苦請法師。誓不北[(厂@?)*頁]。乃言曰。貧道緣會而來。緣盡而去。於是士女悲戀涕泣。相繼道路。是日。法師卒爾南行。望見南山有紫雲盇上。乃喜曰。此處可以置寺矣。行至余山。江水泛溢。船人不肯渡。法師乃布繖水上。手把鐵魚磬。截流而渡。南至稽停塘下。見大士沂水求魚。因發大士神玅之跡。并示以修道之所而去。行至萊山。當紫雲盇處遂止。而立精舍於其山頂。號萊山寺。法師常謂人曰。萊山王而不久。香山久而不王。此寺從是信施者多財物殷贍。僧徒來者相繼隨事。能給自數十年之外。其地既依據林嶺。或時有鬼物。故居者甚不安穩。稍稍引去。遂至荒廢。後近村長老共移此寺額於直北十里平川中置。乃得安堵。香山則貧富適中。至今如初。法師又於寺南山中。多種菓樹。每晨夕躬自履行。於道上重逢大士。甚悅。因摩大士頂曰。自念余當西邁。不值菩薩道興。遂各還其所居。法師至寺數日。乃留住鐵魚磬。而鐵魚磬者。以鐵為之。狀似魚形。此寺晨昏至今擊之。法師西至金華縣界南山下曰。此亦可以置寺。又以杖刺地曰。此可以穿井矣。爾後竟以此地置龍盤寺。以杖刺處鑿井。井不甚深。雖亢陽。不竭。法師又於西行至龍丘界。望見南山巖勢孤秀。又曰。此亦可以置寺矣。因居止其中。建立蘭若。後號此為龍丘巖寺。寺成後。法師更西行。入萬善山口。見山盤勢紆。又欲置立精舍。忽遇三檀越。乃指示以其所。三人遂共發願言。當給施粮食。以獎成此功德。法師問曰。檀那家居遠近。答曰。不近不遠。是此間地主耳。乃各自稱姓。一曰陳氏。一曰趙氏。一曰蘇氏。竝不言其名字。及精舍向成。號曰離六塵寺。三人遂相與辭別而去。莫知所終。法師又西行至孟度山。此山先有白鹿。及常聞鐘磬之響。更於此地置立精舍。號三藏寺。始。法師發迹置香山寺。及此凡七所。得山川之形勝。黑白供養。逮今猶然。三藏事畢。法師却還龍丘巖寺。及入滅。大士心自知之。乃謂諸弟子曰。嵩公已還都率天宮中待我。我同度眾生之人去已盡矣。   慧集法師   闍棃。俗姓王。名虵之。吳郡富春右鄉大括里人。家本貧賤。常有執[款-欠+余]之若。于時。身有郡縣徭役。恐被追攝。逃匿天台山。鬀髮為僧。頭陀苦行。精勤佛法。既避官事。不恒一處。聞有東陽大士。深解大乘。遂夜行往雙林。既不的知方所。但任運而往。每至四衢道口。一心閉目。從其所趣。乃得路直至大士所。先是大士言。我捨財寶。為三界受苦眾生設法會。爾後。心小憂。即於是夜夢見釋迦佛。慰謂我言。汝勿憂也。我當遣一沙門來助汝。復於是夜夢中。口生一小兒。仰臥我膝上。熟看我面。我謂小兒曰。汝識我不。答曰。何以不識。彌勒佛耳。小兒墮地。即成大德沙門。覺後三日。法師至。大士與解說法門。遂朗然開悟。是時。梁武帝廣招英俊。四方雲集。唯雙林大士尚未延請。大士從容為法師曰。上人若能修習無漏聖道者。當為我詣國捨頭相證。誓使解脫。法師因爾依止大士。為苦行弟子。乃發菩提之心。弘闡正法。不恡軀命。遂求詣國自陳說大士行願度眾生之意。法師至都。突進自陳大士德業。因被呵責。自理得免。續詣宮門。擊鼓將陳所由。得罪付錢署。一年在役中教化。造立甎塔數層。主者伏其勇猛精進。啟請釋放。後得還山。道俗謂大士是白衣人。而有沙門弟子。多生疑惑。及興毀謗。法師乃與居士傳普愍共議。於三寶前立志誓曰。若大士道法不弘。各隨苦行。弘布正道。普愍乃劓鼻燒指。廣作佛事。續詣縣令蕭詡。弘道布教。普愍曰。實心為法。左右曰。君心在內。云何見。普愍即出外借刀。割耳一隻。以表心志。蕭令及左右讚美。先大士常謂人曰。慧集是觀音。普愍是文殊。及此迭相證明。毀傷髮膚。非此不能也。法師自是布施.放生.救苦.治病。遊行郡國。不以艱苦告勞。自唱無量樂。因說偈曰。大士兜率來。震動遊諸國。蓮華帀地生。特許迎彌勒。普光初學道。無邊世界動。迴天復轉地。并入一毛孔。爾時。人間唱此偈者。多不領解。或有會其理者。謂大士既是彌勒佛分身。法師又為觀音降迹。經云。彌勒下生。雨華遍地。觀音登覺。方成普光如來。偈言震動諸國。即彌勒下生之時也。迴天轉地。即是觀音應變之跡也。法師常至會稽龍華寺。見一跛扶兩杖而至曰。病已四十年。乞療。法師曰。但一心念我。跛者從之。少頃。法師令放一杖。跛者從之。次復令放一杖。便拂衣而去。跛者依止。便能趨走。法師又於市中見一老病人耳聾。云。已數載矣。良醫不能治。法師亦曰。一心念我。念已。即使人喚之。聾者稍聞。三喚全愈。乃去。至太末縣。有景[言*進]道人。心有癥結疾。又一僧久患白癩。二僧俱來乞療。法師又令各一心念我。遂皆愈。又於信安縣遇一比丘尼。積年癲癎。亦來求療。法師又令一心念我。念已亦愈。法師凡所救治。皆不俟湯藥。唯令一心念我。又令以財物布施。則其疾隨事而愈。不可勝紀。其後。時有疾愈者來相報。法師受之。迴施乞人。法師或於道路逢遇乞人。衣服破弊。即脫衣而與之。換著惡衣去。又好放生。每見人家有網罟之具。輒取焚之。見賣生物。不論貴賤。直投水中。然後令賣主取直。又至長山縣豐江村。與漁人竝行。若乞筐中魚放之。漁人不與。而提筐浴于江測。法師因是取筐投之江中。漁人大怒。拳捶無度。法師深自引咎。又於東陽市魚欲放。遇有一人與法師爭買。以充家饌。法師不得魚。因謂爭買者曰。食放生魚。恐致膓痛。其人不信。將還與家人食之。皆心膓楚痛。轉就困篤。彼即追悔。求法師懺罪。即往其家。少頃隨愈。又至會稽市中買生。見有兩船載生。法師即盡覆之水中。而謂魚主曰。此是放生之錢耳。不宜多取。法師結放生之事。至死不替。常於道路。值大雨雪。衣服不沾。香潔倍常。法師精心苦行。履歷險阻艱辛。無有厭倦。因燒兩指而為法炬。供養三寶。後即燒六指。供養諸佛。行至迮溪。遇魚四船。苦求買放。既無見物。求立券約。至於潛白山取直。仍相隨行。緣路放生。衣資略盡。即以其月十三日。入於潛上牧里靈山尼寺。更燒二指。指既燒盡。進燒兩臂。又有人來苦求法師所燒之臂血。用以治病。法師欣然舉臂刺血與之。是日又燒舊瘡。光明洞然。其臂既盡。乃以其夜滅度。時太同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年四十七。諸僧共葬于潛印渚。初。法師之未亡也。謂徒眾曰。我死後七日。當示瑞相。及至時。諸道俗設無遮大會。爾時。平明有神光五色。徧繞剎柱。久而不𢿨。又於寺內放大光明一日一夜。大眾咸覩。皆發菩提心。   慧和法師   法師俗姓馬氏。本扶風茂陵人。遠祖以衣冠世族。晉永嘉年中。隨五王南遷蘭陵。子孫居焉。法師年數歲時。舉家不在。獨處私室。忽見有一人金色。與之共戲。爾後行遊。金人輒與出入。至十餘歲。遊興皇寺。志公見之。旋繞三帀。歎伏久之。年二十得度。居敬愛寺。於是考論經律微玅奧義。靡不周究。時有雲法師者。法門博贍。道俗所歸。一見法師。深相賞遇。恒令覆講。不盈旬時。盡曉經中微旨。雲公己仰之不逮矣。年未三十。已究解諸佛祕藏。講論無歒。當時復有頭陀寺隱法師者。名稱高遠。四方歸依。慧和法師乃賣身供養。鞠躬諮稟。隱公云。若能於空山曠野。城邑聚落。唱三昧名首楞嚴法。其利甚深。能成眾行。法師從之。每至下講後。輒於岐路間高唱是言。時有不逞弟子。或罵辱歐捶。法師怡然自若。及隱公將欲遷化。法師乃諮謀後事曰。誰可依止。答曰。東陽傅大士。自然智慧。深解大乘。可依為師範。于時。大士在都。居蔣山。與梁武帝紹興正教。法師禮謁。請為弟子。初寓會稽彥闍棃所。彥曰。我是懈怠人。豈可見和法師耶。乃更修飾衣服。沐浴清淨。引入房內。綢繆久之。法師遂辭往東陽。時東陽徒眾知法師將到。居士普愍往縣過上申侯。語忽道。和闍棃於都立誓為大士弟子。今當故來供養。家師今將至矣。申侯聞是語。抗聲罵言。普愍貢高。合治皇太子數請和闍棃尚不能致。豈有遠來見大士義。普愍不答。後十一日。闍棃果至。上申侯即往禮問訊。問曰。那忽至此。答曰。故來禮大士。上申侯心大慙恧。因隨闍棃入山頂禮。并設檀會。大士見法師來至。歡喜讚歎。為說無上菩提之道。法師伏膺供養。不避艱苦。梁大同元年。法師語其弟子法泉曰。急須買甌桸.糗屑.食具及行竈。人或不知其故。至明年十一月。偽北齊王高洋遣使迎接法師。遂去。則知甌桸等具。果是行裝矣。既至鄴郡。深見禮接。供養數月。師因示有疾。洋躬往看侍醫藥。遂於鄴都定國寺滅度。時年六十。法師未疾之日。遺語謂智瓚等曰。祇憂死後。諸人葬我土中耳。智瓚曰。既不葬土中。則若何而可。法師曰。意願轝置野澤中。以肉施須者食之。願令食者發菩提心。汁流落地。潤十方世界中草木。悉成藥。治一切眾生病苦。餘骨風吹。一一微塵在一佛所。變成如意寶珠供養。然後普雨十方世界。為飲食物。給與眾生。及滅度後。智瓚對眾人說之。眾人不從。遂共殯葬。始。法師自幼及長。僧祇八部。佛覺三昧。研覈凡書。檢校秦篆。多知弘益。又講大乘義一百二十遍。大涅槃五十遍。首楞嚴四十餘遍。在廣陵誦出大乘義六十九科。諸學徒共執筆錄出為十八卷。名教一卷。并序一卷。合二十卷。法華義疏十卷。傳於世。初。始城寺有素法師。當夢見人捧大束文字云。是和法師善簿。因問曰。我有此不。答曰。有。遂出一小卷曰。此是也。明日。法師來。說此夢乃是法師拈香火結緣。法師稟性謙恭。不曾受人禮拜。拜則答之。每與人講說義。得財施。則先將奉佛。次將布施齋會處。見倚像。則起立不敢坐。為人受戒得嚫。悉還世尊曰。受此戒者是佛。慧和奉述而已。豈可受施。法師性又儉約。坐臥不御氈被。但用芻麻。堪耐風寒則可也。有人揑作法師像於塔龕中。法師遽令打碎。其謙挹如此。   善慧大士附錄卷第四(終)   No. 1335-B   紹興壬戌。住寶林寺定光大師元湛擕唐進士樓頴所撰 善慧大士錄以示。予端憂之。暇取而觀之。病其文繁語俚。不足以行遠。且歲月或舛焉。乃為刊正。總為四卷。凡大士應迹終始。及所著歌頌悉備矣。一時同道之人。亦附見于末。紹興十三年三月望。   資政殿學士左朝奉大夫知紹興軍府事充兩浙東路安撫使樓 炤謹題   No. 1335-C   潛溪別集第七題善慧大士錄後曰。   昔者定光大師元湛主寶林日。以唐國子進士樓頴所撰善慧大士錄八卷示浙東安撫使樓公炤。樓公病其文繁語俚。而歲月復訛。芟為四卷。凡大士應迹始終。及所著歌頌悉備。時紹興十三年之春三月也。今寶林住持佛日大師致凱。持以示予。予猶恨其刊削未□。欲重定之。會抱疾而未能。然而古文殿修撰龍津居士羅公。亦甞患頴書繁纇。無以發明甚深難解之義。為之刪潤。復造文以表出之。梁溪李忠定公讀而悅之。作偈以贊龍津與樓公。盇同時人□乎。其不及見此書也。余因記其事卷後。而歸諸佛日幸訪龍津之本而刻焉。則余雖未能重□要。不足深憾也已。   No. 1335-D 傅大士傳   善慧大士。婺州義烏縣人也。齊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降于雙林鄉傅宣慈家。本名翕。年十六。納劉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二十四與里人稽亭浦摝魚。獲已。沈籠水中。祝曰。去者適。止者留。人謂之愚。會有天竺僧嵩頭陀曰。我與汝。毗婆尸佛所發誓。今兜率宮衣鉢見在。何日當還。因命臨水觀影。見圓光寶蓋。大士笑謂之曰。鑪鞴之所多鈍鐵。良醫之門足病人。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嵩指松山頂曰。此可棲矣。大士躬耕而居之。有人盜菽麥瓜果。大士即與籃籠盛去。日常營作。夜則行道。見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放光襲其體。大士乃曰。我得首楞嚴定。天嘉二年。感七佛相隨。釋迦引前。維摩接後。唯釋尊數顧共語。為我補處也。其山頂黃雲盤旋若蓋。因號雲黃山。梁武帝請講金剛經。士纔陞座。以尺揮按一下。便下座。帝愕然。誌公曰。陛下會麼。帝曰。不會。誌公曰。大士講經竟。又一日。講經次。帝至。大眾皆起。唯大士端坐不動。近臣報曰。聖駕在此。何不起。大士曰。法地若動。一切不安。大士一日披衲。頂冠靸履。朝見。帝問。是僧邪。大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邪。大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邪。大士以手指衲衣。甞作心王銘曰。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律淨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心性雖空。貪瞋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羅蜜。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執空滯寂。於此漂沉。諸佛菩薩。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無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體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離空。能凡能聖。是故相勸。好自防慎。剎那造作。還復漂沈。清淨心知。如世黃金。般若法藏。竝在身心。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非去來今。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這語聲是。又曰。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四相偈。曰生。曰老。曰病。曰死。識託浮泡起。生從愛慾來。昔時曾長大。今日復嬰孩。星眼隨人轉。朱唇向乳開。為憐迷覺性。還却受輪迴。覽鏡容顏改。登階氣力衰。咄哉今已老。趨拜復還虧。身似臨崖樹。心如念水龜。尚猶眈有漏。不肯學無為。忽染沉痾疾。因成臥病身。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楚痛抽千脉。呻吟徹四隣。不知前路險。猶尚恣貪嗔。精魄隨生路。遊魂入死關。祇聞千萬去。不見一人還。寶馬空嘶立。庭花永絕攀。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   No. 1335-E 鐫傅大士錄䟦   自昔賢哲之士。多是菩薩位中人。慈憫群生。故乘於弘願力。降生人間。示仝揚化。無垢稱現長者之像。玅吉祥示儒生之形。其事盖可證也。善慧大士。本能仁真子。而位居補處。猶遙于華林之㞧。而現分身於沙界。厥應化無方。非凡流所測。古人贊云。道冠儒履釋加沙。和會三家作一家。忘却率陀天上路。癡坐雙林待龍華。行實詳載于錄中矣。余雛學時。曾遊[冓*者]肆。聽四教集解。其中至于引斯錄。明梁慧約傳。始知有此書。蘄之遐邇。竟不克獲。適搜古藏。雖得一本。蠧損漫漶。字蹤不全。憂之尚矣。日者又遇一本。對閱校讐。義趣得通。因傍加國語。命是印生。用欲流通。尚惜數處有泯滅字。后之覽者。以善本補闕為幸矣。旹 元祿第七歲次甲戌臘月八日嗣祖沙門伯映泰書于大應禪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