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续藏第 73 册 No. 1453 紫柏尊者别集   No. 1453-A 紫柏尊者别集序   金坛刻紫柏尊者全集。已行藂林。此外有钱启忠集钞四卷。陆符心要四卷。按指禅师携吴江周氏藏本。乃尊者中年之作。白衣弟子缪仲淳周季华周子介。执侍左右。手自缮写者。余为会萃诸本。取全集所未载者。排为四卷。名为紫柏别集。而序其后曰。禅门五灯。自有宋南渡已后。石门妙喜。至高峰断崖中峰为一盛。由元以迄 明初。元叟寂照笑隐至楚石蒲庵季潭为再盛。二百年来传灯寂蔑。尊者挺生东吴。气宇如王。蹴踏天下。机缘闷现从地涌出。实有关于国运隆替。法运废兴。未可以凡心世智妄为此量也。尊者出世万历中。正国家日中豫泰之候。貂寺毡裘孽牙盘互。师以慈愿戒力。住王舍城而为说法。溥 圣母之慈云。开 贤主之智日。庶几矿税可罢。党禁可除。戎索可清。杀运可挽。群小张罗钩党。推刃妖书。师于是拚幻有之躯。息清流之祸。法幢既倒。国论日非。乾纲下移。帝心解纽。魔外交侵。人天不佑。考妖书本末之记。知劫运摧剥之因。虽业系有因。然实振古所未睹也。古来元臣命世。必曰降神。矧乎法王导师。宁非间出。尊者秉金刚心。具那延力。举手可以拍须弥。嘘气可以吸溟渤。金翅鼓搏。则龙子随其唼食。而况于鱼鳅与。师子哮吼。则香象为之失粪。而况于野干与。人之云亡。法灯熄矣。鱼鳅翔舞而野干号呼矣。同时大德。舍赭还缁。却来人间以梦游了大事。譬如老将全师退守。深沟固垒。使贼人相戒。莫敢犯而廓清摧陷。固非其所有事矣。呜呼。尊者之出世。其关系国运法运如此。悠悠斯世。惟憨山老人为能知而言之。而其为塔铭。茹茶啖蜡。含嚼齿舌间。所谓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者也。尊者之化去也。次年为万历乙巳。余梦至高山。有大和尚危坐岩端。谓是达观尊者。恭敬礼足已。指左方地命余坐。密语付嘱。戒以勿忘。涕泪悲泣而窹。距今将六十年矣。私心拟议。愿踵憨老之后。撰第二碑。用以续僧史。征国史。发挥塔铭未尽光明。日月逾迈。氛祲晦蒙。六十年来一往是昔。梦中涕泪悲泣世界。吮毫阁笔多历年所。非敢食言于二老也。每自循省往昔年少书生。不通佛法。不知以何等因缘。梦中得受记莂。今头童笔秃。无所成就。寻行数墨。排次遗文。如拾字老比丘。背破笼简故纸。波波劫劫以为能事。尊者常寂光中。得无自笑失却一双眼乎。别集既成。谨书其后。以自忏抑。或以有待焉。尊者之文。一言半偈。称性流出。如水银撒地。颗颗皆圆。余不敢轻为拣别。然集中散落者不少。如乙未送憨老渡岭作。逐客说。及顾仲恭所见澹居铠公本。论卓吾诚所诸篇。皆法门眼目也。斗间紫气久而不没。殆斯文之祥乎。余虽耄矣。犹愿得而见之。岁在庚子。十一月长至后七日。来复之日。虞山白衣私淑弟子。蒙叟钱谦益。焚香肃拜谨序。   紫柏尊者别集目次卷第一序杂文卷第二赞偈诗偈诗卷第三书问卷第四语录附录䟦   紫柏尊者别集目次(终)   No. 1453   紫柏尊者别集卷一   虞山白衣私淑弟子蒙叟钱谦益纂阅   径山寂照六世孙传临济宗契颖寿梓   杂文   阿赖识四分略解   夫𢯱剔阴阳之奥。囊括造化之精。洞鸿蒙之源。破混沌之窍。超儒老而独高。冠百氏而弘深。舍唯识之宗而他求。未之有也。夫唯遮境有。识简心空。遮境则识外无法。简空则非同枯灭。是以夷断常之坑。塞生灭之路。圆彰中道。刊定因明。魔外望绝。凡圣共遵也。然识有八种。又有心王心所之殊。苟非智慧空灵。思量妙密。岂易窥其庭哉。阿赖耶识等。大略穷其所由生。直以真如照极。反昧。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谓之证自证分。如醒人忽尔昏作。人语虽闻。而不能了了。谓之醒耶。又不能了了。谓之昏耶。人语又闻。此之谓昏醒相半。迷悟之关也。此等时节。有人唤之。即昏随醒矣。不唤则醒随昏矣。醒既随昏。而外不能了境。内不作梦。惟昏然而已。谓之自证分。此等时节。位无能所。冥然独存也。少顷顿梦。种种悲欢苦乐。能观而言。谓之见分。即所观之所即相分。或问曰。见相二分。前后生耶。抗然生耶。予则应之曰。见相二分。谓之前后生者。现量之中。不许有无分别。才生分别。现量灭矣。谓之抗生。则能所弗同也。此四分乃八识之本。故有志于此宗者。不可不留神焉。四分通彻。则八识之纲。思过半矣。   前五识略解   夫八识四分。乃相宗之纲骨也。阿赖耶识。末那识。分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谓之八识。证自证分。自证分。见分。相分。谓之四分。究本言之。八识四分。初无分体。特以真如随缘。乃成种种耳。夫真如随缘之旨。最难明了。往往讲师禅衲。率皆于此。不能出其随缘所以然也。良以真如清净。初无熏染。如何瞥起随缘耶。于此参之不已。忽然悟通。所谓八识四分。不烦少检。唯识之书。便能了了矣。故曰。性宗通而相宗不通。则性宗所见。犹未圆满。通相宗而不通性宗。则相宗所见。亦未精彻。性相俱通。而未悟达磨之禅。则如叶公画龙。头角望之非不宛然也。故其济亢旱。兴雷雨。断不能焉。是以有志于出世。而荷担法道。若性若相若禅宗。敢不竭诚而留神哉。惟相宗名义数多。若非心智妙密。委曲精披。实未易明也。今则取大略。稍论而疏之。但粗晓蒙孺耳。大抵阿赖耶识。通前眼耳鼻舌身五识。当并而发挥之。似觉明易也。盖阿赖耶识。及前五识。皆属现量。又皆上品果中转也。若第七识。第六识。则三品皆具。三品者。见道为下品。修道为中品。究竟为上品。故六七因中转也。若以三境。三量。三性。五十一种心所法。言之。则前五识。量惟属现。境惟属性。善恶无记三性皆通焉。心所法。则惟三十四耳。颂曰。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则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此颂。前八句惟明有漏。后四句明无漏耳。又八句之中。初二句。言五识。三境惟属性境。三境者。谓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量则属现境。惟三性俱通。三量者。谓现量。比量。非量。三性则善性。恶性。无记性是也。又此五识。以界地言之。惟欲界五趣杂居地。识识皆全。至于初禅离生喜乐地。五识不全。以上二禅。既无寻伺故。鼻舌二识不生也。盖禅天无段食故。段食以香味触三法为体。段食既无。则此二识不生。明矣。现量之义。说有多种。现谓显现。取境亲明故。量谓量度故。若心心所。缘境之时。离映障等。显了分明。得境自性。所谓得境自性者。以性境根尘能以八法而成。各有实体相分。各有实种生。有实体用。现在实法故。即所缘唯识也。又现属境。量属心。或俱属心。或现属根。量属心。依士。持业。依主三释。西方释名有六种。一依主。二持业。三有财。四相违。五带数。六邻近。又有依士释。此六释以离合名之者。盖六者互相离合故。六释一一具二名。若单字即非六释。以不得成离合相故。初依主者。谓所依为主。如说眼识。识依眼起。即眼之识。故名眼识。举眼之主以依于识。故曰依主。亦名依士者。如父取子名。即若此老。头儿某官之父也。又离合者。离谓眼是根。识了别。根非即识。识非即根。故曰离。合则根识不分而同呼。故曰合。言持业者。如说藏识。识者是体。藏是业用。用能显体。体能持业。藏即识故。故言持业识也。又名同依识。藏即含藏用。识取了别用。此二同一所依。故曰同依识。言有财者。谓从所有以得其名。一如佛陀。此云觉者。即有觉之者。故当名觉。此即分取他名。二如俱舍。非对法藏。对法藏者是本论名。为依根本对法藏造。故名为对法藏论。此全取他名。亦名有财义者何释。言相违者。如说眼及耳等。各别所诠。皆自为主。不相随顺。故曰相违。言带数者。以数显义。通于三释。如五蕴二谛等。五即是蕴。二即是谛。此用自为名。即持业带数。如眼等六识。取自他为名。即依主带数。如说五逆为五无闻。无间是果。即因谈果。此全取他名。即有财带数。言邻近者。从近为名。如四念住。以慧为体。以慧近念。故名念住。既是邻近不同自为名。无持业义。通余二释。一依主邻近。如有人近长安住。有人问言何处住。答云长安住。此人非长安。以近长安故。云长安住。以分取他名。复是依主邻近。二有财邻近。如问何处人。答云长安。以全处他处。以标己名。即是有财。以近长安。复名邻近。颂曰。用自及用他。自他用俱非。通二通三种。如是六种释。此六释。凡注释经论。必用之者。如注释八识。非以此不能发挥。便当有条。五五次二句。叙言五识心所也。五识心所。编所有五。别境有五。善则十一。中随唯二。大随有八。加贪嗔痴三。合而言之。三十四耳。五识同依净色根者。言此识所依之根。非浮尘根。乃胜义净色根也。此根非肉眼可见。惟具天眼者能见之。九缘七八好相邻者。此言五识生起之义。必借九缘乃得生起。五识九缘者。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也。合三离二。观尘世者。此言眼耳二识。离中取境。鼻舌身三。合中取境。愚者难分识与根者。此言小乘愚法声闻。不知根之与识。各有种子现行。妄为根识互生也。根之种现。但能导识之种现。谓根为生识之缘则可。谓根能生识则不可矣。以识自有能生之种子。何为能生识之种子。故小乘人。未除所知障。智浅心粗。于法不了。故不信大乘唯识教也。此五识有漏限此。后四句者。发明无漏义耳。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者。此言小乘人。谓无漏五识可以变相观空。故大乘论师破之曰。此无漏五识。在佛果位中。尚不能亲缘真如。况因中耶。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者。此言五识因穷果满。则相应心品。俱成成所作智。现三类身。止息众生苦轮也。盖佛果位中。第八识转为无漏白净识。已而相应心所。即成大圆镜智。豁然现前。故云初发。而前五识亦同时转识成智矣。既成成所作智。则三类分身。有何难哉。言三类者。千丈大化身。被大乘四加行菩萨。小化丈六身。被大乘三资粮位菩萨。及二乘凡夫。随类化则三乘普被。六趣均超。或问。前五识成无漏相应心品。现身益物。何以先言第八成无漏耶。以圆明初发。乃第八识相应心品成大圆镜智故。且前五根即第八识所变相分。能变本识既成无漏。所变五根自当即成无漏矣。能发五根既成无漏。则所发五根遂成无漏。何疑哉。或曰。能言八识转成四智。何故却言相应心品耶。对曰。唯识第十云。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识七识六识五识。相应心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识转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识成智也。予初言八识五识转识成智。当并而注之。亦此意耳。   此解已见全集中。以大师教学人。深研相宗。其中详略互异。故并存之。以备参考。   元注云。此篇八识之纲。思过半矣。已上是大师于东阿旅中。为如闻说者。明午南下。不及说竟。夫八识四分已下。如闻后请大师续说。只记得前五识十二句颂。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此二句。善言相宗者常交互而不清。以不达安慧所计。及护法所破故耳。盖安慧宗者。小乘不知有八识。所知者唯六识耳。六识既灭。似无分别。似现量用事。便谓无道可进。殊不知小乘所证者。全是无明。即第八识中不觉也。故安慧妄谓因中无漏五识即能缘。如此五识以大乘观之。安得无漏哉。以其通善恶无记之性。小乘粗恶虽尽。细恶尚在。谓之无漏。可乎。谓之缘如。可乎。故大乘护法。以此二句破之。护法意谓。变相观空。唯后得智可能。而后得智。且非因中可得。要待转八识为根本智已。方得此智。所谓根本而后得。此是果上事。非因中荐得也。此智果上可以变相。亦不能觌体缘。如以根本智是实智。后得智是权智。实智可以缘如。权智可以应俗。权智果上。纵能缘如。不过变相耳。不能亲缘也。然此五八。唯果上转识成智。六七因中便能转矣。如安慧言。妙观察智。因中缘如则亦可通。执无漏五识能缘者。大可笑也。   原注云。五识至果上转。名后得智时也。只好变相缘如。而非亲缘。故护法说此五识至果中。犹自不诠真如。岂五识于因中得亲证真如耶。此二句颂。乃护法出正义。以破安慧之义。   毗舍浮佛颂说示如裴   毗舍浮佛。此言一切自在觉。既自在觉矣。有何物而为障碍哉。然未觉者。不免触途成滞。见色则被色障碍。见空则被空障碍。忽然而有身。则为身障碍。介然而有心。则被心障碍。身障碍。生老病死。心障碍。喜怒哀乐。是以周旋于一光之中。而妄成角立。既角立矣。一切不自在至矣。生有老迫。老有病迫。病有死迫。喜有怒迫。怒有哀迫。哀有乐迫。迫者。相催之谓也。呜呼。生若定常。老不可迫。喜若定常。哀不可迫。以其无常。流之莫能已也。惟有道者。达身无常。四大成故。达心无常。前境生故。达四无常。一身待故。达境无常。因心有故。借一荡四。四无所立。借四荡一。一无所存。借境荡心。心初不有。借心荡境。境自不留。一四互荡。心境兼忘。一身而为无量之身。身相不坏。一心而虑周万物。寸抱本闲。由一切不自在。入一切自在。达之者刹那可以超旷劫。如其未达。解脱幢即成行尸肉块。智慧津梁翻作苦海业浪。自古及今。豪杰英雄。打破这关捩子不得。虽功高千古。名光万世。于本分事上。了无交涉。故生时受生迷。老时受老迷。病时受病迷。死时受死迷。喜怒哀乐时。受喜怒哀乐时迷。以迷续迷。迷无断日。人为万物之灵而灵不悟。以灵续迷。为一切黑业本。山高水积。未有撼竭之时。少知自反者安可不惧乎。又灵如融通之水。迷如窒碍之冰。融通则在方而方。在圆而圆。窒碍则方则定方。圆则定圆。方圆无滞之谓活。方圆有定之谓死。是故圣人。居方圆而方圆莫能滞。以无滞故。所以能通天下之情。众人则不然。见方而被方惑。见圆而起圆执。所以在圣人即死而活。在众人即活而死。故圣人谓之生人。众人谓之死人。由是观之。自上古以来。所谓生人者。能得几何哉。为圣不难。难在通灵。苟能通灵。非惟身心俱灵。大则虚空天地。万物之伙。微则一芥一尘。一毛一发。靡不灵矣。至于三藏六经。诸子之流。百工之技。亦无不通故。达身灵通。无事可碍。达心灵通。无理可障。化生老病死为无上涅槃。回喜怒哀乐证大菩提。涅槃菩提。从身心得。若无身心。二果何阶。故曰。此身为尘劳山。此心为杂毒海。一旦达身无己。尘劳山即功德聚也。达心如幻。杂毒海即般若浆也。人为万物之灵。不自重。甘为死人。不为生人。可悲矣。   送龙子归潭柘文   潭柘龙子。灵应异常。其卫法也甚固。岁在丁亥。我将礼普贤大士于峨眉。顾惟水陆间关。夷险莫测。乃白龙父。余虽不德。忝为佛子。行迈在迩。其尚有以借我。既而达龙泉。客济南青堐观。一夕梦小青。逶迤缘壁而下。无何开侍者至。谓开曰。梦蛇而若来异哉。对曰。和尚杖锡将西。此必燕山龙之来赴盟耳。自是每食。出生次必祭诸龙子。龙子夹辅䟦涉。三易寒暑。履波蹈险。冥护实多。己丑我始东还。结夏曲阿于观察别墅。则龙子现形。辞我欲归故居。呜呼龙为鳞虫之长。能大能小。能隐能显。智德威灵。变化多种。如多头现毒摩那斯。慈心难陀。欢喜优钵罗。黛色婆伽罗咸海。此皆或以德。或以威。或以处。故名或人。其龙德非我所知也。潭柘大青小青。夫亦龙族。奉如来敕。藩屏伽蓝。蛇形而佛心。类异而敦善。见人不怖。遇物不伤。岁或不若雨旸𠎝期。百谷憔悴。农人悲惶。二青显迹。吐沫为云。喷涕为雷。弹指之顷。润沾大地。枯者顿苏。僵者立起。颦蹙而望者鼓舞欢忭。于是感青惠施。金碧其宫。昭廓其神。代有铭志。以示无忘。礼也。余道不胜习。万里周旋。勤诸龙子。恬不告劳。可谓毕力矣。敢不躬造阙庭。以不腆之币。敬致龙父。奉还令子行。恐后世不知龙德。我姑识之。以传不朽。仍愿龙之长幼。藉佛宠灵。得无上觉道。为大金汤于不替也。万历壬辰岁夏五月二日。达观可道人撰。   蜀道古今称险绝。峰岢削立。江汉涡漩如沸。自非神力夹辅。不免于惊。我大师之谒蛾眉也。云水其踪。果然往返。乘安流蹈夷径。岂非至人之余事。而潭柘龙子。功不可诬。或见童子预报前茅。或示大手。用拯湍险。比大师夏于曲阿。则现其常所见形以辞。事敢不为之晓乎。余既坐东涧。爱其水声广舌。宁不忆其大师昔年会众说法。此间自为言二青灵异状。抑又闻龙子侍游峨眉。故余有泉水不湮尘外锡。薜萝犹挂旧时衣。鹤来句曲云先待。龙去峨眉雨未归之句。顷余读送龙子文。知龙子悉矣。子其行也。作诗送之。飒飒雨露微。风吹木叶飞。行从北山下。坐见小龙归。蜀雪崖珠络。江云护宝衣。可知沾法力。台殿展光辉。嗟乎。余望龙子在罏匕之间。龙子今归故山。而我犹耽病乡也。弟子如鹏谨䟦。   天池山煆昏散道场说   原未煆昏散之椎轮。三世诸佛。迭相授受者也。第在用之何如耳。用之果善。消昏散于刹那。扶止观于大寂。陨山河于未始有地。荡身心于无得之乡。断欲结之利刀。资灵躯之正命。效见当人之勇心。游象帝之先。本有神珠。光明在掌。初非他宝。价直谁酬。即凡身而证佛身。依俗谛而造真谛。功高空施。德富难量。诚以行人一息昏散清。即一息佛。一念昏散清。即一念佛耳。呜呼。茫茫苦海之中。凡有血气之属。莫不抱灵。而头出头没。不可胜计。设有一人。能于椎轮之下。清一息一念昏散。成一息一念佛者。若以佛眼观之。则其功德。信不可思议。况夫多时日者乎。盖人贵自反。果能反照自己分上昏散。自生至死。刹那有停息乎。故曰。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河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如或用之弗善。亦不荒失人天福田。是以黑白贤豪能言者。宜游扬赞叹。有力者宜护持周给。凡道场所在等心助扬之。   此文。已收全集中矣。天池道场。迄今尚为魔外之所据。经过此地者。道俗四众。无不伤心。故拈书天池山道场等字。以为人天眼目。观者幸为着眼。庚子长至日。蒙叟谦益谨识。   题包生所刻楞伽经   夫身不自身。由心故身。心不自心。由身故心。由心故身。身不可得。由身故心。心亦不可得。身心既不可得。则智山独立。觉海澄渟。情识路穷。能所寂断矣。若然者岂惟众生不可往。即具大神通亦安能往哉。此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为根熟菩萨。直明识体全真。便成智用。楞伽。此言不可往。乃表心地法门。非修证可能入。故凡读此经者。能直下究竟。身心无路。自性无门。则肉身凡夫可立往也。冯太史谓予曰。包生新刻楞伽经。字画精简。明白显朗。使人睹之。心开目明。乞师一语。为流通前茅何如。因书此。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解叙   夫般若大部。数百万言。如沧海云涛。汪洋莫测。是以菩萨流慈。束广成略。爰有心经。文言要约。旨趣全归。自唐迄今。注疏骈出。高人渊匠。迭震灵响。机缘靡定。好乐无常。取此节他。互有损益。俾后昆淤疑。致非一矣。练川侯观察复吾。知宝斯经。津求奥义。亦由槜李许参知为之良导。故得征问于予。因为法界略解。以慰其狥法之志。达道人自叙。   示鲍生持楞严经   一心不生。万法何咎。首楞严。此言一切事究竟坚固。即此而观。智鉴意近理究竟坚固。如来义近事究竟坚固。何以故。情生则智隔。一心不生。得非情未生时乎。设情未生则无事不理。无情不智耳。予故曰。智鉴之意近乎理究竟。如来近乎事究竟。昔雪峰示众曰。二僧却真实为人。玄沙曰。万里神光脑后相。又曰。髑髅即金刚体。此皆非事究竟坚固之样子乎。鲍生果能于智鉴句中荐得。则如来句中未梦见在。于如来句中荐得。则雪峰玄沙句中未梦见在。如能于种种句中透彻无碍。则十轴楞严。从头至尾。由字积句。由句积轴。横捺竖拖。无择精粗。有心无心。莫非究竟坚固也。如于种种句中。未能透彻。则不妨朝持暮持。荣持辱持。开眼持合眼持。阿屎放尿持。穿衣吃饭持。持来持去。生持死持。一日一持。熟则髑髅𨁝跳。放金刚光。作覆盆之日月。有何不可。如持经不遵此持。何异春鸟昼啼。秋虫夜鸣者哉。鲍生勉之。   䟦照公墨书华严楞严   本朝尹山隆菩萨。少年时。血书华严经。法华经。各一部。及高皇帝开试经度僧之例。有业不精而妄应者。帝怒。坐及三千僧。皆边远充军。隆公特往京师。愿焚身赎众僧之罪。帝允之。敕有司设道场严侍卫。公跃然登之。身将半烬。烈焰中犹手书风调雨顺四字。嘱内使曰。俟天旱焚之。后果亢旱。帝焚之。即沛然大足。帝曰。此永隆雨也。呜呼。隆师血书华严法华二经时。初无求效之心。及焚身之际。大光中露此三昧。使天下千古。仰而戴之。当时道亦赖之大振。皆自心不欺之力也。今去隆师二百年。尹山复有僧明照者。墨书华严楞严各一部。虽用墨不若用血。然其最初一念不欺之力。未始不同焉。予登峨嵋。道夔之万县。见一老僧书华严。以精恳䖍笃。不觉暗中书经达旦。偶邻僧说破。即不能书。楞严曰。因明有见。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若然者隆师焚身之际。火光亘空。与夔之老僧。暗中眼光不昧。皆不明自发之光也。照上人书经时。能猛加精恳。以增上之缘炽薰自心。则此光之发。不独前人有之。上人当勉之。   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䟦   夫圣人无常身。因众生所感之机而示身焉。是故。释迦如来。示丈六身。逗娑婆机也。若无量寿觉。则身非丈尺之可量矣。矧乎炽盛光王如来。以光为身。以愿为轮。以慈悲为辇。以大白牛为精进。遍游于星宿光中。而作佛事者耶。然众曜之光。本之此光分焰。乃能变化无穷。故五行七政。经纬璇玑。为善者应之以吉祥。不善者应之以咎殃。虽曰众生机感。而彼佛如来神力。以大慈力威神故。悯诸星宿变怪骇怖世间。乃说吉祥陀罗尼折伏之。俾凶曜伏降。吉星悬朗。是以一切众生。于此吉祥陀罗尼。应当志心奉持。其持诵之法。或制轮佩身。或以真言意持。若未臻灵应。当更发增上愿心可期必克。迨乎应念响臻。密非外得。心法不二。本末同归。可咒枯木以开花。喝顽石而使裂。乃至易短折为长年。变无嗣为螽斯。种种祈求。必获如愿。揆之以理。岂外一心。呜呼。木石无情。尚能因咒转变。何况人心本觉。为物中之至灵乎。苟能因理生信而持。因持得征。则神咒之力与信力。交入融固必然也。乃若澡身以军持。单线以拽山。此难断欲。至人游戏之事。犹然不可思议。况复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咒。信心不二。精勤奉持。其能铸变怪为祯祥。化凶祸为休庆。固必与至人三昧等耳。虽然。微我释迦如来。悯此堪忍。隐无量威神。甘为炽盛光王之绍介。接彼有情。置之吉祥光中。焉能如万卉在春。秾纤俱丽。各各自足。而万卉不知也哉。佛弟子贺懋熙。受气孱弱。而为宗子顾惟寿命不长。无遑尽奉养之勤。以是发心刻炽盛光王佛。出相吉祥陀罗尼经。寿诸天下。凡有如懋熙之愿者。因经得咒。因咒得益。譬一灯光。传百千亿。百千亿光。传之无尽。生生世世。在在处处。恒为炽盛光王如来之眷属。以弘法为家务。更愿凡因此经得益者。满愿如熙等无有异。因斯希有。转相信奉。以臻觉道。宁非堪忍界中一入路乎。   题三教图   我得仲尼之心。而窥六经。得伯阳之心。而达二篇。得佛心。而始了自心。虽然。佛不得我心。不能说法。伯阳不得我心。二篇奚作。仲尼不得我心。则不能集大成也。且道未一句。如何播弄。自古群龙无首吉。门墙虽异本相同。   䟦石刻法界观   华严法界观。辞旨冲漠。大经广雅。囊括尽矣。丹阳贺生学仁。欣然石刻印行。达观道人一语因书与之。时万历辛卯四月二十一日也。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此又杜顺老汉注脚耳。   䟦石刻圆觉经   此神通大光明藏。我释迦如来入之。乃说此经。十二大士入之。则能酬酢精辨。如瓶泻水。了无滞涩。丹阳贺上舍。喜圆觉经。刻石流通之。乞予一语。为之嚆矢。因书此。时明万历辛卯四月下旬一日也。   䟦石刻八大人觉经   此经三百七十一字。八觉精光。虽则曲照多方。诠摄殆尽。其辞冲远简朗。旨趣弘深。非怀抱日月者岂易措笔。一觉悟世无常。心为恶源。二觉多欲为苦。少欲自在。三觉知心无厌。慧业痛治。四觉懈怠坠落。勇伏四魔。五觉愚痴生死。多闻益物。六觉贫苦多怨。恶人等慈。七觉五欲过患。俗人偏念。三衣瓦钵。增净力势。八觉生死炽然。苦恼无量。愿代众生。受一切苦。使究竟大乐。夫达世无常。则前尘无得。知心为恶源。众苦自息。贪欲既止。枯淡常足。慧业非勤。染习难治。至于俗人。念三衣瓦钵。代众生受苦。俱令安乐。虽复觉觉殊功。要之即现前一念。情识之心。不善用之。则三涂横起。善用之则三德圆明也。此经。元普光雪庵头陀以为。沃宅清凉之具。槜李福城东塔寺壁。清凉观国师顶门之上。手泽犹存。魏塘光德庵如谷东公。临终之夕。以手写此经。授其徒某。且嘱曰。吾虽大事未明。幸将壳漏子。脱于寒云之中。藉文殊老人。与万菩萨慈悲之火阇毗之。可谓庆甚。更何憾。惟此经。累汝刻石施人。则我死犹生也。其万历辛卯正月初五日。于(王氏)墨香庵。向余言涕俱出曰。此先师命也。某闻鄣山丁氏南羽者龙眠再来也。不揣暗短。欲仗慈光乞一佛影。并此施行。不知可否。呜呼。东公临死而不忘法。其徒后能𠼫命持骨石。不远数千里还自清凉。有子如此。死者何憾焉。余哀其诚。命丁生成褫之。且为记其岁月云。   万菩萨缘起引   夫圣人无常身。以众生为身。如片月在空。影临在水。有见不见。则水有清浊。非无月也。我观音大士以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忘所。获二殊胜。成三十二。应使一切众生心水清净。随缘而得见焉。由是论之。则菩萨众生。初非有别。以闻思熏之。即得入流忘所。圆通妙应。以食嗔痴熏之。即顺无明流堕诸趣。以故菩萨。悯其同体。即所自验方救疗群有。驾大慈悲。分身散影。随类利益。滇南清禅人一日病几死。梦观世音劝其念自性佛。遂疗。由是发心。图大士万身。普施供养。报菩萨恩。信入意地。情见乎辞。余见其涕泪俱出。而作是言因慨焉。为之述此。夫清禅人。以笃疾为水。得睹菩萨清凉之月。达观道人闻其言。即直下不疑。则以不疑之水。亦复见之。愿诸净信。各各若我直下不疑。则菩萨清凉之月。在在而见。虽然众生业重。不疑为难。且向第二门头。往生极乐。共观弥陀。闻无上法音。又普门中。最方便处也。   韦提观境   稽首释迦佛。恩逾昊天德。父母生育我。无能使不生。君师资教我。无能令出苦。惟有大雄氏。慧光破我迷。慈悲摄受我。令知生不生。令知苦出苦。指大捷径路。使我坦然行。观想光为烛。破断常黑暗。愿力为金绳。牵至极乐国。弥陀相尊特妙好难思议。谛观在眼中。晓然如皓月。乘佛慈力故。众观悉成就。观光如大镜。清明若秋水。依正影现中。交罗而不杂。观成正悲喜。忽生一种疑。我身居秽土。作想阿弥陀。众妙即现前。历历了不昧。设若念不生。圣凡在何处。唯愿无量寿。放光破我暗。一切同疑者。亦愿净疑垢。   姑苏华山寺募缘疏   凡土木之工。不可轻举。虽王公大人有所兴复。若不先斟酌而遂图事。必费广而难成。况深山穷谷之士乎。虽然。心为万法本。本立则事遂。由是观之。事无大小。先以立心为本。故孟宗王祥。立心在孝。则寒林为之抽笋。坚冻为之跃鱼也。华山去县治一舍许。山石峭拔。岩壑深秀。池生千叶莲。老子枕中记云。服之可以羽化居之可以度难。复名天池者。昔虎丘晋王珣王珉舍别墅为道场。一山两寺。亦此类也。万历辛卯夏至日。紫柏道人登天池。道木渎。忽飘风骤雨并作。乃停舟明月寺前。次日问明月主僧。得姑苏志读之。是知吴中名蓝真宇。十废八九矣。即华山寺去城差远。与俗非涉。或者欲易为游乐之馆焉。昙文上人慨然愿新之。道人摩顶慰之曰。汝不闻王公大人。苟有土木之役。必郑重图之。计汝衣惟一衲。食惟一钵。地无卓锥之隙。敢图胜事乎。上人愀然对曰。既为佛子。当报佛恩。昔包胥申一哭。可以存楚。韩虽三户。可以亡秦。文虽不肖。但恐发心不真则难图。心果真。沧海可以戽竭。泰山可以崩裂。今华山僧房已备。第正殿未新。文生是心。且檀越复尚贤轻利者。和尚毋多忧。文计之久矣。道人再谓之曰。倘檀越舍地而不舍价。子又奚若。文曰。计其价不过三四金。当次第乞之。况苏为天下名州。岂无贤豪长者为之乐助哉。且卓庵断凡。皆文同志。道人合掌。称常住三宝。愿文子强力忍垢。始终其事。当为渠说末后句。酬其劳未晚也。   峨嵋山饭十千僧大点心疏   尽大地是一个馒头。谁能下口。撞着主化分二厘银。随自发心。或千钱百钱。乃至十钱。欢喜施来。或一佛二佛。乃至万佛。就缘斋去。譬夫水银堕地。颗颗皆圆。月镜澄江。头头皆满。本空上人。以热馒头。聊当金牛之饭。达观老汉。以古云门饼。唤作可口馒头。米面是一般。由人做造。敢问十方善男信女。及行脚上座。且道。古人家风是今人活计。荐得者许你掉臂横行。如或未然。须乞我馒头钱来。咄。   修径山放生池记   予自峨嵋还。寓曲阿。每思登径山。礼诸祖师骨塔。因缘未便。至万历辛卯二月之望。始克遂愿。沿大人峰。寻天目来脉。见一池。可三亩许。周甃以石。名曰放生池。远久芜没。使湛然玄津。天光不接。予甚慨焉。因为于比部之于广灯。许新是池。及还则广灯有疾且瘳。瘳之日即予许新池之日也。因语比部。相与感诸祖慈庇。遂捐金新之。   䟦吴江永福寺吴明卿募缘文   紫柏道人。于云阳道中。读居士永福寺募缘之文。喟然叹曰。楚人有吴人之心。吴人岂无楚人之心哉。且周仲大为之嚆矢。瓦砾化为金碧。将指日可待矣。紫柏道人。再问修寺之意。仲大则曰。修寺在乎存教。存教在乎阐理。阐理在乎明心。心既明则三藏六经。皆我注脚也。况其他乎。道人高仲大。见远而理明。遂述此。   募修天池寺山门疏   吴门佛国山天池寺。回峰抱寂。碧水长流。雅称禅栖。境实希有。紫柏道人。每过而乐之。凡香台名室。像设所安。幸皆修饰。惟三门凋落。未得英檀。道人聊为倡二十人缘。人乞银二两。完兹胜事。况三门譬人面眉宇。而眉宇尘埋。见者曷勿惜哉。万历辛卯四月二十八日。紫柏道人题于天池莲花楼中。   下邳吊留侯诗后语   即此观之。则子房佐汉。非为汉也。志在报韩。报韩克之。此情遂死。吾曹求无上菩提。若情不死。决所欲未遂也。殊不知。欲不可遂。如遂之。长劫沦坠而已。安有出期耶。   读靖节桃源记语   予于虞山之阳长宕湖中。读陶靖节桃源记。忽觉心旷神怡。乃悟武陵渔人。即洞中人耳。若非洞中人。岂能一见山口。有光便舍舟入口中。坦然直进。了不生心。视身若无有哉。故能穷桃源之趣。而得洞中之实者。脱无渔人之胸次。介然生心。思与洞中人共语。殊可笑也。   䟦王房仲林间录   贺知忍。赤肉团上。无位真人。暂时不在。王房仲。以白拈贼手段。盗去此录。是录不以古今铨次。三百条白拈家法。觉范老汉于石上林间。积录成书故名。此中大都。皆古德活句居多。至于宗教典刑。亦灿然在目。昔大慧禅师。每举师翁。教子作贼之喻。喻参禅者。不以倚靠夤缘。自悟本心。始许渠绍白拈种草。紫柏道人却不然。从教人家男女。会作贼不会作贼。总与他受个白拈法子。或有旁不禁的出来饶舌。道人缓缓地向道。按牛头吃草。也不是分外。   送宝山庆公之姑苏访丁南羽序   昔范阳蒯生。善为长短说。如蜜中边。听者皆甜。秦青善悲歌。声震林木。响过行云。使薛谭终身不敢言归。代之五台山。有仰崖庆公。主寺龙泉时。善说法要。使听者如童稚得蜜。如孝子依亲。悲喜交集恋如也。故一半千日。若弹指顷。龙象云委。香厨妙供。亦自然充足。岂蒯生秦青。夙承佛记。现比丘身。而说法者乎。唐吴道玄。床李伯时。皆以画鸣于世。虽风致各臻所妙。然离自心光。皆无所施其巧焉。予以是知二子者。皆以道寓技者也。鄣山丁生。善写佛菩萨像。生气意态。使人瞻之。道心开霁。莫知然而稽颡之不暇。岂吴生龙眠。其前身也欤。丁生闻予道庆师之高。方将褁粮问法。庆师闻予道丁生之奇。遂不远千里。求丁生写诸祖道影。藏之峨嵋衡岳。意在慈波慧炬。照润千古。殊胜事也。余嘉其志。因向所撰疏𢌿之。并书此。以壮其行。且为请谒丁生之地耳。   东梵川说   王维别墅。谓之辋川者。以所标其人也。渠尝曰。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观阴界。何方置我人。余每深味斯旨。则不觉身心都遗。所谓卓然而独存者。譬如微云散长碧。一轮圆满。生心即残矣。余脱白以来。浪迹江海。三十余年。然于吴中云间曲阿。乞食禅憩实多。云间有康孟修氏。独募辋川之风。亦颇味于无生之学。而曲阿于中甫氏。意况清旷。亦似孟修。孟修别墅。碧溪抱竹。枫树萦藤。春深花香。空翠交映。有禅思者寓之。则彼皆无生资也。设骚人墨客来游。则诗思入微。亦皆彼为之梯矣。即中甫静室亦四围流水。池沼汪洋。虽花木竹篠。吟风争暖。不下孟修所居。第曲阿别墅。人多而天少。余虚其心。而公其辞。伯孟修而仲中甫焉。遂名云间者。谓之东梵川。曲阿者谓之西梵川。或高人胜士。有闻二氏之风而悦之者。能抽思吐奇。藻饰园林。昭廓禅旨。则鄙夫深望也。万历二十二年四月初三日达观可道人。书于东梵川白云西阁。   康园幽旷。虽辋川之胜。恐未过也。但时流抱俗怀。近昧天真而哗世态。却谓萧瑟难禁。似畏久留五茸名州。园去州又不远。唯孟修能[木*(占@夕)]。卯郎能来。老人能独乐于二人之表。即花神木客。亦窥老人有无不能也。况其肉食者乎。园兮园兮。去或来兮。来兮未可期。青山白云。欲何之。年光等石火。世路蚁旋磨。一息喘不继。子女徒悲呼。九原少相识。未死应虑之。此语。须共徐三同览。手字付孟修。   云间辋川即事兼怀诸法侣   只因地僻无人到。更为池清有月来。恼杀藤花能抱树。枝枝都向半天开。   此篇句放而思远。寄无情讽有情。即有心会无心。噫当兴怀之际。而识境超然。非本色人。顾未易知也。憨憨可禅人。   祭了然关主文   夫人所以有生死者。以其执我耳。我相若空。谁婴生死。故曰。吾有大患。以我有身。无身奚患焉。而身之所成。又以四大攒集。如三十辐为一毂。如此者。生可也死可也。无可也有可也。奚患焉。吾了然师。初以习讲为志。故三吴丛席。靡不经历。既而为法忘躯。伤饿遘疾。自惟躯壳郎当识精昏弱。由是终年闭关。疲以接人。余曾扣关请益。喜其教乘精到。吐语出常。万历戊子八月。余挂锡五峰山中。一夕梦双塔离崩。一倒于南。一倒于北。觉谓二三法侣曰。此何祥耶。或对曰。老汉昏沉识变。虚结成梦。皆自心浮想所现耳。越日而师之受业徒道开。至自聊城。以师计及东禅月亭法师清凉无边禅师之讣告余。闻之不觉肝膈怆裂。呜咽移时。得公开讲三吴。福公清苦五台。而师则尤。以佛法知见。自治其心。皆法门栋梁。何苍天不佑并折乎一时。余与师同庚公。弃我先归。余犹飘泊风尘。愧师良多。虽然以四大观身。则一忘而四存。以一身观四大。则四忘而一存。以四忘一。一无所忘。以一忘四。四亦无所忘。所谓我执者。又将安寄。如是则先归者。归无所归。未去者。住无所住。此旨乃吾师闭关活计。必非死生之情所能蒙昧者也。瓣香悬炷。聊奠寸心。尚飨。   荐鹤林渠公亡父   居士生不见。居士死却闻。究竟生与死。如环上终始。以是之义故。闻与面见同。既见死不吊。于渠公非安。非安不以情。楞严薄肝脑。废刹一旦光。光从真心出。以此功德海。亡者生善处。   悼太虚亮公   夫龙之为物。神异莫测。大可以易形千丈。细可以隐质秋毫。及其嗔睡淫欲之际。则本形自露。若然者龙虽神异。能于有心。而不能于无心也。太虚亮公着沙门服。能世谛事。忽略绳墨故。同曹每讥之。及临死时。虽病骨颓然。见常所识者。犹谈笑自若。不以一死累其怀。乃挺然脱去。亮公踪迹。岂可以有思惟心测之哉。紫柏道人。感而悼之曰。公未死兮人多疑。公既死兮人多思。死生不可昧兮心自知。公其有灵兮允我辞。   吊沈少江居士   一切众生。见身可得。是谓愚痴。认知觉为心。是谓愚痴。且道。愚痴现前般若。在恁么处。仰劳大众助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绕灵三匝。且道。般若现前。愚痴又在恁么处。少江居士。闻我音声。了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未来心不可得。咦。门前流水长无尽。无限鱼龙唱鹧鸪。   吊沈居士母   生死无定义。但随四大起。见有谓之生。见空谓之死。死生有情见。见亡登佛地。我因吊尊堂。信口说此偈。昆玉如荐此。芳灵受佛记。   紫柏尊者别集卷一 卍新续藏第 73 册 No. 1453 紫柏尊者别集   紫柏尊者别集卷之二   虞山白衣私淑弟子蒙叟钱谦益纂阅   径山寂照六世孙传临济宗契颖寿梓   赞偈诗   比丘观音像赞四首为南海诸禅上人作   昔云门老汉。大似眼底无人。见瞿昙少逞英雄。便教一棒打杀。贵图天下太平。迩当像季。魔眷尤隆。有一等捏怪众生。不安本分。窃取正法如来之号。诈现比丘之容。乳庭时逢酷暑。乞食疲劳。那讨闲气力。效云门钝置家风。总将来贬向碧波洋里。风吹浪打。百千万劫。受苦无穷。   天下本无事。庸人乃自扰。菩萨强出头。衲僧笑不了。示现种种相。宁不愈颠倒。乾坤风月。宇宙春光。既同血气。孰不完妙。更何必圆颅方服。托形海岛。咦。惹人描摸非佳事。恼乱众生卒未休。   海门风浪恶。谁敢泛慈舟。惟有观世音。此中卖馒头。来去纷纷者。相逢饱也不。饱不饱即置。且要检点因缘明白。但闻观音买糊饼。不闻观音卖馒头。糊饼馒头。是同是别。衲僧门下。不用指东话西。直教当行者辨看。若拣辨得出。补怛山穿衣吃饭。若拣辨不出。洛迦山中。穿衣吃饭。   本是一海水。情见各不同。天人谓琉璃。饿鬼谓火脓。我今所见者。碧水涵虚空。一是两必非。两是一不通。往返细推寻。此理终未融。以故谒大士。笑指紫竹丛。白花去不远。紫竹吟海风。俄然一比丘。弹舌授降龙。   观音大士赞   众生苦痛呼菩萨。众难交并声不已。不已之心果苦痛。如钟受击声何出。若人了知知不痛。一切荼毒顿解脱。海山出云本无尽。海水为涛宁有穷。菩萨悯此烦恼云。亦复复慨生死浪。忽然示此苾刍身。坏衣趺坐苔石上。若闻若见俱入流。声尘未必为眼障。阿谁携入五峰中。早晚经行间拄杖。   观世音菩萨赞   稽首净圣尊。观音不观色。顿入三摩中。兹晨成正觉。恒不昧初心。愿轮运悲智。譬如宝月明。水澄浅深现。我痛产末法。根钝若牛马。仰熏圆通香。转臭成妙馥。感恩虽有心。报德愧无力。菩萨道今成。哀诚献赞耳。   又赞   我闻菩萨言。凡诸有难者。号痛称其名。所苦即自在。称者果有痛。悲声复何出。声出本冲旷。譬如雷震空。空若有形质。击木则无响。若以法眼观。大地尘非得。况复虚空痛。空痛安可一。一则无能所。今据理不然。以故痛不痛。众生迷痛因。淫火起莫救。玄津焚益枯。观音痛悯我。故我恒瞻仰。   观世音赞   音可以观。色可以听。二根如是。余则皆然。是以菩萨。六尘圆通。六根互用。分身则如月在天。无心而影临万水。寂灭则如春在花。非巧而艳遍群芳。如此大用。无择凡圣。谁不圆满。但菩萨闻声遗声。谓之观音。音属于观。则不逐声尘而奔境。所以常光时时现前。如夜光之珠。宛转盘中。超然无滞也。菩萨心光之珠。以六尘为盘。曾无纤滞。所以妙而常灵。众生此光非缺。以闻声见色之间。生心着想。所以珠滞于盘。不能宛转圆活也。噫。有志男子。睹斯言而无所悟发。则牛马不如也。   观西方像赞   宿有善根。佛冥加故。凡秽垢身。心具净土。勿纵懈怠。当生精进。誓生彼国。了不去去。   观佛赞   稽首无上圆满觉。神光隐显憎爱中。巍巍妙相废称谓。一念不生始真睹。   弥勒佛赞   心上若有一毫事。安能得入欢喜地。终朝坦腹笑欣欣。一切见者生福慧。   颂善云堂弥勒像   从教烦恼等山高。一睹慈颜意自消。无限春风吹大地。那来霜雪上头毛。   石佛颂   大地一尊佛。石在恁么处。大地一块石。佛在恁么处。师子独行时。哮吼百兽死。如是大慈悲。分明竹篦子。疏通一切法。法法广长舌。舌上涌楼台。眼前即不见。不见我是谁。毗卢家舍弟。   开元石佛赞   稽首如来相。非金亦非木。趺坐惊涛中。渡海达于此。若谓石有心。有心则非石。若谓石无心。无心岂名佛。吾闻自无法。摄一切法尽。若人于石佛。谛信不生疑。不疑惑自断。惑所凡圣情。层冰觅火焰。况夫石与佛。何从生二见。二见既不生。石佛迅于电。   雪山大士并文殊普贤赞   天晴日出。雨下地湿。饥来欲食。渴来欲饮。虽至愚之人。不待言说而皆了然者。即此了然。文殊得之。彻见自心。普贤得之。圆用自心。惟释迦老汉。百无一事。终日颓然。憨坐于苍嵓之下。文殊普贤。虽复常侍左右。提鞋挈瓶。种种亲近。要且摸他鼻孔不着在。鼻孔累累谁摸着。晨朝洗面勿生疑。   刺血观音像赞   举心刺血时。菩萨已现身。譬如浓云迸。宝月忽然露。待尔欲着眼。云合光错过。是光乐不有。苦难岂可留。六根有迷悟。苦乐从此起。方便拔一根。诸尘同解脱。一尘粘识精。根根皆障碍。以是而推之。我欲脱苦难。必须自疑断。菩萨力无预。   马郎妇赞   欲火烧灵根。心苗终焦灭。智者闻此言。悲痛入骨髓。奈何天下人。如花女为宝。冀得枕臂眠。即死亦甘耳。菩萨甚愍之。幻此微妙容。令众生见喜。因喜生爱心。因爱生觉悟。觉悟即惭愧。远一切妇人。如菩萨无异。勿于菩萨身。生此不净想。人为万物灵。猪狗乃不若。由是淫心生。号跳强制止。勉然至自然。终登无欲地。无欲即圣人。常为如来子。于世作日月。破大夜昏暗。一人全此德。大千蒙利益。观音之化身。身身无穷已。   大士像赞   次公写此像。实夫受此像。吾亦赞此像。未写未受未赞时。圆通自古无比况。自是众生瞥起情。日用纷纭沦得丧。一尊妙相观世音。鬼脸神头失本状。当情检点难何从。恶人猛兽皆师友。火坑刀山解脱门。鸦鸣鹊噪入寂灭。或儒或佛或神仙。譬如水清月影现。临济棒德山喝。此是观音广长舌。相遇莫道静无言。杨枝滴水润焦渴。且道谁知冷暖。待汝亲尝了来。说破未晚。   堕指观音赞   枯木不盈尺。孰运般若手。刻此微妙相。眉目若山海。远横而湛然。面部宛如月。光明照浊世。身量及衣纹。满重而缥缈。掌垂兜罗绵。足衬莲花浪。一念未生处。无手手之状。故一指堕时。万象皆堕也。   摩侯罗伽观音赞   百虫之中。维尔最毒。蛇质兽头。圣凡难局。长蛇封豕。带之与蝎。世皆毒之。其毒如发。毒中之雄。摩侯罗伽。一承记莂。为佛爪牙。凡有梵刹。侵则毒杀。闻众苦声。以眼观察。虬松之下。毒处流慈。现微妙容。见者习移。习移识转。智光灿烂。驾以大悲。度诸毒难。兜鍪执斧。倚松而闲。仁而能勇。泉石之间。稽首大士。护念圣观。   火焰观音赞(有引)   凡五金八石。触火能化。而况于木。惟圣人善能会万物。通乎一己。故水不洗水。火不烧火耳。知此者可与言火观之微乎。稽首赞曰。   万物无体。唯心为本。于斯勿惑。近可为远。火兮火兮。曷不能水。横计苟化。弦解作矢。   观音赞   以一眼见。观尽世人。是亿万心。为亿万法。法归于一。一归自然。自然归无有。语其细则摄入恒河沙。语其大则充满十法界。   第一宾度罗䟦啰墯阇尊者(俱丁云鹏画)   肩高无用。聊可倚杖。膝亦空闲。承经何恙。莫嫌眉长。飘拂岩龛。不碍眼光。湛如寒潭。   第二迦诺迦伐蹉尊者   抱杖伸指。非三唯两。以[革*(華-(十*〡*十)+(人*〡*人))]藏足。[革*(華-(十*〡*十)+(人*〡*人))]脱足爽。风致疏闲。巢由之间。须发若存。鼻孔蚤穿。   第三迦诺迦䟦梨堕阇尊者   眉扬目朗。挥指萧然。即此为舌。法沾人天。谁为虎子。牙爪锋利。具而不张。野干争避。   第四苏频陀尊者   衣不掩胸。心同虚空。握拳谁击。开口漏风。谓手按膝。膝无我人。谓膝承手。手原属身。   第五诺矩罗尊者   背若果有。痒爬难除。果然无背。爬痒非虚。往复观察。情枯智讫。池成月来。眼底见佛。   第六䟦陀罗尊者   头疑怪石。飘发如柳。一手持珠。以珠代口。莫惊阔颔。具体而间。颠倒佛头。依稀德山。   第七迦理迦尊者   面圆如楪。五官并穴。分疆割界。漂杵流血。众部之君。眉应不群。坐妨曲折。行则拖云。   第八伐阇罗弗多尊者   衣卸肩出。碧眸注经。此经甚深。大梦雷霆。文字非实。实非文字。独垂一足。两手自恣。   第九戒博迦尊者   脑后无际。额凭高岩。手中所握。扇尘同函。云沸无心。偶遮半面。其谁作礼。直见不见。   第十半托迦尊者   视经垂头。肩背吞耳。泉出地中。湛然在纸。岭南老卢。柴担暂停。无所住心。得之此经。   第十一罗怙罗尊者   怒发冲冠。唯师不然。刈茅非镇。一怒尽蠲。三屈两伸。卷舒一手。嗔为佛事。诚不请友。   第十二那伽犀那尊者   两手支颔。恐其堕地。口开齿露。眼迸心睡。心睡身忘。石无施刚。石忘我足。没入何妨。   第十三因揭陀尊者   腕为杖主。手复持珠。更恐心放。托经自娱。秋空雁鸣。梵字参差。以此赞佛。耆年了知。   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   一心不生。我即龛岩。波浪衣纹。泉鸣翠巉。眼虽不开。光照六合。明暗两忘。见精非杂。   第十五阿氏多尊者   敛肩抱膝。果有所思。我所思者。心精思遗。思遗而坐。宽窄皆可。石本无相。吹毛莫躲。   第十六注茶半托迦尊者   枯槎生花。非耳不见。额鼻俱耸。春光何限。屈伸有常。机绝抑扬。三直两曲。臂肱堂堂。   第十七庆支尊者   琉璃为炼。内外洞然。目注其中。五台现前。白云舒卷。百状千态。故埋松根。逞其自在。   第十八宾头卢尊者   以杖倚额。额为杖架。一肩孤耸。并足酬价。杖额不同。主宾何功。唯肩与足。空磕虚空。   皮毬道人自赞   汝这男子。出身不是名门旧族。情怀大都阔略宽劲。世出世间之书。见之如饮醇醪而不醒。有时胸中觅一个字脚又不可得。佛祖机缘。葛藤落索。偏解拈弄无常。了无系带。或嫌佛祖无灵。置之脑后。恣自家一片舌头。贬斥圣凡。忽升厕中蛆虫于毗卢顶上。忽斥达磨老汉于下风。要人学好。如己还过。一言不合。王侯涕唾。我看你一条穷性命。东掷西抛。着恁么急。咄。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佛冤家。   其二。   善知识不曾参得一个。教乘不熟闲得一部。每向无佛处称尊。忽然撞着鼻孔辽天。脚跟点地底汉子。直教把住襟喉。坐断舌头。我看你又向甚么处更施手脚。咦。相逢谩道无机械。圈[囗@套]多端惑乱人。   自赞   这汉行脚。三十余年。䟦涉山海。露宿风䬸。峨嵋劳盛白云。补陀时光抛掷。所立何事。头毛白而难黑。事未了而心悲。且道。所悲何事。甬东三佛地。海阔鱼龙腥。天童与雪窦。法鼓元不鸣。深心奉尘刹。二李眼闻声。   四明李次德骥。与其兄次公麟。参笔经营。画师大像。自谓生平写师。此为神似。虽爪发皮肉。无不毕肖。大师手书赞。笔迹雄伟。今传甬东陆符家。   汉寿亭侯关将军赞   今日之光。露于许田射鹿之时。许田射鹿之光。露于桃园结义之日。此光此心。又得左传闻薰。扩充躬体。力行之效。宜乎千古。如雷如霆。如日如月。震诸昏蛰。破诸幽暗。贤哉寿亭。是故赞之。   宋岳武穆王像赞   将军耿光。万古无配。学射于师。师亡如在。以斯事君。躯命敢爱。出处虽殊。寸心无再。中原失䇿。丑巨为憝。据我疆场。犬羊成队。将军奋怒。一扫腥秽。恢复神州。垂成而废。心知桧奸。君命无背。视死如归。坦然非悔。光同日月。炳耀大块。匪择贤愚。孰弗仰戴。浙西之巅。虚受若鼐。中有精庐。城山是载。将军无辞。永为法儡。吉者赐福。凶者摧碎。我乘佛慈。敕尔勿退。   吴江优婆夷周母薛孺人赞   汉高大度。项羽强悍。临死生别离之际。而不脱儿女情状。又青山白云。二三十年。精修禅观者。临终坐脱亦不多得。况女流乎。孺人生平奉佛。勤至尤信。往生法门。故其临终之时。家业手制。儿孙满前。毫无情见。超然坐脱。即此观之。则孺人过汉高项羽多矣。或者。以女流闺合。高僧赞之。非虚语也。噫。无云万古吴江月。净土莲开火宅香。   偈   示浔阳二邢偈(出王宇泰笔麈)   紫柏尊者在浔阳。邢来慈匡石二居士。同声问曰。秦将白起。四十万人。一日坑之。为是多人坑一。一报多人。为是多人罪重。天使坑耶。两者疑结。交构胸中。唯愿尊者。开解疑情。顿剖积垢。尊者即说偈曰。昔多坑一。今一坑多。一屈一伸。箭锋相值。本无所失。无失无疑。疑既不有。将何开解。以是印心。天遣非理。凡有报复。情有理无。情如梦中。理际非梦。梦中一多。醒后追思。何多何一。若离一念。古今延促。多一之辨。醉情昧理。不以比量。折衷非似。亢违圣断。穿凿横计。非理设问。智者不答。兹怜若愚。强说是偈。自今而后。莫生此见。当于佛前。忏洗痴垢。福慧冥长。脱弗痛悛。终成魔外。吾语不真。吾舌当朽。   读东坡梦斋铭偈(出王宇泰笔麈)   东坡居士曰。世人之心。因尘而有。未尝独立也。尘之生灭。无一念住。梦觉之间。尘尘相授。数传之后。失其本矣。则以为形神不接岂非因乎。人有牧羊而复者。因羊而念马。因马而念车。因车而念盖。遂梦曲盖鼓吹。身为王公。夫牧羊之与王公亦远矣。想之所因岂足怪乎。紫柏老人寓余斋中。与余读梦斋铭。而示以偈曰。开眼见山河。合眼山河见。能见既本一。所见岂有二。虽分梦与觉。能所觉梦等。如觉乃有待。梦或无待者。无待则独立。何尘相引授。以此观觉梦。开合见非异。但习俗横执。谓梦觉真伪。如开眼无想。合眼梦自除。吾本来觉者。非觉梦所囿。只此不囿光。照物初无累。明了若未起。觉梦亦无地。解此可转经。用此经无字。无字转无歇。尘刹炽然说。   什祖顶钵偈   无心顶钵。钵无轻重。有心分别。钵重不胜。由是而观。物我本无。分别建立。又如茄子误脚踏碎。心疑虾蟆。合眼讨命。开眼见茄。虾蟆无影。汝为佛子。常作此想。万法无法。心生横有。生死烦恼。亦复如是。   为显居士乞米偈   法轮转处食轮先。甘雨通宵注似泉。麦熟莫言非佛力。黑山延庆结因缘。   晴雨无常偈   万佛庄前观月色。月中无雨是真实。黑山延庆雨何来。远近普沾皆利益。若使雨性晴性常。先天弗违圣惭德。须知阴晴事随缘。缘熏熟处业用力。   显慈息微庵字偈   根尘脱落。此心顿显。显则微妙。智识难见。日用灵然。江山踏遍。归来报本。见偈始验。   示支檀拳手偈   众生无明炽。执身招生死。圣人愍其愚。教以观一四。见四了不昧。一身不可得。此涤凡夫垢。非是二乘执。又以一遣四。四亦不可得。一四俱不有。直下无生智。不可以数求。不可以情会。情数两坐断。肉块金刚体。譬如手作拳。或者作拳想。或以拳作手。或者作手想。拳若有拳性。作手不可得。手若有手性。作拳不可得。拳手两无性。执者宁非惑。虽无拳手性。拳手宛然尔。我此拳手偈。相逢谁荐取。自信合佛心。龙神谨护持。凡愿见闻者。俱悟无生理。   婆子抛儿水中   臭口才开蓦一桡。老婆无计雪腥臊。便将赤子抛寒浪。惹得鱼龙四海嚣。   颂德山托钵   托钵因缘不甚难。耳边密启即幽关。相逢就里知归处。万妙千玄片饷间。   偶偈   落花满地已春深。长日空堂演梵音。若要灵台无一物。好将四蕴细推心。   毒鼓颂   见身可得生死媒。介然有知憎爱本。若人两者了无性。境缘顺逆涂毒鼓。   降魔偈   若人精进时。动静境界中。一切善恶想。皆自心变现。故得自心者。众魔不能惑。如未得心人。彼现作自观。除自心之外。万有不可得。不可得中若有魔。何异层冰觅猛焰。如是谛观自心空。心空境寂魔不有。魔既不有佛不生。佛不生处光充满。此光有缘得睹者。顺逆关头恒自在。持是自在度含识。佛灯终古照无尽。一切魔属当护持。此偈若不护持。魔种不能活。   交芦庵偈   万象皆交芦。了达何好丑。渴鹿逐阳焰。愈近转非有。瞥起凡圣情。梦中生取舍。输与沩山牛。水足眠深绿。   题姑苏寒山寺壁间寒山拾得像   虚空其怀。金石其质。古之今之。对面不识。   又。   奇峰难以状其骨。闲云无以喻其心。吾不知其谁氏之子。奚超旷而精深。   又。   洞然劫火烧虚空。两个头陀漫作风。若问安身在何处。可郎须上好藏踪。   题明月寺   虚无万象本。玄远精神门。杜门而拔本。进德何所据。哀哉无事界。堕落难出去。死水不藏龙。藏龙须活水。譬如一枝花。春光宁有际。此言固虽淡。味之颇有理。   题竹坞石室   何处无青山。片心灰冷艰。片心灰冷易。智拔万重关。   师拈末句问昙文。答曰。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师命文三拜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汝说不免现成。   五色粪偈   男女念不动。赤白则不流。赤白既不流。我身安可得。我若念不动。赤白难所主。谛观三缘中。身心冰底焰。冰底若有焰。冰则不名冰。智者如是观。深入如三昧。百花林下卧。弗殊荒冢间。钦坛成荒冢。游者谁复留。假使有香饵。进之不肯食。怖畏掣肘去。宁敢生盻顾。惟有紫柏翁。同观无二见。   破执偈   形骸如皮斗。心识若巨烛光。焰本无际。皮斗罩不明。忽然揭皮斗。光即满天地。此据横计言。皮斗烛不同。了达横计空。说甚皮斗异。   五言偈   白云虽无心。去住亦有度。清风则同行。惊飙不随舞。卷舒懒希时。惟乃率其故。孤峰与高松。长空及深坞。来往任悠悠。那受尘侵侮。   又。   承蜩蜩不飞。蜩飞我有意。蜩正不飞时。蜩我本无二。有二则情生。情生神不凝。神凝我物敌。彼此各有形。有心尚不可。有形安可承。工在累丸起。其次乃忘形。我形若不忘。累丸终不来。形忘贵无我。无我神始凝。此旨顿然晓。可以学长生。   渡江偈示戴生升之   梦中见海不敢渡。开眼见川不敢涉。分明陆障非水障。陆障若消海可涉。此理现成谁不知。不知端为情所结。解结之人虚可步。山壁由之火不热。善哉男子能悟此。去来长江芦莫折。   堕生歌   君不见沩山水牯牛。蹄角异常流。苗稼从他茂。不犯莫相尤。白云叱。郭公立。石火电光喻莫及。纵使儿童解着鞭。圣凡路上难收拾。曹溪水。云岩草。城市山林恣幽抱。相逢若问有何能。耕破虚空种梨枣。这家风。输与我右即右兮左即左平田浅草总生涯。譬水方圆无不可。或时上。或时下。逆顺纵横宁玩把。庞公未是就中人。当场且握雪团打。休妄想。皆影响。觌面相呈谩卤莽。梦中蹴踏龙象棋。一着参差三十杖。此纲领。岂易逞。笑杀捉风并捕影。独许章郎蓄养深。摇头摆尾那堪省。那堪省那堪省。春来处处泥没胫。一声短笛月明高。不脱蓑衣卧。谁肯收。芒绳系枯柳。人兮牛兮无烦守。斗柄从教夜半移。憨眠如醉君知否。   感怀歌   古云蜀道危。又云长江险。蜀道攀萝度不难。长江无风亦可还。惟有人心危险极。千奇万怪不可测。论交满口如蜜甜。谁知甜内皆荆棘。荆棘刺人人不死。心刺刺人死未止。忽地思量怕杀人。究竟总因情所致。情关未破莫论交。论交须待情关破。情关破了冤亲齐。宁有相知仍见过。   示王二峰歌   怜君今年四十九。灯下相参面目丑。昔日容颜今日无。韶华过眼能几有。燕山见我不相见。慈寿香云浮片片。不见因缘意最深。渠侬未必能亲荐。我本云外人。胸中何所欲。去来若转蓬。岂肯堕流俗。王二峰王二峰。长桥月明清浅中。朝三暮四但如此。吴江水急锁垂虹。子未生功未建。等闲双𩯭白上来。世故纷纷更难遣。一息不来身无主。身外所有岂能住。固有常光变黑风。羽毛鳞甲频来去。天地生我不能育。资我生者 圣君禄。禄无穷而生有涯。相逢几个能回烛。呵呵呵会也么。老僧饶舌为谁何。来年桃李如今岁红白枝枝风雨多。更有一般堪痛处。大头不是小头和。   王二峰。余妻父也。万历己丑进士。礼部郎中缪仲淳覆舟莺脰湖中。二峰救起。解衣推食。遂为生死交。后将赴任。同仲淳谒大师。示之以歌。无句不验。二峰功名子嗣之念甚切。故开示对病发药。于中甫先生简老人稿。凡类神异者。悉不采录。余为翁婿。此歌得存。末小头似指余内。内为翁舜女。既无出亦四十九而亡尔。周永肩性赞识。   断凡禅人恢复天池赠之以偈并序   天池子曰。凡可断乎。曰断凡之情。非断凡之法。法若可断。何殊离波求水。山外觅云乎。若然者凡情既断。虽镬汤炉炭淫坊酒肆。皆莲华净土耳。况断凡禅人。高卧层峰。与鹿豕游。果有凡可观乎哉。无凡可断乎哉。虽然。情根久植。非力断之。终难得佛也。断凡禅人恢复天池。其寸心之苦。一生九死而乃克功。紫柏道人哀其初心。聊此赠之。   云石可以卧。松泉可以弄。鸟语恣所闻。客去何必送。天池龙睡隐。庭竹堪栖凤。隔岭花山钟。当阳苍土洞。断凡心不生。六月烟霞冻。此意向谁道。搊鼻难忍痛。   示广灯法名偈   两度广灯今已见。祖翁何事太留迟。个中别有通霄路。铁壁银墙自在驰。   此偈非凡夫心量测识。征或不远于銮识。   赠清原宝藏秀峰二禅人   方始悲秋又复春。百年岂止过驹尘。黑头若许黄金买。不死输也富贵人。   住来无著与天亲。市上安禅道自真。少欲何须观白骨。有缘曾不破清贫。寒流并汲浇瓜菜。古佛同修愍世尘。最是一般堪爱处。共甘澹泊懒求人。   牢山访憨清公   吾道沉冥久。谁唱齐鲁风。闲来居海上。名误落山东。水接田横岛。云连慧炬峰。相寻不相见。踏遍法身中。   诸城道中乞食   秋风古䇿轻。晓揭浅溪清。此日风霜色。谁家鼓钹声。疏林明海曙。曲径勘人情。白足空回钵。苍头闻令行。   诗   送幻居讲主之径山   吾久浪山海。兹将息影何。念尔为前茅。且建安乐窝。双径固迷迥。五峰亦嵯峨。松涛鸣碧空。舌相真奇那。   登锦屏山   日上长歌度彩虹。隔江烟火古蚕丛。危峰欲堕松根抱。浩露初残花影空。山水不殊前代色。衣冠犹带野人风。白鸥讶我登临晚。来去飞鸣锦浪中。   与王图南出尘   出尘地不远。贵在方寸虚。憎爱匪关心。逆顺常自如。芳草总心诀。白云皆禅书。能将耳检阅。除我谁复儒。   示范君昭   处处青山有白云。此回何处更逢君。流泉若使眼根听。始信楞严非见闻。   过姑苏北峰支公隐处   松根抱石不知劳。谁向空山守寂寥。老我遍参行脚倦。笑来此地种灵苗。   紫柏尊者别集卷之二 卍新续藏第 73 册 No. 1453 紫柏尊者别集   紫柏尊者别集卷之三   虞山白衣私淑弟子蒙叟钱谦益纂阅   径山寂照六世孙传临济宗契㯋寿梓   书问   与冯开之共十六首   贫道初辱法爱。犹不敢承教。及请赦文石罪。始获领益下风。自是公信此道。如钉入木。既进不复出。虽有奴儿婢子。鼓惑侍者。使蔽聪明。相成顶堕。然仗佛之灵。见地日清。惟纲宗之旨未了。纲宗譬诸符玺。符玺在我。生杀谁夺。一失符玺。虽王侯亦莫能赏罚人矣。今兹黑白。孰不看几则公案。寻常自谓明了。及被人觌面拶着。便如雷瞋相似。眉眼虽动。愧然无所措置。此纲宗不明故也。迩来士大夫中。知好恶者实难其人。即僧辈亦不多得。惟公大愤精神。参究谛当。做个双眼圆明的护法菩萨。贫道初未敢以此望公。自公于此道微有信入。实望公不浅。然犹以公世故重而道念轻。恐中心柱子。不甚牢固。又君子亲而不能久。小人知而不能远。不能久终必我远矣。不能远终必我亲矣。君子远而小人亲。恐外面夹持又无其人。公如肯慰贫道之望。须无忘贫道之言。   又。   别来甚久。南北殊绝。了无音寄。何世道凉薄如此。大都比时。无论俗人与僧。惟以机智为能。窥动静而迎人意。就情办事则真实根本。竟无暇培护。由是观之。法门兴替可知矣。岂惟道法若是。世道亦可知也。贫道受质傥直。不能希世浮沉。惟深云是避。不知先生近来作何状。常想先生亦傥直。恐于世路亦难苟措。近得仲淳中甫书甚喜。闻先生终日超然。不以官故累大慰远人。贫道度夏清凉山中。读黄山谷全集。偶及山谷谪官时。作承天塔记。有权贵欲托名不朽。而山谷竟阁笔勿应。于是其人憾甚。谮山谷于执政者。大受诬逐。贫道不觉汗堕如雨。且恸弗能止。若山谷当时心地不真。安能使后世人痛肠如此。因想先生当时。此真实如金刚山。一任毗岚。横吹竖撼。当有时放大光明在。此贫道铭刻肝肺。望于先生者也。密藏应世才能。今非昔时比矣。可喜可怪。即日往峨嵋。会晤未期。惟为法珍谨。   又。   大都男子出处。实系前分。世之嘈杂赞𠷣。何足介怀。且荣辱无常。两无自性。辱若有性。贫贱者断不能及富贵矣。是以达人了此。安于荣辱之间。不见二致。此旨先生素洞明者。不知触境真受用自在否。若不自在。佛法即无灵验。法本有灵验。先生受用不来。便是魔鬼入家矣。大丈夫气宇如王。魔鬼在家而不能逐出。可不耻哉。不远数千里献此言。先生休负我。于岑二公。时亦相晤否。晤则为致之。白发种种也。须精进。   又。   别先生来。即登牛山结冬讫。观不可久居。闻妙峰挂搭京师遂访之。故得与藏公仲淳晤接。大都刻经萌兆。天时人事颇宜。中甫疏放有执见地微清。但未大透。终不作住头许可。徐孺东。邹南皋。并曾健斋。皆宇宙中正气。惟健斋于此中有深信。南皋拗强可取。贫道去住类孤云。安着踪迹。特适志自任。亦尝念先生怀抱真率。资质粹美。海内几人哉。然贫道犹有蓬心不满先生者。以先生耳根太硬。硬极则变。硬之变不软而何。且先生喜闻耳硬。或者不允。又加之软讥。则先生之不快。每每浮之颜色。如闻贫道万里直音。即能转习。则法门有赖多矣。   又。   紫柏道人。峨嵋东来。初意本欲挂搭天目径山者。以时岁勿嘉。故权寓曲阿耳。然天目径山悠悠在念焉。即阳羡水山亦自清胜。又为请谒者多。似亦致扰白云也。鄙人书经拔亲。为答劬劳。此心耿耿二十余年矣。比欲完之。是以不暇接人。如旧疏狂之习。似亦消去大半。惟不近人情故。复未化习僻之入骨。为灵君损妙若是乎。譬犹一妇人。贪欲者见之生爱。同色者见之生憎。作不净观者惟见清淤。无预之人见之平常。兄见之妹。子见之母。此则惟圣人能之。且夫妙明觉明。初非两件。四者见之。无非觉明。两者见之。无非妙明。此等淡话。少有知见之流。于明了中。率皆能领略。惟任运不昧其光。虽大方菩萨犹难耳。即紫柏道人不近人情。亦妙明之妒。先生何以教我。   又。   峨嵋颠末。切须他书再细考之。兹山乃华梵标帜。一字一句。苟非清净灵台。顿忘身心。从虚空中。生大灵响。安能光饮魔外。揭人本心耶。惟愿弗苟。惟愿弗苟。可道人痛乞。   又。   比读听雨草。则居士时义。较昔掇高科之作。愈精愈雅矣。又如诸葛武侯节制之兵。严而安。徐而疾。诚佳艺也。虽然。流芳不待。年命几何哉。足下往者相见时。未及四十岁。头毛苍然。此乃用心时义所致也。大都文章秀雅。即精血所化。是以文章愈奇。而精血愈枯焉。吾意愿先生。于出世法中。拚片精神。打磨一番。苟心光洞彻。于内典肯綮。并古德机缘。荡然无碍。而饭粥之余。或现量所得。内典中精义。自心光𦦨。留照千古。不亦可乎。即古人葛藤。亦颂几则。亦如杨大年。张无尽。辉映禅苑。力持大法。岂不至上。且世间眷属因缘。不知缚了多少汉子。入于地狱。虽则世谛也要周旋。然眼花认着。甘堕己灵。有智丈夫。宜作去就于精神。尚可收拾。若形衰精败。断不能了结。由是言之。则时义不做亦可。即阿郎并相知中求教者。称心现量打发足矣。何必苦心自作。昔李伯时画马。秀铁面呵之。以为必入马腹而堕地狱。今之留心时义者。心术循良。一旦出身做好官。则亦有益。如心术不佳。藉此出身。为大盗而劫人。则较李伯时而先生罪尤甚。鹤林风便。附此。   又。   长郎成人矣。已了世中一节大公案。又累轻一层。可喜。大抵累轻则力大。累重则力微矣。故地承一切。又不若水力。水力又不若火力。火力又不若风力。盖地以四尘成。水以三尘。至风则一尘耳。惟心无一尘。力不可思议。由此推之。累轻一分。则与真心。相应一分。而力大一分。奚惑哉。吾在北时。辱惠书曰。般若缘深。天去其疾。非先生孰能于此。比相知中俱言。先生儿女情多。风云思少。若果然者。则贫道青山白云谁壮寂寥乎。四明李次公。乃烟霞徒耳。其于内典颇曾探。索。且操守勿苟。今其省父南来。道出凤城。指渠一谒。高明当以门里人接引之。   又。   此道荒凉东南。已知舍先生其谁哉。然一别五易寒暑。幸暂披晤。遂复离析。人非木石。安能恝然无情。初意登径山。自谓过杭。决有十日之谈。稍洗积渴。不意平望桥头。觌面错过。贫道法华楞严。藉佛宠慈。俱已书完。装潢秀茂。皆属丁南羽。一手裁制。故得如意也。先四僧护行矣。此经安置西山宁化。芦芽峰顶铁塔之内。所愿并塔坚固。候慈氏下生。放大光明。炳烛法界。四众问佛。佛说所因。释迦教中初末世。有一比丘名真可。书此二经。一名妙法莲华。一名大佛顶首楞严。为报父母生育之恩。今放光明。愿见者闻者。共生孝心。因孝得佛。是彼愿故。乃放此光。时弥勒语讫。四众人等。皆生希有想。亦发愿如我。想先生必喜闻者及此。闰三月十六日。金坛诸弟子。送至瓜州而别。截江风致。天色空朗。青山两岸。碧水中流。片帆如叶。顷即到岸。吾愿先生。同截苦海。登彼岸等。山西路亦不远且近。清凉若得杖屦一行。何胜如之。于中甫真先生的骨。时常切要煆其知见。不可情识。楞严曙天血书华严。乞先生作记。用垂不朽。毋忽。   又。   清风泾阚禅师碑铭未就。使此老幽光至德。无寿于世老汉甚慨之。妙常庵主妙峰。虽碑石已具铭未求。不幸而死矣。故老汉新托鹤林。代完此公案。当欣然握管速撰之。则老汉受赐多矣。鹤林到清凉。辱手书何慰如之。久不晤公。公之近来习染甚矣。奇男子家。眼睛无珠。腰间无铁。可乎。愿痛思之。老汉拄杖实无面目。当机之际。狭路难避。莫道不言。   又。   道人持钵诸方。三十六年矣。始行脚时。绝勿晓世情。利害在前。初不入胸。且不知渠是何物。故日用超放快活处有余。自行脚久历境缘。逆顺种种变怪。驾无为有。化有为无。理道捺过。率横以私情。惟快业识。不顾将来。结何果子。此辈出之法门外。犹不足骇。出之法门宁不恐怖。古人每云。生平无限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大都世中不可意事。譬如火空王三昧。譬如水。以水救火。吾如来深慈也。今此辈直以水中生火。焚烧善类。使玉石不分。是等情状。于吉祥静海。虽辱惠顾。竟不一言者。恐波及先生耳。兹复提起。非但贫道要十分护念。在先生亦当十分痛密。则将来受患犹轻。不然临时悔之晚矣。又诸郎尚未知经远之计。朋友交接。苟非惧天理。识因果者。断不可轻容相处。若于此。为父者不能以深慈妙严。使子女辈随量成器。则莫若不生。生而复怕。费心调获则不仁甚矣。惟愿不以深慈刺情不快。即于不快时。痛猛悲泣一上。则道人承惠多矣。盖先生担子渐重。海内金汤寥寥。台老又老。唐一所董玄宰辈。得一纱帽盖头。惟快情恣识。逞其素所不逞。宁暇及此。赵定老近有信占。宇泰中甫。当委曲时警䇿之。道人结夏皖山三祖寺之马祖庵。彼中山水奇旷。天目当兄之。但不得与先生共耳。   又。   禅有邪正。官有冷热。邪禅炽行。则正禅受厄矣。即如热官焰高。则冷官焰低矣。嗟乎。邪邪正正。冷冷热热。千态万状。陋不可言。阿奉者易进。谔谔者请退。如此种种。试观一心不生之前。何殊片雪扑红炉哉。故曰。达本忘情。知心体合。若然者则邪正冷热。皆情也非本也。如不能达本因循恣情。情胜则本败。而无所不至矣。又岂能知心体合耶。先生官不甚热。忙不暇如此乎。道人抱病浔阳百余日。病稍愈。即劳盛狱起。带病冒暑北行。上诸公书讫。复乘流南还。挂搭石头。未几则公亦至。公至将半月。不能遣一苍头一问道人病。则先生冷官作热官。梦烦。奚暇梦云外病僧哉。吾非情求公直以理警耳。   又。   浔阳水山高胜。非他者可并。盖皤湖盆其前。岷山带其后。波光空翠。交映之中。而汉阳诸峰。装憨作痴。争奇吐秀。万态非一。如使嗜欲深而天机浅者。能一登之。则直下亦未必勿习染爆落。灵府廓然。况天机深者乎。贫道抱疾长松之下。几百余日。而寒热交攻之际。药石逆治之时。常识骇飞。本明忽露。所谓波光空翠者。亦首尾腾换耳。吾知真实居士堪与语此。乃不敢讳而暴之。意欲居士携一健仆。挟一枝枯藤。驾轻舟顺流而南。直使病僧得请益维摩。亦得庐岳发前人未发之秘也。如王程有限。为人臣者悚息勿敢遑宁。则山水之兴又当次之矣。然居士此出。大非细事。惟君子小人之辨。势涉危疑。断不可依回放过。贫道于久病中握管作字不远寄公。公切当大知好恶始得。曾健斋公之相知。一病不起。何痛如之。幸得中甫治其后事。足见法脉不无人也。时在严寒。动定加餐。慰我幸甚。特遣觉休不远而来。切为法门之故。惟先生痛体之。余无说。   又。   古人读书。便立志作圣贤。今人只要作官。吾曹亦然。古人出家。志在作佛祖。今者惟为利欲耳。贫道迟回长安。念头颇不同。然旧识皆劝我早离北。虽是好心。为我实未知我。大都为我者率以利害规我。若利害我照之久矣。实非我志也。我志在利害中。横冲直撞一两番。果幸熟肉不臭。徐再撑立奚晚。先生受性真实。故直以此相告。即先生官到此。世味亦只如此。倘不以本分为急务。计亦左矣。先生年渐高矣。酒色怒此三事。乃贫道数干里贡先生之供养也。往于石头举动。逆思之而有悟。亦人天师耳。径山化城。宜委曲恢复。为完藏道场。母误。   又。   南中自台老即世之后。金汤大法。非先生其谁乎。然先生心真而才智疏。终非金汤料也。大概金汤之料。非雄深坚猛者卒难为之。虽然。南中若微先生。又更难其人矣。先生才智虽疏。而真实有余故也。然则南中佛事。贫道不委先生获持。又委谁乎。比径山楞严。密藏养病未还。幻予化不复返。虽能勤兴勤充使小隙。亦不过全开郎与本郎之旧贯。此二僧岂能复振其颓波乎。要在先生与诸金汤法侣聚谋。定其人则径山楞严两道场事。一一完之不难也。愿先生熟虑之。贫道年在耳顺。有顺之名。无顺之实。岂果能备僧数耶。然微贫道亦恐如贫道者又不多得。愿公等恕其短而颔其长。或可以有少商略也。外肥皂两九附。洗染垢。愿勿却。解荡人天业。能除凡圣情。不知谁敢用。垢净任纵横。   又。   万历三十年十一月初七日。始得展手示。徐读之。备悉先生。并江南法侣。深护智愿之心。即土木偶人亦必知感。况贫道耶。苐先生与诸法侣。深护之心固美。然皆不遑裂利害而计之。经称丈夫畏时。则非人得其便。非人即邪神小鬼耶。大都邪神小鬼得为崇者。不过我有欲。我若无欲。则彼伎俩穷矣。所谓欲者。粗则不过名闻。利养。声色。近则不过肉块子。与能计度分别人我之心。若粗与近者。直以无尘智强力观之。则虽不能顿融。必不敢公然与能观察者抗也。且百凡利害。必关过现之业。故忧虞之与悔吝。悔吝之与吉凶。于不觉不知之中。莫之然而然。而任运计度生焉。此三者生。而不以理折情。则忧虞之机。不从吝不从凶。将何从耶。愿先生无忽勇猛。思之思之。果有霍解。则知杭之天目。江右之匡庐。不在杭与江右。即在长安也。贫道未出家时。智勇不在人下。凡世间之计度。无不计度过者。以千计度万计度。莫若出家为僧是最上计度。然后脱白一条编四十余寒暑。稍弗住脚。宁有如此人。又畏时计度利害而取舍之乎。又吾曹断发如断头也。更有何头可断哉。然先生并诸法侣。深护智愿。敢不知好恶。但我断行止。要心常不与世心和合为精进。故曰寻常利害稍关心。临终自然生死现。贫道近年操守。较往愈甚矣。不委先生迩来。于逆顺关头。果能得自受用三昧否。此贫道切望于先生者也。此真语也。辱先生特遣兴肇。持手示召贫道。如不以直心答先生。与诸法侣。此非佛弟子本色。客岁沈讱卿。看冯琢庵脉。后谓贫道曰。琢老若不速回去。则应酬不减。静机无繇。恐入春大命难保。今年琢庵果死。噫琢庵死。而先生顽然不惊且痛。则先生死机亦不远矣。自密藏去后。贫道与先生疏阔以来。先生得闻药石之言罕矣。兹先生又得贫道吐此裂情网之语。此先生自致之。非贫道横加之也。再愿先生熟思之。想天气渐暖。游湖情高。水浅舟轻。黑风谨慎。癸卯三月初七日。   大师集中。与开之先生书。仅二通。及得其家藏手札。凡裂情吐胆。涂毒而出者。累纸皆是也。因思大师手书与人。其不顾忌讳。中人隐痛。如与先生诸札。不得尽见集中。此段血心。归之灭没。而不可著者诚不少矣。然余考大师蒙难。挺身抗救止。于中甫一疏。事虽无及。犹足为宗风吐气。至发愤流叹。欲哭欲泣。托于诗歌而见诸文辞。则反得于师明德而友达观之汤义仍。若夫闻难旁皇及承讣痛哭呕心。一文以抒写平生。发挥其末后之光焰。当首属之先生。乃寂寥无闻。仅于日录中记师坐脱。为一发嘅。因叹息小道人性田不可及。则亦可谓负却阿师也。师以万历癸卯腊月灭度。是岁与先生书。尤加痛切。甚以死机不远。折其游湖高情。乃大师既逝。先生亦不久旋歾。若夙照而预谶者。余故于二十八札。录其十有六。而于癸卯一书。独存其日月。陆符法仞识。   与冯开之札   长江之南。地若片掌。而片掌之间。久缺闻问。可叹也。先生近从赤水游。赤水仙学。自谓扶宅非难。且其气盛于先生。先生何以转之。若不能转渠。即受渠转。此皆水火之力。力盛者则夺之矣。若不受渠转。是须旗鼓相当。于人天众中。一较雌雄。宁无明眼者为之证据哉。宋山谷黄先生。凡遇道之邪正关头。必正色而谕之。决不用偷心取一时人快也。故其耿光与诸禅争先。宜其如此。今人稍涉势利津径。则利害是顾。荣辱是僻。偷安是乐。三是障心。虽力如巨灵。孰能撼之。此等光景历历。贫道亲尝者也。苟无道以治心。触此境界。安得超然哉。吾眼中之人。唯先生受其挤陷。虽复乍闻亦有动心时。少顷则忘之矣。此最入道捷径。峨嵋别传老师行实。乞为大整斥之。不惟此师籍为不朽。吾亦欲先生之名。同普贤老人不朽。愿无忽。又栖霞兀斋法师。并其弟幻斋法师行实。亦乞先生文之。此二师于贫道有法义交。渠先行而后行者不为之图不朽。非义也。   又。   华严新论。闻是宋板。字画清整。朝夕思得。朗读百过。少慰渴怀也。不知此味。何日上舌。禅人觉之。其天资尽可教者。但恨其常习入骨。卒难淘泻。渠自发肯心则泻之。亦勿难者。又其性近于文。如先生𢬵一月之工。开其文窍。辟其文路。壮其文气。坚其文骨。提其文心。保渠必有成者。   又。   居士官套习生。猿猱习熟。每寄吾书。则以为疾。今官渐大。得非疾大乎。若谓南官冷静。可以久禄。此非自食其言乎。是事平言。世中人谁肯及此。思之。传金沙十方院疏文。先当说理透彻。方好叙事。以东鲁书生。有理法障故。   又。   先生于楞严静室。曾称丁勺原奇伟殊伦。可为法门金汤。苐于法海中。迥未有所入。乞师特接引之语讫。即为贫道扣三首。以是贫道过滁阳诱拔之。渠世味正浓。虽复相见。于出世法掉头不顾。比勺原蒙大难。顿觉交情反覆。波澜莫喻。始知好因缘处。翻成恶因缘。贫道望其眉宇愀然。颇有厌世之色。即为提明。向日先生婆心扣首为渠之事。渠始痛感先生为渠热肠。先生急当作书。力提出世因缘。渠亦得力信入。且渠虽离此大辱。而精神胸次。不惟勿困顿。实超朗无介亦可敬也。   又。   承手谕教我甚深。苐徐思之。断发如断头。倘再计山林可以避祸。朝市取祸必易。则尚有头可断矣。所以甘受报缘。初不暇生心趋避也。且舍境何以煅心哉。   又。   令夫人。信心何如。世中之苦。唯女身最苦。何故。行止多障碍故。然要脱苦亦不难。但能以坚湿暖动四大。行住坐卧。细细观察查审。何大是女身。若查审有个头脑。便悟男身惟名言。况女身乎。先生勿海涨。宜正颜色。振精神。将贫道法语。痛示令夫人。盖贫道往尝受其供养。今不可不提撕之。此理也非情也。   寄开之大郎二郎   百丈竿头。蹈丈木而惊悸。大地之上。履寸板而坦然。此何故哉。盖竿本不虚。地本不实。呜呼。一切众生。于无实无虚之中。横计虚实故也。   句到意不到。剪花能引蝶。蝶醒呼不来。意到句不到。蜜在瓶中藏。游蜂宁闻香。句意俱到。譬如春在花枝。谁瞩不思。句意俱不到。残红逐流水。春色浪头寻。   示王宇泰居士   念头未起。灵然清净。本无我人。此其所以一切病患奈何他不得。岂惟病患奈何他不得。纵十方诸佛。尽其神力。亦摸索他鼻孔不着。念头既起。即有人我能所成敌。触处爱憎。爱憎既炽。则绵然交战于胸中。瞬息无停。头头物物。莫不见障。如此等人。岂特病患中。受大剧苦。就无病患时节。被他爱憎。使得慌慌忙忙一点做不得主。何况正在病时。攒心彻骨之痛。呻吟苦楚。情识种种。又安做得主。虽然。此就常人言之耳。若智者分上。必有个消遣处。若无消遣处。临一切病患。便作不得主。不免随他种种楚痛去也。且道。如何是消遣的法子。我今且问。能知痛者毕竟是何物。所痛者又是何物。若无所痛。知痛者不有。若无知痛者。则所痛于我有何交涉。大丈夫到这时节。正好作观想。毕竟寻究能痛所痛。是一是二。一则能所尚无。阿谁受痛。二则能是能。所是所。能痛毕竟不是所痛。能痛若是所痛。又则是一。一则本无能所。受痛者阿谁。公于此直将痛苦中种种憎爱。憎爱情识。转为一个观想。𢬵命挨将去。毕竟要知痛者是谁为崇。果然推得入头。不惟业消痛除。敢保参禅一节。从此结案。所以古人病患中发明心地者不少。故昔人见病患不来。惭惧悲泣。窃痛责己。此必诸佛舍我。不冥加我故。若肯冥加则病患不离。何以故。盖众生从无量劫来。迷却本明广大灵然之体。活泼清净之心。执此浮想。及这臭躯壳子。保惜不舍。若是病患苦痛煎迫。众生自然悟此身危脆。臭秽不净。有此念头起时。更得善友傍敲暗击。此身臭秽。不堪保惜。此相不实。又何憎爱。病者果是个英灵种草。闻此言句。不唯这些病苦不顾。直饶飞矢刺目。拔刀撼胸。但恨观想不纯熟。向上不明彻。岂有闲工夫。在臭躯壳上。作活计耶。道理即如天。有警人君之慈。则垂象现彗。今日宇泰。刚发心究此大事。便有此病苦来魔。此实诸佛冥加在公。不可不省。贫道见公有此病患。既为公忧。又为公喜。   答仇谦谦语三段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中既云未发。谁知其中。夫发则有知觉可知中与未中。未发则无念。无念则无知觉。寻常所谓未发之中者。将何以见其中。若以已发验未发。所以知其中者。则已发不即未发。未发不即已发。则不可以已发验未发矣。此中儒门大本。不清楚久矣。惟先生高明博雅。乞为剖示。   既云未发。本自无念。无念则无觉知。而能见未发者。知耶非知耶。知耶已发。不知则孰知其中。若谓自然而知。谓有我而知。无我而知。有我则非自然。无我则自然谁知。兹高明见复。泛然卒酬。未见愚之问端所以。大凡辨论。必有宗旨。贵在问在答处。答在问处。如箭锋相值。函盖相契。所以问之端倪。不可不精思揣其立宗。今立宗在于未发。既无念觉。如何知得未发。若以已发验未发。遂谓已发不中。未发亦不中。或无是理。盖未发廓然无朕。如太虚相似。纵已发差处安能累之。如能累得。则虚空亦可彩画矣。惟先生熟玩愚之问答宗趣。细见教之。   高明所谓明觉自然之体。此是未发之中者。谓明觉自知。所以知其未发中耶。谓起念觉照故知其中耶。自知则刀不自割。眼不自睹。起念而知则属已发。不谓之未发中矣。   示胡德修居士   从古至今。大都学道不成者。往往奈何自家身心不下。是故生死憎爱交加。纷扰灵台浑浊。片饷不得清宁。总不知生死何招。憎爱何成。虽复奔波湖海。寻真觅诀。为治身心。或从眼中看得来的。耳中闻得来的。攒头相授。依凭扭捏。又有静中得少光景。即为究竟。长年终日弄鬼眼睛。鼓粥饭气。自家身心毫厘竟治不得。设临颠沛流离之际。逆顺是非之场。依旧生死浩然。憎爱满腔。纷飞摇荡。方寸中如着芒刺相似。此盖不知自身自心来源。既不知身心来源。即此身心障碍不浅。如是不唧𠺕做去。岂惟大道终难悟彻了当。日用中敢保从生至死。未梦见安闲在。何则不知身源则见有身。见有身故则受身累。不知心源则见有心。见有心故则受心劳。肇祖云。劳勤莫先于有智。大患莫若于有身。岂欺我哉。且道身心来源处。现前此个躯壳子。不过四大合成。现前分别了了。此点妄心。不过四蕴攒就。众生颠倒。妄以此身为身。此心为心。尘沙劫波。沦坠不已。改头换面。如火传薪。蔓延无歇。大丈夫真心学道。何不猛着精彩。拍胸自判。发一片决定心志。直下以四大推身。四蕴推心。逢缘触境。崇朝至暮。绵然无间。欢喜也如是推。烦恼也如是推。推来推去。工夫纯熟。一旦身心廓落。荡然虚明。到此境界。德修毕竟唤甚么作身心。唤甚么作生死憎爱。德修果然担荷得真。做得不惟成佛有分。学仙有路。管取参禅门中。亦推尔不出。德修闻此语。不免疑他成佛成仙。到参禅门中。皆是末事。殊不知。禅门向上巴鼻。诸佛犹未梦见在。且道。如何是向上巴鼻。十方诸佛在何处。尽在驴胎马腹中。   与智香居士书   周沈两家。乃吴江信法之始。故汝两家精进愈炽。愿力愈弘。则松陵之风移俗革。可翘足而待者。不委两门居止依怙。果四棱塌地否。果能之。则老汉敢不为旗鼓哉。虽然。汝所慈辅我大矣。惟城山未皇一登。或近过之不知。汝昆季俱在否。德舆昆季其所亲即世。不知临命终时。不大苦否。如不大苦。则老汉欢喜难喻。如不自在则丈夫不如妇矣。老汉也要打草惊蛇。捉死怖生。不知汝辈眼中。果有筋。皮里果有骨否。不然。则老汉罪过不少。   与于润甫   墨香庵汝之费心深矣。介然寒生。费从何来。不能而能之。非卓有定见。则受纷纶之摇。此庵安能成也。既成矣。切须强力忍气终之。老汉萧然云外夫耳。汝不以富贵当眼。而必清高特持。委曲焦劳。决以初念是克。吾敢忘之哉。大凡做好人不易。赔钱忍气忍饥。所以天必悯之。吾闻天悯者必有后。或汝异曰此子必当鸣于世。吾故附此于来柬之尾。以表汝有后之兆云。   与李次公   紫柏道人见地平常。行且疏略。吾法道中相识。或不以其阙陋。爱而不弃。欲写其像。如具信心。亦不可易忽图之。古人有言曰。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德。盖精神不真。终难持久。不以持久之心写之。不若不写为第一义。即如闻亦不可以老汉为塞人情之具。苟察其果信得吾透念无支路。非具礼。亦不可为轻写。盖众生舍财如割身肉。如不能割肉图老汉。老汉亦何故用其戏写为酒馆八仙耶。且图佛菩萨有功德。图吾。吾之功德尚不能自福。曷可福人。吾行之后次公谨体此嘱。始不负吾。   答于景素仪部   比辱枉顾而不遑一接清尘。以傅生在也。且贫衲弃置世外之人。寸无所长。亦不敢轻接贤士大夫。向承令侄之欢。移锡延陵。而道德虚薄。无以感物。抱惭良多。又吾曹得与世途相接者。自有标格。上则非道德不应。次则不过诗文已耳。越两者而有交焉。达观虽不敏。惧弗能也。如足下不以轩饰自荣。于出世法中。果尔存神。贫道虽不敏。敢不全令侄之爱哉。大率存神不真。比屋千里。岂有千里之遥。形待情悬。而能声入心通耶。故足下如办心未暇。留俟因缘时熟。相接亦得。达观勿解作绮语。言直近鲁。唯高明亮之。   答马诚所御史   辱手书。知居士欲激野朽。愤发同心雪卓头陀之死耳。敢不承命。苐野朽为头陀之心。非为头陀也。为头陀立言著书。每以金汤大法自任。此心何心哉。如野朽不以此情照之。则风马牛不相及矣。又头陀自刎偈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吾今不死待何时。愿早一命归黄泉。野朽以此偈。观头陀之心。则头陀非佛祖圣贤之气象也。智勇烈丈夫耳。大抵吾曹出处。与俗士不同。俗士所见。见局乎一世。吾曹见通于三世。一世偏也。三世圆也。偏则情多昧理。圆则理能制情。如孔融李膺临难。皆疑怨不能自解。此情蔽理故。若少林二祖。南岳思禅师临难。皆能用理制情。所以直观今世。有生心杀我者。我必前生曾杀他故也。故南岳中十七大毒。小毒不知其数。一味观乎往因。逆来顺受。而二祖亦死于县令之手。初不闻二老禅。有所不堪受也。此祖佛标格如是。较诸孔李二君子又何如耶。今呜呼。平生语禅。而临难竟不遵鼻祖报冤行。消释宿业。以不堪人之琐碎。甘举刀自刎。以迹观之。谓头陀烈丈夫则可。谓真是佛祖圣贤之徒则不可也。虽然。头陀佛祖圣贤之理。未尝不知。特知而未能行。又岂能证而忘。忘而用哉。今之僧俗。虽号称知禅谈禅者。则又万万不若卓头陀也。故头陀之死。野朽不能说一偈。寄香烛吊奠之。非夫矣。惟高明徐平其气静其心。谛察野朽复居士之言何如。为头陀之心何如。于理果当。谨伫报章。余续不悉。   付密藏开侍者   吾云外夫与世泊然者。然于世情。若不能判然割断。以法门事重故也。或者不察吾曹痛处。亦不必介介。但尽吾心而已。如台老之晚年。吾复全初好与之游。亦不过为此耳。据实论护法肝肠。使吾心死而服之。此老非宿有愿力。安能若是乎。其诸郎中。吾甚喜第三者。以知其好恶也。此老一生委精神于法门。而晚年又当为朝廷之大臣。适乃人情无常。义利出没之地。设精神照顾不及处。汝当剖肝竭诚。一一扶照之。使此老末后。不要失了大人局面。则使吾门有光也。此亦吾辈。报其护法之劳。理合如此。若于中甫传广居之出处。吾曾于此老言之矣。汝当再觌面细论之痛嘱之。若论中甫为法门之心。不下此老。但无此老之伎俩耳。即傅郎伎俩颇有。又无此老坚凝持久之力耳。噫。人才之难。难若是乎。文卿绝不见一字来。想闻人之声或疑耶。当为凛说。老汉天生生铁禅和子也。疑梦不可不醒。仲淳与事忙。法中极不进。其气魄甚劳顿。可哀可哀。但在法脉中人。汝尝相会。不可要他欢喜。埋没了人。古德有言曰。心常不与世心和合。是精进。即老汉岂不能作时态度。顾末后累手耳。若论此事。设少年无真精神于此。则老来便做不得主设临命终时做不得主。便是千生万劫。驴胎马腹做设生前。若无真精神于此。则临命终时做不得主设不得主也。由是观之。不以此为虑者。皆粉面女耳。苐春光可玩。那悟群芳易凋哉。   付密藏幻予幻居三公   昙生来。得清凉诸师书。并汝等书。彼中人境殊胜大可喜。江南连岁歉饥。人情恍惚。非往年比也。但道人日用。无入不可。虽复世缘逆顺。亦古今常态又何足介哉。汝等宜各安心。勤劳藏事。吾乐多矣。此外不必萦怀。惟台山诸公。为我一一致之。或披晤有期。此中诸居士亦佳。惟中甫少病已愈也。老汉书经一节犹未克。迩将完之也。老汉正月下旬至留都。以吴元石风病甚狂。今幸如旧无恙矣。又石头诸缙绅大老。率俱雅重。于出世法。极克意勤重。若缪仲淳葬事。三棺地颇多吉。凡相知者致声。龙树尊者道影。唐岐山所临。似不失真。可当裱庄之。择一轩豁处供之。又京师亦不可不持去。共黑白随喜也。来僧乃栖霞净业堂彻天大德高足。汝等宜看顾之益其道心。慧空虽即世。与万菩萨为侣。复何恨焉。余琐不尽。   付密藏开侍者   汝两度书来。读之使老汉涕泪莫之止。想汝作书时必亦泪堕耶。不然山川许远。曷能致斯。此泪仗佛护念。如堕之不止。则鼻祖血脉决不断矣。此脉既幸不断。则大藏造成必有日矣。惟愿此泪。同香水海。浮幢王刹。流通无阻。则老汉受汝等供养。岂有穷哉。且置是事。别作波澜。发其深慈。周全难能。不委台老至彼。举止何如。大抵世路场中。非再来菩萨。九人之数。必有十人失脚。吾以此公于三宝中。护法之勤。几四十余年。如吾曹坐观成败。不回辅之。则佛子之心安在。又宇泰受性鲁直。处世非其所长。亦当渠识暗处痛提省之。吾嘱汝二者。不可忽之。法华楞严。幸俱书完。宇泰叔侄。中甫昆玉。可谓尽矣。汝有书来。当一一为我谢之。生彼信心。或老汉躬诣芦芽有时也。若雷雨阿堂清胜否。中甫居家生得一儿。甚奇伟。此告病利钱也。亦老汉愿力也。余面悉之。      付密藏开侍者   因谒舍利寺古峰师。乃知唐金牛老汉藏骨之处。及临济玄老灵家。往经真定屡矣。竟莫闻其灵踪。今得举瞻。岂胜感激。但中甫过其地。而亦未遑瞻礼可笑。汝至此勿蹈中甫忽略。必当寻其瘗处。核其始末。要家里人以笔砚三昧大赞扬之。使末世众生。得聆涂毒声。实汝曹分内事。又读其碑。知金牛舍利。似不可似升斗量者。吾国朝太祖曾祷之。得十八粒。及成祖祷之。乃获万余粒。何舍利生分别心。略其父而实其子。由是观之。设有缘厚于成祖者。安知其勿能广无量斗哉。此亦希事。录其大略。   付开郎   昙生南来。言汝形躯不比往日壮伟。老汉不觉心痛流涕久之。开郎复不快。汝细节强力忍饥。惜些些之费。劳顿一至此乎。若阎王不吞铁丸。便使小鬼不怕。是则是矣。以细而忽大。敦末而微本。一旦累死了汝。这一枚人则使藏事。孰能始终之。此事或不幸累倒了汝。则老汉晚年翻做了活死人也。汝果体吾痛处。此个皮袋子。为吾收拾。如旧壮伟无损之。自然使吾无后忧矣。良以法门寥落。人物甚难拣也。汝须大加餐。毋添吾忧。则享汝供养厚矣。吾书经幸将讫。若装饰完。汝当身送芦芽安置之。吾即续后怀香礼毕之。妙师并板首大众。为老汉一一叱名致之。如二经严就。汝能顶持大都。广会之场。普令一切黑白随喜之。要使若闻若见者。如老汉为报父母此生劬劳之恩。亦办心书二经而报是恩。非感邀他故也。汝深体此幸甚。凡吾南居动止。或有相传于北者。大抵皆出人情好恶耳。汝不必念之。久后自当一笑矣。且老汉楞严发足。北行周旋。六易寒暑一日耳。而一日之中凡所动止。非光耿不出不为。自有木偶人证之。又不在吾言也。庐山黄龙潭。自龙藏惠彼。彼中远近黑白。益道心无量。兹碧公湛如上人。以阁成欲造毗卢金身供之。疏文甚奇。只据此文必可成之。汝弗以劳却。委曲其初来。   又。   汝不能即发身者。知为所负未清故也。然则何必限于两月之间而能办此。设一年不完亦未可定也。汝真决离彼。使人知汝行者。恐亦不妙。惟行时且活落言之可便信复也。如汝置行迹于栖霞。则楞严之事安得废哉。思之而藏事又可就现成。近都大丛林耆宿。道风福缘为之。成之也易。又人好横议者。亦不摇唇矣。然素老及高弟。经事老炼。虽不善轻诺。如诺之断不苟也。可即来议之。不必局偿负完而乃至。即新刻书板。亦当汝至山中。共素老及诸高弟论彻。后送来可也。吾行期犹南北未定。汝勿虑也。或以我行藏异乎人。规我易之。是痴子也。夫麒麟凤凰。或者骇其异乎形色。规其易之。是须截其角而燖其毛。人则快之矣。大丈夫处乎浮世之间。适意为乐。洒然于尘埃之表。宁戚戚乎局于常议也。又人之利害于我。如佛天下照。我寸衷果无天恶。人其安能奈我何。且凡事。到人用力不及处。虽父母亦不能代之。必须苦乐亲受者。定难假借于人。惟可假者形迹相似之间耳。我之贱性。长于超放不羁。半边处也亦我真处。实人用力不及处也。敬烦用力耶。如我修行心真。自然恶习渐消。净习自增矣。此我真言。汝宜照之。莫笑狂也。雪松省入。前九月廿七灯下附。   付开侍者   汝行后若失右臂。惨然不快久之。吾尝责汝虽烦。勿生劳倦。大都责重则亲深。放过则路人。至于比富门中。宰割情识。颠倒习垢。以青为黄。使常我失守。新智增明。即恼入喜。反亲为冤。或生杀双行。纵夺齐操。苟非骨具灵根。眼无凡刺。闻已愦取。况躬遭而内承之哉。小子宜自重。食须正命。毋餐别饭。吾是有深意痛忽之。山西有汾阳祖塔。废坏积久。吾欲募人立石。刻汾祖寂音所撰传。不死其灵。汾洲有曹禄者。孝弟著于郡里。且亦当植福为心。曾嘱其立石。渠石买。但传文未写付去。故未完。当为雷雨致吾意。作一书达新代巡。一奖曹生。助其善风。前院奖过者亦不简。故可为也。文道因无人用。留用过冬。着他上来。二十八日雪郎目。   又。   吾登峨嵋东还。特又登南岳。礼七祖让尊者。并访思大祖师。石头迁尊者。及诸圣灵迹。皆荒凉。不堪不觉悲痛之。追闻南岳有大藏之颁。岂惟庆快老汉本怀。亦国家之福。诸祖之幸。然安藏之所。送藏之人。二者不可苟且。姑顺人情。须佛祖之心为心。可也。一者。安藏之所。南岳诸刹。唯方广寺道场最古。风水最胜。殿宇庄严。僧众广盛。可垂万世。诸寺莫及。吾言真实。送藏人。到彼自知。二者。送藏之人。须得僧俗并行。僧则惟仰崖庆法师足以任之。俗则再得信心内臣一人。如此乃可掘起远方风化。且不枉国母苦心弘愿也。楞严胜缘当致意。法灯及汝。信心亦可见矣。然须久而愈坚。不负学。始终视之。   付寒灰奇公   法本乃使亡者魂宁耳。大抵藏事汝不必虑。此佛慧命。众生宝筏。于震旦所系重矣。自有昔乘本愿轮者森然。宜俟久矣。岂待老汉薄福少德之人。为萦念耳。虽然。彼乘轮者若不得老汉些些粥饭气。终是无源。思之。法本骨石。当作三分。俟吾安置处所。不得妄拆。毋误。余不尽。手字复。   紫柏尊者别集卷之三 卍新续藏第 73 册 No. 1453 紫柏尊者别集   紫柏尊者别集卷之四   虞山白衣私淑弟子蒙叟钱谦益纂阅   径山寂照六世孙传临济宗契颖寿梓   语录   修行四难   修行易而悟心难。悟心易而治心难。治心易而无心难。无心易而用心难。凡圣情尽。体露其常。随宜出兴。不失于时。故曰。用心难。如倚门傍户者。大都不可与语此也。学佛者倚傍释迦。学儒者倚傍孔丘。学道者倚傍老聃。离却依傍。露地上立脚。如师子王。往返游行。跳踯自在。了无依倚。惟悟彻心光者。信手便用。信手便用。方是随宜出兴。不失于时者也。若定上座。从临济来。或问。如何是禅河穷到底。定即搊住。掷向桥下。有同行解之。定曰。若不是这老冻脓。直教禅河穷到底。定可谓信手便用者矣。总论随宜出兴。善用其心处。如是之用。出世即名为佛。经世即名为儒。养生即名为老。彼倚门傍户者。譬犹贾舟。自无势力。假冒他势。扁其额曰。某翰阁。某部寺。某台谏。以欺诳一切不知者。解不望风而靡。若彼真主。卒然相值。则所冒扁。不惟不敢张炫。而且覆藏之不暇。呜呼。男儿家顶天立地。睁眉弩眼。高谈阔论。孰不自谓圣贤豪杰之徒。一旦撞着个没面目汉子。将无孔铁锤。轻轻敲击。未有不眼目动定。支吾不及。如是而安望其能知四难之旨乎。   示众   大抵众生之机。不越四料简。有高而不能下者。有下而不能高者。有不能高下者。有能高能下者。善教者随机接引。   又。   一僧作长歌送师北行。字画不楷。内有差舛。掌之曰。今之学者。且莫说向上巴鼻。即进退辞让之节。事师交友之道。茫然不知学恁么佛法。   示涂毒居士书云。我今止有报佛恩一事。𢬵却自命。一切利害毁誉。非我所知。我逆逆顺顺。浅浅深深。非汝辈所知。   中峰禅师刻石殿偈云。生生菩萨家。世世常出家。心不忘般若。身不离袈裟。师令缁白念诵曰。修行人多堕富贵。皆由愿力轻微。心有染着。永嘉大师。所以这般发愿。   又云弇州王居士。临终。愿生贫贱。童真出家。归依大善知识。却难得。   俗谛中人。入吾法中。如人溺大海。露发髻子。善知识提携。如援发髻子相似。须自家尽命挣着。不然是自要沉没。千佛出世。也难救取。   师问陆生云。昔支公有言。知废则觉全。旨意如何。陆云。知废可以全觉。又问。汝知曾废否。云不曾。又问。汝是知否。云是。师云。是知知不知。   师问僧云。汝曾念圆觉经否。云今日念一部。又问。圆觉经云。如来入于神通大光明藏。田中虾䗫。入神通大光明藏否。云入。又问。既入神通大光明藏。云何又做虾䗫。云不入。又问。一切众生。皆证圆觉。又如何理会。云佛意一切众生。皆可修证圆觉。师叱之曰。若一切众生。皆修证而证圆觉者。何不曰一切诸佛皆证圆觉。僧无语。      示众   余读普门品。至于若多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不觉掩卷三叹。感圣言之明白照着。皎如日星。无奈读者于平常中作胜解想。所以本易而反难也。夫三毒者。果有性乎。果无性乎。如其有性。则常劫恭敬称念菩萨。终无空理。如其无性。凡触不可意事。及可意事。何即怫然而怒。忻然而喜耶。余以是知三毒。菩萨。出没无常。如一指之屈伸耳。凡读经者。于此了然不惑。则普门示现。岂独观音能之。我不能哉。   示僧明璇   大凡男子家立心作事。先要究明源本。源若不清。流必昏。本若不固。枝必枯。故学出世法。先要洞明自心。然后昭廓心境。穷内外典籍。而大其波澜。则化风自远矣。人天自向矣。学世间法。亦先要讲明仁义。扩充度量。凡经世糟粕亦须嚼过。复加真实心地。行之既久。一旦临事。自然接拍成令矣。又洞明自心。贵在情死。盖情不死。性不活。则于博地凡夫。欲其直下转识成智。心境圆通。安有是处。故情不死。岂惟禅不可参。即问学亦难到精深处。吾与汝先授五根本戒者。亦愿汝根门洁白。攀缘自断。情亦渐死耳。设情不死。夹带修行。谓之野干种。何哉。以其自生至死。若静若动。若秽若洁。若精进若懒堕。无非情故。故曰万物浮沉于生死者。情为其累焉。且道情死一句子。又作么生举扬。是佛是魔皆蛊毒。非魔非佛总冤仇。直饶棒下翻身汉。未入黎奴白牯流。若学世间法。非老汉本色。他家自有门头在。兹不多说。惟源与本不可草率。则种种皆然。汝果能依吾言语做去。决不赚汝。珍重。   示丹阳老人诵毗舍浮佛偈   本来一切自在。一有身心。便不自在矣。以有身故随生随死。以有心故随憎随爱。随生则怖死。随死则迷生。随憎则爱亦成憎。随爱则憎亦成爱。以故生死无常。憎爱百出。即一切直下自在。翻成一切不自在矣。故能达生死不可得者。虽处生死而无患。能了爱憎不可得者。虽当好恶而常闲。此意易悟难行。果行之积久。即一切不自在者。直下又翻成一切自在矣。欲明此旨。须诵毗舍浮佛授道偈千百万遍。无论愚智自然开解。   示狄都护   要拏的是去的耶。去的是要拏的耶。此两个子。孰宾孰主。判然拣辨得出。自然诸想顿寂。不坐于空。到此时节。自知好恶矣。问人何益。   示海盐善人   心善莲花开。不善莲花谢。莲花在自心。鲜明不假借。   即心是佛。头上安头。离心是佛。斩头觅活。不即不离。若是佛者。总成埋没。终不成佛。若欲成佛。须悟此旨。   观身   吾尝谛观此身。两乂九孔。倘裸体通衢之冲。吾知无分贤愚少长之人。必以为丑而怪之矣。再去吾皮肤而观之。吾又知观者俱怖畏而逃矣。吾又去吾筋肉骨立于稠人之中。岂惟怖畏而逃之哉。必人人胆惊魂丧而不忍观也。噫。彼观者怖畏吾。而不返怖己。谓之有智可乎。   佛光   僧之有光。定慧并强。定则情空。慧则性彰。两者互夺。一存一亡。此非口说。心悟力行。   示志灯   志乃心之所在。灯乃光耿破暗。暗破心地。自然高明。心地既高明。则大人君子。便不下视汝矣。   与于中甫   浮沉别道。情为其累。当断不断。幽絷奚释。   示如闻   众生横计。封蔽本心。是故于全体作用中。疑而不能用也。一夕余将一指屈而问如闻曰。汝见么。曰见。此外见否。曰不知。余喟然嗟叹久之。而示之曰。我此指一屈。一切圣凡。一切依正。无有一法可伸者。岂唯此屈如是。法法皆然。如一念生灭。生则尽虚空界俱生。无有芥菜子许空隙可容灭者。灭亦如是。维摩为弥勒曰。一切众生皆如。又文殊对维摩曰。居士我不来相而来。若初有来。今则不能见居士矣。由是言之。则不来非来。来非不来。明矣。惟谛了自心者。情见渐破。于此法门。通得一法。而法法皆了矣。   勉法兴   佛言。住家比丘。见客比丘来。心上不喜。此我法灭兆也。余读经至此。不觉涕泗横流。法兴有供众志。书此勉之。   义井语录(平湖西源居士陆基忠述)   师说。多读书的人。终是近真。以其被佛祖圣贤言语。熏得此心熟了。熏得熟了。纵习气不好。也渐渐熏得香。   师说。全要讲透这个明心见性四字。你说心性。是一是二。某请师开说。师说心性原无二。众人不见性。所以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也。至人能自见其性。岂非明心乎。见性则心自明。非是明了心。方能见得性也。   师说。志公说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忙受辛苦。师又说道如水。水中有鱼。大几千里者。有鱼小如毛发者。大鱼以为我大。小鱼以为我小。此情也。非理也。理则鱼无大小。皆全是水。作如是观。此理也。非情也。情本无根。自性变而有之。无我而灵者。性也。有我而昧者。情也。众人率有我而昧者应事。所以不能通天下之情。圣人率无我而灵者应事。所以能通天下之情。而吉凶祸福不能累尔。说虽如此。名不检则义不精。义不精则理不彻。理不彻则性不尽。性不尽欲至于命。无有是处。夫命用也。此用现前。虚空可以卷舒。有无可以为一条。佛说有无二法。摄尽一切法。故至于命者先天而天不违。天尚不违。万物能违之哉。此等意思口说。滑然可听。闻者易生欢喜。然要此用现前。热恼根拔不尽。清凉梦不曾醒。谓之尽性。则可谓之至于命则不可。古德云。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喷鼻香。夫寒彻骨者。如颜子隳肢体黜聪明。亦是个小样子。盖肢体隳则身不可得。聪明黠则心不可得。身心既皆不可得。则情死而性活矣。性活只此肢体便是法身。只此聪明便是般若。法身则无有边际。般若则智用万物而不劳。若人说法身外有芥菜子许法。此便是外道。以其心外见法故也。又身与心。身是积聚义。心是知觉义。以实言之。身即是心。心即是身。用他积聚便名身。用他知觉便名心。曹溪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此无头无尾者。见得彻了。谓之尽性。见彻了能用得谓之命。我故曰命用也。   师饭毕说。晋肇法师。得罪于姚兴。兴欲杀之。肇乞假七日。作一书名宝藏论讫。将死时。说偈曰。四大原非有。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又有一禅者。盗入室问有宝否。禅曰有。盗曰。将宝来。禅一喝。盗斩其首。师问。此二人谁有受用。某曰。死不作偈者有受用。师问曰。如何见得。不作偈者有受用。某曰。不涉廉纤。师曰。后禅不独熟养。渠亦用得了。   师说。把手牵他入不得。惟人自肯乃方亲。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师说。道要知得。知得又要行得。行得又要证得。证得又要忘得。忘得方才用得。不知道者。一遇些小患难。即不能做主张。便垂首丧气。知道者值此。必有解脱之机。决不为患难绑缚。知又有浅深。有诚明而知者。有明诚而知者。诚明而知。得力终大。明诚而知。得力终弱。   师说。学道先要没偷心。   师又说偈曰。伏羲画卦若有成。伏羲有死而无生。伏羲画卦若不成。伏羲无实而有名。惟其成与不成故。成成不成虚而灵。   师问。喜怒哀乐未发时。有我无我。若说无我。则成断灭。故未发不是死物。但未发不昧已发。始谓之中。已发不昧未发。始谓之和。   师说。易显道神德行。道至微者也。德行至粗者也。如能通易。则至微者我可以显之。至粗者。我可以神之。易岂可不读乎。不读易。则学问不通方。   师言。唯识界法。喻参合。理自晓然。其经文中。道理随自家活变。发挥及铺叙。节奏亦自活变。前来所迷生起之由如此。伏归元真亦如此。文章驰骋。也要活变。莫局死格。   师见某执笔。随问随说随抄。因谓之曰。不必抄说。你既在这里。与我相逢只要查考身心。有个下落处便了。   示吴居士   佛生七日。母即生忉利天。及佛出家得道。将欲普度众生。既而思之。我母未度。先度众生。此非后母而先人乎。于是即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母闻佛说。亦心开得道。由是而观。则生事死葬之孝。以为人子之孝。止于此而已。恐非天下之达道也。以至孝言之。而为人子者。能如佛为母说法。母亦得道。如是之孝。方为至孝耳。故曰。以形孝者情也。以理孝者性也。情乃有我而昧者也。性乃无我而灵者也。有我则不虚。不虚则不灵明。无我则虚而灵明矣。故以不虚不灵者行孝。孝终不达。以虚而灵者行孝。谓孝不达。未之有也。今吴居士。有志敬事旃檀瑞像。必欲母之终将闻法。心开得道。此亦佛之心也。虽然。佛为众生。立孝为宗。宗立则天下有所主。有所主耳目不二。耳目不二。则心不待别而自一矣。心一则有我而昧者日消。无我而灵者日长矣。   一合理相   自须菩提至是名微尘众。总七十九字。此七十九字。千转万变。低昂浮沉。随问随答。势如转万钧之石于千仞之溪。虽若泰山之重而实轻如鸿毛也。泰山之重喻众生一合相执。鸿毛之轻喻圣人般若之利。次段自世尊至贪着其事。总七十一字。此七十一字。不过以多碎相破一合相耳。前段不过以一合相破多碎相耳。何谓多碎相破一合相。以多碎相观一合相。则一合相不待观空而后空也。何谓一合相破多碎相。以一合相破多碎相。亦不待观空而后空也。嗟乎。众生计六尺之躯坚于须弥。所以死生荣辱。不召而至也。如知一合相可以破多碎相。多碎相破一合相。则一合相与多碎相。未尝有也。何须种种方便权巧而力破之。虽然。身执既重。不藉方便。孰是天生弥勒。自然释迦。   破地狱偈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此偈总二十字。而四圣六凡。十法界。依正二报。靡不括尽矣。第世人心识粗浮。诵而不知其义。义既不知。则所谓破地狱。破饿鬼。破畜生。破人。破修罗。破天。破声闻。破缘觉。破菩萨。破佛。一破齐破。此佛说偈之意也。或曰。六凡破之。可也。四圣。何故亦破之耶。对曰。子不达惟心之旨。如一达惟心。方知四圣六凡。十界法依正二报。皆情之变也。如六道中。三途皆恶情也。人修罗天。此三者皆善情也。声闻缘觉菩萨佛。皆净情也。非染情也。由是观之。则天与人修罗。虽胜于三涂。然皆善染情之变也。故曰。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真常即惟心也。呜呼。惟心之用。圣人与众人。诸佛与众生。皆未尝不圆满者也。但众人与众生。日用而不知。圣人与诸佛。日用而不昧。此所以有四圣六凡之别也。人为万物之灵。四圣六凡之前者不能知。则四圣六凡之变。吾不能作主矣。既不能作主。则被凡圣境界转我。我不能转凡圣境界也。西源居士。如达此意。则满偈道人。自然形虽木偶。心未尝不通悟也。何以故。一念不生。夫妇无二法身故也。   又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故父子夫妻。如存者开悟。亡者亦心安。亡者开悟。存者亦心安。此道理如此。奈世人见迹而不明理。所以存亡。便作两橛看也。   万历丙申。紫柏尊者挂锡余诫闲堂。偶阅普门品。至受苦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乃诘学者云。称名者众生也。而菩萨观之。观音者菩萨也。而众生解脱。是张公吃酒李公醉也。如之何其会通耶。众皆未达。因举阆守因缘曰。了是则了是矣。余因偈曰。斩像头挫。射虎石破。格物物格两番堕(王宇泰笔麈)。   附礼佛仪式   初念净法界真言三遍讫。即曰。乘佛威神。谨诵净法界真言若干遍。惟愿。承是真言威神波光力故。荡涤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依正二报。悉皆清净。以此清净三业。赞叹三宝。观想三宝。礼拜三宝。即赞即观即礼毕。即曰。   南无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陀达磨僧伽耶。各一称一拜。   南无千华台上百宝光中华严教主本师释迦牟尼卢舍那尊佛以下。俱一称一拜。   南无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药王药上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音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文殊师利普贤菩萨摩诃萨。   南无月光菩萨摩诃萨。   南无南岳慧思菩萨摩诃萨。   南无智琬菩萨摩诃萨。   南无西天东土历代传宗判教并翻传秘密章句。诸祖菩萨摩诃萨等。三称三拜。   南无南岳慧海尊者以下。一称一拜。   南无七祖让尊者。   南无青原思尊者。   南无马祖一尊者。   南无石头迁尊者。   南无天台智者顗大师。   南无贤首藏大师。   南无慈悲基大师。   南无十方现在。人天眼目。诸大知识。大法师。惟愿。仗佛慈光。世世道风远布。尊尊福慧昌隆。弟子某。仰承释迦如来慈善根力。谨代十方三世一切尊卑檀越。水陆空行天龙八部幽冥灵聪。人王世主。州牧县长。师僧父母。法友眷属。愿于三宝光中。仰仗三宝威神之力。未发菩提心者。愿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坚固护法心。坚固精进心。早出轮回苦。次念十愿王一遍拜。次念般若心经一遍毕。曰乘释迦如来慈善根力。谨诵般若心经一遍。回向十方常住三宝。以此功德。嘱愿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发四弘誓愿。三称三拜。所谓礼佛一周也。   紫柏尊者别集卷之四(终)   No. 1453-1 紫柏尊者别集附录   私淑弟子 甬东 陆符 撰   师讳真可。达观其字也。晚自号紫柏。万历中。慈圣皇太后。钦师道风。上亦雅知师。谓若此真可名一僧。师遂取以更其名云。世家吴江之摊缺。沈姓。父连。字季子。其先句曲人。师生有异征。雄猛不可羁绁。稍长。志益大。饮酒恃气。慕古游侠之行。他日自言。吾本杀猪屠狗之夫。盖道其实也。年十七。辞亲只行。愿立功名。塞上行至郡城枫桥。天大雨不得前。虎丘僧明觉者。过视。壮其貌。问知远行。因以盖接之归。具晚餐。夜卧。闻僧诵八十八佛名号。心忽开悦。侵晨起。告觉愿出家。遂解腰缠治斋。觉即白众为祝发。因礼觉为师。是夜即兀坐达旦。觉欲募铁万斤铸大钟。师乃独身往平湖。趺坐一巨室门外。主人进食。不食。问何为。曰愿得铁万斤。铸大钟。镇虎丘山寺。主人立𢌿铁如募。师为举食。竟载之归。闭户读书。岁余不越阃。年二十。从讲师受具戒。掩关武塘景德寺。三年。辞觉包腰参访。闻僧诵张拙秀才偈。至断除忘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曰何不云方病无不是邪。僧哂之。师大疑。到处书二语于壁。迷闷至头面俱肿。一日斋次忽悟。头面立消。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自是气宇凌铄诸方矣。初祖西来。以楞伽印心。从上祖家。皆精其义。立为纲宗。勘验来学。宋洪觉范忧末法失传。遂为智证传。僧宝传诸书。以撰述佛祖旨诀。其书世多未见。师𢯱得古本大喜。因游匡山。深究相宗精义。已而游五台。至峭壁空岩。有老宿孤坐。师作礼问。一念未生时如何。宿竖一指。又问。既生后如何。宿屐两手。师于言下领旨。寻迹之失其处。至京师参遍融大老。融问。何来。曰从江南来。来此何事。曰习讲。又问习讲何事。曰贯通经旨。代佛扬化。融曰。能清净说法乎。曰至今不染一尘。融命师解直裰施旁僧。揽其里曰。脱却一层还一层也。师笑颔之。遂留。时与知识啸岩。法主暹理诸公。参证所得。乃归省觉去。辞觉时已九年。师见道法陵迟。五家纲宗坠地。以负荷大法为己事。倡刻大藏。广其流布。日以智证传一书嘱付传习。或时教人专持毗舍浮佛偈。谓此偈是去来诸佛心印。禅之真源。常言。吾持此二十余年。已熟半句。熟两句。死生无虑矣。先是。有南昌诸生出家补陀。曰密藏道开者。闻师风来归。师深器重。留为侍者。凡法门大事如复楞严寺。刻大藏。复化城。皆以属之。师终身不受人祈请出世。终师世亦无敢开堂受请者。独与憨山清公为友。尝对谈四十昼夜。不交睫。有志修。国朝传灯录。与清公约。共住曹溪。开导法脉。遂从帝京繇三晋。历关中。跨栈道。至蜀。礼普贤。顺流下瞿塘。过荆襄。登太和。至匡庐。寻清公。约清公以兴复劳山海印寺。为黄冠奥援讦奏被逮。师闻报。祷佛冀佑。不死。独往曹溪知已得遣雷阳戌。因往白下江关。待之相见执手叹曰。公以死荷大法。我何人哉。公不生还。吾无生日。他日即先公死。后事属公。清公至雷阳。得间过曹溪曰。此达老志也。吾以行间至殆不偶后公得释即住锡宗风振焉。上以三殿工开矿税。中使辈出。有李道者初奏。南康守吴宝秀抗旨逮治。其夫人哀愤投缳死。师闻之曰。良二千石为民请命死。其妻自且不免。时事至此乎。遂入都门营救。以毗舍半偈令诵十万当出狱。吴持至八万。上意解得末减。师因喟然曰。憨山不归。我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我救世一大负。传灯未续。我慧命一大负。释此三负。当不复游王舍城矣。门弟子皆知都下侧目。师相继奉书劝出。开侍者刺血具书隐去。师居方山时。尝卜出处于李长者。誓以身命弘法。报书辄谓。吾当断发。已如断头。今更有何头可断。其意以出家儿。大事既明。身心尚有僇辱拣避。虽比古之立名义不侵然诺者。尚不可得。况欲称祖家儿孙。操提正令。以杀活天下。虽谤毁章疏不一。师处之屹然。居无何。妖书事发。上震怒。方大索。先是。江夏郭公正域为少宗伯。以楚藩事。与政府抵牾。金坛于玉立比部故与郭交好。而吴沈令誉与予。皆师弟子。以医游公卿间。尤往来江夏称最善。政府私人欲先得沈以及予。与郭而并及师。乘妖书罗织捕沈。拷掠楚毒备至。沈终无所承。箧中𢯱得师与令誉手书。乃欲营救清公。谓劳山海印之复。为圣母保护圣躬香火。今毁寺戍清。是伤圣母之慈。妨皇上之孝也。御史康丕扬得之。遂据以闻。先时慈圣闻师至。命近侍陈儒致斋供。赐紫伽黎。师受供谢紫衣。适从石经山。得隋时琬禅师所藏佛舍利。因请入供。太后出帑金。送归石窟。言者率以靡内帑金钱为师咎。一日有中使奉上命。赍数千金请师印藏经颁赐。师不奉诏。曰印经自有人。中使固以受上旨。坚请不肯去。其人常从师执礼者。师呵之。欲起杖。不得已。复命。上笑曰。固知此僧。非利财者。上尝手书金刚经。汗渍册纸。疑当易。亟遣中贵驰问。师以偈进曰。御汗之滴。万世津梁。无穷法藏。从此放光。上览之。大悦。以故劾上。留中政府力持之。始下命大金吾。研审而已。师居西山潭柘寺。诸校夜至。不敢白。但匍匐求开示。师为语竟夕。至晓。诸校伏地哭出帖。师命治斋礼佛。书偈别众。就讯以三负对。无他辞。传送刑部对如初。有郎官嫉师者同鞠。故令杖。师凡对簿直入。趺坐阶下。左右杂投刑具。唱声恐吓不为动。受杖已复起坐。狱词无可按。特以救清公书谓语连朝廷。欲引子骂父律。不果竟拟坐左道。狱具将上。师闻之曰。世法如此。久住何为。手字付侍者性田。令致法侣田哭。师叱曰。侍我二十年。犹作此去就。却食饮寻说转生歌。子夜犹口授十余偈。黎明索姜汤嗽齿。就地坐。诵毗卢遮那佛数声。闭目不语。御史曹学程。先以言事系狱。闻师状趋至。望见辄大呼。师好去。师复张目微睇。启手扶两足跏趺以逝。时万历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师生于嘉靖癸卯六月十二日。世寿六十有一。法腊四十有奇。师报逝待命六日。坐风露中。颜色不少改。遗命母龛敛。周以蘲埋葬慈慧寺土坎中。次年春夏。霖雨及秋。众忧淹渍久。令田侍者鸣诸当事。得请归龛。启视端然如生。见者悲踊。如佛复出。传听来观。奔动畿下。龛归江南。途中尚多求启视瞻礼者。江南弟子议卓塔地。持未决。适圆中录刻成寄至。中有怪来双径。为双树语。遂定议归径山。师相好魁奇雄硕。威掩万众。童真绝染。肤体如铁石。日饭数升。过中不食。自出家即胁不到席。四十余年如一日。所至设高座。悬灯趺对密藏开公尝侍立。闻鸡鸣顾语师曰。学道人坐地安问鸡鸣始行脚二十里足痛。以石砥足。至日行二百里乃止。嘉兴楞严寺初复。禅堂成。师题一联。谓当以血书之。引锥刺臂血盈碗。用絮清大书榜上。常至胶西。秋水时至。欲渡众不可。师解衣先涉乱流。及肩。疾呼众前。顾谓曰。阅生死要当如是。师身律严。至于忠孝大节。尤为性笃。幼奉母训。不坐阈。终身立不敢近。常礼佛始进食。在潭柘值客至。误先举。乃对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尔痛杖三十。轻则倍。起授杖就佛前伏地。受责如数。在阳羡山中。读长沙志。至忠臣李芾城守垂陷。授剑部将。斩其全家。部将痛哭。受命已而自杀。执卷泪迸如雨。旁侍者不哭。呵之谓。当推堕崖下。所至梵刹。见祝圣牌必敬礼。历书初授。必加额始开览。白衣弟子入室。激发以忠义。惩戒贪暴。形于论说。至谓教人制举业进身。使为大盗劫财。较昔人尽马入马腹。其罪报当愈甚。师心慈外貌威重。及门弟子多贤豪搢绅。御之平等。尊严不少假。常言法道非资人为牛鼎。以世情求法。不入吾室。我不憾也。惟遇利根男子。虽劄不少假借。当机不契。恨之直欲顿断其命。至诱接下中。随器尽量。人自习安驽缓畏其攀跻。多望崖而退焉。明觉者故尝好医。一日还家畜妻妾。以医名吴会。然移居大泽中深自匿。师密使人踪迹。诡名字称病。卧舟中邀觉。觉至大骇。师流涕叹息。觉皇恐唯命。遂剃除。乃反执弟子之礼。师行脚见名蓝废址。必发愿恢复。从楞严至归宗。凡兴建一十五所。归宗遗迹仅古松一株。寺僧薪斫几所将尽伐售米五斗。有丐者乞米赎免。师过而累土石掎筑。咒其下愿松再荣。寺当后复。松果日茂。寺竟因师复云。师闻难。无敢为讼冤者。唯侍者性田周旋圆中。故有枯木冷重云。独见田侍者之句。田常熟人。幼常事慧日寺比丘古林。貌臞颧起。纯体筋骨。性突兀不易驯扰已。林遣事师。独祇侍唯谨。颔颐指使气息相应。即中夜承诺警绝无寐。少不知书。索卷籍笔劄随所命必应手。师有所往。顶笠即行。一肩追随。若预装者。尝呼为小道人。或命为田道。时遭痛杖。初无怨色。一日逐之使去。田哀号无所出。故尝向大士礼清净三业文。是日声鸣甚悲。音齿忽异。师问知为。田乃复令入。自此不复加杖。师示寂报讣江南。复北上奉龛归径山。始剃除。不逾年微疾死。塔骨寂照庵放生池山左。曰田侍者塔云。师龛始供庵中。越十一年。定葬山后黄沙滩。人言。其地有潴水。改卜五峰大慧塔之阴曰文殊台。巳择曰火浴矣。清公从南岳数千里来。撰文预定祭日。适与期会。遂把火焉。师有文集。及圆中语录。金沙门人合刻。共一十六卷。后三十二年。有私淑弟子。四明陆符。删次补纂。为紫柏心要四卷。序而藏于家。   传略。据塔铭为整顿先后。盖以传说之最真者。至大师被患本末。当湖季高宗文血骨塔记。载之独详。因采补以入。若大师里氏。定为吴江。季高谓。此特因师无巴生传。有生于青草滩语。且记沈十林云。固曾询之。师曰。有益则言。无益则止。卜之以阄不果。此更诵说大师者。不可不知也。   东厂缉访妖书底簿   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申时。东厂番役李泰等报。到僧人达观。由崇文门内观音寺起身。骑坐黑驴一头。带徒僧二人。俗人一名。到于北安门外。观音庵住歇。五鼓出阜城门。去讫。   十二月初一日。办事李继祖等。访得达观在西山檀柘寺潜住。西司房办事吴应斗拏获。锦衣卫候审。   初二日王之祯。令校尉将达观带到西司房。当厅问说。你是个高僧。如何不在深山修行。缘何来京城中。交结士夫。干预公事。有达观回说。明公说的是。我也欲要远去。今在西山暂住。我心中原无别事。今既遭遇。是我前世业障。   初三日。王之祯问。达观你是那里人。为何造作妖书。达观回说。贫僧是苏州府。吴江县人。自幼出家。于万历元年来京。受 圣上无量之恩。那有此事。苍苍在上。若有一字。即该万死。之祯问。康御史𢯱出你与沈令誉书。立心要远而大。书内怎么说。达观回说。因为德清与耿一兰。争海印寺。造下业障。贫僧将此书与沈令誉。托牌子官阎鸾。未曾举行。之祯问。你书内如何将 穆宗皇帝称夫。你虽方外人。亦是 朝廷臣子。这是你不省事处。达观回说。贫僧止以五伦内所据写之。只是教人学好。并不敢有一字为非。之祯说。恃着你有学问。造作妖书。你不肯实招。令校尉将手扭开了。将手指拶一拶。敲一百下。达观回说。这样事情。不是贫僧做的。之祯又问。你为僧只合居山谷修行。是你本等。你来京。所干何事。达观回说。贫僧因化藏经。并修高僧传。续传灯录。因此来京暂住 又沈令誉供。系吴江县人。先年在籍投拜。被参问绞监。故僧人达观为师。万历三十年六月。以行医来京。比达观先已在京。朝夕相往计议。救拔德清张本。及纠结月清戒山等。谋进佛牙(云云)。   右东厂缉访妖书底簿。故司理陈矩家所藏。一时拷掠诘问。与大师从容应对。不激不挠。其实录备见于此。可与圆中语录。相证明也。奸邪小人。快心钩党。欲借大师为一网。斩艾贤士大夫之异己者。遂不惮杀阿罗汉。造弥天积劫之业。江夏郭文毅公正域。撰妖书始末。特书其事。国史僧史。胥有征焉。载笔者宜详考之。以补塔铭之阙。石渠旧史谦益谨识。   送达观大师序   昔人云。佛法难值。善知识难遇。盖两重之。余谓不然。即值佛法矣。不遇善知识。道眼终不开通。譬如生育人不见日月。岂日月咎。一旦有大医王。抉其障医而还之明。此岂寻常欣幸哉。余将三十岁。始知有佛法。又数年始遇达观师于嘉善之风泾。此时习天台教。师略施钩锥。余本然无自。盖犹勿遇也。又数年遭先人之变。居忧里中。时营复楞严。师暂憩东静室。余屡过焉。师密以缘生无性之旨。方便开示。余觉有悟。如风痹人始识痛痒矣。逾年师将云水。赠余白衲。并白衲歌。俗以凡质。蒙师曲诱。庆与愧俱。自乙酉别师。庚寅再晤金坛。辛卯仲夏再晤姑苏。至今日之晤凡三。盖屈指十年所。余道业不加进。负师实多。乃师道眼益明。操履益冰洁。而功益精且勤。盖胁未尝至席也。师谓予。君辈无惭愧。坐无胜解。有胜解则生惭愧。自然照齐到。因扣坛经。佛性诸法。常无常义诘余。余目过了然。一再销文。顿觉语涩。盖真无自性。故能起妄。妄无自性。故能会真众生二乘。所共迷执。不繇圣经。莫畅玄旨。是日再晤静海。师再三逼拶。遂通斯义。有如拨雾。益悟向来依教随文。取便口诵。其乖佛意多矣。师比精周易。绝喜东坡传义。谓余曰。吾向浅视儒书。今观周孔之言。对镜见面。未有违佛者。违佛者注脚耳。为余剖析性情魂魄之旨。明快直截。令人喜跃。彼钻故纸者。真足愧死。嗟乎。如此人。奈何可一日不亲近承事哉。今师且行矣。师心如空。身如云如影。行如金玉。以慈悲为床座。以山河大地为园囿。瓶锡所到天龙执侍。诸佛授手。大根大器。在在合集。如水投水。波波无尽。何有于余之蒙。又何有于蒙者之言所喋喋者。以勖夫遇师者生难遭想耳。是为序。万历甲午。五月十又三日。真实居士凭梦祯。和南书于南翰林之公署。   华亭董其昌曰。达观禅师。初至云间。余时为诸生。与会于积庆方丈。越三日观师过访。稽首请余。为思大禅师大乘正观序曰。王廷尉妙于文章。陆宗伯深于禅理。合之双美。离之两伤。道人于子有厚望耳。余自此始沉酣内典。参究宗乘。后得密藏禅师激扬。稍有所契。后观师留长安。余以书招之曰。马上君子无佛性。不如东南云水。接引初机利根。绍隆大法。自是不复相闻。癸卯冬。大狱波及观师。𢯱其书。此书不知何在。余谓。此足以报观师矣。昔人以三转语报法乳恩。有以也。   又曰。观师答问。常有不经人道语。余曾问。菩萨处胎受生之后。还知前生为谁。如所云宿命通否。师曰。圣人无我。但受生之后。前生所作。循业发现。宛然如一日。安用自知为张三李四。许多我相。又余时方应举。日用攻举子业。余问。此于学道。宁不相妨否。师曰。譬如好色人患思忆病。此人二六时中。宁废着衣吃饭一切酬应否。虽复着衣吃饭一切酬应。其思忆病相续不断。即作意断之。其病益深。李太白诗曰。抽刀断水水更流。是也。有患烦恼尘缘能障道者。若为扫除。师曰。如一男子。有杀父仇。怀愤欲报。拂拭纯钩。毕生寻觅。初闻张三。二十年后知此真仇。本是李四。便舍张三。直觅李四。诸人欲扫除烦恼。正为未知真仇也。此语与张拙断除烦恼重增病。更觉透彻。今紫柏老人集。乃不见载。知法语所遗。多矣。   䟦紫柏尊者全集   昔人叹中峰辍席不知道隐何方。以予耳目所及。如达观可大师。真末法中龙象也。读其书。想见其志气雄爽。为人真切。最可敬者。不以释迦压孔老。不以内典废子史。于佛法中不以宗压教。不以性废相。不以贤首废天台。盖其见地融朗。圆摄万法。故横口所说。无挂碍。无偏党。与偎墙倚壁。随人妍𡟎者。大不侔矣。其于石门文字禅。东坡禅喜集。称之不去口。盖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以文字般若作观照实相之阶梯。不妨高抬慧业。诱掖利根则。又此老之深心密意也。常熟顾大韶仲恭谨识。   忆万历庚申岁。达老之徒澹居铠公。持紫柏集见示。予为校定二十卷。铠公携往庐山。今其本存亡不可知。然料难再睹矣。此金坛于氏所刻。不知谁所删定。较予所定本。似有遗漏。聊记所忆。一二条于后。与某人书云。宗门问答。如蛮人说蛮语。蛮人当自解之。此语颇有味。又一传记。大盗某为僧。杀倡断爱。习静得果始末甚奇。又有一则盛称本朝高僧琦楚石。又与马御史经纶论李卓五往复书。俱可传。今本皆无之。顾大韶又识。   紫柏老人集钞序   紫柏老人。示现嘉靖。度生万历。方余驹齿甫落。则已厌人间世。还兜率内院矣。余既深自痛恨。不获亲叩筹室。然犹幸从山中禅衲。憨公塔铭。洞悉老人行履。大都直捷似黄檗。通悟似临济。雄猛刚烈似天目高峰。至于繇相归性。即缘生以指点无生。殆卓卓乎彼土天亲所不能逾。我震旦中相宗诸师所不能窥其阃奥也。嗟夫。入此门庭。谁不具决定志。发弘大愿。乃一朝布袋打失。桶底箍脱。或以嗔。或以喜。或以辩才乐说。或以佛事庄严。亦若各听其机缘之所遭。各随其天性之所近。盖从来未有学步邯郸。抵掌叔敖。麈尾雷同。而可以上传祖灯者也。昔有讥陈元龙骄而自矜者。应之曰。一门雝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嫉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斝。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姿。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嗟夫。此可以定老人矣。全集卷帙浩繁。且多重复。兹特摘其最要者。以为老人文字三昧。崇祯甲戌蒲月。甬东钱启忠沃心甫。题于浔阳之长松馆中。   紫柏老人别集附录卷(终)   No. 1453-B 紫柏尊者别集䟦   尊者示现于嘉靖中。垂教于万历中。母后为之优赍。天子为之褒嘉。自公卿以逮编氓。礼足而受记者惟恐后。虞山所称。挺生东吴。气宇如王者。良不诬已。夫摩腾致隆于汉帝。康会见重于吴君。昙始登魏朝之座。道林踞晋主之床。以观尊者。何多让焉。昔大雄氏说法。随缘开示。即一言半偈。四大众谛听。如童稚得蜜。孝子依亲。尊者拥大法幢。分身散影。普天利益。不啻以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舒八万四千臂接引众生。于本集之外。复有别集。迷者藉之为宝筏。觉者赖之为金绳。余合十而庄诵之。但知无上妙谛。叹为希有金贝。浮香梵花四照。虽古德之活句。五家之机锋。蔑以加矣。因念龙藏之所自始。西方圣人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从鹿野苑中至䟦提河。倡演大经。无我无量。无小无巨。或利或钝。或顿或渐。尽皆摄入萨婆若海。既灭度后。弟子阿难陀优婆离等。各以大智慧结集。为修多罗藏。共阐化源。尊者为末法中龙象。导扬西方圣人之旨。阐化源以为佛法金汤者。厥功不亦伟与。余曾王父孝廉公。亲承摩顶。王父长史公。先君赠司理公。世为归依。余之诵法尊者遗言。非敢曰报佛恩。仅以延先泽云耳。   康熙八年仲冬丹阳奉佛弟子贺宽盥手谨䟦